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礼仪的名言

时间:2022-05-07 20:3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思观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关于礼仪的名言

1. 孔子关于文明的名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2. 关于礼仪的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 诸葛亮

君子忧道不忧贫。 —— 孔丘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子贡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 荀况

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 韩非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 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 魏徵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 李商隐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孙多以百城降。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 王安石

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 —— 司马光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 萨迪

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 —— 苏轼

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e68a84e8a2ad7a686964616f31333238653266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 —— 刘少奇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晏子春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 张衡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入于污泥而不染、不受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是最难能可贵的革命品质。 —— 周恩来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理智要比心灵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尔基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豁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 契诃夫

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 —— 马克思

知耻近乎勇。 —— 孔丘

3. 关于礼仪的名言

礼仪 ●礼仪周全能息事宁人(儒贝尔) ●头衔愈大,礼仪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有时间讲究礼仪(爱献生) ●如果把礼仪看得比月亮还高,结果就会失去人与人真诚的信任(培根) ●礼仪是在他的一切别种美德之上加上一层藻饰,使它们对他具有效用,去为他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洛克) ●举行盛大的葬礼,与其说是向死者志哀,不如说是为了满足生者的虚荣(拉罗什富科)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乔·艾琪渥斯) ●一个人如果在街上注意观察的活动,我相信,他一定会在灵车上发现最愉快的表情(乔·斯威夫特) ●人们最看重的是特权,哪怕是主持葬礼的特权(詹·拉·洛威尔) ●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 ●道之以告德,齐之以礼(论语)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左传)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记)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左传)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元·许衡) ●礼义生于富足,盗窃起于贫穷(汉·王符)。

4. 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和解释

春秋·孔子《论语》中关于礼仪的句子:1.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白话释义:不具备‘仁’的修养的人不能长久地保持朴素的本质,不能安然于俭朴的生活,也不能体验生命本具而长久的快乐。

具备“仁”的修养的人是坚持、安守‘仁’的品格,有智慧的人会运用‘仁’的原则以求得利益.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白话释义: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你一旦这样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了。

实行仁德,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3.礼之用,和为贵。白话释义: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

4.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白话释义: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为难而愿意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白话释义:礼的功用,是为了让人们相处和顺、社会和谐。上古圣王之道也就美在这和顺之上,不论大小事情都都是为了人们生活的更和谐。

但是也会有行不通的时候,如果一味的为了和谐而和谐,无原则的调和,而不用礼来为之作适当的限制,就行不通了。扩展资料文章赏析: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

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据《颜渊》记载,同是弟子问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颜渊“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的表现之一为克己复礼,有所不为)。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己与人之间的关系,以欲施做答,欲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之取舍,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实践,用好心坏心来说,要防止好心办坏事,就要慎施。)

答司马牛“仁者其言也讱”。颜渊学养高深,故答以“仁”学纲领,对仲弓和司马牛则答以细目。

又如,”孔子答子路:“又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因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闻斯行之。”

因为“求也退,故进之。”这不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问题,其中还饱含孔子对弟子的高度的责任心!《论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还有就是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同时语言浅近易懂,接近口语,也是一个特点。

5. 关于礼仪的名言有哪些

原发布者:微力图表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礼仪的名言名句篇一:关于礼仪的那些名言名句关于礼仪的那些名言名句*_*善气迎人,亲如弟兄;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管仲*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不故加之而不怒。——苏轼*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唯宽可以宽人,唯厚可以载物。君子以厚德载物。——易传*我们应该注意自己不用言语去伤害别的同志,但是,当别人用语言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受得起。——刘少奇*礼貌之风为每一个人带来文明、温暖和愉快。——诺?文?皮尔*怀着善意的人,是不难于表达他对人的礼貌的。——卢梭*礼仪是微妙的东西,它既是人们交际所不可或缺的,又是不可过于计较的。——培根*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歌德*有礼貌不一定总是智慧的标志,可是不礼貌总使人怀疑其愚蠢。——兰道尔*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松苏内吉*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萨迪*坏事情一学就会,早年沾染的恶习,从此以后就会在所有的行为和举动中显现出来,不论是说话或行动上,三岁至老,六十不改。——克雷洛夫*礼貌经常可以替代最高贵的感情。——梅里美*礼貌是最容易做到的事,也是最珍贵的东西。——冈察尔*脾气暴躁是人类较为卑劣的天性之一,人要是发脾气,就等于在人类进步的阶梯上倒退了一步。——达尔文*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来源:网络)http://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论语》

有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缩短;无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延长。

——佚名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在做人、做事上,我们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信任和支持、帮助。既然心有所愿,那么该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这一人生修为问题,孔子弟子曾参给出了有理的论说和明确的答案。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曾子的这一论说,载于《论语·泰伯》,原文是: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这里,人将死的所言之“善”,就体现为让人知道“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的道理。其中的思想价值意旨是:

人生的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当有时时处处操存省察之修为工夫,而不可有造次、颠沛之违。至于笾豆之小事、器数之末务,虽从道之全体上言莫不该有其细分,然有司之守的各自职分,则非为君子所要偏重者。

“动容貌”“正颜色”和“出辞气”三者之修为,皆为求诸己而修诸身之事,每一事又都体现着思存、省察和主一之功夫。这一修为工夫,实是“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的“主一无适”价值意旨,亦即是心思做主和自我调控。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修诸身而做好自己:动容貌,就能远离暴慢之形象。

容貌,关乎人的形象和作风,体现着人的修为修养,是礼节修饰的重要方面和载体。在容貌上做工夫,不是为了展示自己形象而取悦于人,而在于让道德修为、礼节修饰落实在容貌之上,尽礼仪之精微,达致文质彬彬。

人的容貌之饰,乃旨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展示自己端庄形象,同时相互礼待对方,给予对方以珍视、看重和尊敬。己之容貌修饰的德行之为,既能彰显自己的真心诚意和品质修养,又会给他人带来正能量的影响。

“动容貌”而远于“暴慢”的人生修为,既是己身品德修养之事,又是尊敬人而得人之事。“动容貌”,就在于“貌思恭”。修为道德以正心,体现在外是使容貌恭敬严肃。藉由“动容貌”而远离“暴慢”,是自敬、自得之修为。

人之常情所忌讳、排斥者,莫过于“暴慢”之行为。“暴”者,粗厉、粗鄙之义;“慢”者,放肆、怠慢之义。远离“暴慢”之行,使人亲近于己,就在于求诸己而修为于“动容貌”。

“动容貌”的价值旨归,在于礼尚往来。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帮助,就得远离“暴慢”之行。自己非暴慢人,方能使人不暴慢于己。修为而自敬者,则人恒悦之而敬之。

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上言,“动容貌”而正己之威仪、仪表,以身作则,方能正人于容貌之端正;“动容貌”而修己之形象、作风,方能得人之认可、跟随。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修诸身而做好自己:端正颜色神态,就能取信于人。

颜色,关乎人的形象和神态,反映着人的内心修养,是礼节、礼仪修饰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在颜色上下工夫,不是为了突出自己仪容而奉迎于人,而在于让道德修为、礼节修饰落实在颜色之上,把礼仪落到实处,正颜正色。

人的颜色之正,乃旨在人际交往中相互表现自己神态端正,同时相互礼待对方,给予对方以温和、正气和恭敬。己之颜色端正的有礼行为,既能彰显自己的端正严谨和品德修养,又会给他人带来彬彬有礼的正面影响。

“正颜色”而近于“信”的人生修为,既是自身诚意正心的修身之事,又是恭敬人而得人之事。“正颜色”,就在于“色思温”。“色思温”,就是要使道德信实于心神意志中。颜色之正,既是态度庄重诚恳,又是神情真诚自然。

人之常情所忌讳、排斥者,莫过于“不信”的虚情假意之行为。远离“不信”之行为,使人信任于己,就在于求诸己而修为于“正颜色”。与“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意旨类似,要得到他人的信任,就得修身而做到“正颜色”。“正颜色”之修为,就在于求诸己而“德润身”(《大学》)。

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和认可乃是双向的行为。使人信任自己,先要取信于人。取信于人,就要先做到“正颜色”。“正颜色”,必是诚于心而形诸外之修为使然。

修为正心,使颜色正,就能远离虚伪、欺诈等不诚实之事情。 “正颜色”,虽是礼节之修为,实体现着正心诚意之学问工夫。“待人接物,存心谦和,人自相敬。”(明代 薛瑄)自己不欺诈人,方能使人不欺瞒于己。自信者,则人恒信之。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修诸身而做好自己: 敬出辞气,就能远离粗鄙之俗。

辞气,关乎人的言辞和语气。虽为人伦的小事,但体现着人的修养功夫,为礼节修饰的重要方面和内容。在辞气上用工夫,不是为了展示自己言说多好而征服于人,而在于让道德修为、礼节落实在辞气之上,使之体现道德的修饰,好言好语。

在“出辞气”中,“辞”为言辞、言语之谓,“气”为声气、声调之属。言语发自诚心而合于情理,声调讲究表达艺术,不仅是技巧问题,而且是品德修养问题。修养到位,必然不会颐指气使,疾言厉色。

人的辞气之饰,乃旨在人际交往中相互礼待对方,达致交流沟通的融洽。己之辞气的温和有雅,既能彰显自己心地的纯粹和人格的修养水准,又会给他人带来乐意沟通交流的正影响。

“出辞气”而远于“鄙倍”的人生修为,既是求诸己的修诸身之事,又是施诸人而得人之事。“出辞气”,就在于“言思忠”。忠信之德的有诸己,体现在外便是实实在在、真心实意。藉由“出辞气”而远离“鄙倍”,是自忠、远鄙之修为。

在人际交往中,“鄙倍”之行为,乃人情之大忌。“鄙”者,粗鄙、俗鄙之义;“倍”者,背弃、违背之义。要得到他人的理解和认可,就得远离“鄙倍”之行。远离“鄙倍”之行,就得求诸己,而修为于“出辞气”。

“出辞气”的价值旨归,在于交流通畅。在人际交往中,己能“出辞气”而远离于“鄙倍”,就能得到人之称誉和欢迎。修养诚心,使言语得体、声调和缓,就能远离“鄙倍”之粗俗不堪。自己有礼于人,方能使人敬重于己,乐与己言欢。

从人际关系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上言,“出辞气”而正己之言论、语气,温文尔雅,严肃认真,方能让人感受到善意,而乐意进行交流沟通。言语不粗俗待人,方能使人不轻忽于己。

孔子言礼貌:动容貌,人悦之;正颜色,人信之;出辞气,人乐之

曾子“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的善言主张,给予我们的人生价值启示是:

在人际的双向交往和互动中,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自身。求诸己而修诸身,品德修养实,作风形象好,言谈举止佳,便会拥有感染人、影响人的正能量,有助于广结人缘,得人多助。

最后,可以佚名的一句名言作为人生成为彬彬有礼君子之好处的激励语:

有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缩短;无礼貌的问路者,脚下的路会延长。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