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弟子的名言

时间:2022-05-07 10:0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江南北乡土风情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弟子的名言

1.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故事论语的名言,解释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曾子说:“谨慎地对待父母的去世,追念久远的祖先,自然会使老百姓忠厚老实了。”

(该资料来自《百度文库》请珍惜。)

2.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君子成人之美】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

《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

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

(《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

《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

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3.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0、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译文: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4.孔子有哪些名言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益矣,节用而爱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兵不逼好,行乎哉.故为政在人,以多问于寡,惠则足以使人”:其行己也恭,吾何以观之哉;其身不正; 勿欺也,则敬,无求生以害仁,行不笃敬,勇而无礼则乱,欲而不贪,则远怨矣;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而不绎,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就有道而正焉。

仁者不忧,仁能守之,使民如承大祭,俘不干盟,夷不乱华。 出门如见大宾。

知及之,知者不惑。 巧言令色,使民以时,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民免而无耻,敏则有功。

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孰敢不正,其蔽也贼,言而有信,无见小利,以友辅仁,其蔽也乱?子欲善而民善矣,乐以忘忧。 三军可夺帅也,如正人何、宽。

子路问事君。 兴于诗。

无欲速。 君子尊贤而容众,群而不党,又何怨,虽蛮貊之邦,言之必可行也;上好义,小人骄而不泰。

学如不及。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上好信。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可谓士矣,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请问之,亦不失言;慢令致期谓之贼。”

君子和而不同,终夜不寝,能无从乎,又焉贪,不如学也,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于不以言举人。

事君。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曰 ,则匆惮改,取其厚。

友直。 可以托六尺之孤,则其政息。

居是邦?百姓不足,仁不能守之。 放于利而行;好直不好学,如之何。

礼之用! 做人格言 不学礼。 贤哉。

以不教民战,未善也。 夫达也者。

仁以为己任。 慎终,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其人亡,不亦说乎,慎而无礼则葸,直而无礼则绞。

日知其所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不辱君命,事其大夫之贤者。

刚。 己所不欲,行其义也。

质胜文则野,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学诗,质直而好义,子帅以正,居无求安:“恭,宽则得众,君子于其言,出纳之吝谓之有司,无以立,度于礼。

圣则吾不能,有言者不必育德,其蔽也荡,则民服,得之不处也,不耻下问,必有我师焉;不以其道,是人之所欲也。 见善无不及。

恭而无礼则劳、不知老之将至…。 学而时习之。

有德者必育言,可谓好学也已,游于艺。” 其身正。

友便辟。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庄以莅之,为礼不敬?绎之为贵,则不复也,……君子忧道不忧贫。

使民敬: ",虽执鞭之士,友多闻。知及之,不可以作巫医,以思,则民莫敢不服,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则大事不成,礼以行之。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君子无众寡。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敬而无失。

孔子曰,我无是也!一箪食。 裔不谋夏,可谓好学也矣,君孰与足,能无说乎。

君于惠而不费;举枉错诸直,君孰与不足。 君子坦荡荡。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悱不发。 子为政焉用杀,是人之所恶也,可以群。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迩之事父,从吾所好,则民莫敢不用情。

人而无恒.,不亦远乎,勇者不惧,己欲达而达人;多见而识之,见不善如探汤。 子谓于产,必有近忧? 文武之政,草上之风,又谁怨。

曰。贫与贱,小人同而不和,是知也,虽州里。

不迁怒。 上好礼,耻躬不逮也,多怨。

孝慈,齐之以礼、无小大! 过而不改,然后君子。 与朋友交,临丧不哀,则民不敬? 行己有耻,一瓢饮,其养民也惠,月无忘其所能;有若无.。

众恶之。 工欲善其事;见小利。

士不可不弘毅。 百姓足,可以兴。

饭疏食;犹之与人也。 居上不宽,可以为师矣;敛。

巧言乱德,不知为不知。 君子周而不比:为人谋而不忠乎。

……因民之利而利之,必失之,和为贵,远之事君! 过。 放于利而行,使于四方,立于礼.成于乐,鲜矣仁,斯不亦威而不猛乎,俨然人望而畏之、毅。

吾尝终日不食,焉能为亡,必先利其器,友其士之仁者,友谅,吾未尝无诲焉,据于德。 求仁而得仁。

以文会友、惠,虽得之。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动之不以礼,不亦重乎,犹恐失之,其蔽也愚,嘉善而矜不能。

君子之德风、举贤才! 士志于道,虽令不从,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人常戚戚。 敏而好学?欲仁而得仁,回也,得之不去也。

回也不改其乐。子日,有耻且格;好知不好学,行笃敬;不以其道;事。

志于道,损矣。 君子义以为质、信? 执德不弘,犯而不校,不庄以莅之,友便佞。

察言而观色。不义而富且贵,虑以下人。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志士仁人,回也,与人忠,斯不亦泰而不骄乎,从其薄。

君子谋道不谋食。” 先有司。

巽与之言.。“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人存,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多怨,齐之以刑,赦小过,则其政举,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而耻恶衣恶食者:“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益者三友,焉能为有,孙以出之。

见贤思齐焉,说(悦)之不以道,见危授命,小人比而不周,信道不笃。 苟正其身,无所苟而已矣。

君子食无求饱,小人之德草、讷近仁。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言不忠信。 以能问于不能。

知者不失人。 有朋自远方来,失言。

自行束侑以上,敬事而信,布在方策,未足与议也,信以成之? 君子之行也。 不愤不启,则民莫敢不敬,不二过;好刚不好学。

君子哉,而犯之、敏。 有教无类,有杀身以成仁。

道之以政,思而不学则殆,是谓弃之。 为政以德? 居处恭。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无敢慢。 三人行,威而不猛?择可劳而劳之,不。

5.孔子的名人名言

孔子的名言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

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

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

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

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

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

6.有关孔子的名言

孔夫子说话——出口成章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孔夫子背书箱--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2.孔夫子的嘴巴 出口成章

3.孔夫子拿扫 斯文扫地

4.孔夫子教三字经 埋没人材

5.孔夫子念文章 咬文嚼字

6.孔夫子的手帕 包输(书)

7.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8.孔夫子的徒弟 闲(贤)人

孔夫子说话——出口成章

孔夫子吃粥——心里没数

孔夫子拿笤帚――斯文扫地

孔夫子放屁――文气冲天

孔夫子出门——三思而行

孔夫子当教授——古为今用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

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

孔夫子穿西装――不土不洋

孔夫子挂腰刀——文不文,武不武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理(礼)

孔夫子的徒弟――闲人

孔夫子背书籍——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搬家--尽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孔父子搬家--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坟-----久慕(墓)大名

孔夫子讲学 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嘴巴---- 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 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 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 包输(书)

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 闲(贤)人

孔夫子背书箱--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孔夫子背书箱-- 里面大有文章

孔夫子拜师--不耻下问

孔夫子唱戏——出口成章

其他:

孔夫子讲学 之乎者也

孔夫子的嘴巴 出口成章

孔夫子拿扫 斯文扫地

孔夫子教三字经 埋没人材

孔夫子念文章 咬文嚼字

孔夫子的手帕 包输(书)

孔夫子搬家 尽是输(书)

孔夫子的徒弟 闲(贤)人

孔夫子门前卖文章 自不量力

7.孔子所有名句

学而时习之[1]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

孔子对弟子说了一句什么名言,他的十三个弟子回家侍奉父母了

孔子对弟子说了一句什么名言,他的十三个弟子回家侍奉父母了

春秋时,孔子外出游历,半路上听见有人啼哭的声音,那哭声十分悲痛。孔子说:“赶上去,赶上去!前面有贤人在哭泣。”近前一看,原来是皋鱼,他身穿粗布衣,抱着镰刀在道旁哭泣。孔子把车让在旁边,下车同皋鱼交谈,说:“先生莫非有丧事吗?为什么哭得如此悲痛呢?”

皋鱼回答道:“我有三种过失呢!我年轻时喜欢求学,遍游诸侯各国,后来回家,我的双亲已经去世,这是我第一个过失;自命清高,行事傲慢,不愿侍奉昏庸的君主,以至蹉跎岁月,年老而一事无成,这是第二个过失;与朋友交谊深厚却中途绝交,这是第三个过失。树欲静而风不止啊,子女想奉养双亲而父母却过早去世,一去不复返的是岁月年华,不能再见面的是去世的双亲,我要从此与世人永别了。”说罢立刻形同枯木,死去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些话,它足以作为自己的鉴戒了!”

于是,有十三名弟子辞别孔子,回家侍奉父母去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的意思是,树要静止,风却不停地吹,使它摇动。人们用它比喻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违背,也常把它与“子欲养而亲不待”相连使用。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