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洪字的口号
时间:2022-05-08 11: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大众日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有洪字的口号
1. 带有洪字的诗句
带有洪字的诗句:
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春日望海》
书言扬盛迹,补阙兴洪志。——出自唐太宗李世民的《咏司马彪续汉志》
洪规载启,茂典方陈。——出自武则天的《唐明堂乐章•皇嗣出入升降》
洪钧齐万物,缥帙整群书。——出自唐代郑絪的《奉和武相公省中宿斋,酬李相公见寄》
嘈嘈弦吹匝天开,洪崖箫声绕天来。——出自唐代李贺的《荣华乐》
叱咤四海动,洪涛为簸扬。——出自唐代李白的《相和歌辞•上云乐》
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箭射东海。——出自李白的《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洪波汹涌山峥嵘,皎若丹丘隔海望赤城。——出自李白的《同族弟金城尉叔卿烛照山水壁画歌》
洪波浩荡迷旧国,路远西归安可得。——出自李白的《梁园吟》
洪河凌竞不可以径度,冰龙鳞兮难容舠。——出自李白的《鸣皋歌,送岑征君》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出自李白的《笑歌行》
洪焰烁山,发自纤烟。——出自李白的《雪谗诗赠友人》
白道向姑熟,洪亭临道傍。——出自李白的《洗脚亭》
洪民亦何幸,里巷清如扫。——出自五代画僧、诗人贯休的《上顾大夫》
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出自贯休的《读唐史》
洪才传出世,清甲得高名。——出自贯休的《送卢舍人朝觐》
白水连天暮,洪波带日流。——出自唐代诗人李端的《宿洞庭》
曲直宁相隐,洪纤必自呈。——出自唐代诗人齐己的《咏影》
洪崖遣后名何远,陆绩怀来事更长。——出自齐己的《谢橘洲人寄橘》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出自杜甫的《赠李白》
处士待徐孺,仙人期葛洪。——出自唐代诗人顾况的《从江西至彭蠡入浙西淮南界道中寄齐相公》
新晴天状湿融融,徐国滩声上下洪。——出自晚唐诗人薛能的《题彭祖楼》
奇编早晚教传授,免以神仙问葛洪。出自唐代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怀华阳润卿博士三首》武昌山下蜀江东,重向仙舟见葛洪。——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赴和州于武昌县再遇毛仙翁十八兄因成一绝》
诱我为弟子,逍遥寻葛洪。——出自唐代诗人李欣的《赠苏明府》
神清餐沆瀣,气逸饮洪濛。——出自唐代诗人吴融的《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
惟昔放勋世,阴晦彻成洪。——出自唐代陈陶的《涂山怀古》
存亡去住一壶中,兄事安期弟葛洪。——出自唐代崔郾的《赠毛仙翁》
2. 带洪字的诗词 大气有寓意
1、《代谢玄晖新亭送范零陵》曹邺(唐)
楚水洪无际,沧茫接天涯。
相看不能语,独鸟下江蓠。
蓬子悉有恋,蓬根却无期。
车轮自不住,何必怨路歧。
孟冬衣食薄,梦寐亦未遗。
2、《赠李白》杜甫(唐)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3、《离别难》柳永(宋)
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
有天然,蕙质兰心。
美韶容,何啻值千金。
便因甚,翠弱红衰,缠绵香体,都不胜任。
算神仙,五色灵丹无验,中路委瓶簪。
人悄悄,夜沉沉。
闭香闺,永弃鸳衾。
想娇魂媚魄非远,纵洪都方士也难寻。
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
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
4、《观沧海》曹操(魏晋)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念奴娇 石头城》郑燮(清代)
悬岩千尺,借欧刀吴斧,削成城郭。
千里金城回不尽,万里洪涛喷薄。
王浚楼船,旌麾直指,风利何曾泊。
船头列炬,等闲烧断铁索。
而今春去秋来,一江烟雨,万点征鸿掠。
叫尽六朝兴废事,叫断孝陵殿阁。
山色苍凉,江流悍急,潮打空城脚。
数声渔笛,芦花风起作作。
洪[hóng]
【释义】 ①大水;暴涨的水流:洪水、山洪、抗洪抢险。②大:洪大、洪亮、洪福、声如洪钟。
〖例句〗浪潮拍打礁石的声音非常洪大,震耳欲聋。
【洪亮】 指声音大,响亮。
〖例句〗小明的声音洪亮悦耳,今年我校的迎新春联欢会就是由他主持的。
【洪水】 河流因大雨或融雪而引起的暴涨的水流。
〖例句〗在抗洪抢险过程中,人民子弟兵在洪水中奋不顾身地抢险救灾,维护人民的利益。
3. 带“洪”字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1. 声如洪钟[shēng rú hóng zhōng]
洪:大。 形容说话或歌唱的声音洪亮,如同敲击大钟似的。
2. 洪水猛兽[hóng shuǐ měng shòu]
猛兽:残食人畜的野兽。 比喻极大的祸害。
3. 洪福齐天[hóng fú qí tiān]
洪:大。 旧时颂扬人福气极大。
4. 宽洪大度[kuān hóng dà dù]
指待人宽厚,度量大,能容人。同“宽宏大度”。
5. 洪水横流[hóng shuǐ héng liú]
横流:不循河道而流。 洪水泛滥。比喻邪道横行。
6. 付诸洪乔[fù zhū hóng qiáo]
洪乔:晋朝人,姓殷名羡,字洪乔。比喻书信遗失。
7. 误付洪乔[wù fù hóng qiáo]
用来比喻把信件寄丢了或没有收到对方的信件。
8. 洪炉燎发[hóng lú liáo fà]
洪炉:大炉子。大火炉里烧毛发。比喻事情极易解决。
9. 声若洪钟[shēng ruò hóng zhōng]
比喻人的声音洪亮如钟
10. 洪乔捎书[hóng qiáo shāo shū]
指言而无信的人。
11. 关于声如洪钟的句子:
1. 声如洪钟开口道:“朕本来想在去年放假的时候,见见你们几个。
2. 大步走向母亲的石碑前,彭勃声如洪钟:滚。
3. 阿牛声如洪钟,小七越是小声,阿牛越是大声。
4. 一把嗓子声如洪钟,流笙心中又是一惊。
5. 宋继海终于找到机出一口气,立马挺直腰杆,声如洪钟,同时指向龙行宇的所在之处。
关于洪水横流的句子:
1. 到尾只是半缩龟,洪水横流成泽国,路上行人背向西。
2. 霎时间,狂风怒号,大雨如注,地面上洪水横流。
3. 河水两岸顿时雨如倾盆,洪水横流。
4. 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水逆行,泛滥于中国。
5. 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4. 洪字的组词有哪些
洪帮、
洪福、
蓄洪、
宽洪、
防洪、
洪灾、
抗洪、
滞洪、
分洪、
洪量、
洪大、
山洪、
洪辟、
洪干、
洪泽、
洪飙、
洪涟、
洪祚、
洪远、
洪洪、
洪隧、
洪祀、
淜洪、
洪猷、
洪德、
洪宪、
洪朝、
洪旷、
洪谟、
三洪、
洪嗣、
洪崖、
洪湍、
洪垆、
洪颐、
洪声、
洪洞
“青”史“影”存:见证历史变迁
□ 于建勇
铁路,工业文明的象征。中国铁路的变迁史,既是一部交通发展史,也是一部时代进步史。而与千家万户联系极为密切的旅客列车,是观察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窗口。
新中国成立70年,铁路客运经历了哪些变化?走过了怎样的历程?一场名为《“青”史“影”存》的老照片展览会告诉您答案。近日,以“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为主题的老照片展览,在百年老建筑胶济铁路博物馆举行。许多照片首次面世,极其珍贵。
“青”史,既有本意,也取谐音,指青岛客运段的历史。这些照片背后,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
山东开出首趟进京列车
1949年11月15日,青岛至北京116次列车开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东开出的首趟进京列车。那时运行时间很长,全程停靠约100个车站,运行约30个小时。
那时的设备极其简陋。车厢连接处是露天的,渡板两侧是铁链子。列车没有广播,乘务员都是靠手持喇叭筒进行宣传。但铁路人艰苦奋斗,砥砺前行。经过一代代铁路人的不懈努力,青京列车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列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等诸多殊荣,创出了全路首个品牌——“海之情”,先后荣获“山东省服务品牌”“中国驰名商标”等称号。
新中国初期,青岛客运段只有几对车、几百人;而现在,拥有近百对车、四千多人,其中高铁动车占了约80%,不仅跑出了中国速度,也跑出了中国骄傲。新中国初期,青岛客运段只有1对进京车,现在发展到15对,全部实现了高铁化。其中一站直达的G206次,全程仅需2小时58分,与70年前的约30个小时不可同日而语。70年,压缩了十倍。
青岛客运段的历史,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青岛铁路的历史、山东铁路的历史乃至中国铁路的历史。
在青岛客运段老照片中,最为珍贵的是秦维兰和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第一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长达6米,非常罕见。
秦维兰今年79岁,1958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张店车务段、张店列车段从事乘务工作。在担当八陡—济南227/228次列车员期间,她针对农民旅客多的特点,探索出“三帮”(拿行李、抱小孩、找坐席)、“三主动”(询问困难、解答问题、宣传旅行常识)、“六送”(送上车、送食品、送开水、送下车、送出站和为病人送药)以及“做一、问二、眼观三”服务法,受到旅客好评。她的经验和事迹在济南铁路局推广,先后被评为淄博市、济南铁路局先进生产者;路局团委授予她“五好青年”称号;1962年,她被铁道部评为先进生产者,授予红星奖章;1963年,被山东省政府评为先进生产者。
1963年,秦维兰被调到青岛列车段,成为青京第一女子包乘组列车员。同年,作为济南铁路局两名代表之一(另一名是路局团委书记任建民),出席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时间是1964年6月11日至29日。6月11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与会代表,并合影留念。
在青岛客运段征集的老照片中,还有周恩来、邓颖超、彭真、万里、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青岛客运段乘务员的合影。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故事。比如:
1984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李鹏,在时任铁道部部长陈璞如、副部长李森茂的陪同下视察铁路工作,途经石家庄车站时与专列全体乘务员合影。照相的时候,两位副总理特意叫司机长坐在中间,于是留下了一张火车司机坐在两位国务院副总理中间的珍贵照片。
1986年4月24日,时任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宋平乘公务包车到青岛考察工作,列车长刘鑫带队值乘。在青岛期间,宋平听取了刚起步不久的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的汇报(当时刘鑫在场),为后来腾飞的海尔作出了指示。宋平还对乘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到北京前与全体乘务人员合影留念。
197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在青岛拍摄《第二次握手》。当时蒸汽机车牵引已经淘汰下来的21型老式车厢,在与原胶济线南泉站接轨的棘洪滩专用线上来回运行。青岛铁路分局组织客运科、党委宣传部、调度所,以及青岛公安分处乘警队、押运队等部门参与拍摄保障工作。其间,著名电影演员谢芳、康泰与青岛客运段列车员、公安干警等站在蒸汽机车前合影留念。
这些照片,成为与山东省有关的珍贵历史资料。
青岛诞生首个女子包乘组
老照片中,还有青岛铁路首个女子包乘组。
1951年3月8日6时,青岛铁路分局和青岛市妇女界在青岛站召开大会,热烈庆祝青岛铁路第一个女子包乘组(即“三八妇女包乘组”)诞生,正式值乘济南—青岛间167/168次普客列车。当晚,女子包乘组第一次值乘到终点济南时,山东省妇联和济南铁路局党政工团领导到车站欢迎并祝贺。
值乘这趟车的列车长叫于大娟,是女子包乘组首任女列车长,1949年6月2日参加工作。那时青岛刚解放,她在青岛站当售票员。据她介绍,工资是30斤小米,折合人民币30元。青岛铁路成立首个女子包乘组,上级选拔她担任列车长。她至今清晰地记得:“开车前在青岛站开大会。列车到达济南那天,来车站迎接的领导很多很多,非常隆重!”
鲜为人知的是,值乘这趟车的检车员也是女的,一个叫李玉兰,已经去世;一个叫李秀兰,现住济南,今年87岁,因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往事大多忘却,可她依然记得,从青岛出乘那天:“人山人海,非常隆重!”
淄博诞生首个运转“三八”班
淄博女运转车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也是一个时代的背影。
运转车长是列车运行安全的监护者,工作地点在列车尾部。这项工作十分辛苦,一般都是男同志干。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淄博却有一批女运转车长。那时有个响亮的口号“妇女能顶半边天”,男同志能干的,女同志也能干。
因运转车长人员紧张,当时的张店列车段决定,从列车员中挑选一部分优秀职工从事这项工作。1976年3月8日,张店列车段运转“三八”班正式成立。
她们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也经历了常人难以体会的酸甜苦辣。
女运转车长胡爱国回忆:“在我印象中,最难熬的是遇到下雨天和站外临时停车。下雨天也必须把头伸到雨水里瞭望发车信号。虽然穿着雨衣,因为脸是侧仰着,雨水全部浇进脸和脖子里。特别是站外临时停车时,地点都是在荒郊野外,受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只有信号灯和信号旗,运转车长无法得到确切的发车时间,只能将身子探出车厢外不停地瞭望信号,常常一望就是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
自1993年起,铁道部开始在列车尾部安装防护装置,运转车长开始逐步取消。运转“三八”班的职工也陆续转岗。她们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约17年,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时光都献给了铁路事业。
女运转车长董茹辛回忆:“现在我虽然退休了,但还经常做梦,梦到段上又缺人了,又叫我们值乘了。要不就是梦到车开了,没有上去,漏乘,潜意识里还是没跑够车。风风雨雨近20年,我们没有辜负组织的教育和培养,没有辜负‘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响亮的口号,我们战斗了,坚持了,奉献了,努力了,我为把终身献给铁路事业感到骄傲和自豪。”
济南铁路局首张五星红旗合影照
淄博老铁路耿加谟,有一张很特殊的毕业照,是1949年10月5日济南铁路职工学校第二期张店—坊子段全体同学毕业合影。这是目前发现的济南铁路局第一张带有五星红旗的合影照。
这天,学校给他们下发了毕业证。这张毕业证书也很特别,因新国号尚未来得及印制,落款尚有“中华民国”字样,于是就有了“中华民国1949年”的奇特表述。不过,学校在“中华民国”上面加盖了“公元”二字。
毕业证上的毛主席头像也极其少见,与后来公众所见的毛主席头像大为不同。头像背后的红旗,隐约可见“CCP”三个字母,这是中国共产党的英文缩写。
这张毕业证的信息非常丰富。落款印章“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济南铁路职工学校”,表明铁道部归军委,学校直属铁道部。
毕业证上的校长桂蓬,1950年任济南铁路管理局(1958年更名为济南铁路局)党委书记兼政委,1953年调任铁道部党组成员、政治部副主任、部长助理,后任安徽省副省长。
耿加谟今年94岁,1925年出生,1941年参加工作,新中国初期参与铁路建设,转战湖北、云南、山西、甘肃、内蒙古、山东等地,20年足迹踏遍10个省,修了10条铁路。他的经历,是新中国铁路建设的一个缩影。因修建铁路风餐露宿,风沙常常灌进耳朵,他至今还保持着洗脸时不由自主地洗耳朵的习惯。
一张老照片牵出一段建制史
一些老照片,隐藏着一个单位甚至一座城市的变迁。
有一张青岛客运段职工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段内的合影,背景是青岛老天桥。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从青岛客运段内看天桥的老照片,十分珍贵。
青岛老天桥位于云南路、泰安路之间,是老青岛人抹不去的历史记忆。
1924年,胶澳督办高恩洪根据市民强烈要求,修建了跨胶济铁路的“定庵桥”(高恩洪字定庵)。1931年,沈鸿烈就任青岛市市长,将“定庵桥”改名“国民桥”。1940年,该桥垮塌重建。1947年,时任青岛市市长李先良在原址南侧新建一座木质天桥,更名“泰云桥”。
1968年底,青岛市人民政府拆除木桥,改用钢筋混凝土结构。1970年5月,一座新式天桥正式竣工启用,定名“跃进桥”。1991年,该桥拆除,在原桥稍北位置,开挖地道,建成了今天的泰云地下通道。
还有一张张店列车段工作人员在段门口的合影。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张带有“张店列车段”大门木牌的照片。
张店列车段,后改名淄博列车段,后划归青岛列车段。在历史上,两个段分分合合,不止一次。
1960年5月,张店列车段成立,与青岛列车段分别承担青岛铁路分局管内西部、东部的列车乘务。
1961年,张店列车段撤销,其业务归入张店车务段。
1963年,分局管内列车乘务,恢复统归青岛列车段管理体制。
1965年10月,成立张店乘务队,归青岛列车段。
1973年1月1日,张店乘务队移交张店车务段。
1981年6月,张店乘务队独立出来,成立张店列车段。
1987年5月30日,张店列车段更名淄博列车段。
2000年6月14日,淄博列车段撤销,划归青岛列车段。
一张老照片,牵出一段建制史。
“张店列车段”更名“淄博列车段”,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72年4月27日,“文革”期间,淄博市革命委员会向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提交申请报告,将张店火车站改为淄博火车站。无果。
1978年8月17日,再打报告,依然无果。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淄博市政府先后4次向铁路部门申请更名。由于更名牵涉面广,车票、货单、运行图、示意图等都要改变,很麻烦,因此也一直没有解决。
1986年,淄博市政府商请济南铁路局,再三陈述更名意图,路局终于同意,并上报铁道部。市政府又派人到铁道部催办。其间,还争取已离休的铁道部原副部长马千里同志支持,马老抗战期间在淄博地区战斗过。11月上旬,铁道部运输局下达了自1987年7月1日起更名的命令。但淄博市要求更名时间最好在1987年元旦,铁道部运输局又于11月24日重新下达命令,调整了更名时间。
1987年1月1日9:00,淄博市在车站广场隆重举行了更名大会。
此后不久,张店铁路单位名称均冠名“淄博”,也就有了淄博列车段。
一个名字的背后,一段城市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历史是一条流动的河,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只有回看走过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更好地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历史,让我们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
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历史。
唯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