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纪名言
时间:2022-05-09 11:1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学习时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魏纪名言
1. 关于孟子仁政的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2)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7)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8)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10)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11)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n^u)。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12)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13)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都有力量去饲养繁殖,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妨碍他的生产,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14)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15)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1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者,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1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18)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19)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20)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2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译文】鱼是我所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欢吃的;如果两者不能都吃的话,我便丢掉鱼而吃熊掌。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并有,我便舍弃生命而取义。(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帮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帮助。
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都反对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都归顺他。(2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天时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25)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26)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27)贤者在位,能。
2. 善心的名言警句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高潮的时候享受成就,在低潮的时候享受人生。
尊重不被尊重的人,因为他们并和我们没多大不同。
朋友是知道你缺点并能接受你缺点的人。
成功不是靠个人而是靠团队。
世界上没有懒惰的人,只是他的目标不够吸引。
改变别人最好的方法是选改变自己。
保持忙碌,让你腾不出时间考虑你的烦恼的病痛。
永远不要陷入绝望。但是如果你产生绝望情绪时,就去工作。
工作是年轻人所无法想象的成熟快乐之一。
3. 世界地球渎书日的名人名言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有:
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明]
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4. 古人评价诸葛亮的名言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千古良相”的典范。父母早亡,由叔父玄抚养长大,后因徐州之乱,避乱荆州,潜心向学,淡泊明志。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刘备伐吴失败,受托孤于永安,辅佐幼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在治国、治军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与名将司马懿、张合等交锋,屡操胜算,最后一次北伐时采取分兵屯田之策,与司马懿大军相持百余日,但不幸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岁,谥曰忠武侯。其“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高尚品格,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和怀念。
5. 带马字的名言或成语
马nbsp;字开头的成语:马勃牛溲马勃,菌类;牛溲,车前草。
比喻至贱之物马浡牛溲见“马勃牛溲”马不解鞍同“马不停蹄”马不停蹄比喻一刻也不停留,毫不间歇马尘不及比喻赶不上,跟不上马迟枚疾见“马工枚速”马齿徒长见“马齿徒增”马齿徒增《谷梁传·僖公二年》:“荀息牵马操璧而前曰:‘璧则犹是也,而马齿加长矣。’”后因以“马齿徒增”谦称自己虚度年华,没有成就马到成功形容事情顺利,一开始就取得胜利马到功成见“马到成功”马耳春风见“马耳东风”马耳东风东风吹过马耳。
比喻充耳不闻、无动于衷或互不相干。语出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之二:“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马放南山见“马入华山”马腹逃鞭《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后以“马腹逃鞭”比喻躲脱惩罚马革裹尸见“马革裹尸”马革裹尸亦作“马革裹尸”。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谓英勇作战,死于战场。
于战场马革盛尸见“马革裹尸”马工枚速谓汉司马相如、枚皋二人为文,一工一速马迹蛛丝同“蛛丝马迹”马角乌头《燕丹子》卷上:“燕太子丹质於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曰:‘令乌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后因以“马角乌头”比喻不能实现之事马龙车水犹言车水马龙马鹿易形变易马鹿的形象。语本《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载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
后以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马毛猬磔南朝宋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后因以“马毛猬磔”形容狂风大作,气候恶劣马面牛头犹牛头马面马牛襟裾穿衣服的马牛。
讥人不明道理、不识礼仪马牛其风谓马、牛奔逸。《书·费誓》:“马牛其风,臣妾逋逃,勿敢越逐。”
孔颖达疏:“僖四年《左传》云:‘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贾逵云:‘风,放也,牝牡相诱谓之风。
’然则马牛风佚,因牝牡相逐,而逐至放佚远去也。”后用以表示互不相干马前泼水元杂剧《渔樵记》写汉朱买臣家贫,卖薪自给,行歌诵书,妻羞之,求去。
后买臣拜太守,妇要求复婚,买臣泼水于马前,令妻收回,以示夫妻不能再合。后因以“马前泼水”比喻夫妻离异,无法挽回马去马归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死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
后因以“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马如流水形容人马熙攘马如游龙形容人马熙熙攘攘的景象。语出《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
马如游鱼同“马如游龙”马入华山《书·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后因以“马入华山”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马上得天下《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
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后因以“马上得天下”为武功建国之典马上房子谓当面赞成,背后反对马上功成犹言马上得天下马上看花犹言走马看花马上墙头指男女青年相恋之处马首是瞻古代作战时,士兵看主将的马头决定进退,比喻服从指挥或乐于追随别人行动。
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杜预注:“言进退从己。”
马首欲东谓东归;返回。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栾黡曰:‘晋国之命,未是有也。
余马首欲东。’乃归。”
杨伯峻注:“秦兵在西,东则归矣。”马瘦毛长比喻人穷志短马水车龙犹言车水马龙马咽车阗形容车马繁多,非常热闹马仰人翻形容混乱或忙乱不堪的样子马中关五犹言鲁鱼亥豕马壮人强犹言人强马壮马捉老鼠比喻瞎忙乱马足车尘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马足龙沙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
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6. 有什么关于“以民为本”的名言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
●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毛泽东)
●人民的头脑就像土地一样,新奇和美好的东西都会从那里生长出来(沃·特纳)
●上帝不会永远受到愚弄,人民最终将成为自己的主宰(海约翰)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人民的安危应当是至高无上的法律(西塞罗)
●尊重人民,也就会受到人民的尊重(培根)
●我从来没有埋怨人民,不论是现在或任何时刻(叶芝)
●民者,万世之本也(汉·贾谊)
●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宋·石介)
●为国者,以民为基(三国志)
●英雄者,国之干,庶民者,国之本〈三略〉
●国以民为本,君以民为本,吏以民为本(汉·贾谊)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孔子家语〉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清·黄宗羲)
●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清·梁启超)
●人民至上就是:件件政治大事,要向人民请教(巴尔扎克)
●虽然船在上面,水在下面,然而水仍是主人翁!(裴多菲)
●以民情验天心(清·康有为)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韩非子〉
●圣人治天下,体民之情,遂民之欲(清·戴震)
●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论语〉
●夫与民共其乐者,人必忧其忧;与民共有其忧者,人必拯其危----〈三国志〉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清·唐甄)
●天下何以治?得民心而已!天下何以乱?失民心而已!(清·王韬)
●王者所以得天下者,以得民也。得民者,以得其心也(宋·汪藻)
●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孟子〉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
●民心所归,大事可成;民心所离,立见灭亡(清·陈天华)
●自古天下离合之势常系民心(宋·辛弃疾)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宋·程颐)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
●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荀子〉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足寒伤身,民怨伤国
●群众的怒火,谁也无力把它扑灭(维吾尔族)
●触犯众怒的,死了都无处可埋(维吾尔族)
●千人所指,无疾而终
●千口唾沫淹死
●得人心者永生(非洲)
●大海不会干涸,人民不会迷路(苏联)
●人民的声音就是神的声音(英国)
7. 关于战争的诗,名言
隋•卢思道《从军行》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隋•明余庆《从军行》
三边烽乱惊,十万且横行。风卷常山阵,笳喧细柳营。
剑花寒不落,弓月晓逾明。会取淮南地,持作朔方城。
隋•何妥《入塞》
桃林千里险,候骑乱纷纷。问此将何事,嫖姚封冠军。
回旌引流电,归盖转行云。待任苍龙杰,方当论次勋。
隋•王胄《纪辽东》
辽东浿水事龚行,俯拾信神兵。欲知振旅旋归乐,为听凯歌声。
天威电迈举朝鲜。信次即信旋。还笑魏家司马懿。迢迢用一年。
隋•杨素《出塞》
冠军临瀚海,长平翼大风。云横虎落阵,气抱龙城虹。
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兵寝星芒落,战解月轮空。
严刁息夜斗,辛角罢鸣弓。北风嘶朔马,胡霜切塞鸿。
休明大道暨,幽荒日用同。方就长安邸,来谒建章宫。
隋•杨广《幸塞北》--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帐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鞲献酒杯。
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资治通鉴》论用人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及其助手刘恕、刘攽、范祖禹历时十九年编写而成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是继《史记》以来影响最为深远的一部史学巨著,因此有“两巨著春兰秋菊,雄视千古;两司马双峰并峙,流誉天下”的美誉。《资治通鉴》书名取自“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是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璀璨结晶。其中,《资治通鉴》对于如何选人用人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蕴含着丰富的用人智慧。
为治之要 莫先于用人
《资治通鉴·魏纪》有言:“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而知人之道,圣贤之所难也。”在司马光看来,治国理政首要的任务便是选人用人,这甚至成为事业能否成功的关键。《资治通鉴·汉纪》中记载了刘邦夺取天下后与群臣之间的对话,刘邦问:“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群臣各抒己见,然而刘邦却回答:“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同时指出项羽失败的原因则是“才高者见疑,功大者被绌,有一范增而不能用”。由此可见,颇具领导智慧的刘邦之所以取得天下,就是因为他知道谁是人才以及如何运用人才,懂得知人善任,具有强烈的人才意识。
德才兼备 以德为先
《资治通鉴》开宗明义第一篇是三家分晋,司马光又进一步追溯到引发韩赵魏三家分晋的更早的一个事件——智伯之亡。当时掌控晋国大权的有四大家族,除了韩、赵、魏,还有智氏一族,而尤以智氏家族的权势最为显赫。族长智宣子决意立智瑶也就是后来的智伯为继承人,而族人智果坚决反对,认为:“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髯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其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但是智宣子不听劝告,执意立智伯为继承人,果不其然,不仁德的智伯最终导致智氏一族覆灭。而司马光将智伯身死族灭的悲剧归结为“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由此引发了司马光对于才与德辩证关系论述的一篇史论,也就是著名的《才德论》。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才德论》中关于用人导向最核心的观点。司马光认为一个人的“才”是没有指向性的,“德”才是把控方向的,因此有“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这样的千古名句。同时《资治通鉴》中把人才分为圣人、君子、小人、愚人四种,并认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无才无德的愚人作恶如乳狗扑人,但有才无德的小人作恶,会如虎添翼,危害更甚。
用人如器 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对于唐太宗的评价非常之高,称其为“千古一帝”,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其用人策略。《资治通鉴·唐纪》记载了唐太宗令大臣封德彝举贤的故事,“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其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大臣封德彝的意思是自己兢兢业业寻觅良久,但并未发现才能出众的奇才,而唐太宗则认为人才使用的关键在于知人识人,各取所长。
《资治通鉴·周纪》记载子思荐苟变的故事同样阐明扬长避短的用人原则。苟变是大将之材,卫慎公却因其在征税时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而弃用他。子思不以为然,认为“夫圣人之官人也,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所以说“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木材有长短曲直之分,但是直的可以做车辕,弯的可以做车轮;长的可以做栋梁,短的可以做拱角,无论长短曲直皆有用处。人才同样各有特点,或果敢、或谨慎、或活络、或踏实,取其所长,兼而用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效用,“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 上一篇:运动鞋名言
- 下一篇:关于爱情亲情唯美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