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的意思

时间:2022-05-08 23:1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清韵逸品 | 评论: 次 | 点击:

孔子名言的意思

1. 孔子名言解释

孔子名言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 孔子名言的解释

孔子名言及解释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

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

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

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

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朱子语类》卷第二十二)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

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

(《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

’”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

(《论语集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

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

(《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

《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

3. 孔子名言的意思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在说和为贵的时候,我们曾说过,“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宇宙万物的存在都是“和”,不是“同”。由此,引申出我们处事的一个根本态度或原则,也应该求“和”而不求“同”。

晏婴举君臣关系为例,说明了和与同这样两种不同的态度。他说,唯唯诺诺,不说不同意见,君以为可臣亦曰可,君以为否臣亦曰否,这是同。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向国君提出不同意见,纠正其错误,弥补其不足,以达到正确的结论,这是和。

他认为应该采取和的态度,而不可采同的态度。这就是和而不同。

后来孔子明确提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进一步把这两种态度概括为“和而不同”与“同而不和”,并且把它看作区分君子与小人的重要标准,这一原则也就成为人们处理一切事务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和而不同,就是对上不盲目附和,能如晏婴所说的那样提出不同意见,使决策更完善;对下能容纳和听取不同意见,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和睦相处,相互切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对上迎合附和,不表示不同意见;对下搞一言堂,自己的意见只能赞成,不能反对,排斥不同意见和有不同意见的人。

显然,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能不能作到这一点,是衡量一个人道德修养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今儿个呢,咱说说那个“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流行解释说:周:普遍,公共利益;比:私人私利和偏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就是:君子大公无私,小人结党营私。 那是延伸汉儒篡改的曲解。

在孔子的时候,“周”字写法是‘田’的四个方格里各有一个大点,表示“封田分地”的王室贵族权利所属,那不但不是“公共利益”、反而是非常私有的特权利益;而“比”字的写法是两个并列下跪的人,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的等级比较,跟私利结营无关。所以呢,“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就是:君子享受封田有分地、不是给人下跪的;小人是给人下跪的、不给封田也不给分地。

明摆着,那讲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利益。还有,当时,封田分地扩展到王室贵族以外,而孔子那话是反对这个历史发展趋向的,主张的是继续王室贵族才有的特权利益。

(原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qīqī)。 释义:君子和小人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君子的胸怀坦坦荡荡,光明磊落,无怨无悔;如春风吹拂,象秋月挥洒,看山河大地阳光明媚。而小人却愁肠百结,怨天尤人,心胸狭窄,猜疑嫉妒,视人生如坟场地狱。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论语·述而》中的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似乎也没有什么深奥的地方,因而读过去很容易被忘掉。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增加,人们可能会对这个简单的道理有着越来越多的体验。

这体验是简单的、迟缓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然而又是挥之不去、与日俱增的…… 我们知道,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许许多多关于君子的格言,可是世间的君子却不见增多,反倒愈发罕见起来。这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不妨改变一种提问方式:作一名君子究竟能够给人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曾思考并观察了很长时间。

其结果是:用当前势利的眼光看,什么好处也没有!如果我们一定要找出某种好处的话,那便只是一种心灵上的慰藉而已。这,大概也便是孔子当年的体验吧。

君子胸襟开阔、心地纯洁,因而坦坦荡荡;小人营营苟苟、患得患失,因而悲悲戚戚。老百姓们有句俗话,叫做“自己没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

因此,作个君子也许什么好处也没有,但却求个踏实。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小人得志的现象是常有的:靠溜须拍马而当官、靠坑蒙拐骗而发财的大有人在。

倘若以外在的得失相比较,作个君子还真不合算呢!可是,那些当了官、发了财的小人们难道就真的幸福吗?倒也未必。今天要“打假”,那些制造假冒伪劣的人能不心虚么?明天要“反贪”,那些专搞贪污腐化的人能不害怕么?别看那些人早上围着轮子转,中午围着盘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一年挥霍几十万,可未必能睡个踏实觉。

也许有人会说,这年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当不成小人才当君子!对此,我不得不申辩两句:首先,我并没有自诩为君子,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老实地告诉大家,当君子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好处,只不过求个心安而已。其次,我并没有鼓动人们都去当君子,只是提醒大家别忘了那句老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你要是真的不信,不防也当回小人试试,但愿别应了孔夫子的名言。

孔子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而最令他满意的,既不是处事果断的仲由,也不是多才多艺的冉求,而是品德高尚的颜回。“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论语·雍也》)在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发达的今天,这种带有禁欲主义色彩的“孔颜乐处”或许并不值得过分地提倡,然而颜回所能达到的境界却又是令人崇敬并令人深思。

4. 论语孔子名言的意思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习后又经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到来,不是很令人愉快的吗?人家不知道我的学识,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的君子的表现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要担心没有人了解自己,只需要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5、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 孔子说:“《诗经》共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思想纯正,没有歪邪的东西。‘’ 6、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后候有求学问的志向(懂礼仪,),三十岁能懂事明理, 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会迷惑;五十岁,知晓天命;六十岁,听别人说什么,就可以分辩真假,判断是非;到了七十岁,就可随心所欲,任何行为都不会越出规矩。” 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又能学习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做老师了。”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人们而不会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却不团结人们。” 9、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好好思考,越学越困惑;思考却不读书,就没有什么收获。” 10、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什么是知道和不知道的方法!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才是正确的。” 11、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如果连信誉都没有,还可以干什么呢? 1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 孔子对季氏说:“他用给天子跳的舞蹈在自己的庙堂上舞蹈,这样的事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事不能容忍?” 13、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歌,主题欢乐但是不过分淫靡,哀愁但是又不那么悲伤。”

14、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 孔子说:“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评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议论拿出来争论了了,过去了 就不要再追咎。”

1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 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了也是值得的。”

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 孔子说:“君子是看重道义,小人只看重私利。”

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明的人,要向他看齐学习;见到不贤明的人,就要自己要反省自己。

‘’ 18、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 :孔子说:“朽木没办法雕琢成器,粪土做成的墙壁不能去掉污秽,我能把他怎样?” 1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 :孔子说:“机敏又喜欢学习,向比自己学问少的人请教时,不会觉得没有面子可以称为文人了。

2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上学习,喜欢学习不如快乐学习。”

21、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义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喜欢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默学到心里,学习时,不会感到厌烦;教人学习时,不会感到疲倦,这三件事我做到了吗?”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对他的缺点我有的一定要加以改正。”

2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25、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译文 :曾子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叫的声音都很悲哀;人将要死的时候,说的话都是善良的.” 2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 曾子说:“士一定要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的责任重大,前路遥远。把实现仁义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不是很重大吗?奋斗一生,死了以后才停止,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29、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译文: 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着那个位置上的事情。” 3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

5. 孔子名言意思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

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

“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

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

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

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

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卷二四)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

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

《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听其言而观其行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

《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

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

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

“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

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

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

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

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敬鬼神而远之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

(《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

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

6. 孔子名言的意思

此句确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过来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样回答多好!”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

在古代,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

7. 孔子名言及解释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孔子名言。《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罔”,迷惘。“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于事而慎于言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8. 孔子名言的意思

1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2杨伯峻:孔子说:“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钱穆:先生说:“君子待人以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李泽厚:孔子说:“君子普遍厚待人们,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普遍厚待。”

3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

4什么事情都不要抱怨 当初既然那样选择了 就别后悔的意思

孔子经典语录1(附译文)

孔子经典语录1(附译文)

孔子经典语录1(附译文)

1、【孔子语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2、【孔子语录】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我每天都多次对自己进行反省: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以诚相待?对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已经温习?

3、【孔子语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尊崇贤人,不重女色;孝敬父母能够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够舍生忘死;与朋友交往能够做到说话讲信用。这样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做人的道理,但我却认为他学过了。

4、【孔子语录】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君子普遍地团结众人,而不只是亲近少数几个人,小人则只勾结少数几个人,而不和大家亲近。

5、【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只知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势必惘然而无所获,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读书,也是很危险的。

6、【孔子语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7、【孔子语录】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处世?就象牛车没有了輗,马车上没有了軏,还靠什么行走呢?

8、【孔子语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对这种行为能够容忍,那么还有什么行为不能容忍呢?

9、【孔子语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10、【孔子语录】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出自:孔子《论语》

【译文】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