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的名言

时间:2022-05-09 18:4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求正可观 | 评论: 次 | 点击:

主父偃的名言

1.关于生死观的名言警句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死);有的比鸿雁的毛还轻(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而死)。

2、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3、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村上春树

4、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

5、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6、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人民谋利益。——德莱塞

7、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战国孟轲

生命是我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想要的,两个不能同时得到的话,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

8、人固然应该生存,但为的是进化;也不妨受苦,但为的是解除将来的一切苦;更应该战斗,但为的是改革。——鲁迅

9、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10、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是必须争的,且须以生死力争。——陈寅恪

2.主父偃的生平

主父偃(?—前126年),西汉齐国临淄人。他早年学“长短纵横术”、辩士之说,晚年学“《易》、《春秋》、百家之言”,思想与学术比较驳杂。在故乡齐国,主父偃曾广泛结交各个学派、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人物,不仅未能得到赏识,还受到当地儒生的排挤,没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因为家中贫寒,又无人借贷,为了生活和发展,主父偃遂“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国,可结果同样是“莫能厚,客甚困”。这段惨痛的经历使他认识到,在诸侯王国很难找到自己施展抱负的机会,只有京师或许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强烈的出人头地思想的驱使下,元光元年(前134),主父偃来到长安,投到大将军卫青门下。这次算投对了门路,卫青很欣赏他的才干,数次向汉武帝举荐,不幸的是却没有引起汉武帝的重视。不过,这并没有使他灰心丧气,内心的功名欲再次点燃,主父偃径直向武帝上书。史书记载,他“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大概因为上书的内容涉及不少当时的热点问题,这引起了汉武帝的极大兴趣,“朝奏,暮召入见”。《汉书》本传只记载了主父偃上书中谏伐匈奴的内容,该文从历史到现实,条分缕析,极力论证攻伐匈奴乃得不偿失之举,这种观点对汉武帝是典型的逆耳之言。可能是主父偃将反对的道理讲得比较充分,有助于汉武帝的全面思考;也可能是某些观点和言词深深打动了汉武帝;抑或是汉武帝被他的才华和雄辩所折服,总之汉武帝丝毫未怪罪于他,还视之为“相见恨晚”的能臣。此后,主父偃得以一岁四迁,由郎中、谒者、中郎直到中大夫,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重要谋臣。

由于受到汉武帝的器重,主父偃积蓄许久,也是被压抑许久的主张终于得到全面释放,上书言事更加积极主动。归纳起来,主父偃的出谋划策中,有两项尤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提出诸侯推恩分封子弟的建议,促成了“推恩令”的颁行。开国之初,刘邦为了西汉政权的巩固,大封宗族子弟为王,结果形成了数量巨大的同姓诸侯王。这埋下了后来中央集权与诸侯王之间矛盾的伏笔。为了顺利地解决中央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许多思想家积极想方设法,出谋划策。文帝时,贾谊上疏“莫如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新书·藩强》)。景帝时,晁错认为与其晚痛,不如早痛,积极主张大规模削藩。可惜的是,诸侯未削,晁错却被景帝冤杀,以“内杜忠臣之口,外为诸侯报仇”。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权力虽有所削弱,但诸侯王的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武帝时,主父偃根据诸侯占地太多太大的敏感问题,借鉴贾谊、晁错削藩的措施,并加以发展,提出了赫赫有名的“推恩令”

提出在新夺取的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主父偃起初反对征伐匈奴,但当对匈战争成为汉朝的基本国策,汉军又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取得初步胜利后,他转而支持战争,并最早提出在新夺取的河套地区设置朔方郡。他认为朔方北依黄河,土地肥沃,若在此设置城市,不仅可以作为出兵的据点,且能发展生产,直接补充军需,从而减省大批用于运输的人力物力。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在夺取的河套以南地区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以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事实证明,这一举措在对匈战争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抽掉了匈奴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匈奴当然不甘心失去这一战略要地,为此多次出兵骚扰朔方,企图夺回河南地区,但最终只是徒劳。

死因,死法

主父偃做到中大夫,炙手可热,众大臣均巴结主父偃,贿赂他的金钱达数千金之多,主父偃也都来者不拒,不加收揽。

主父偃让人去游说齐王,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送入齐王宫中为妃,但遭到拒绝。主父偃为泄私愤,扳倒齐王,上书武帝,言齐国富强,然齐王血缘与皇帝太过疏远。后又说自己听说过齐王的丑事,后武帝派主父偃为齐相入齐,监察齐王。

元朔二年(前127)主义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后将此事故意泄露给齐王,齐王听后恐惧,畏罪自杀。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遂下令逮捕主父偃。这时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洨孔车一人埋葬他。

主父偃的名言

汉武帝时代的名臣将相 ——“五鼎烹的大丈夫”主父偃

今天开始,在下就要发一整个系列的说历史文章了,首先想到的就是发关于汉武帝时代的那些名人,之所以把主父偃放在第一篇,就是觉得这个人虽然不算是君子但是也是个英雄好汉。话不多说,现在就进入汉武帝时代的名臣将相之主父偃。

名人名言:大丈夫生不食五鼎,死亦五鼎烹。

个人贡献:《推恩令》,力主修建朔方城,提出“大一统”的政治主张,揭发并逼死燕王、齐王使之除国。

学 术:长短纵横学;儒学

职务:中大夫 齐国相汉武帝时代的名臣将相 ——“五鼎烹的大丈夫”主父偃

大汉天子王刚主父偃形象

主父偃这个人,是很苦的一个人,如果他写一本《我的前半生》 那么必定是闻者伤心读者落泪,他早年学的专业不好,学了纵横术,这个学科在战国很厉害但是西汉已经国家统一了纵横术的作用就不大了,后来学习儒学,可能是因为身上纵横之气太严重了或者是怎么的,当地的儒生都是很排挤他,在齐地没有立足之地,后来又去燕赵中山那些国家去游学自荐,但是根本就没人搭理他,年纪越来越老,双手越来越空。父母不当他是儿子,兄弟不当他是兄弟,连个朋友都没有。现在说是待业青年苦,大学毕业生苦,北漂苦,都没主父偃苦啊。

既然在哪都活不下去那怎么办呢,主父偃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现在我们看来也是能理解的,那就是做北漂,准确的是做西漂,因为那时候国家的首都长安在西边。已经过了中年的主父偃就做西漂去了。汉武帝时代的名臣将相 ——“五鼎烹的大丈夫”主父偃

汉武大帝中的主父偃形象

主父偃的西漂生涯也很不顺利,他先是在大将军府上做宾客,大将军倒是很赏识他,但是皇帝现在不大赏识大将军了,大将军卫青因为权利太大被汉武帝忌惮,所以面对卫青的推荐汉武帝根本就不搭理。主父偃很快就花光了钱财,又差点就落得流落街头的境地。西漂眼看着就要失败了,主父偃没办法决定铤而走险,当然铤而走险不是抢劫啊,主父偃决定直接上书皇帝。这个就要说道汉朝的制度了,除了军功爵制度汉朝最著名的就是察举征辟制度了,主父偃直接上书皇帝就是征辟制度。主父偃的奏疏很有效果,早上上疏下午汉武帝就召见了他,随后主父偃一年升官升了四次,他提出了《推恩令》在朝廷都反对在朔方修建城池的时候力主修建朔方城得到汉武帝赏识成为炙手可热的政坛新星,在得到赏识以后主父偃就开始收受贿赂打击异己并且还检举了燕王和齐王的禽兽行,直接导致了两个国家被除国。这时候别人劝他收敛,他直言不讳,自己早年飘零每人在意,人人都打击他父母兄弟朋友都不关爱他,这时候中年了突然发迹,就要行本色,都是快死的人了还怕死吗。况且大丈夫生不能得五鼎食死也得是五鼎烹。是说大丈夫行事就要轰轰烈烈。主父偃的行径虽称不上君子但是就我来看还是值得佩服的。其实主父偃也并没有那么大吉异己,他要的就是一个畅快一个痛快,他做了齐国相国回乡那些当初鄙视他的人千里相迎,这才是伪君子,小人。主父偃召集这些人拿出五百金挥洒下去,说这五百金就是绝交钱,以后谁也不认识谁。其实我想主父偃也是不错的,面对自己的仇敌虽说没有韩信对待胯下之辱的那个人一般但是也是有些待遇了。

不过主父偃的这种行为让一个人害怕,谁呢,赵王,这个赵王也是个手脚不干净的主,并且当年代主父偃也不好,赵王一不做二不休索性先下手为强,联合公卿趁着主父偃在齐国就上疏给主父偃安排罪名,最后汉武帝也没保住主父偃,判了族灭,可怜主父偃生前显赫到死的时候竟然没有人送行,只有一个老仆来收拾了他的尸体埋葬了。汉武帝时代的名臣将相 ——“五鼎烹的大丈夫”主父偃

主父偃显赫之后也是一死,

按:主父偃这个人前半生飘零贫困,后半生显赫发达,荣辱都尝过了,这个人也确实有才华有手段,得志便猖狂,丝毫后路都不留。最后被杀也不过是因为陷入了诸侯王和中央的争夺。但是主父偃毕竟是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格言,轰轰烈烈。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