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尔名言
时间:2022-05-09 21:1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生活2003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马赛尔名言
1.普鲁斯特的名言
1、真正的书籍应是黑夜和沉默的产物,而不是白昼和闲聊的果实——[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
2、爱情的特性既使我们更怀疑,又使我们更轻信。与对其他的人的态度相比,我们更容易怀疑自己的恋人,但也更容易相信她的表白。
——[法国] 马塞尔·普鲁斯特
3、愤怒不能同公道和平共处,正如鹰不能同鸽子和平共处一样。
——[法国]普鲁斯特
4、被爱的对象既是病又是药,这种药使疾病缓解或加剧。——[法国]马塞尔·普鲁斯特
2.卡夫卡的格言
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国籍属奥匈帝国(奥地利)。生于捷克(当时属奥匈帝国)首府布拉格一个犹太商人家庭,20世纪德语小说家。他与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格言还挺多的,我选了认为很有意思的十句:
1、真正的道路在一根绳索上,它不是绷紧在高处,而是贴近地面的。它与其说是供人行走毋宁说是用来绊人的。
2、所有人类的错误无非是无耐心,是过于匆忙地将按部就班的程序打乱,是用似是而非的桩子把似是而非的事物圈起来。
3、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4、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所以那些把以往的一切视为乌有的革命的精神运动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什么都还没有发生过。
5、“恶”的最有效的诱惑手段之一是挑战。
6、像一条秋天的道路,还未来得及扫干净,它又为干枯的树叶所覆盖。
7、一个笼子在找一只鸟。
8、这个地方我还从来没有来过:呼吸与以往不同了,太阳旁闪耀着一颗星星,比太阳更加夺目。
9、关于魔鬼的知识可能是有的,但对魔鬼的信仰却没有,因为再没有比魔鬼再魔鬼的东西了。
10、罪愆总是公然来临,马上就会被感官抓住。它归结于它的许多根子,但这些根子并不是非拔出不可的。
更多的请看这里:/lemma-php/dispose/view.php/51345.htm。
8.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人物思想
普鲁斯特经常谈到真实和真实性,但他的出发点与现实主义作家是不同的。
他说:“任何时候,艺术家都应听从他的本能,这样艺术才能成为最真实的东西,不管生活给我们留下的是怎样的概念,它的物质外形,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痕迹,依然是它必不可少的真实性的保证。由于纯粹的智慧造就的那些概念只具有某种逻辑的真实可能的真实性。
惟有印象,尽管构成它的材料显得那么单薄,它的踪迹又是那么不可捕捉,它才是真实性的选择结果,因此,也只有它激发心灵的感知。心灵倘若能从中释出真实,真实便能使心灵臻于更大的完善。”
在这段话中,普鲁斯特认为生活及其给人留下的痕迹,是“必不可少的真实性的保证”,也就是说,真实与生活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即使物质和生活留下的印象非常单薄,它的痕迹难以捕捉,但这恰恰是真实性所依附的东西,因为只有印象才能激发心灵去感受,由此获得真实。 不过普鲁斯特的美学主张虽然不同于现实主义作家,却也不同于当时流行的象征派作家,如他明确反对象征派诗人所主张的“晦”。
《反对晦涩》一文虽然发表于1896年,时间较早,但他的艺术主张全然不同于象征派,他确实与象征派提倡的诗歌晦涩不是同道。他反对作家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晦涩、语法表达晦涩、形象晦涩。
他认为诗人如果不与我们的逻辑能力沟通,就不能写出有力的诗歌。他指出,如果语言晦涩,那就不可能使人理解形象。
因此,他认为象征派作品有可能失去深度,变成冷冰冰的寓意。大自然能清晰地给人表达“生与死最深邃的秘密”。
普鲁斯特对象征派的主张持反对态度,表明他的创作主张朝着新的方向发展。 普鲁斯特认为,阅读并非像拉斯金强调的那样,它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是局限性的。
他再次以童年时的阅读为例,阐述自己的观点,例证是“我”童年时利用各种场所阅读的小说:泰奥菲尔·戈蒂耶的《弗拉加斯船长》。“我”指出,小说中有两三个“最独特最美妙”的句子,“我”隐隐约约察觉到,这些句子的美源于泰奥菲尔·戈蒂耶在文本中间或流露出的真实。
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真实,“我”希望阅读戈蒂耶的其他作品,希望发现同样美丽的句子,研究他对事物的看法。以阅读泰奥菲尔·戈蒂耶的作品为例,普鲁斯特借此要指出的是,阅读相对于我们的精神生活是有“局限性”。
在普鲁斯特看来,作家给读者的刺激多于知识。阅读给予读者的只是欲望,任何作家的作品不可能透彻地回答读者的所有问题:“我们不可能从任何人那里得到真理,真理要由我们自己来创造。”
著名艺术家成功地为我们掀开丑恶与无聊的帷幕的一角,但当他结束创作,通过作品向我们指出看这、看那的时候,他却消失了。这是阅读对于精神生活的价值所在,也是它的不足之处。
阅读只能发挥引导的作用,“阅读是精神生活的门槛,能将读者引入精神世界,却并不是精神生活”。作品是作家思想的表达,但这种表达却并非读者的。
因此对读者而言,这种思想表达只是个人思考的起点,真正的精神生活的道路要靠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开拓,去完善。普鲁斯特将阅读的功用,称为读者的“精神疗法”,其能唤醒读者心灵深处未被读者发现的东西,能刺激读者去努力思考,开创自己的精神生活:“对读者而言,阅读是向导,如同神奇的钥匙,把读者心灵深处无法打开的大门打开了,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有利于身心的”。
获取知识的阅读,普鲁斯特同样不提倡,尽管这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本身比较困难,需要不懈的探索,需要深入的研究。这种阅读,“如同别人事先准备好的蜂蜜,我们只需付出努力触到图书馆的书架,然后就能在身心处于完全休息的状态下被动地品尝它” 。
普鲁斯特以“文学家”从图书馆的藏书中获取真理为例,旨在指出“偶像崇拜”有其不足。对文学家而言,为阅读而阅读,这种对书籍的崇拜具有理想主义色彩;把书籍当作“静止的偶像” ,就不能从中得到启发,更不能获得精神上的高贵与尊严。
书中的精髓没能被吸收消化,对文学家而言,书籍始终是一种异物,是一条死板而不生动的原理。而阅读需要“读者有感知力和智力,这两种力要靠读者自己去培养,靠读者在精神生活深处去开发”。
普鲁斯特特别强调读者的敏感力很重要,“要透彻阅读一位诗人或者散文家,读者自己也应是个诗人或者散文家”。博学也好,对书籍极度喜爱也罢,都是不专业的读者。
普鲁斯特从拉斯金的作品里悟到了这一点,在《追忆似水年华》里创造的人物如斯万,夏吕斯等都具有这种特点,他们虽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却并不是真正的读者。 但是,社会景况,性格创造,文体风格,心理学——所有这些普鲁斯特作品的各个侧面,只有与他的基本哲学,他对“经验”的看法联系时,才获得意义。
普鲁斯特的观念可以精炼地表述为:存在昔两个世界,一是时间的世界,那里,命运、幻景、苦难、变异、拖延和死亡是法律,另一个是永恒的世界,那里有自由,美和安宁。日常经验处在时间的世界里,而在沉思的时刻或者由不自觉记忆的偶然,能一瞥另一个世界。
艺术的责任就是激发起这种顿悟,以之为时间世界中的光明。
9.马赛尔·普鲁斯特的介绍
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Marcel Proust)是20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意识流文学的先驱与大师。也是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普鲁斯特出生于一个非常富有的家庭,自幼体质孱弱、生性敏感、富于幻想,这对他文学禀赋早熟起了促进作用。中学时开始写诗,为报纸写专栏文章。后入巴黎大学和政治科学学校钻研修辞和哲学,对柏格森直觉主义的潜意识理论进行研究,尝试将其运用到小说创作中,可以说柏格森、弗洛伊德成了他一生文艺创作的导师。1984年6月,法国《读书》杂志公布了由法国、西班牙、联邦德国、英国、意大利王国报刊据读者评选欧洲十名“最伟大作家”,所排名次,普鲁斯特名列第六。
10.马赛尔杜尚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马赛尔·杜尚1887年生于卢昂附近的布兰维尔.他的父亲是位公证人,有六个孩子,其中有四位是著名的艺术家:雅克·维龙是画家,杜尚·维龙是雕塑家,苏珊·杜尚和马塞尔·杜尚也是画家。
马塞尔·杜尚先在圣吉纳维夫作图书管理员,这一谋生手段大大地缩小了他的自由天地。"端端正正地坐着,考虑着自己所希望的事情,他对那些很有礼貌的询问者高高兴兴地介绍情况或提供建议。"他为法兰西邮报画了一些素描,在1908年到1910年间,还以印象派大师的"手法"作了几幅聊以自如的画,"目的在于了解他们是如何画这些画的"。
1911年,他的天才闪出了火花(《小妹妹》).他进一步加强了形的分解,在1912年,终于有一些决定性的作品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正在下楼梯的裸体》。
1913年,这幅作品参加了纽约的兵营画展,很快就使马塞尔·杜尚一举成名。它被保守派看作是亵渎神灵一般的可憎,而期望某种新事物的人们则把它视为"隧道尽头的光明"。对于一般纽约人来说,马塞尔·杜尚,还有萨拉·伯恩哈特和拿破仑,是三个最有代表性的法国人。一位评论家将这幅作品描绘为"瓦窑里的一次爆炸"。实际上,这是一组几乎连在一起的五个人体草图,他们正在带着显而易见的准确性,有节奏地从旋转楼梯上下来。杜尚因此收到了些订画要求,而他的回答却是:"不,谢谢,我更喜欢自由"。他以两美元一小时的价格(通常价)给一些纽约画家,甚至随便什么人教授他所精通的法文,来挣得每日的面包和啤酒。这时,他结识了弗朗西斯·毕卡比亚.在一段时间里,他们形影不离。各自从对方身上汲取长久不息的火花,乐趣和好胜心。他们俩人是达达精神和达达运动的领袖。
从1915年到1923年,杜尚从容不迫地完成了一幅高三米的代表作,这是第一幅在透明玻璃板上组合的作品,用坚固涂料把上了颜色的锡片固定的玻璃板上。"因为一切油画背后都有灰尘",他这样说道。《被光棍们剥光衣服的新娘》就是这种作品,是一部爱情欲望的神秘机械史诗。订了婚的新娘子和她的天线挂在空中,正在与一组"她的光棍们"联系,这组红颜色的站立者共有穿制服或着仆人装的九个人:教士、龙骑兵、宪兵、警察、捕鲈鱼的人、大商店的送货员、装殓和埋葬尸体的人、仆人、车站站长.他们在接受新娘的流体,这一流体遥控着一出星际性节一机械芭蕾,主题是一个莫明其妙者从另一星球所看到的人类爱情。这就是安德烈·布雷东给予的最佳说明.但逐渐地,面对这幅晦涩难懂的具体、辉煌之作,笼罩着马塞尔·杜尚的世界性荣誉变得模糊起来,而他自己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他不打算画画,而是突然对象棋着了迷.他的信条是永不重复。在所有的大师中,他是唯一一位在盛年突然停止作画的。
他的二十来幅油画和玻璃画都卖给了一些好友,而他们现在均已去世。根据作者的意愿,这些朋友在生前就将它们指赠给了一座奇特的博物馆,那就是菲拉德尔菲博物馆。杜尚生前就将他的几乎全部作品都集中到该馆里。
另外,他还是"现成品"之父,现成品就是您在生活中遇到的已经制作好了的物品,您通过一种突如其来的冲动,去加上或切去某一局部,使它变成为您所用的艺术品。其中最著名的例子是《瓶式大干燥器》、他署名穆特,参加1916年纽约独立派画展的《小便池》、以及被他加上了两撇优雅的小胡子的《乔空达L.H.O.O.Q》(1919年).他密切参与了超现实主义运动,巴黎绝妙的1938年展览会那煤口袋式的屋顶、《雨室》、以及1947年展豪华目录封面上的《软橡皮的红乳房,请摸》都是他的作品。他为朋友们设计了一只手提箱,总共制作了三百件,在里面装上他的所有代表作,等于是一座装饰艺术小博物馆.在这些作品中,便有装着五十立方厘米巴黎空气的玻璃电灯泡作为流亡时期的回忆。由于一只灯泡碎了,杜尚叫人给他再寄一只到纽约,里面要装有真正的巴黎空气。他不喜欢太成熟的或自身过于成熟的东西,偏爱在全面成长中的年青的文化。几年以前,他定居纽约,树立了聊以自娱的、慷慨的艺术榜样,成为世界传奇中心。一提到他的名字,便使人想起在他那一领域中的独立、大胆、彻底的成功。
35岁以后,低配生活,高配灵魂
杨绛先生曾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年轻时,我们总以为人生就是要追求“高配置”的生活,我们追求豪华的车子,高档的房子,体面的工作......
聪明的人懂得:如果过于追求物质的“高配”,身体累,心更累;适当减减配置,人生才能活得自在、从容。
低配物质
哲学家马塞尔有一句名言:“拥有就是被拥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旦我们拥有了某样东西,从那一刻起,我们也被这个东西所拥有。
比如,你拥有了一辆汽车,你同时被这辆汽车拥有,你常担心它被刮蹭、被偷,你要给它买保险,做保养。
比如,你拥有了一件奢侈品衣服,你同时也被这件衣服拥有,脏了要洗、皱了要烫、破了要修。
我们拥有的东西越多,需要担心和关注的外部事物就越多。
相反,如果我们在物质上追求简单,注意力就不会被太多的外物分散,就能集中精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
乔布斯就喜欢简单的生活,他穿着很简单,经常都是穿黑T恤加牛仔裤。
他的饮食简单,只吃素食,经常吃那么一两种食物。
他的房子布置简单,卧室只有一张床垫和一个柜子,餐厅里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折叠椅。
低配的物质生活,使乔布斯拥有高度的专注力,让他把公司做成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
我很认可一句话:“简单的生活,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经济的、环保的、轻松愉悦的生活。”
我们总是尝试拥有更多,却很少问问自己:拥有这么多之后,我就会幸福吗?
所谓物质低配,不是让你降低生活质量,而是在这个充满选择与欲望的世界里,学会辨别与放弃。
低配物质生活,更能有力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低配欲望
苏格拉底曾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欲望是人为的贫穷。”
如果你对现在拥有的一切感到不满足,那么纵使你拥有全世界,也不会幸福。
我看过一则戛纳获奖短片——《黑洞》。
深夜,主人公查理正在独自加班。
他打印文件时,一张印有一个黑洞的白纸从打印机里滑了出来。他端起杯子喝了一口咖啡,并把纸杯随手放在了黑洞上。
令人震惊的是,杯子竟然掉进了黑洞里。
查理有点害怕,但还是缓缓地把手伸进黑洞中,把杯子拿了出来。
这时,他惊讶地发现,他的手居然能够轻松穿过黑洞,拿出黑洞后面的东西。
于是,查理打算借助这个黑洞做点什么。
他先是用这个黑洞,从公司的自动贩卖机上拿走了一块士力架。
成功之后,他又把目光转向了老板办公室里的保险柜。
来到保险柜前,他把那张纸粘在柜门上,把手从黑洞里伸进去,不费吹灰之力便拿出了一摞又一摞的钞票。
他还是不满足,为了拿到保险柜最里面的钱,他干脆从黑洞里爬了进去。
他进去之后,突然,那张印有黑洞的白纸从保险柜上掉了下来。
他被锁在了保险柜里,怎么也出不来了。
谁都有欲望,这本身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有欲望,却不懂得节制,就会把自己搭进去。
很多时候,人生的许多痛苦和烦恼,不是因为拥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古人说: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
人到中年,欲望越少,生活越好。
低配圈子
有一句话很经典:“当你的能力、地位、资源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过是无效社交。”
生活中,有些人逢人就添加微信好友,以为这就算拥有了人脉。
但当你有求于人时,你会发现,你自身不厉害,认识再多厉害的人也是徒劳。
人到了一定年龄,要懂得给自己的圈子做减法,减少能耗,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留给家人。
音乐人李健在业余时间,几乎不参与社交,不应酬饭局,他把时间都给了音乐和家人。
有一次,录制《我是歌手》的节目,李荣浩想要李健的微信,李健拿出一个诺基亚的老式手机,幽默地说:“我没有微信,因为我自己就挺有威信的。”
演员陈道明也是一个低配圈子的人。
不演戏的日子,他就沏上一壶茶,在家里看书、练字,看窗外落叶无声,享屋内时光静好。
有人曾问他:“这样的生活,有意思吗?”
陈道明回答说:“比起抽烟、喝酒、打牌、去酒吧和迪厅,我更乐意在家跟妻子同坐窗下,她绣花,我给她裁皮包、给女儿做衣服。”
人到中年,精力是有限的。
时间在哪里,成就也就在哪里。
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去攀附所谓的牛人圈子,哪有时间去提升自己呢?
真正有质量的人生,都不是靠拼命社交建立起来的。
我们与其讨好攀附高配的圈子,不如过好自己的人生。
高配心灵
叔本华曾说:“一个人对外在的物质要求越低,他对内在的要求就越高。
一个人只要活在物质世界里,会一生劳碌,心灵空虚。
当我们不再追求物质的高配,而是保持宁静的心态,就容易做到灵魂的高配。
季羡林就是一位淡泊名利的人。
当他在学术界声誉四起之后,各种邀请,聘任纷至沓来。
面对名利,季先生却选择了躲避,他能推就推,不能推掉的也尽量不让它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有的人靠着名气赚大钱时,季先生却把自己关在书斋里,看书写作。
他是当代人钦佩的大师,但他坚决要求大家把“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摘掉。
季羡林先生说:“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他一生只顺从内心,真实而快乐,洒脱而自在。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与宁静,是一种宠辱不惊的淡然与豁达,是一种成熟与从容,也是灵魂高配的一种境界。
35岁以后,请过“低配”生活。
“低配”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张弛有度,不攀不比,不想太多。
衣服不一定要穿名牌,舒适就好;
房子不一定要豪华,干净就好;
车子不一定要高档,能代步就好;
圈子不一定高端,有三五两个知心朋友就好。
低配生活,高配心灵,让生活更纯粹,内心更富足。
- 上一篇:关于团结的名言或俗语
- 下一篇:有关约束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