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言加典故
时间:2022-05-08 15:3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为哲游天下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名言加典故
1. 名人名言及典故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4、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5、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6、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巴罗 7、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雨果 8、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4、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鲁巴金 15、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16、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17、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18、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1、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3、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毛泽东 4、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5、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 6、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7、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8、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0、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11、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池莉 13、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14、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之 16、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17、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藏克家人生有两出悲剧。
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 ——萧伯纳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 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人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卢梭 燧石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出的光就越灿烂。 ---马克思 正如恶劣的品质可以在幸运中暴露一样,最美好的品质也是在厄运中被显示的。
---培根 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路旁有妍花的丽蝶,累累的美果,但我们很少去停留观赏,或咀嚼它,只一心一意地渴望赶到我们幻想中更加美丽的豁然开朗的大道。然而在前进的程途中,却逐渐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最后终于发觉到达一个荒漠。
---萨拉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亚里斯多德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莎士比亚 人生是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
---巴尔扎克 勤劳远比黄金可贵 ---萨迪 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 ——雷锋 谁要是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歌德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 ,便是光明。 ——鲁迅 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艾青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
2. 关于名人名言的故事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 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 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 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
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 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
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3. 名言故事50个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
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
他在文中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 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
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
“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
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
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 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历数古今中外一切有大建树者,无一不惜时如金。
古书《淮南子》有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汉乐府《长歌行》有这样的诗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晋朝陶渊明也有惜时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唐末王贞白《白鹿洞》诗中更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妙喻。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把时间比作资本。德国诗人歌德把时间看成是自己的财产。
鲁迅先生对时间的认识更深刻。他说:"时间就是生命。
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法拉第中年以后,为了节省时间,把整个身心都用在科学创造上,严格控制自己,拒绝参加一切与科学无关的活动,甚至辞去皇家学院主席的职务。
居里夫人为了不使来访者拖延拜访的时间,会客室里从来不放坐椅。76岁的爱因斯坦病倒了,有位老朋友问他想要什么东西,他说,我只希望还有若干小时的时间,让我把一些稿子整理好。
当代青少年多数都很羡慕美国、日本富裕的生活及其轿车、电器,然而,你知道他们是多么珍惜时间吗?早在200多年前美国还没独立的时候,美国启蒙运动的开创者、科学家、实业家和独立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富兰克林就在他编撰的《致富之路》一书中收入了两句在美国流传甚广、掷地有声的格言:"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金钱"。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辽宁青年参观团在日本出席一个会议,出国前团长准备了厚厚一叠发言稿,可是届时日方官员递上的会序表却写着:"中方发言时间:10点17分20秒至18分20秒。
"发言时间仅为一分钟。这在那些"一杯茶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人看来,似乎不可思议,而在日本却是极为平常的。
日本从工人到学者,时间观念都非常强。他们考核岗位工人称不称职的基本标准就。
4. 名人名言的故事
1、孟母断布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
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
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 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
后来他成了着名的大思想家。 2、富兰克林的教训 富兰克林小时候,有天在家门口遇到一个扛着一把斧头的男人,男人停下来后和气地说:“小家伙,你好,请问家里有磨刀石吗?”富兰克林回答说有后。
男人接着说道:“你真是个善良的孩子,那我可以借你家的磨刀石来磨磨这把斧头吗?”听了这番赞语,富兰克林说:“当然没问题了。”说完立刻扭转身从家里拿来了磨刀石。
“一看就知道你是个聪明仁义的好孩子,我走一路累得够呛,你能帮我把斧头磨上几分钟吗?”男人的赞语再次让富兰克林听得心里甜丝丝的,于是就答应下来,使劲儿地帮他磨起斧头来。 眼看着上学的时间快到了,但富兰克林依然未能把斧头磨好,可他说不出停下来的话,就决定放弃上学而帮男人把斧头磨好。
等斧头终于磨好后,富兰克林想着男人一定会好好感谢他一番,不料他却冲富兰克林吼道:“你真是个笨手笨脚的孩子,这么长时间还没有磨好,把我的事情都给耽误了!” 富兰克林气极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如此辛苦帮男人做事情,得到的回报竟是一顿斥责。不过这件事给了富兰克林受用一生的警示。
日后他向别人讲述这件事的时候,最后会这样说:“面对别人的奉承和赞誉,首先要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一定不要迷失了自我。” 3、莱昂纳多的环保情怀 2016年2月28日,当了二十多年奥斯卡奖陪跑达人的莱昂纳多凭借作品《荒野猎人》赢得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奖,人们对这份准备了二十多年的获奖感言充满了好奇。
莱昂纳多在一开始的发言中照例说了一些感谢的话。正当人们以为接下来莱昂纳多会谈他获奖的曲折经历时,他却话锋一转,出乎意料地谈起了环保。
“我们都能真切感受到2015是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因此我们拍片不得不跑到星球最南边去取雪景。
气候的变化真实存在着,也成为地球上各种物种的巨大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协力阻止气候变暖的发生。
为了子孙后代,请珍爱我们的地球,就像我珍爱这来之不易的奥斯卡奖一样!谢谢!”说完走下了舞台。 莱昂纳多出乎意料的获奖感言迎来人们雷鸣般的掌声。
这掌声中有对他获奖的祝福,更是在为他替环保发声而喝彩。其实,莱昂纳多是一个环保主义者。
在1997年的时候,他便创立了自己的环保组织,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2014年,他曾经因为在瑞士举办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批评加拿大石化工业对地球造成的震荡与伤害。
而和加拿大总理贾斯汀·特鲁多杠上了。所以,他在奥斯卡颁奖礼上为环保代言并非心血来潮。
而他的代言,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阿姆斯特朗把挫折当成上坡路 他是一个不幸的孩子,1971年9月18日出生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
17岁的妈妈生下了他一年后,他的生父便抛弃了他们。为了生存,妈妈当过女佣、邮差和清洁工。
生活的艰辛使妈妈不得不再嫁,男孩却被继父当成“杂种”,动辄惨遭毒打。在他14岁时,妈妈含泪带着他离开了那个恶棍。
7岁时,男孩拥有了一辆山地车。 他坚信,只要骑得足够快,就能逃离这个鬼地方。
他用这对轮子在家乡的山路上来回碾压着苦涩的童年。5年级时他一举夺得校长跑冠军,又在州游泳赛中夺得第4名和州少年组铁人三项赛冠军。
这时,他已经懂得,为了生存,必须拼命。他开始疯狂的训练。
15岁那年,一天下午,他在高速骑行中被一辆卡车撞飞,头缝了9针,大腿17针,膝盖骨错位,而他6天后就用指甲剪拆了线。 借了辆自行车,歪着脖子上了赛场,并闯入三甲。
几天后他又改写了1990年新墨西哥州自行车计时赛的记录,并在参加世界青年自行车锦标赛时被选入国家队。 1993年美国职业冠军赛开出了高达百万美元的冠军奖金。
他一路尖叫着,高呼着:“妈妈!我们再也用不着受穷了!”第一个冲刺过终点线,然后扑在妈妈怀里放声大哭。 就在他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飞驰疾进时,他25岁生日后不久,被确诊患了睾丸癌并已广泛扩散,遍布全身,仅在他的肺部,就有11个包块,有些包块有高尔夫球那么大。
虽及时做了手术,但医生告诉他妈妈,他治愈的概率只有3%。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年后,医生告诉他,他的肿瘤消失了!一年后,他试着参赛,并准备参加1999年的环法赛。
他开始在阿尔卑斯山和比利牛斯山中强化训练,为此他放弃了数十场国际赛事。他反复寻找着体重和车重之间的平衡点,蹬腿和速度的临界值,饮食和消耗的最佳比例。
为此,他选择在大雨、闷热、云雾天气进行强化训练。在最艰苦的赛段“圣母山口”,他一举平了这个赛段的。
5. 古代 名言名句 典故 事例
“水则载舟,亦能覆舟”
原文见《荀子.哀公》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寡人未尝知哀也,未尝知忧也,未尝知劳也,未尝知惧也,未尝知危也。”孔子曰:“君之所问,圣君之问也,丘、小人也,何足以知之?”曰:“非吾子无所闻之也。”孔子曰:“君入庙门而右,登自胙阶,仰视榱栋,俯见几筵,其器存,其人亡,君以此思哀,则哀将焉而不至矣?君昧爽而栉冠,平明而听朝,一物不应,乱之端也,君以此思忧,则忧将焉而不至矣?君平明而听朝,日昃而退,诸侯之子孙必有在君之末庭者,君以思劳,则劳将焉而不至矣?君出鲁之四门,以望 鲁四郊,亡国之虚则必有数盖焉,君以此思惧,则惧将焉而不至矣?且丘闻之,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
有一次,李世民与魏征讨论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隋朝灭亡的原因是甚么?魏征回答说:失去民心。李世民又问:人民和皇帝应当是甚么关系?魏征说:皇帝就像一只漂亮的大船,人民就是汪洋大水,大船只有在水中才能乘风前进;但是,水能载舟,同时也能将船弄翻。太上皇(李渊)举义旗推翻隋朝统治就说明了这一点。所以,作为君王要时刻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sān rén xíng,bì yǒu wǒ shī
成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英文:There must be a mentor/teacher for me among any three travelers.
【解释】:⒈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注意:三人行,不可理解为 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当中,而应理解作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当中。在古时,三、九泛指多次,是概数,不是确数。
【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语法】: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
【读解】: 几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三人行必有我师。那么,天涯何处无老师?真正好学的人是 不拘于专门固定的老师的,随处都可以向别人请教。
从另一方面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就 是《里仁》篇里所说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老师 的优点固然值得我们学习,老师的缺点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借鉴,关 键是不要盲目崇拜。
当然,说是这么说。事实上,老师在我们的眼中多少有些理 想化的色彩,有的还环绕着神圣的光晕,使我们恰恰难以分辨哪 是他们的优点,哪是他们的缺点。所以也就只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6. 经典名言+搭配的小故事
庄子的故事有许多,梦蝶等比较为人所熟知;以下的故事比较“冷门”一些,供参考: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1);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2),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3)。
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4),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
烈士为天下见善矣(5),未足以活身。吾未知善之诚善邪,诚不善邪?若以为善矣,不足活身;以为不善矣,足以活人。
故曰:“忠谏不听,蹲循勿争(6)。”故夫子胥争之以残其形(7),不争,名亦不成。
诚有善无有哉?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8),誙誙然如将不得已(9),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10),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
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
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11)。
请尝试言之。天无为以之清(12),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13)。
芒乎芴乎(14),而无从出乎(15)!芴乎芒乎,而无有象乎(16)!万物职职(17),皆从无为殖(18)。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译文】 天下有最大的快乐还是没有呢?有可以存活身形的东西还是没有呢?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又依据什么?回避什么又安心什么?靠近什么又舍弃什么?喜欢什么又讨厌什么?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口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假如得不到这些东西,就大为忧愁和担心,以上种种对待身形的作法实在是太愚蠢啊! 富有的人,劳累身形勤勉操作,积攒了许许多多财富却不能全部享用,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不看重了。
高贵的人,夜以继日地苦苦思索怎样才会保全权位和厚禄与否,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忽略了。人们生活于世间,忧愁也就跟着一道产生,长寿的人整日里糊糊涂涂,长久地处于忧患之中而不死去,多么痛苦啊!那样对待身体也就太疏远了。
刚烈之士为了天下而表现出忘身殉国的行为,可是却不足以存活自身。我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真正的好呢,还是实在不能算是好呢?如果认为是好行为,却不足以存活自身;如果认为不是好行为,却又足以使别人存活下来。
所以说:“忠诚的劝谏不被接纳,那就退让一旁不再去争谏。”伍子胥忠心劝谏以致身受残戮,如果他不努力去争谏,忠臣的美名也就不会成就。
那么果真又有所谓好还是没有呢? 如今世俗所从事与所欢欣的,我又不知道那快乐果真是快乐呢,果真不是快乐呢?我观察那世俗所欢欣的东西,大家都全力去追逐,拼死竞逐的样子真像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人人都说这就是最为快乐的事,而我并不看作就是快乐,当然也不认为不是快乐。
那么,世上果真有快乐还是没有呢?我认为无为就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俗的人所感到最痛苦和烦恼的。所以说:“最大的快乐就是没有快乐,最大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
天下的是非果真是未可确定的。虽然如此,无为的观点和态。
7. 名人名言小故事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
当时,14岁的周恩来 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 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
这篇优秀作文, 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
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 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
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 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
临 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 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古代守信名言和曾子烹彘、商鞅立木的故事(译文)
人无信不立(人如果没有诚信,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
“信”,即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一。在古人眼中,“信”是立身之本、交友之道、经商之魂、为政之要;在现代社会,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无论古今,诚信应该成为个人必有的精神品质。
古代关于“信”的名言和故事/部编教材八年级(上)第49页
一、古代关于“信”的名言
轻诺必寡信(《老子》六十三章)
译文:轻易许诺一定缺少诚信。
无转(改变)其信,虽危不动,贞信(正直诚信)以昭(显著),其乃得人。(《逸周书·大戒》)
译文:不要改变对臣下的信任,(这样)即使有危难臣下也不会动摇,用正直诚信来显扬,才能得到所求的人才。
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修身》)
译文: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贵,而以忠信为宝贵。
人倍(违背)信则不达 。(刘向《说苑·谈丛》)
译文: 一个人(一旦)违背了承诺,那么他的名声就会不好。
若有人兮天一方,忠为衣兮信为裳 。(《中和乐九章·总歌第九》)
意译:人若心中有他人,即使天各一方,用诚信也可以架筑彼此的友谊桥梁。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李白《侠客行》)
意译:几杯热酒下肚,便慷慨许诺,愿为知己两肋插刀,一诺重于泰山。
这两句诗是说侯嬴和朱亥,信守诺言,不顾生死,诺言为重,五岳为轻,现用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
二 古代关于“信”的故事
曾子烹彘
曾子(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之妻之(动词,到,去)市,其子随之而泣(小声哭)。其母曰:“女(同“汝”,你)还,顾(等待)反(反,同“返”,返回)为女杀彘(zhÌ,猪)。”妻适(往,到······去)市来,曾子欲(想要)捕彘杀之。妻止(阻止)之曰:“特(只、仅、独、只是、只不过)与婴儿(孩子)戏(同“嬉”,嬉戏,玩耍,这里指开玩笑)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依赖)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你)欺之,是(这)教(教育)子欺也。母欺子,子而(则,就)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于是,就)烹(烹饪,煮)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曾子烹彘》译文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并小声哭泣。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集市回来后,曾子就要捉猪杀掉。妻子制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小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随便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等父母去教育他如何学习,听从父母的教诲。现在你欺骗儿子,这是教儿子欺骗别人。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的办法。”于是就杀了猪煮肉给孩子吃。
“曾子烹彘”的故事,所讲的是一个有关诚信的故事。这个故事从小的方面而言,所涉及的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即: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从大的方面而言,所涉及的是:有关处世为人要讲究诚信的问题。
商鞅立木
令(指商鞅变法的条令)既具(已经准备就绪),未布(公布,颁布),恐民之不信,已乃(于是)立(竖起)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市场)南门,募(招募)民有能徙(搬)置(放)北门者予(给)十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民怪之(指代这件事),莫敢徙。复(又)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zhé,就)予五十金,以(用来)明不欺。卒(终于,最终)下令。
于是太子犯法。卫鞅(姓公孙,名鞅,因是卫国人,故又称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继承人)也,不可施行,刑其傅(师傅,老师)公子虔(qián),黥(qínɡ,古代一种刑罚,在罪人脸上刺字)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归附,服从命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立木》译文
新法已经制定,还没有公布,(商鞅)怕老百姓不相信,于是就在国都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能够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给十金。百姓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没有人敢搬它。(商鞅)又宣布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就赏他五十金,用来证明不欺骗百姓。终于颁布了新法。
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推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了它。”将依法惩办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行刑法,就对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他的太师公孙贾也被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人都能遵守新法。新法实施十年,秦国百姓都非常高兴,路上不拾遗物,山里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人丰衣足食。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因此乡村城镇都非常安定。
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说的是秦国在实施新法令之前,立木于南门,取信于民。新法实行后,太子犯法,刑其师傅。这两件事说明了诚信很重要。要想让别人相信自己 ,自己必须先做到守信用。
四川省泸州市沱江一桥和小市/纳溪中学老三届初66•3班 安仲朴拍摄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小市/纳溪中学老三届初66•3安仲朴 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