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允文名言

时间:2022-05-08 10:1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暮城烟雨遥 | 评论: 次 | 点击:

虞允文名言

1. 赞美南宋虞允文的诗句

名人赞颂虞允文的诗句——

杨万里:食必观书,为文立成, 不雕而工。

陈子龙:自汉以后,文武渐分,然犹有虞诩、诸葛亮、周瑜、陆逊、司马懿、羊祜、杜预、温峤、谢玄、韦睿、崔浩、李靖、裴行俭、郭元振、裴度、李德裕、韩琦、李纲、虞允文之徒奋策儒素建功阃外,为时宗臣。彼岂必有抟虎之力,射雕之技哉?不过深明古今之事,能决机宜之便耳。

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毛泽东:伟哉虞公,千古一人。

2. 古人评价诸葛亮的诗句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书愤》第二联的“楼船夜雪瓜洲渡”说的是虞允文长江破金兵的故事,后一句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一场少见的胜利的战役。宋朝对外民族的战争中,胜利的战役简直是凤毛麟角,难得有几场,何况瓜州之役的领导者虞允文以一个文官督师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自然更成了陆游的“偶像”了。最后一联更举出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陆游以这些儒将自许,希望能象孔明、虞允文那样为国做一番事业,可惜,“镜中衰鬓已先斑”。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另外也倾诉了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3. 历代著名将领弃笔从戎

一、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

二、孙武:春秋吴国将军,可谓世界级的军事鼻祖人物,一部《孙子兵法》已开全世界军事理论之先河。最牛比的则是将其理论付诸实践的经典战例——五战五胜,直取郢都,更是让后代无数军事专家为之望尘莫及。

三、吴起:战国楚名将,与孙子齐名,曾为孔子高徒子夏的学生,后因品德问题被学校开除,但反而成就了一代军事家的英名。有军事著作《吴子兵法》传世,惜无经典战例流传。

三、田穰苴:战国齐将,有军事著作《司马法》传世,无具体战例传世。

四、陈汤:西汉戍守边疆名将,《汉书》里称其“少好学,善文”,仅在给汉帝奏章里的一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名言,已足显其腹中文墨水平。最创造的古今战史的辉煌战绩是——以四万汉胡联军一战摧毁北匈奴主力,击斩郅支单于,传首九边,从此使我大汉天威名扬域外、至今不衰!

五、班固,他文修汉史,武经西域,36使击杀匈奴使节而西域臣服,之后经营西域30年使之成为汉之左膀,期间经典战例无数

六、周瑜:三国吴名将,史传“妙通音律,时人谚曰:曲有误,周郎顾”仅凭弹着古琴“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儒雅劲头。

七、陆逊:三国吴名将,出身“奶油书生”,经典战例当然是火烧连营七百里的夷陵之战。

八、杜预:西晋将军,杜甫的先祖,曾为《左氏春秋》作传,想来军事素养极高。最值得夸耀的战绩是指挥了统一三国的最后一战——灭吴之战。

九、刘琨:西晋大臣,其诗名与曹植齐名,曾创造过夜弹胡笳吓走胡兵的战争神话,风度儒雅被时人所惊叹,惜不能恢复北方,反坠奸计遇害。

十、谢混:出身东晋世族,有诗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惜无杰出战绩。

十一、李靖:唐初开国名将,正统文人出身兼开国大将

十二、范仲淹:北宋名臣,进士出身,曾指挥对西夏作战,多有胜绩。

十三、岳飞:南宋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正统文人出身。

十四、虞允文:南宋文臣,采石矶一战力挽狂澜,重创金主完颜亮,其功绩可与肥水之战相比。

十五、辛弃疾:南宋武将,有政治军事理论著作《美芹十论》传世,词坛一代大师,惜生不逢时,后人无法领略他的传世战例。

十六、王阳明:明代名臣,进士出身,著名的理学大师,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显赫,军事造诣上突出,超级人物。

十七、袁崇涣:明著名将领,进士出身,金庸先生曾专门撰文推崇袁督师为中国一代儒将之冠,其辉煌战绩当属著名的宁远大捷,一战击毙悍酋努尔哈赤。如果崇祯后来不中皇太极的反奸计,满清能否入关还很难说。仅凭这点就该入选。

十八、曾国藩:晚清中兴名臣,进士出身,知名理学家,能诗善文,最露脸的战绩当然就是平定发匪之乱了,但对太平军作战中也多有败绩,属屡败屡战、最后成功性的人物。

十九、胡林翼:湘军名将,进士出身,曾与曾国藩合著有《曾胡公兵法》传世,对太平军作战屡有胜绩,

二十、左宗棠:晚清中兴名臣,举人出身,自比“今亮”,镇压太平军战功显赫,一生最值得骄傲的战绩是入疆平定阿古柏叛乱,收复新疆之战。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4. 赞颂诸葛亮的诗句

赞美诸葛亮诗歌一览!

1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2 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3 奸雄曹操守中原,九月南征到汉川。风伯怒临新野县,祝融飞下焰摩天。

4 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5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6 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

7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8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9 五月驱兵入不毛,月明泸水瘴烟高。誓将雄略酬三顾,岂惮征蛮七纵劳。

10 为国平蛮统大兵,心存正道合神明。耿恭拜井甘泉出,诸葛虔诚水夜生。

5. 留正的宋史记载

留正,字仲至,泉州永春人。

六世祖从效,事太祖,为清远军节度使,封鄂国公。绍兴十三年,第进士,授南恩州阳江尉、清海军节度判官。

龚茂良守番禺,正言:「在法:劫盗脏满五贯死,海盗加等。小民饵利,率身陷重辟。

请镂梓海上,使户知之。」民始知避。

用茂良荐,赴都堂审察。宰相虞允文奇之,荐于上。

得对,正言:「国家右文而略武备,祖宗以天下全力用于西夏,承平日久,边不为备,至敌人长驱而不能支。今当改辙,使文武并用。

」孝宗嘉叹,书札中要语下三省施行。知循州,陛辞,言:「士大夫名节不立,国家缓急无所倚仗。

靖康金人犯阙,死义者少,因乱谋利者多。今欲恢复,当崇尚名节。

」上益喜,明日谕辅臣:「留正奏事,议论耿耿,可与职事官。」除军器监簿,历官考功郎官。

太常谥叶义问「恭简」,正覆谥,言:「义问将兵出疆,不知敌人情伪,及金犯边,督视寡谋,几至败事。」下太常更议,时论韪之。

擢起居舍人,寻权中书舍人。光宗自东宫朝,顾见正,谓左右曰:「修整如此,其人可知。

」乃请于上,兼太子左谕德。正言:「记注进御,非设官本意。

乞自今免奏御。」诏从之。

为中书舍人兼侍讲,兼权兵部侍郎,除给事中。张说子荐往视镇江战舰,挟势游观,沉舟溺卒,除知阁门事、枢密副承旨,正封对还词头。

洪邦直除御史,正言:「邦直为邑人所讼,不宜任风宪。」兼权吏部尚书,言:「用人莫先论相。

陛下志在恢复,而相位不能任辅赞。望精选人才,与图大计。

」时相益不乐,以显谟阁直学士出知绍兴府。侍御史范仲芑劾前帅脏六十万,有诏核责。

正明其非辜,御史怒,并劾正,降显谟合待制、提举玉隆万寿宫。寻复职。

知赣州,奏减上供米,不报。及为相,蠲一万八千石。

知隆兴府。进龙图阁直学士、四川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平四蜀折租价,岁减酒课三十八万。乾道初,羌酋奴儿结越大渡河,据安静砦,侵汉地几百里。

正密授诸将方略,擒奴儿结以归,尽俘其党,羌平。进敷文阁学士,寻诏赴行在。

正在蜀以简素化民,归装仅书数簏,人服其清。除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

孝宗密谕内禅意,拜右丞相。一日奏事,皇太子参决侍立,上顾谓太子曰:「留正纯诚可托。

」光宗受禅,主管左右春坊姜特立随龙恩擢知阁门事,声势浸盛。正列其招权预政状,乞斥逐,上意犹未决。

会副参阙,特立谒正曰:「上以丞相在位久,欲迁左相,叶翥、张枃当择一人执政,未知孰先?」正奏之,上大怒,诏特立提举兴国宫。孝宗闻之,曰:「真宰相也。

」绍熙元年,进左丞相。正谨法度,惜名器,豪发不可干以私。

引赵汝愚首从班,卒与之共政。用黄裳为皇子嘉王翊善,世号得人。

嘉王感疾,正言:「陛下只有一子,隔在宫墙外非便,乃令蚤正元良之位,入居东宫,则朝夕相见甚顺。」又奏:「太子,天下本。

《传》曰:'豫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汉文帝即位,即建太子。

本朝皇子居冢嫡,有未出阁而正储位者。皇子嘉王既居冢嫡,出合已久,宜早正储位,以定天下本。

」再月不报。检《汉文帝纪》及本朝真宗立仁宗典故,并吕诲、张方平两奏,节其要语缴奏。

上不豫,外议汹汹,正与同列间至福宁殿奏事,处分得宜,人情以安。进封申国公。

上疾浸平,正乞归政,不许。初,正帅蜀,虑吴氏世将,谋去之。

至是,朝廷议更蜀帅,正言:「西边三将,惟吴氏世袭兵柄,号为'吴家军',不知有朝廷。」遂以户部侍郎丘崈行。

及吴挺死,韩侂胄为吴氏地,使吴曦世袭。正力请留曦环卫,遣张诏代挺。

后数岁,曦入蜀,卒稔变。寿皇圣政成,进少保,封卫国公。

李端友以椒房亲,手诏除郎,正缴还,上不纳,复执奏曰:「昔馆陶公主为子求郎,明帝不许。今端友依凭内援,恐累圣德。

」姜特立除浙东副总管,寻召赴行在,正引唐宪宗召吐突承璀事,乞罢相。上批:「成命已行,朕无反汗,卿宜自处。

」正待罪六和塔,奏言:「陛下近年,不知何人献把定之说,遂至每事坚执,断不可回。天下至大,机务至烦,事出于是,则人无异词,可以固执;事出于非,则众论纷起,必须惟是之从。

臣恐自此以往,事无是非,陛下壹持把定之说,言路遂塞。」因缴进前后锡赍及告敕,待罪范村,乞归田里,不许。

寿圣太后将以冬至上尊号册宝,以正为礼仪使,摄太傅。于是上遣左司徐谊谕旨,正复入都堂视事。

是行也,待罪凡一百四十日。册宝礼成,拜不傅,封鲁国公。

正力辞。五年正月,孝宗疾革,正数请车驾过宫。

一日,上拂衣起,正引裾泣谏,随至福宁殿门。正退上疏,言极激切。

六月戊戌,孝宗崩,光宗以疾未能执丧,正率同列屡奏,乞早正嘉王储位,又拟指挥付学士院降诏。寻有手诏:「朕历事岁久,念欲退闲。

」正得之始惧,请对,复不报。即出国门,上表请老,末曰:「愿陛下速回渊鉴,追悟前非,渐收人心,庶保国祚。

」正始议以上疾未克主丧,宜立皇太子监国;若终丧未倦勤,当复辟。设议内禅,太子可即位。

时从臣郑湜奏与正同。既而赵汝愚以内禅请于宪圣,正谓:「建储诏未下,遽及此,他日必难处。

」论既违,以肩舆逃去。及嘉王即位,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正为大行攒宫总护使,。

6. 宋代 名人

赵普

石守信

呼延赞

折太君

杨业

杨延昭

韩世忠

刘豫

李全

毕再遇

李显忠

张弘范

李庭芝

李继隆

张浚

岳飞

狄青

潘美(潘仁美)

张叔夜

韩琦

虞允文

文天祥

陆秀夫

陈宜中

贾似道

秦桧

蔡京

司马光

王安石

包拯

范仲淹

寇准

赵普

辛弃疾

陆游

沈括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陆游应四川宣抚使王炎邀请,南下担任事幕僚。四十六岁高龄从军,陆游怀着北伐报国的激情,奋笔疾书万字《平戎策》,大谈北伐的具体作战策略。

不料仅仅八个月之后,南宋朝廷就改变了主意,罢免了他的上司王炎。陆游带着巨大的失落骑驴入川,后来在蜀州担任参议。

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八月,陆游在一次阅兵后,写下了《蜀州大阅》,攻击南宋朝廷养兵不用、苟且偷安。第二年,陆游就被南宋朝廷的“主和派”攻击,遭到了罢免。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陆游在被罢官之后,选择了隐居于成都的杜甫草堂附近,自号“放翁”。可是,他的心中却始终放不下收复河山的梦想,所以他也时刻关注着南宋朝局的变化。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夏天,南宋朝中发生了一次“人事变动”。某位被陆游一直暗中关注的人,忽然得到了升迁。但是与此同时,也引来了一些非议。

陆游在得到消息之后,挣扎着从病床上爬起来,写下了《病起书怀》这首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虽然这首诗的名字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是其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很多人都听过。

一、《病起书怀》赏析

《病起书怀》——南宋·陆游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诗歌意译:

因为生病,骨头都快要散架了。大概是因为这样吧,我头顶上戴着的纱帽也松动了。我这个孤臣孽子啊,漂泊万里,离群索居在锦江之畔。

身份虽然卑微,但是我一刻也不敢忘记国家的忧患。前方的局势真的稳定下来了吗?对一个人的评价,还是要盖棺才能下结论。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愿天地神灵一同扶持我们的国家社稷,因为在旧都汴梁,在金人铁蹄下生活的老百姓,他们还在盼望着天子的銮驾到来。

诸葛亮写下的《出师表》,虽然已经过了一千年了,但是依然还是有借鉴的价值。于是我半夜起床,挑灯夜读。

陆游是一个宋诗高手,一生“六十年间万首诗”。他写的诗歌,标题中大都带着“病中”或者“枕上”二字。由此可见,他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他在这首诗的一开始就说自己“病骨支离”,看起来他生病的日子已经很久了。为了实践报国的政治理想,他长久地奔走在外,把妻子都留在山阴老家,独自一个人在成都生活。

生了病,身边连一个端茶递水的人都没有。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仍然把感情寄托在了家国大事上。“位卑未敢忘忧国”,是说他自己身份虽然卑微,但是一刻也不敢忘记国家的忧患。

整首诗,把陆游为了国家百折不挠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颔联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是全诗的主旨,让整首诗的思想生辉,成为了光耀千古的名篇。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陆游可谓是生不逢时,他一生下来,就赶上了北宋的亡国之祸。后为等南宋局势稳定,重开科考,他第一次去应试时已经28岁了。虽然他考了第一名,但是却遭到了奸臣秦桧的排挤。

直到三十岁的时候,秦桧病死了,他才有机会入仕当官。后来他又因为直言进谏而得罪了皇帝,最后一直只能当通判、参议这样的小官。

颔联中后一句“事定犹须待阖棺”,虽然不知道他到底说的是哪件事。但是联系到后文提及到的《出师表》,推测有可能是与辨别忠奸之事有关。

因为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经劝诫蜀汉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这个道理,的确也是“古今通用”的。

二、阖棺定论谁家事?

在宋词的高峰时代,陆游却写了最多的诗。因为诗是言志的作品,便于表达他的个人的理想。陆游的众多的爱国诗篇里,总喜欢写北地的“遗民”,说他们“南望王师又一年”和“京华父老望和銮”。

似乎他主张复国,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征战沙场,建功立业的梦想。而是纯粹地替北地的“遗民”说话,不想看到他们“泪尽胡尘”。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陆游的家族是浙江当地数一数二的大户,家中藏书无算。因此他很小的时候,就接受最正统的儒家教育。这种教育,在他的人格塑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由于这些原因,陆游从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开始一边学习作诗,一边熟读兵法了。所以,他事实上是懂一些军事指挥策略的。

史书记载:在秦桧病死以后,陆游出仕当官,因为才华受到了宋孝宗的赏识,进而被赐予了进士出身,并任命他为主管国家军事的枢密院编修。

宋孝宗在刚刚登位的时候,本来也是一个有主战倾向的皇帝。而且他也曾经向自己的大臣提及,早年宋太宗被辽人射中大腿的往事,被他视为奇耻大辱。

陆游一直力主北伐,且通晓军事谋略,所以宋孝宗一开始是非常欣赏他的。可是陆游说话太耿直了,最后因为得罪了宋孝宗,就被赶出了权力中心。

虽然陆游当不成大官,只能当小官,但是他还是一心想要去打金人。所以当他听到张浚要北伐的时候,又很兴奋地跑去谏言。结果没想到张浚由于作战准备不充分,很快就失败了。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后来王炎主政川、陕一带,请陆游去当军师。陆游开心坏了,马上亲自到陕西前线去巡边考察。他发现大散关有一个守将仗着父亲的势力,骄横跋扈,常因小过失而杀人。

于是建议王炎换掉他,王炎不同意,陆游说:这个人将来一旦有了战功就很难受到约束。结果这个守将后来在韩侂胄北伐的时候,果然投降了金国。

通过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陆游其实是具有识人的眼光的。后来王炎被免职了,北伐的事又只能作罢。陆游到蜀州当参议时,有一回参加了阅兵,就写了《蜀州大阅》这首诗。

他在诗中说,自己一大清早穿着戎装检阅了军队,内心充满了惆怅。想当初“五年奔走遍穷边”,图的是什么呢?不就是光复河山嘛。谁料到,南宋小朝廷却要休兵。

休兵也就罢了,既然已经休兵了,那为何还要我来阅兵呢?养兵不用,虚耗财力又是为了什么?这样的做法,对百姓无益,对南宋朝廷无益,对整个国家也无益。

回想当初,跟随王炎在陕西戍边的日子,好比就是旧梦一场。陆游想到在有生之年,只怕是再也没有机会渡江作战了,所以他的内心十分失落和怅然。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由于陆游这一次攻击了南宋朝廷,让皇帝感到非常不舒服,再加上他又与南宋朝中的那些“主和派”矛盾又太深,所以他最后就又被罢了官。

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六月,也就是在陆游写下《病起书怀》这首诗的同时。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刚刚因为平定茶商赖文政的叛乱有功,被授予了“秘阁修撰”一职。

当时辛弃疾在南宋朝中的靠山叶衡已经倒台了,但是辛弃疾却没有被罢官。那么,为什么辛弃疾没有被罢官呢?因为他为了抗金的大志向,投靠了一个南宋朝中公认的小人“曾觌”。

那个时候,南宋朝中曾有两大“主战派”的势力,其中一个是以宰相虞允文、周必大为首,而另外一派就是以曾觌、叶衡为首。不过,这两派素来势不两立。

而辛弃疾竟然先投靠虞允文,在虞允文病逝之后,又去投靠了叶衡、曾觌。虽然看起来有点墙头草的意思,但是这件事对于辛弃疾来说,却完全是正大光明的。

因为辛弃疾对于南宋朝廷中那些拉帮结派的内斗是漠不关心的,因为他只想有人能够支持他北伐。但是在他投靠叶衡、曾觌以后,周必大一派就直接把他打成了曾觌的同党。

陆游病中挑灯写一首七律,颔联乃是千古名句,成后人自警自励名言

所以,陆游可能是在这件事情上保持了中立的态度。他认为一个人是好是坏,还是得盖棺定论才行。因此他在七十九岁致仕回到山阴之后,辛弃疾还曾去探望他,与他共论国事。

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韩侂胄召辛弃疾出山参与北伐,已经八十岁高龄的陆游作了《送辛幼安殿撰造朝》替辛弃疾壮行。在诗中,他大赞辛弃疾才比管仲、萧何。

结语

这场“忠奸之辨”,勾起了陆游对《出师表》的回忆。所以他最后又把《出师表》翻出来读了一遍。千年前的《出师表》,写得真是好!

诸葛亮在这篇文章里,期望蜀汉后主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尽量做到把外臣与内臣,一视同仁。因为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才能繁荣、安定,长治久安。

假如宋孝宗也能做到这一点,调和好曾觌、辛弃疾与周必大等“主战派”内部的关系,何愁北伐不成呢?那样的话,他这样的忠臣才能够安心地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