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名言

时间:2022-05-08 02:1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永明光影 | 评论: 次 | 点击:

蒋介石名言

1. 跪求蒋介石之名言

楼主作者:fanfanyou 发表日期:2008-12-5 11:42:12 “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走一个! ” “攘外必先安内!” -被人人唾骂的一句名言,但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是对的。

“你关了我三天,我要关你一辈子!” -这句对张学良说的话老是让人想起慈禧那句“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就让他一世不痛快”。 “若中国亡于日本,我们尚可做亡国奴;若亡于共产党,则死无葬身之地!” “打牌你不行,打仗我不行。”

“谁搞台独,我要谁脑袋。” -蒋当年的“野心”是整个大中华的,岂愿屈居于一个小小的台湾岛,只是能耐实在不及毛老人家。

后面的水扁小弟弟就不争气了. “实践三民主义,光复大陆国土,复兴民族文化,坚守民主阵容,为余毕生之志事,实亦即海内外军民同胞一致的革命职志与战斗决心。

惟愿愈益坚此百忍,奋励自强,非达成国民革命之责任,绝不中止!” -(选自遗嘱 1975)虽然蒋复国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从来没说过要台独 老蒋的地图包括外蒙古和被沙俄弄走的所有土地!老蒋是不承认有蒙古国的,还有西沙群岛等。他一直想回来,没成功,可惜。

如果他活着的时候回来了,哪还有现在的渣子搞什么台独?!中印战争期间,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代表美国建议他出兵骚扰我沿海一带,老蒋说:中共与印度是为领土而战,我不想成为千古罪人;老蒋是乱世英雄,从群雄并起到1928年全国基本统一证明他还是有能耐的。 “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

-1974年元旦,南越派军舰闯入西沙 “西沙战事紧呐!” -当部下报告前去支援西沙的大陆舰只直穿台湾海峡时,蒋介石只说了一句话 1974年,中国人民海军通过台湾海峡的消息很快被台湾国民党得知,当台湾海军司令向蒋介石请示如何应对时,蒋介石说了他一生中闪光的一段话:“你不知道西沙吃紧吗?”。台湾海军司令欲领命而去,蒋介石又指示说:“你们要一路护航,保证舰队安然通过。

还有准备补给船,给前线送给养。” 国民党海军不但大开绿灯放东海舰队过海峡,而且一路护航,保证了舰队的安全。

此外,几十艘台湾补给船开赴西沙前线,为前线的解放军战士运送食物和淡水。 西沙海战是中国海军战史上最光辉的一战,而蒋介石在此事件中的表现让人感动! 西沙海战 战果:消灭越南驱逐舰两艘,护卫舰一艘,鱼雷艇三艘。

水兵700多人。俘200人,包括美国顾问斯那德。

过程简述:1974年1月18日,越南**不顾中国一再警告,派兵侵占中国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冲突。从而展开了西沙海战的序幕。

南沙海军火速支援,无奈越南舰队吨位和火力都有绝对优势,虽然中国海军浴血奋战,但是渐渐力不能支。紧要关头,**火速调动东海舰队支援。

然而,东海舰队必然要通过台湾国民党海军封锁的台湾海峡,如何安全通过,成为了中国海军的一个难题。 “和平未到绝望之时,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不轻言牺牲。

既得利益者都是这样考虑问题的。 ” “娘希匹!” -地球人都知道。

2. 蒋中正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我革命志士奋其一击,旦夕革命成功,共和造成。近日儿将与诸同志身犯重险,赴死前驱。……革命,非易一姓也。儿弃学景从革命,非为报一家一姓之仇,乃为天下人求自由谋公正也。儿誓为革命牺牲,虽死无憾,勿以儿为念。”

蒋回国参加起义,在出发前曾写信给其母王采玉,与母兄诀别,1911年10月

“其介如石”[1]

赴厦门鼓浪屿,指一亭对同游者说:“在此亭后筑屋三间,隐居于此,可足平生之愿”。又在涌泉写此四字,请涌泉寺僧人雇工刻于更衣亭西,以为纪念,1923年1月

“曾氏(曾国藩)标榜道德,力体躬行,以为一世倡,其结果竟能变易风俗,挽回颓靡,吾姑不问其当时应变之手段,思想之新旧,成败之过程如何,而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序e68a84e8a2ad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63396435,1924年10月

“凡事成功不在起头而在最后五分钟。”[2]

在黄埔军校讲,1925年9月9日

“记六语以自励,曰:立志养气,求才任能,沉机观变,谨言慎行,惩忿窒欲,务实求真。”[3]

1927年1月4日

“人多轻我、笑我,而我固自谓有志,不几人之轻笑在意,今何尚贪睡昏惰不起耶!介石乎?尔苟不奋勉自强,坚忍自立,无不敬不贰过,复何以能完成革命乎?”[4]

元旦慎重订立每日上午6时起床,晚上10时就寝,结果上午7时才起床,用力击床自责,1928年1月3日

“革命是最真实的人生,绝对不是小说,革命不是弹指立现的空中楼阁,乃是一针一缕辛苦织成的织物。”[5]

在南京讲,1929年2月3日

“攘外必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蠢”

《告全国同胞—致安内攘外书》,1931年7月13日

3. 蒋中正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最后一句话: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於度外。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和平未到完全绝望时期,决不放弃和平;牺牲未到最后关头,亦决不轻言牺牲。

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谁要搞台独,我搞谁的脑袋!

1974年1月18日,越南政府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派兵侵占西沙永乐群岛,并与守岛民兵发生武装冲突。蒋介石在台湾闻讯,拍案而起,说道:“娘希匹!如果中共不出兵,我即出兵!”。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毛泽覃、父亲毛顺生、毛伯父、毛泽东

少年毛泽东,其人其故事很有教育意义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诞生在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是家庭的长子。

1902年-1909年,在家乡韶山六所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的启蒙教育。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青年毛泽东

毛泽东小名石三伢子,母亲拜神石后所取,石三伢子聪明伶俐,勤劳乐于助人,嫉恶如仇,又有点小调皮。这里分享几个主席童年的故事。

1、任劳任怨的石三伢子和耍“小聪明”的弟弟

有一天,父亲让毛泽东和弟弟去田里收豆子。

兄弟俩一块到了地里,弟弟依仗自己小,就先挑了一块豆子长得稀的地方干起来,不大一会儿就收割了一大片空地。毛泽东却选了一片豆子长的密集的地方,弯下腰老老实实地收割着。

过了半响,父亲来到地头,一眼就看到小儿子那里有一片空地,便连连称赞小儿子手脚麻利,干得快,当然也责备当哥哥的收的慢,竟然不如弟弟能干。

毛泽东并没有指望要在父亲那里得到表扬,也不着急为自己辩解,只是直了直腰,擦了擦汗水,示意父亲先看看自己收的豆子再下结论。

结果,父亲当然看出了实情,顿时觉得自己说话太武断,委屈了毛泽东,于是默默的点头,不再说话了。

评语:毛泽东从小就懂得了勤劳做事,踏踏实实,不投机取巧。

2、下大雨帮毛四阿婆收谷子,自家谷子水泡被父亲骂

在一个秋天的下午,毛泽东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大雨要走稻谷,毛泽东过去赶紧帮毛四阿婆收稻谷。

等他收完阿婆的稻谷,想起自家的稻谷还没有收,赶到家后,发现稻谷泡在水里,不少还冲到了泥地里。父亲回去后,破口大骂。

评语:舍己为人,助人为乐,关心穷人的高尚品质,在少年毛泽东思想里早就深耕下来。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毛主席故居

3、孩子王,也是大“书虫”

在韶山冲,毛泽东是一个聪明、顽皮的孩子,6岁就开始干农活。

除此之外,还负责放牛,在放牛娃群体里,毛泽东就很能聚人气,跟他们讲笑话、讲故事、唱山歌,颇有当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样子。

童年毛泽东之所以是孩子王,因为从小就就受私塾教育,比别的孩子见多识广,此外他还是个大书虫。

在私塾读书的前两年,他就从《三字经》读起,渐至《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

还读了不少像《三国演义》这样的经典小说。

可以说,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

每晚都要在油灯下读书到深夜,甚至彻夜不眠,他的母亲怕他累坏,每到半夜就督促他睡觉,毛泽东就用深色纸糊在窗户上,使母亲看不到灯光。

少年毛泽东就是这样刻苦自学,读完湘潭的书,又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

他的一生始终坚持博览群书,成为我们知识渊博、才能卓著的伟大领袖。

主席最早的诗歌《咏蛙》赏析

童年私塾严格的传统语文训练,打造了毛泽东扎实的功底,同时受到表哥文运昌的影响,读过《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书籍,仰慕梁启超等进步人士,打开了童年毛泽东的视野。

在表哥的劝说下,毛泽东前往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据说在学校池塘边的石桥上写下了《七绝-咏蛙》这首诗歌。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东山学校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石桥

青蛙是不起眼的动物,古往今来,单独写青蛙的诗歌,就没有!只有片言只语提到过。

古代关于青蛙的诗词: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南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南宋 赵师秀《约客》

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 唐代 张籍 《过贾岛野居》

凡客从题凤,肤音未胜蛙。 唐代 罗隐 《绝境》

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 唐代 王建 《汴路水驿》

湿地饶蛙黾,衰年足鬼神。 唐代 张祜 《发蜀客》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毛泽东 七绝·咏蛙(1906年秋)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可以说,13岁的毛泽东,写的这首咏蛙诗,是绝少数以青蛙为主角的古体诗。

而且立意别具一格。

以拟人化的思维,把不起眼的青蛙描绘成池塘里霸气侧漏的王者。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虎视眈眈,掌控池塘一切,从来不担心,谁来威胁到它。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青蛙出洞,说明春天来了,青蛙出动的第一件事,就是晚上鸣叫求偶。这两句独出心裁的把青蛙的王者霸气,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了,仿佛虫儿就是它的阶下臣民,只有得到它的允许,才能鸣叫歌唱。

主席写这首诗歌才13岁,半大的孩子。

所谓诗言志,短短四句,就体现出作者的思维格局来,就是自己的人生我做主,不仅要掌控自己,而且要志在四方,掌控四方。

熟读经典的少年毛泽东,已经对王朝兴衰变更,有了较深的体会,在东山学校已经初步接触了维新思想,对积弱积贫的旧中国极为不满。

沦为半殖民地的清朝政府,已经成为列强的鱼肉,国家与人民已经没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在此时代背景下,诗人立志出乡关,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思想初步形成。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湘江北去,百舸争流

蒋介石22岁写的最早诗歌《述志》

《述志》

蒋介石(1909年)

腾腾杀气满全球,力不如人万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责,东来志岂在封侯!

1887年,蒋介石生于奉化,1906年初,19岁肄业于龙津中学堂,4月东渡日本,入东京清华学校,结识上海青帮大佬陈其美等人,受到反清思想的影响。

1906年末回国,1907年考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习炮兵。1908年春赴日,入东京振武学校并加入同盟会。

辛亥革命之前,清朝气数已尽,列强在中国肆虐横行,此诗是蒋介石在此背景下在日本写成。

前两句大致意思是,列强在全球瓜分殖民地,我中华竟然没有能力保护自己。

后两句的意思是,蒋介石来日本求学,不是为了当官封侯,而是为了光复神州的志向。

蒋诗文采一般,谈不上什么艺术性,但思想觉悟还是很高,为了祖国昌盛,不惜奉献生命。

主席13岁《咏蛙》,介石22岁《述志》诗,谁显雄主霸气,高下立判

青年蒋介石

毛诗、蒋诗相比较高下立判

1、文学性:

毛诗《咏蛙》比蒋诗《述志》艺术性高若干档次。

无论诗对仗、音韵、用字、别出心裁上都是毛诗胜出。

蒋诗直白叙事,起承转合了无新意,普通文人水平。

2、诗人气质:

毛诗体现了乐观的浪漫主义精神,借池蛙咏志,气定神闲,对掌控自我和襄助天下充满信心。

蒋诗则比较悲观,对当下局势体现无可奈何,把希望寄托在前往日本学习经验上。

3、诗人性格:

毛诗体现了毛泽东乐观向上、幽默不失浪漫、豪迈不失格局,气定神闲,初显放眼天下,睥睨世界的雄主气质。

而蒋诗则体现了蒋介石死板、犹豫、悲观、对未来的胜利没有坚定的信念。

结论:

后来2位雄主共同逐鹿中原,起点高得多的蒋介石,被主席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搞得毫无办法,要不是王明、李德的军事冒险主义,中国革命胜利还会推前到来,事实证明,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正是小蒋介石9岁的毛主席。

毛主席的雄才大略并不仅仅是把800万军队的蒋介石集团赶到了台湾,而且还打败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帝西方集团,让咋呼咋呼的赫鲁晓夫不敢轻易南下,这对于一个落后国家来说,毛主席真是千古一人,蒋介石肯定没有这个能力,而毛主席有,这真是应了《咏蛙》后面那两联: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13岁的毛泽东从格局、气度、人格魅力、霸气上都胜过22岁的蒋介石多矣,纵使如此也不要小瞧了蒋介石,党内除了毛泽东,我看没有几个能对付他。

我猜,最后终老台湾的蒋介石,应该会常常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吧!

---end---

看完有不同见解的,请在下方留言讨论@永明光影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