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诺名言
时间:2022-05-08 03:1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枕猫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埃德加斯诺名言
1. 埃德加·斯诺的著名作品
《红星照耀中国》、《远东前线》、《活的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扩展资料: 埃德加·斯诺是美国著名记者。
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
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
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
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夕,斯诺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10月《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在英国伦敦公开出版,在中外进步读者中引起极大轰动。
1938年2月,中译本又在上海出版,让更多的人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正形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埃德加·斯诺。
2. 埃德加斯诺在进入延安后的感情有了哪些变化
埃德加斯诺曾在《红星照耀中国》中提过“我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作者平铺直叙、娓娓道来他的西部之行,作者运用欧美作家善用的描写的手法,以平视的角度,朴实的笔触给我们讲述着那段历史。
朴实的语句却将东西方文学的区别体现的淋离尽致,当时这样的文章应该算作新闻或通讯了,而在今天就是一部传记了。 朴实的语句却感觉别样而新鲜,外国人看中国的革命对每个读者和关心中国的人来说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我们还是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别样情景和人物的吧。
“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的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这是对周恩来同志的描述。
“我开始有一点点懂得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这样长期地、这样毫不妥协地、这样不象中国人地进行战斗。”这是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初步认识和认同(当然象中国人地战斗我们不知道是一个怎样的战斗)。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
这是对伟人毛泽东的描写——是一个喜欢憨笑的人。 从他的记叙中也让我们看到了极为难得看到的、很有点神秘色彩却极为悲壮的西路军的有关资料。
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而那种信念、意志也令我们不能望其项背的。如果你感受过西北的风沙,有幸、有缘你可能在宁夏、青海依然能听到当地百姓将一种树叫“红军杨”,折断树枝略呈红色的液体慢慢地渗出来,百姓们说那是当年红军的鲜血,每一节树枝中间有一个非常规则的、鲜红的五角星,百姓们说那是红军当年头上的红五星。
这个故事是我听来的,我们无须去分辩真假,而那段悲壮、惨烈的历史却是真实的,至今放在档案里、在百姓中间口口相传,而经济仍欠发达或者说贫困的当地百姓对红军的那份感情言语间听来让你落泪,你是男人也会的。
3. 有什么关于甘地的很好的文章还有名言
圣雄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美丑善恶,一旦这面镜子碎了,他周围的人们就失去了一个光辉的真理形象。
——埃德加斯诺
甘地是一只危险的印度狐狸。
面对死亡,一切争议已不复存在,因为甘地是印度教徒空前的最伟大人物之一。
——真纳玛哈德玛——群丐之王圣雄。
他在千万赤贫之家的茅屋门口伫足,衣着好像他们之中的一员。他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向他们讲话。他们终于听到了活生生的真理,而不是从书本中引用来的字句。因为这个缘故,印度人民赋予他圣雄的大名,这是他真正的名字。还有其他什么人会像他那样,能感觉到所有印度人就是他本身的血和肉?……当爱来到印度的门口时,那门已经敞开……在甘地的呼唤之下,印度如花卉盛开般去迎接新的伟大,正如同从前的佛陀时代一样,那时佛陀宣扬了一切众生之间亲爱与同情的真理。
——泰戈尔甘地长得身材短小、体弱多病,但具有钢一般的坚强性格、坚如磐石的精神,不管外面的压力怎样强大,总不屈服。尽管甘地貌不惊人,赤着上身,系着腰布,但是他具有高贵和庄严的风度,使别人不得不对他表示尊敬。他有意识地、从容不迫地表现出柔顺和谦逊的样子,但是他很有力量和权威,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他有时候也非常独断专行,发号施令要别人服从。他那宁静深沉的眼睛能够吸引住人,慢慢地进行深刻的观察。他的声音清脆能够沁人心田,引起共鸣。不管听甘地讲话的是一个人或一千人,他们都感到甘地的吸引力,感到跟甘地息息相通。
甘地虽然喜欢自然美,但对于人造的东西的美感和艺术技巧很少认识。有名的泰姬陵,在甘地看来只代表强迫劳动而已,此外没有其他意义。甘地的嗅觉很差,但是他以他自己的方式发现了一套生活艺术,使他自己的生活富有艺术性。每一个姿态都具有意义、优美而没有虚伪的气味。甘地没有棱角,不露锋芒,不带一点儿庸俗气味。
不认识甘地本人仅读过他的著作的人往往以为他有僧侣的派头,极端拘谨,面孔阴郁,加尔文式的道貌,好煞风景,有点像“穿着黑道袍各处传道的僧侣”似的。其实他的著作委屈了他,他本人比他的著作伟大得多。把他的文章引来加以批评不是完全公正的。他本人同加尔文僧侣的派头恰恰相反。他笑容可掬,笑声动人,他的愉快心情感染了四周。他有一种天真烂漫的态度使他富于魅力。在他走进一间屋子的时候,他带来了一阵新鲜的气息,活跃了屋内的空气。
毛主席:不研究中国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问题
我们有些同志有一个毛病,就是一切以外国为中心,作留声机,机械地生吞活剥地把外国的东西搬到中国来,不研究中国的特点。不研究中国的特点,而去搬外国的东西,就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毛泽东
延安革命胜地
1936年,一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了当时红色中国的心脏,延安。
在那里,斯诺住了四个多月,在这四个多月的时间里,斯诺长期的观察红军战士的生活和作息,并得以近距离地接触那些当时赫赫有名的中共领导人。
留给斯诺印象最深刻的那个人,是毛泽东。
斯诺在他后来的回忆中丝毫不加掩饰地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称赞,他惊讶于毛泽东的惊人判断力,并且认为是这种判断力,是他一次又一次带领自己的同志们走出泥淖并且逐步因此获得党内军内的权威。
人们为什么如此相信毛主席?因为他总是对的。埃德加斯诺这样描述伟大人物的特质,“革命运动要求它的领袖能够比旁人早一点看到将来要发生的事情,在这方面毛泽东很成功,所以他的追随者对他的判断力产生了极大的信心”,而这种判断力的形成,是他数十年如一日思考的结果,也是他对中国特点的深度把握。
毛主席
不去留学的毛泽东
1919年11月,尚在迷茫中寻觅中国未来方向的毛主席收到了这样的一封来信,信是他的同窗好友罗学瓒写给他的,信里写道“惟弟甚愿兄求大成就,即此刻宜出洋求学。若少迟延,时光既过,人事日多恐难有多时日求学矣”,罗学瓒热切地希望毛泽东立刻和他们出国留学,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毛泽东看着这一封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时留洋的青年并不在少数,至于留洋的目的,也和现在一样是五花八门,有的人只是为了镀个金,回国之后便能高人一等,有的人是真真切切地想学一些西洋的科学技术,也有很多青年想去西方寻找新的思想,新的制度,新的学说来挽救这个在危难之中的国家。
从1840年,英国人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开始,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一向不缺乏向西洋学习的勇气,从洋务运动的器物,到后来的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或者是再后来的“德先生”“赛先生”,每一次都在中国社会的水面上激起了不小的浪花,有的时候甚至会有绵绵的余波,但是到毛主席接收到罗学瓒信的那时候,这些全部石沉大海了。
毛主席
如果西方的科学和思想直接搬到中国来就能成功,那么上面这些行动为什么都只是昙花一现,而中国社会的根基竟然岿然不动呢?
在混乱的时代,有人在做着“窃国者侯”的春秋大梦;有人痴心妄想地留着辫子,无时无刻不想着复辟;有些曾经进步的知识分子,竟然也在皇帝倒了之后,叫嚣着中国人不跪皇帝,留着膝盖又有什么用?种种乱象,不一而论,而对老百姓来说,这些只不过是“墙头变幻大王旗”罢了。
毛泽东自然也在想,撬动中国社会那个支点,到底到哪里?为什么我们的运动,我们的革命,我们的制度变革,到头来都只能成为野心家和军阀们手中的工具,成为他们满足自己私欲的手段,而这种思绪,在湖南的“驱张运动”之后,毛泽东想得更多。
而这些,留洋无疑是没有办法得到答案的。在国外去研究中国社会,这无疑是南辕北辙的荒谬。因此他在写给周士钊的信中,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他写道:“吾人似应先研究过吾国古今学说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学才有可资比较的东西”。
毛主席写信
说是写给别人的信,其实是自己心志的表露。他在那封信中对自己将来要做的事情进行了总结,他说:“欲改造中国,有两件事是最为急迫的:其一,是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经验加以系统地整理与批判;其二,是做实地的调查研究,而这两项当务之急的工作,都不能在国外做”。用中国脍炙人口的格言来说,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知行合一”。
从那时起,他便坚定了留在国内研究中国本身的信念,而历史也验证了他的选择,这是他的幸运,也是中国的幸运,以至于我们现在已经不敢想象,如果当初,毛泽东选择了留洋,中国革命的道路又会变成什么样子?
毛主席与斯大林
苏联模式就一定是对的吗?
没有留学的毛泽东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共产党的党内是没有话语权的,尽管他是当年南湖游船上的13个人之一,但是他的意见往往不被那些留洋留苏归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视。
毛泽东一直确信,解救中国的唯一方法要从中国社会内部去寻找,但是在当时的共产党内部,并不相信他。中共很多人都坚信,只有学习苏联的成功经验,这才是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不二法门。
毛泽东没有去留法留苏,在别人远赴重洋的时候,他做了现在看来比那些人更加重要的工作,整整五年时间,他几乎接触了中国所有阶层的人们,从贩夫走卒到达官贵人,从保守派到革命派,从受压迫的人们到江浙的资本家大地主,形形色色的人们背后的阶级被他抽丝剥茧的剥开,中国社会一潭死水下的神秘面纱被他解开。
他的案头堆满了自己记录的调查材料,他的鞋子缝缝补补三年又三年,在并不明亮的煤油灯下,《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横空出世。毛泽东后来的许多思想源头,都可以从这篇文章里找到蛛丝马迹。
毛主席
他总结道:“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
而他更是一阵见血地指出来,真正的朋友,就是那些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的农民。他在党内倡导,我们要团结农民,我们要工农同盟,这些在后来被奉为圭臬的法宝,在当时更是被无情地嘲弄了。
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并不相信这个代理宣传部长,就连中共也并不在意他的报告。当时工人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北伐战争如火如荼,陈独秀早已经相信,只有和国民党合作,才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办法。
至于他,在党内被总书记痛斥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糟得很”,被那些留洋回来的书生说他是“山大王”,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马克思主义,一时间,压力都到了他的肩上。
这样的打压并不是一时的,而是反反复复一直持续了十多年,而那些他所反对的,在事实之后,人们都不得不承认只有他是对的。
苏联工人
苏联工人是革命主力军,他说中国农民多,是无产阶级天然的同盟军,只有联合他们,革命才有成功的可能;
苏联通过占领中心城市进行革命,他说中国城市反动派实力强大,只有到农村去,才是广阔天地,大有可为;
苏联革命通过阵地战夺取政权,他说我们实力弱小,和敌人硬拼只能是两败俱伤,只有游击消耗,保存实力。
有的人一直觉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很官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呢,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因时因事因势做出改变,只为了一个伟大目标。
历史证明了,他是对的,哪怕只要错一步,中国的红色政权就将万劫不复。
成为所有人信服的领袖,毛主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最重要的品质是目光远大,判断正确。
毛主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毛主席一生很多时候都是少数派,也曾被排挤过,也曾被打击过,但是最后他的战友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他的身边。
陈毅元帅说“你不信润之,说明你没有水平”,而这水平,绝非是一夕一朝之功。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解决具体问题的三大法宝,而更加经典的话则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在那篇文章里,他总结了一句经典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迈开脚步,大胆地走进田间阡陌,了解广大人民的所需所求,这才是一个政党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繁杂又复杂,每个地方有适合每个地方的制度,也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对于当时的农民来说,他们并不是如何关注三民主义抑或是谁做皇帝,他们唯一的要求,就是温饱而已,而如果抓不住这一点,反而在主义上大做文章,那无疑是缘木求鱼。
西方的经验在中国往往并不适合,苏联的经验也并不完全一致,挽救民族危机的答案要从这个民族自己内部去找,好的不一定是合适的,但是合适的对我们来说,就是最好的。
新中国成立
没有用脚丈量过的答案,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在如今这个时代,在东西方浪潮交涌博弈下,如何守住我们自己实践得来的结果,坚持自己所走的道路,这又是一道难题摆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