席勒警句诗

时间:2022-05-06 22: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齐鲁壹点 | 评论: 次 | 点击:

席勒警句诗

1. 席勒著名的感伤诗有哪些

一个幽灵的声音(1802)

当我飘渺的影子离你而去,

我在哪里?何处是我的归程?

我不是下定决心,作个结束,

我不是曾经爱过,也曾经生存?

你要想去打听夜莺的消息?

它们曾用充满深情的妙音,

在那阳春佳日迷惑过你。

它们没有爱,就不能维持生命。

我可曾找到我所失去的人?

相信我,我已跟他结合在一块,

那儿,已经结合的,不再飞分,

那儿,没有眼泪哭得出来。

你也会在那里跟我们相见,

如果你的爱跟我们的一样,

我父亲也会在那里摆脱罪愆,

血腥的凶手不再走进他身旁。

当他仰望长空,观看天星,

他会觉得,不再有妄念欺人;

因为,深思熟虑,会有好报应,

有信仰的人,他就接近神圣。

对于任何一种高贵的信仰,

到处都可以获得保证的言辞;

尽管大胆去误解,大胆去梦想,

幼稚的游戏常有高深的意义。

2. 德国 席勒的名言

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

类别:教育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 类别:友谊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人生的舞台上,而在我们扮演的角色中。

类别:人生有愿望才会幸福。 类别:愿望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拥有的东西。

类别:社会你在跳一个深坑之前,要知道它有多深才行。当你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快乐可寻的时候,万不可走绝路,否则不久你也许会觉醒,那时后悔就太迟了。

类别:人生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类别:时间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类别:真理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类别:时间在所有古老的习惯里,都有一种深刻的含义。

类别:道德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像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立不动 类别:时间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类别:儿童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类别:理想真理绝不因为有人不承认它而感到苦恼。 类别:真理真正的友谊是诚挚的和大胆的。

类别:友情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有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类别:人生如果迫使人进入社会的是需要,在人心里培植社会原则的是理性,赋予人以社会性格的却只有美。

只有审美的趣味才能导致社会的和谐,因为它在个体身上奠定和谐。 类别:社会有愿望才会幸福。

类别:青春只有绝望的赌鬼才肯把全部所有作孤注的一掷。一个商人如果把他的全部财产装在一只船上,人家就管他叫冒失鬼。

类别:人生真正美丽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类别:人生朋友是宝贵的,但敌人也可能是有用的;朋友会告诉我,我可以做什么,敌人将教育我,我应当怎样做。

类别:教育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有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类别:爱情谬误越大,真理取得的胜利就越大。

类别:真理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类别:道德如果真理得到信任是这么难,那谎话就一定是这里的通行证了。 类别:真理无所畏惧者与具有威慑力量的人同样刚强。

类别:志向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拥有的东西。 类别:团结如果真理得到信任是这么难,那谎话就一定是这里的通行证了。

类别:科学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类别:爱情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类别:道德儿童游戏中常寓有深刻的思想。 类别:思想话可以收回,但人生不可能这样。

类别:人生任何天才不能在孤独的状态中发展。 类别:天才真正美的东西必须一方面跟自然一致,另一方面跟理想一致。

类别:理想真正的友谊是诚挚的和大胆的。 类别:友谊怠惰是贫穷的制造厂;人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

重要的是要勤勉,因为只有勤勉,才不仅会给人提供生活的手段,而且能给人提供生活上的惟一价值。 类别:勤奋任何天才不能在孤独的状态中发展。

类别:时间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姗姗来迟,现在象箭一样飞逝,过去永远静止不动。 类别:时间在所有古老的习惯里,都有一种深刻的含义。

类别:修养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类别:人生。

3. 席勒的诗理想的简析

理想 是这首吗?

(1795)

你要不忠地跟我分离,

带走你的美妙的幻想,

你的痛苦和你的欢喜,

无情地跟我天各一方?

逝者啊,难道无可挽留,

哦,我一生的黄金时代?

突然伤逝,瞧你的奔流,

匆匆奔赴永恒的大海。

明朗的太阳已经落山,

曾把我青春之路照亮;

理想也已烟消云散,

曾使我陶醉的心欢畅;

对于梦想产生的实体,

我已失去可喜的信念,

过去理解为神圣美丽,

已被冷酷的现实摧毁。

就象从前皮格马利翁,

拥抱住石像,发出愿心,

等她冷冷的面颊绯红,

顽石终于涌现出感情,

我也怀着青春的遐想,

热情洋溢地拥抱自然,

等她靠着诗人的胸膛

开始呼吸而感到温暖,

分享我的如火的激情,

沉默的自然找到言辞,

回报我以热爱的亲吻,

了解我的内心的意思;

那时,由我生命的反响,

无灵魂者也有了感情,

我听到银泉淙淙地歌唱,

树木、蔷薇也栩栩如生。

临产的宇宙,正在拼命

扩张我的狭小的胸膛,

它要钻出来,获得生命、

活动、语言、形象和音响。

当它还处于含苞状态,

这个世界造型多伟大;

可是,它的花开了出来,

却是多么渺小而贫乏!

这个青年跳进了世途,

鼓起勇猛无畏的翅膀,

毫无束缚,无忧而无虑,

只陶醉于梦境的幻想。

他奋翅翱翔,大展鸿图,

飞近太空最淡的星边,

直达羽翼能飞到之处,

无法再高,也无法再远。

他扶摇直上,多么轻飘,

幸运儿还有什么困难!

快乐的旅伴翩翩舞蹈,

走在人生大车的前面!

幸福拿着金色的花环,

爱情带来可喜的酬赏,

荣誉捧着群星的冠冕,

真理映着灿烂的太阳。

可是,哎,刚刚走到半路,

这些旅伴就已经消失,

他们不忠地各自却步,

一个接一个背道而驰。

幸福轻捷地逃之夭夭,

求知欲无法如愿以偿,

怀疑的乌云油然涌到,

它们遮住真理的阳光。

看到荣誉的神圣花冠,

被庸人戴着,受到亵渎,

可叹春光是如此之短,

爱的良辰过得太迅速!

我在荒芜的路上逍遥,

越来越觉得寂寞荒凉;

昏暗的道路,再看不到

射出微弱的希望之光。

那些熙熙攘攘的旅伴,

有谁亲密地厮守着我?

有谁给我安慰和支援,

随我 同去冥府见阎罗?

温柔轻快的友谊之手,

你能把一切创伤治好,

你能分担人生的忧愁,

我早已寻你,将你找到。

还有你,你跟友谊交好,

象她一样,使心灵轻快,

工作啊,你不知道疲劳,

你慢慢完成,从不破坏,

你在建造永恒的宫殿,

虽是一粒一粒的聚沙,

却从时间的帐册里面,

划掉分秒、时日和年华。

钱春绮 译

4.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诗句

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办事.--歌德 我们若要生活,就该为自己建造一种充满感受、思索和行动的时钟,用它来代替这个枯燥、单调、以愁闷来扼杀心灵,带有责备意味和冷冷地滴答着的时间。

--高尔基 完成工作的方法是爱惜每一分钟。 --达尔文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

--培根 应当仔细地观察,为的是理解;应当努力地理解,为的是行动。--罗曼 罗兰 每一点滴的进展都是缓慢而艰巨的,一个人一次只能着手解决一项有限的目标。

--贝弗里奇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莎士比亚 没有方法能使时钏为我敲已过去了的钟点。 ——拜 伦 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

——巴尔扎克 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马克思 时间就是能力等等发展的地盘。

——马克思 时间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土壤。时间给空想者痛苦,给创造者幸福。

——麦金西 时间是伟大的导师。——伯 克 时间是一个伟大的作者,它会给每个人写出完美的结局来。

——卓别林 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二十四小时;时间也是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二十四小时。——赫胥黎 忘掉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掉。

——歌 德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在所有的批评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别林斯基 从不浪费时间的人,没有工夫抱怨时间不够。____杰弗逊 时间是我的财产,我的田亩是时间。

____歌德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春光不自留,莫怪东风恶。

——莎士比亚 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约翰· 洛克 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

_____莎士比亚 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利用时间是一个极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合理安排时间,就等于节约时间。---培根 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歌德 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是耽误了。---裴斯泰洛齐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卢梭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 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海伦·凯勒 迁延蹉跎,来日无多,二十丽姝,请来吻我,衰草枯杨,青春易过。---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德国哲学家 叔本华. 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美国作家 马克·吐温 人生苦短,若虚度年华,则短暂的人生就太长了。

---英国剧作家 莎士比亚. 只要我们能善用时间,就永远不愁时间不够用。---德国诗人歌德 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着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的镰刀不能伤害我们。

——莎士比亚【英】 不要老叹息过去,它是不再回来的;要明智地改善现在。要以不忧不惧的坚决意志投入扑朔迷离的未来。

——朗费罗【美】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布莱希特【德】 当许多人在一条路上徘徊不前时,他们不得不让开一条大路,让那珍惜时间的人赶到他们的前面去。

——苏格拉底【古希腊】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达尔文【英】 即将来临的一天,比过去的一年更为悠长。

——福尔斯特【英】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几秒钟虽然不长,却构成永恒长河中的伟大时代。

——弗莱彻【英】 另有国内的: 00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00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0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004 日子象念珠一样,一天接着一天滑过,串成周,串成月 005 年华一去不复返,事业放弃在难成 006 黄金时代是在我们的前面,而不在我们的后面 007 时间是脑力劳动者的资本 008 文学之知识乃是学问之门禁 009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010 知识象烛光,能照亮一个人,也能照亮无数人 01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012 知识永远战胜愚昧 013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014 如果不想在世界上虚度一生,那就要学习一辈子 015 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船 016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收获的好,必须耕耘的好 017 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 018 光阴易逝,岂容我待 019 人生有一道难题,那就是如何使一寸光阴等于一寸生命 020 忘记今天的人将被明天忘记 021 你若需要时间,还得自己把他造出来 022 时间是没有声音的锉刀 023 时间是一味能治百病的良药 024 人若是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025 时间是一笔贷款,即使在守信用的借贷者也还不起 026 庸人费心将是消磨时光,能人费尽心计利用时间 027 不要为已消逝之年华叹息,须正视欲匆匆溜走的时光 028 向今天献出自己的人,没有哪一个昨天是给浪费掉的 029 对活者的人来说,是没有明天的;死了的人则没有今天 030 抓住今天,尽可能少的信赖明天 031 岁月是百代的过客,而逝去的年华也是旅客 032 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的人,决不会坚韧勤勉 033 除了时间,什么也不属于我 034 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 035 把握时间观念,同认识一个人一样,相见。

5. 求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全文

诗人或者是自然,或者寻求自然。

前者使他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使他成为感伤的诗人。虽然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使人离开自然的素朴,真实和必然性,但是不仅那通达自然的道路永远为他敞开这,而且有一种不可摧毁的强大冲动不断地促使他回到自然。

(——诗的天才的两种表现方式)近代诗人所走的道路,就是人作为个人和集体都必须的道路。自然使人成为整体,艺术则把人分而为二,理想又使人恢复到整体,但是,由于理想是人绝不会到达的无限的东西,所以文化人绝不会在自己的种类中变成完全的,至于自然人却可以在自己的种类中变成完全的。

自然人是绝对达到有限而获得他的价值,文化人是从不断接近无限的获得他的价值。(——文化人与自然人的对比)本质应当永远保持不变,不受一切外界的刺激,并且应当从对理想的热烈冲动中产生出来,这种冲动就是讽刺的诗以及一般感伤的诗所必须具有的唯一真正的素质。

凄厉的讽刺在任何时候都一定是从深深渗透着思想的心灵产生的,如果凄厉的讽刺只是适合于高尚的灵魂,那么嬉戏的讽刺只能由一颗优美的心来完成。悲剧诗人是被题材支持的,相反地,喜剧诗人必须以自己的个人力量来维持自己题材的审美性质。

前者可以展翅飞翔,这并不是一件难事;后者必须始终如一,必须经常处于崇高的艺术境界而舒适自在,可是悲剧诗人必须纵身一跳才能进入这个境界。这正是优美的性格和崇高的性格的区别所在。

优美的性格已经包涵着一切的伟大形式,这些伟大的形式是自由自在地从它的本性中流露出来,实际上,它在自己进程的每个点上好像是一个无限的力量。崇高的性格可以通过紧张的努力达到各种各样的伟大,它可以拼接一直的力量使自己超出任何状态的限制。

崇高的性格只是断断续续地自由的,并且要经过努力;优美的性格永远是自由的,而且一点也不费力。喜剧的卓越人物是我们身上产生和维护这种心灵的自由;悲剧的使命是通过审美的方式在这种心灵自由被激烈的热情破坏了的时候帮助把它恢复起来。

(——讽刺诗, 从这个观点来看悲剧和喜剧)正如讽刺诗有两种,哀歌诗也有两种。或者是自然和理想成为悲哀的对象,当自然丧失了,而理想被表现为不可企及的时候;或者是自然和理想成为欢乐的对象,当两者被表现为现实的时候。

前者是狭义的哀歌,后者是广义的牧歌。诗只有两个领域,它必须要么在感觉世界里,要么在理想世界里;它在概念领域或智力领域内是不能繁荣起来的。

(--哀歌诗)素朴的使人如何处理感伤一类的题材。这个课题看起来是完全新的和特别困难的,因为在古代素朴的世界里没有这样的材料,而在近代世界里则找不到写何种材料的诗人。

不过,天才给自己提出了这个课题,并且非常恰当地解决了。一个人物以热烈的感情拥抱一个理想,并且逃避现实,以便追求非现实的无限;他不断地在他身外寻求他永远在他自己的天性中所破坏的东西;他觉得他自己的梦想才是唯一现实的东西,他自己的经验无非是永久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存在看作是束缚,应当把它粉碎,以便深入绝对的现实;—一个感伤性格的这种危险的极端。

有趣味的是看到,凡是滋养感伤性格的东西是以怎样愉快的本能聚集在维特身上:狂热而不幸的爱情,对自然美的敏感,宗教的情操,哲学沉思的精神,最后,为了不忘掉任何一项,还原自我阴暗,混沌和忧郁的世界。如果再加上,外部世界在这个痛苦的人看来是怎样不亲切,甚至是怎样敌对,他周围的一切事物怎样联合起来要把他赶回他的理想世界,那么我们就看不出这样一个性格有任何可能性从这个圈子里把自己挽救出来。

(——素朴式的处理:歌德)单是轻快和欢乐的性情,如果没有内在的思想内容作它的基础,就不足以适合于谐谑的讽刺,虽然普通流行的看法是适合的。但是温柔的感情和忧郁的心境也不足以适合于哀歌。

两者都需要充分的诗的才能需要强有力的原则,能使物质富有生命,以便产生真正的美。因此,这类柔和的作品只能软化我们,并且只能迎合我们的感觉,而不能使我们心神爽快,不能占据我们的心灵。

长久地倾向于这种感情,必然一定夺取性格的活跃力量,使一个人陷入消极状态,既不能产生对于外界生活是实在的东西,也不能产生对于内在生活是实在的东西。因此,人们以无情的讥讽来打击感伤心情和涕泣态度,是做的非常正确的。

(多愁善感—无情讽刺,举例)牧歌始终是美和鼓舞人心的结构,诗的天才在描绘田园生活中是为理想工作的。因为对于一个曾经脱离自然的素朴并且听任自己理想的危险指导的人来说,极其重要的是再看到十分纯正的自然法则,并且在照看这个镜子的时候,有摈弃了虚伪生活的一切污点。

由于产生在文化开始以前的时代,牧歌不仅排除了文化的弊害,而且同时也排出了它的优越性,所以牧歌根本是同文化对立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牧歌使我们后退,但是从实际上说,牧歌又引导我们前进。

它们对于心情具有最高的价值,而对于精神则没有什么价值,他们单调的领域很快就涉猎了。它们只能给予有病态的心灵以治疗,而不能给予健康的心灵以食物。

(——牧歌诗的效果和局限性)它不是要把人带回到阿。

席勒警句诗

读经典|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是献给美的告白

文|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这位才情横溢的作家因为剧作《强盗》(1871 年)甚至在当时的法国也一度名驰遐迩。同时,他年仅 33 岁,就在歌德的推荐下获得了耶拿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席位。也正是在此教职任期里,他连续致信曾经恩惠于己的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Friedrich Christian I,Duke of Schleswig-Holstein-Augustenburg,1721—1794), 汇 报与阐发其对人类审美教育的一系列见地,遂率先完成西方历史上对此专题所做的最为深入的探讨——《审美教育书简》(1794 年)。席勒自称此乃“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心满意足的事情”。此书也让席勒实至名归地成为欧洲最早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

读经典|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是献给美的告白

席勒画像

席勒之所以选择书信的形式与奥古斯滕堡公爵交流,一方面是由于公爵的慧眼与慷慨令其铭志难忘,写信给对方无疑是为了表达一种无以复加的敬意。1791年夏,诗人巴格森(Jens Baggesen,1764—1826)在第一次获得席勒不幸去世的错误消息后,特意举办了追思仪式。后来,他意识到了自己的失误,同时也了解到席勒当时的财务窘境,于是,就向奥古斯滕堡公爵与史梅尔曼伯爵( Ernst Heinrich von Schimmelmann,1747—1831 )呼吁求助。奥古斯滕堡公爵正是在席勒对自己的工作失意而且遭受了致命疾患的首次发作之时及时出手,慷慨相助,邀请作家到宫廷做客,同时也许诺席勒,待康复之后,给予其公职。尽管后来席勒无法履职,但是,公爵依然每年支付其一千银币,长达 3 年!这份惠赠虽然不算大数目,却从来没有任何附加条件,唯要求接受者须注意身体并尽一切努力获得康复。《审美教育书简》一书恰是席勒获得康复后的第一大成果!

另一方面,书信中的话题正是席勒自己思究已久的问题,也是乐于同公爵分享的。1790 年,康德的名著《判断力批判》面世,席勒研读之后颇有会心,正好耶拿大学开设的美学讲演也要涉及相关的内容,于是,驰函哥本哈根的公爵,畅言审美教育令人心仪的前景,是再自然不过的了。

值得指出的是,席勒开始写信的时候,正值法国所谓的“恐怖统治”,不仅仅是巴黎的知识分子在思考“自由”“理想的人”等问题,而且整个欧洲也都是如此。公爵及其周围的知己也不例外,他们热情拥抱法国大革命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理想。因而,席勒是在与真正的知音倾谈其所思所想。事实上,公爵每每读信后也意犹未尽,再与其他好友分享。

当然,到了后来,席勒应该意识到了这些信件的重要性,为了发表又几乎重写,因而篇幅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可惜,有些激情洋溢的文字也被润色掉了。不过,《审美教育书简》问世后还是立刻获得了赞许,尤其是在席勒编辑的刊物《时季女神》的读者群中更是获得了热切的呼应。

席勒的写作与法国大革命的感召有关,因而,他是面对现实的,而且从来敏感过人。他对审美教育的无以复加的赞许,不仅首而为之,而且也有深刻的启蒙意义。但是,应该看到,席勒作为理想主义者又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他对美与自由的高度肯定,某种程度上,恰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妥协 :人的救赎既不依赖宗教,也不求助于科学,而是通过艺术去实现。理所当然,一个可以引申的结论就是,且先远离社会的革命。无疑,席勒在诗意化审美教育时,也就是在对现实(包括法国大革命)予以“诊断”与“纠错”时,或多或少是在飘离大地,天马行空了。

当然,席勒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字与思考的魅力源自其诗人— 哲学家的独特气质,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他充沛的哲思力量也源于长期博取广纳的积累。他接受的是古典主义的教育,而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他的心智与感触具有了浪漫派的倾向。除了康德和歌德以外,他还偏爱柏拉图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卢梭、摩西·门德尔松、鲍姆嘉通、埃德蒙·伯克、休谟以及莱辛等。他对古希腊给予毫不吝啬的赞美,甚至笼统地将古典时期的雕塑《观景楼的阿波罗》与希腊化时期的《拉奥孔》等看作是同一风格的典范,都与适时而出的温克尔曼的名著《古代艺术史》(1764 年)中所主观概括的希腊文化观(即“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相关,可惜连温克尔曼本人也从未去过希腊,而讨论的对象又几乎都是罗马的复制品而已。换句话说,席勒跟着温克尔曼,也不知不觉地理想化了古希腊。

当然,席勒的见解并非完全沿袭他人的观点,他的独树一帜依然是显而易见的,就如黑格尔在其《美学》的绪论中曾热情洋溢地指出过的,席勒乃是 :

一位心灵深湛而同时又爱做哲理思考的人,早就走在狭义的哲学之前,凭他的艺术感,要求而且阐明整体与和解的原则,用它来反对那些永无止境的抽象的思考,反对那种为职责而职责的号召,反对把自然与现实、感觉与情感看作只是一种局限和敌对因素的那种抽象的理解。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理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席勒所专心探讨的是人类心灵的深处。

无疑,《审美教育书简》正是对黑格尔如此评价的最好佐证。席勒提出的问题是很值得思究的 :艺术怎样才能对实现人的自由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以引发出更多的问题,诸如审美领域如何与伦理领域联系在一起?艺术作为人的行为有何意义?其实,席勒在其中所反复阐述的又何尝不是所谓“整体的人”的养成之道。他反对将人予以分解,尤其是他把伦理视作整体的人的修为,而非人的某种特定部分的秘密环节。尤为重要的是,他认定,通过审美感受性的提升有可能实现伦理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感性的人必须先变成审美的人,才能变成伦理的人。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实现理想人性的前景。艺术作为文化的先行者,将人从欲望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走向完美。艺术家就是一种真正实现了感官与精神统一的人。最高的范本就是希腊人,席勒动情地写道 :“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试问,有哪个单个的近代人敢于走出来,一对一地同单个的雅典人争夺人的价值?”(第六封信)在席勒看来,人类只有先学会了为美服务,然后才能忠实地为自由服务。有必要首先培养一种美感,为自由的真正孕育而做好准备。无怪乎有学者将席勒这种以整体的人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概括为“人文主义审美教育观”或“审美人类学”。

某种意义上,《审美教育书简》就是这样一种对美的告白,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也是席勒在德国以外影响最大的美学文本。

由于是书信的形式,《审美教育书简》确实就比那些一味偏于理性思辨的美学专著具有更为明显的可读性。而且,也可以让读者开卷即有益,随意浏览,在警句迭出的字里行间获得绵绵不断的启迪。然而,与此同时,它的相互不一致的地方也就不可避免,从而会有产生歧义的可能。例如,席勒所谓的“神性”,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能指不同的东西 :上帝、精神、永恒、绝对、无限或实质,等等。读者也会不太分得清“审美游戏”究竟是伦理之美、人类理想抑或仅仅只是抵达理想的一种手段而已。同样,有时审美文化被看作是人类能够达到的最高水平,有时又被当作达到伦理文化之前的一种中介。

《审美教育书简》出版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了。但是,其意义依然具有生命力。法国的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 )、美国的赫伯特·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等人都从中获得过灵感与启迪。

在中国,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在1904年由王国维介绍到中国来的。

1917年,曾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深受德国美学尤其是席勒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显然既不能求诸封建儒教,也不能借力于佛教,而对于国民性的塑造最有效的影响,就是那种可以直抵内心深处的艺术与美,因而,美育就成了不二首选,乃建构中国人现代性的重要根基……这听上去多么像是席勒的声音 :“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第二封信);“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第二十三封信)……

席勒曾经阐述过的美育途径、标准与理想等,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仅是不可以绕过去的,而且还富有进一步思考的价值,因为席勒与康德不同,他总是要超越人为的诸种界限,看到对立的方方面面走向均衡、统一的可能性及其非凡的意义。

就如席勒为贝多芬的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合唱部分《欢乐颂》所作的歌词,如今依然会获得普天之下听众的强烈共鸣一样,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也定会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一而再地邀约读者在字里行间感悟美与艺术的奥秘。

读经典|席勒《审美教育书简》是献给美的告白

《审美教育书简》

[德]弗里德里希·席勒 著

冯至 范大灿 译

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审美教育书简》是1793—1794年间席勒写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席勒以康德的原则为依据,深刻分析了人的感性与理性同审美与艺术的关系,认为人类发展的道路是从被感性支配的自然人走向精神能控制物质的理性人,只有当两种冲动同时发展,人才有自由,而美能将二者连结、统一起来。席勒以美学为依托,思考了人性完善和社会改良的途径,照见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关怀。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