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爱
时间:2022-05-08 18: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历史有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名言爱
1.孔子名言100句有关母爱的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大学的目的,在于显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们革除旧习,在于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大学》--所谓意念诚实,就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象厌恶难闻气味那样厌恶邪恶,象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喜爱善良,这样才能说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个人独处时必定要谨慎。
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大学》--财富可以修饰房屋,道德可以修饰身心,心胸宽广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诚实。
2.孔子的名言
『⒈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⒈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⒈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⒈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⒈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⒈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⒈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⒈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
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⒈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⒈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⒈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⒈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⒈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⒈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⒈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⒈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⒉1』子曰:“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⒉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⒉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⒉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⒉5』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⒉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⒉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⒉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⒉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⒉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⒉12』子曰:“君子不器。”
『⒉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⒉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⒉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⒉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 『⒉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⒉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⒉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⒉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⒉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⒉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车儿),小车无(yue4),其何以行之哉?” 『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⒉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⒊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⒊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 『⒊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⒊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齐奢也,宁俭;丧,与齐易也,宁戚。” 『⒊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⒊6』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⒊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⒊8』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为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
『⒊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⒊10』子曰:“。
3.关于孔子的名言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3、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
4、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7、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4.关于中国孔子的关爱的名言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孔子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孔子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论语·宪问》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孔子:《论语·公冶长》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论语译注》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 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孔子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孔子 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
孔子 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孔子家语 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5.孔子的名言
《人教版》七年级课文中的《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6.孔子名言
孔子名言1、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2、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 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 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4、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 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 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5、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6、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箴言名句 1、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
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2、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
“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
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
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
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
7.孔子 的名言20句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翻译:学习,并不断实践,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愉快的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不思考,容易迷惑不解。只思考不学习,很危险。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翻译: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过去的东西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过去的事是可以作为老师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6、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翻译: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翻译: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8、言必信,行必果。
翻译: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翻译:自己所不想要的事物,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0、德不孤,必有邻。
翻译: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孤独,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伴。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好学,又能虚心地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6、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译文:话一出囗,四匹马也追不回来。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一国的军队,可以强行使它丧失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以强行夺去他的志向。.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8、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同,不在一起谋划共事。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父母活着的时,子女不远游外地;即使出远门,也必须要有一定的去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的心地开阔宽广,小人却总是心地局促,带着烦恼。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迷失的大国之路30:孔子:爱钱是没错的,错的是你爱的方式
古代中国——迷失的大国之路
第二十九章 孔子:爱钱是没错的,错的是你爱的方式
《迷失的大国之路》简介
整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一个民族有着中国人这么强烈的大国梦。
这个大国梦首先来自先祖的理想。
从以中央之国自居,到天朝上国的称谓;从抚平四夷到万国来朝统治理想,这个大国梦,我们已经做了几千年。
这个大国梦更是来自祖国的灾难。
从一八四0年开始,其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古老的中国饱受欺凌。
一千多个不平等条约,一千亿两白银的各种赔款,在列强入侵中辗转哭号的百姓,几千万在战争中屈死的冤魂……
这种屈辱,让人们发出这样的呐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可能,许多人都有着相同的疑问,古代中国为什么成不了世界性大国呢?
在大国的崛起中,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古代中国的身影呢?
这个问题需要一个准确的回答!
《古代中国——迷失的大国之路》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接下来咱们把孔子其他的,关于利的言论再分析一下,进一步证明孔子并不是一个表面不言利,内心里的贪婪念头比谁都多的伪君子,真小人。
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意思是孔子说了,做事唯利是图,必招众多怨恨。
很多后儒家的伪君子们,经常用这句话来证明“君子不言利”的观念,是多么的正确。可惜,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得出来,后儒家们完全是闭着眼睛胡说八道。
请注意,孔子说的意思是,如果事事都唯利是图,那么才会招致很多的怨恨。就像你养老妈,本来就是尽孝心的事,你偏要考虑你花了多少钱,损失了多少利益。这样的人,就算法律没有办法制裁他,也会叫人看不起。
实际上,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事要分出各种情况,不能都按着利益的要求来进行。你经商,当然利字当先;你为国,就要忠字当头(这个忠不是忠诚的忠,而是尽心尽力的意思);你为家,就要仁者爱人。
说白了还是那句话,爱钱是没错的,错的是你爱的方式。靠劳动挣钱,不丢人;但你去银行抢,就是犯罪!
还有一句话,也是后儒家们经常用来证明“君子不言利”的,那就是: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这句话里,“喻”字有好几层意思。有,告知、晓喻、开导、知晓、明白等等的意思。以往翻译这句的时候,后儒家们别有用心的,选择了喻是通晓的意思。把这句的意思整成了,“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这么一整,这句话就有了君子不言利,言利必小人的意思了。
实际上,这个喻字应该是开导的意思。这样这句话的意思就成了,君子你要用道义去开导,小人你要用利益去诱导。这样才符合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符合他诲人不倦的本义。
证明对咱们“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翻译方法是正确的,还有咱们说过的孔子另外一个故事。
这是《吕氏春秋》上的故事。说是鲁国有条法律,对于鲁国人在外当奴隶的(古代臣和妾都是奴隶的意思,一个是男奴隶,一个是女奴隶),如果你能把他们赎出来,你花了多少钱,国家会补偿你多少钱。但有个人,就是子贡了,虽然是孔子的学生,但却也和后儒家一样不学好,觉得自己道德高尚,不能谈钱啊,那显得自己多小人呢?所以他赎出了鲁国人,死活不管政府要钱。孔子知道这事之后,对于子贡破口大骂,你这个混蛋玩意儿,你这么整你是捞着名了,可你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跟你一样好名吗?都跟你一样是伪君子吗?你这么干了,谁还好意思要钱呢?大家都不要钱了,谁还会去赎人呢?你这不把在外当奴隶的鲁国人害惨了吗?你不是缺德玩意儿是啥呢?
孔子肯定没有这么骂人,但他的气愤在原文的字里行间中看得出来。
孔子的气愤里,我们看得出来,他对于利并不反感,而已还要用利来诱导他人(包括君子和小人)去做好事。
相对照的,是子路。子路是当时的十大杰出青年,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有一天子路看着有人掉水里去了,立马跳下去把人救了出来。过去,这个掉水里的人送了一头牛给子路,子路没客气,收下了。
对于这件事,孔子赞不绝口,子路真是个好孩子啊,他收下了牛,人们能看到见义勇为,做好事的好处,以后去救人的会越来越多了。而且子路有牛肉吃了,还能少得了我们?今天有口福了!哇哈哈哈……
这子路肯定是君子了,他可以有大义,但他对小利的收受,可以给孔子口中的小人,也就是下层人物,树立榜样!
如果有人认为两个故事不够,咱们再说一个。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说鲁国人在积泽这个地方放火打猎,但是突然刮起北风,火往南边去了,马上就要把国都给点着了。
鲁哀公吓坏了,赶紧叫大家去救火。但大火把野兽都赶出来了,大家忙着追赶野兽,没有人救火。哀公就召来孔子询问。孔子说,“追逐野兽的人,快乐而没有惩罚;救火的人,辛苦而没有奖赏。这就是没人救火的原因。”哀公道,“那咋办呢?”孔子说,“事情很危急了,来不及行赏,而且每个救火的人都行赏,那么整个国家的收入都不够赏的。只能靠刑罚了。”哀公道,“好。”于是孔子就下令,“不救火者,以临敌投降论罪;逐兽者,以闯入禁地论罪。”命令还没有传遍的时候,火就已经被扑灭了。
这个故事大家基本上都没有看过,原因是后儒家们觉得这个故事里的事简直不可能是孔子干的,所以把它给雪藏了。但从孔孟早期学生没有说这些故事是假的,是编造的情况来看,这些事迹是真的,否则他们一定会跳起来。
在这个故事里,孔子简直可以说是见利忘义。火都烧到家门口了,孔子不拿大义去号召大家救火,反而要诱之以利(奖赏),用之以刑,这那里是个圣人的形象呢?连君子都算不上,简直就是个典型的小人。
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后儒家们也故意地,把这个故事给忽略了。
更能证明孔子没有“君子不言利”思想的,是这么两句话。一句是《论语.述而》里头的: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后人尊为素王的超级圣人孔丘,就这样毫不含糊地公开承认,富若可求,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也。用现代语言打个譬方,好比大学教授兼开计程车挣钱是不必怕难为情的。
还有孔子对学生直言“学也,禄在其中矣。”(《论语.卫灵公》)还不是以物质利益鼓励他们勤学向上?
听了这样的话,你还能认为孔子会同意什么“君子不言利”吗?
这应该是真实的孔子!就象孔子收学生,绝不会为了所谓的大义,所谓的“君子不言利”就白教人家,他是要收学费的。这个学费现在看起来不太多,一束干肉。所以许多不明白历史的人,还就这件事大唱赞歌,看人家孔子,真是君子啊,收点肉干意思意思就教那么多的学生。
说这话的人,真是无知者无畏。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那个时候只有当官的才有资格吃肉,而且还不是每天都能吃着。就是因为当时吃肉相当的困难,所以当时关于肉的说法也不少。象《曹刿论战》里的曹刿就相当看不起当官的,说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意思是当官的都啥也不是。还有孔子的接班人孟子,他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什么样的?七十可以食肉!普通老百姓七十岁可以吃上肉,这就是最最最理想的社会了。而当时人们的平均最多三十岁。你想象一下,在一个平均寿命三十来岁的社会里,还要七十岁才能吃上肉,在当时肉得珍贵到什么程度!
还有个齐国的故事,也说明肉(各种肉)的珍贵。说春秋时候,齐庄公看上了大臣崔杼的老婆,给崔杼戴上了绿帽子。崔杼气坏了,联合另一个大臣庆封把齐庄公给杀了,立齐景公为齐国国君。庆封也不是好饼,又想个招儿把崔杼给杀了。等齐景公第二天听说崔杼死了之后,高兴地装出悲伤的样子,把庆封从副司令升为正司令。但庆封掌握齐国大权之后,不把齐景公放在眼里,齐景公深以为苦,于是暗中活动。大夫们上朝,工作餐都被齐景公削减,从一人两只鸡(古代人饭量够大啊)偷着降成一人一碗鸭子汤,说这是庆封的意思。大夫们吃不饱,纷纷埋怨庆司令。
齐景公趁机联合其他的大臣,把庆封给赶跑了。吃不上肉,就要换领导,你说说这肉有多珍贵。
你说肉都这么珍贵了,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肉干是不是更珍贵呢?因为它需要更多的肉来制作,还能保存更长的时间。知道现在的牛肉干多少钱一斤吗?150块以上。牛肉呢,一斤只要三十多块钱。
咱们小人一把,计算一下孔子的教学生涯能捞多少好处。孔子有弟子三千,一个人十条肉干,三千人就是三万条肉干,而且还不知道是不是学费年年收。当然现在的教育机构更黑,一个学期,也就是半年一收钱。还有更黑的,一个短期班,十天敢要你一万;一对一辅导,一个小时三千。相比之下,孔子还算是不错的。
现在大家可能明白孔子的老婆为啥从来没有露过面了,人家在后堂开肉干店,为孔子的四处奔忙挣路费呢!
孔子老婆开店卖肉干这段大家不要当真,但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性。
正是因为孔子他老人家没有不言利,所以后儒们在处理孔子许多言论的时候,是大感头疼,费尽心血。比如说《论语-述而第七》:“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这句话就叫人给解释成是:“孔子说:只要是带点薄礼来主动求见的,我从来没有不对他给予教诲的。”
天啊,在一个只有王公大臣才能吃上肉的年代,在一个七十可以食肉就是大同社会的年代,十条干肉居然能给说成是薄礼,这可真让人知道,什么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真让人知道为什么说有人的脸皮比城墙的拐角还要厚了,真让人知道真的是有人就是不要脸了。
其实孔子的生活相当富裕。除了可以收肉干来卖之外,他还在周游列国时收到不少的礼金礼品啥的(当然也有跑的匆忙了点,或者叫人给赶出去了,吃不上饭的时候也有,但这种时候不多),所以他的小日子过的相当滋润。这从《史记》里说他:“鱼馁,肉败,割不正,不食”,也可以看得出来。这句话第一个说明,孔子虽然不是一直都当官,但鱼和肉是不缺的;第二说明他家的好东西不少,这平常人几乎吃不到的东西,到孔子这里,别说坏的东西不吃了,切的不整齐都不吃,这不是生活富裕又是啥呢?这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奢侈。
说了这么多,快把孔子整成后世儒家嘴巴里的小人了,并不是想往孔子身上泼脏水,而是想说明孔子就是一个可爱的、正常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也需要钱,也不讨厌钱,甚至在给人打工的时候,可以伸手要,他也需要生活。所以,孔子不敢也不能说什么“君子不言利”。
说完了孔子,是没有“君子不言利”这样的思想之后,咱们再来看看孟子是不是同意“君子不言利”。
关注《历史有坑》。这里有《杨玉环、董鄂妃等人的乱伦爱情,为啥被赞扬几千年》、《圣人只产生在远古时代和圣人的生活作风问题》、《要么当风口上的猪,要么别当猪,上屠宰场的滋味,你肯定不想享受》、《中秋爱情故事:让老公头上都长绿草了,甚至快变草坪的女人……》、《中国第一个纯天然冻龄美女》、《最成功,最失败的间谍,都是这个绝美的女人……》、《,从沉鱼到西施鱼,她用西施舌,控诉绝美女人的凄惨人生》、《古代中国四大美人之一的王昭君,最后被谁扯得稀烂?真不是匈奴》、《诸葛亮的丑老婆谁介绍的》,还有为什么说褒姒是老太太,圣人为啥没爹,诸葛亮咋成了是奸臣,关羽真的不忠诚等内容。以及《古代中国——迷失的大国之路》、《论语中为啥全是谎言》、《史记中的马屁》等连载,还有作者的人生感悟。
请大家关注、转发、点赞,您动动手指头,全当锻炼身体了。但您的支持,对我真的很重要!万分感谢!
每天更新,鲜货不断,关注《历史有坑》,我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