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名言
时间:2022-05-09 22:4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畅读时分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安德烈巴赞名言
1.名人名言(电影)
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安德烈·巴赞(法国)
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当幻想转向爱情时,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艾里克·侯麦(法国)
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普多夫金(苏联)
演员也同样是人,与别人并无差别。作家、画家或音乐家可以躲到角落里去舔净他的伤口,但演员却要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忍受这种伤痛。——莫琳·斯特普尔顿(美国)
我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76566。——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后来,我看到了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我认为上帝派这个人就是来接替雷伊的。感谢上帝。——黑泽明(日本)
2.美国电影的名言
A. 《乱世佳人》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B. 《泰坦尼克事情》 Jack: "Youmust do me this honor。
prom-ism me you will survive.., that you will never giveup。 no matter what happens。
no matter howhopeless。 prorrise me now, and nave(let go of-that promise." C. 《007系列》 "Bond. James Bond." 1) 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惜华与你在一起的感觉。
2) 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your tears, and the one who is, won't mak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流泪。 3) 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 them knowing you can't have them.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在天边。
4)Never frown, even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5)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no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6) Don'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woman, who isn't willing to waste their time on 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7) Just because someone dosn't love you the way you want them to, doen't mean they don't love you with all they have.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的爱你。
8) Don't try t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9) Don't try because it is over,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10) May be God wants us to meet a few wrong pepole before meeting the right one, so that when we finally meet the person, we will know how to be grateful.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参考资料: 律政俏佳人中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 At the very first day at Harvard, a very professor quoted Aristotle, "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Well,no offence to Aristotle,but in my three years at Harvard.I have come to find: Passion is the key ingredient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aw, and of life. it was for passion, courage of conviction,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we take our next step into the world. rembering the first impressions are not always correct, you must always have faith in people, and most importantly you must always have faith in yourself. 在到哈弗的第一天,一位特别的教授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法律是不容许含有激情的。
我不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不敬,但是我在哈弗的三年里,我发现:激情是学好法律和实践的关键,也包括人生。也是拥有激情,勇气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去进入社会。
记住,第一印象不一定总是对的,你必须一致保持自信,在人们之中保持自信,最重要的是,对你自己有信心。/z/q809526342.htm?fr=qrl&fr2=query。
3.电影中的名言
电影书写的影片,籍影像与声音的关系来表达,而非靠(演员或非演员的)动作和声调的模仿。
它不分析,也不解释。它重组。
——罗伯特·布烈松(法国) 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安德烈·巴赞(法国) 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当幻想转向爱情时,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艾里克·侯麦(法国) 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
——普多夫金(苏联) 演员也同样是人,与别人并无差别。作家、画家或音乐家可以躲到角落里去舔净他的伤口,但演员却要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忍受这种伤痛。
——莫琳·斯特普尔顿(美国) 我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
后来,我看到了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我认为上帝派这个人就是来接替雷伊的。感谢上帝。
——黑泽明(日本) 梦想要根植于现实。——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 我曾反复说过,我作为一个电影人,拍了一部电影的话,观众就应当从这一部电影中,看到100部他们自己的电影,每一名观众都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电影,这就是我所力争做到的。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 我更喜欢让观众在影院里睡着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电影体贴得让你能好好打个盹,当你离开影院的时候也并无困扰。也曾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 梦想始于剧本,而终结于电影。
——乔治·卢卡斯(美国) 每次表演一个角色时,演员都必须生活在这一角色之中。——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 我留下脚印,让后人来追寻。
——德里克·贾曼(英国) 生活的全部,它行动的整体,乃是一部自然、生动的电影。——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意大利) 我们永远都无法预知一部电影的结果。
每部片子都有一道窄门,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判断力决定是否应该跨进去。——克里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 最好的电影是拍给聋者和哑者看的。
人类喋喋不休,话语泛滥,都快淹死在其中了。只有看芭蕾舞,我们才能发现纯粹的美和纯粹的姿态,而这正是我的电影努力要去表现的。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亚美尼亚) 电影是戏,不能把它拍成偶发的事件。——小津安二郎(日本) (先锋派)的方法有这样的危险:1、作者已有结论,含含糊湖地提出猜谜似的东西,就像被小学老师提问一些根本不需要问的简单问题。
2、作者自己完全放弃想的出结论的欲望,借口把自己不懂得的问题如实提出来才是诚实,而以极低的水平提供极不完整的影象就心满意足了,自封为先锋电影的作品中,这类影片要多少有多少。——小津安二郎(日本) 真假混合时,真突显出假,假却妨碍我们去相信真。
一个演员,在一艘被真的风雨拍打着的真船的甲板上,假装害怕沉船,我们既不会相信那演员,也不相信那艘船和那场风雨。——罗伯特·布烈松(法国) 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非正常的阶级关系,没有同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现实。
——金基德(韩国) 一个影像接触其他影像时必须发生转化,如一种颜色接触其他颜色时那样。放在绿、黄或红旁边的蓝不是相同的蓝。
没有艺术不含转化。——罗伯特·布烈松(法国) 我像个雷达,我接受东西,然后再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来,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人老了之后的现象之一就是,童年的回忆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而壮年时期的种种大事却反而模糊,以至于消失。——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栋房子。
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然而,我希望到最后它能成一栋房子。
——赖纳·维纳·法斯宾德(德国) 当我非常个人化地叙述一个故事时,这个故事要比我试图以放之四海皆准的语言叙述能令更多人认可。——赖纳·维纳·法斯宾德(德国) 我确实觉得美好的,肯定不会长久。
——许秦豪(韩国) 我就是我。如果必须以头撞墙来真实待己,那么我愿意。
——马龙·白兰度(美国) 好莱坞由恐惧与嗜财支配。但那不会支配我,因为我无所畏惧,不贪恋钱财。
——马龙·白兰度(美国) 我倒不是怕死,只是死到临头,我不愿在场。——伍迪·艾伦(美国) 为了保卫韩国电影,我们甚至可以去死!——林权泽(韩国) 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陈凯歌(。
4.安德烈·巴赞的影人评价
安德烈·巴赞安德烈·巴赞德军正式投降6天后,即1945年5月14日下午近6点半的时候,一封申请书递到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工会,工人在外面等着答复,他们刚刚把5盒沉甸甸的胶片抬到工厂后院。
这是个简单的申请,信封上清晰地写着一个名字: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一个经常出于各种原因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人物,这一天,作为被占时期的法语义务教员、“青年电影协会” (LesJeunessesCinématographiques)组织者、文化刊物《精神》(L'Esprit)的撰稿人,安德烈·巴赞要作一个放映员,给雷诺公司的工人们放映一部影片,影片的名字与当时巴黎人的情感色调相当契合:《太阳升起》(LeJourselève),法国导演马塞尔·卡内(MarcelCarné)1939年拍摄的反应普通工人命运悲剧的影片。放映在晚上8点顺利举行,巴赞先用10分钟时间简单讲解了影片的内容和画面特点,并强调注意音乐对影片主题的推动作用,随后就开始了放映活动。
放映结束后,巴赞开始与工人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直到深夜。这是安德烈·巴赞在二战结束后,在巴黎组织的第一场电影放映活动,这个活动也意味着他在二战后两个最重要民间活动的开始:参与恢复国民教育和迷影运动。
对于从小立志做教师的巴赞来说,教育与电影是不可分割的,当巴赞在二战期间流转各地,进行义务教学活动时,他发现电影是给这一代法国青年和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样,电影——巴赞最热爱的艺术——与他的个人理想——教育事业,开始像两条比邻的藤,紧紧缠绕在一起。 提起安德烈·巴赞,中国影迷最容易想起两个词:《电影手册》和特吕弗,如果时间停留在1958年,那这两个词对巴赞来说则没什么重量,1958年,当巴赞逝世时,《电影手册》只是一本创办7年的新杂志,特吕弗还是争议满天的影评人和业余导演,当时,这是两个法国电影的“未知数”,相反,这两个词却是因安德烈·巴赞这个名字才在法国知识界变得响当当。
1958年11月14日,众多名人、导演、演员和知识分子汇聚在巴黎最奢华的Saint- Saturnin教堂墓地,给安德烈·巴赞这个“电影放映员”举行葬礼:他们将埋葬的这个人,是一个连这块墓地都支付不起的穷人,巴赞的老朋友、《电影手册》联合创建人多尼奥尔-瓦尔克洛兹(JacquesDoniol-Valcroze)支付了这个“穷人的奢华葬礼”,这是一个10多年来不间断地为法国各大媒体撰稿的“穷人”,一个用他自己的钱创办了14个电影俱乐部、一所学校和三份杂志的“穷人”,一个在二战的精神废墟上,给法国工人和学生讲解电影画面和音乐主题的“放映员式影评人”。葬礼上,法国日报《自由巴黎人》(LeParisienLibéré)主编克罗德·贝朗热(ClaudeBellanger)亲自撰写并朗诵了赞美诗,法国批评家协会(AssociationdelaCritique)主席罗杰·热让(RogerRegent)和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entreNotionalduCinéma)——相当于中国的广电总局——主任雅克·弗罗(JacquesFlaud)先后给巴赞致词,这两个人,很难说是巴赞生前的亲近朋友,但这两个人都用极尽溢美之词表现出他们对巴赞的最高评价。
当月《电影手册》杂志(总第90期),罗贝尔·布莱松、路易·布奴艾尔、让·科克托、费里尼、阿贝尔·冈斯、让·雷诺阿和法国电影资料关创办人亨利·朗格卢瓦8个人分别发表文章,表达他们对安德烈·巴赞的怀念。之后,法国历史最久的哲学、文化杂志《精神》上,也陆续发表了纪念巴赞的文章,这是该杂志1923年创刊以来,第一次以如此篇幅来纪念一个影评人。
接着,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Rossellini)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宣布:把这一届电影节献给法国影评人安德烈·巴赞。这是我读过的最辉煌的影评人,一个没拍过任何电影却永远地写进电影史的人。
在所有我能找到的安德烈·巴赞照片中,他都是一个很瘦、个子不高的人,有一对小而犀利的眼睛,长年病患,让他面颊凹陷,却显出一个有着瘦硬精神的鼻梁。20年代的“迷影先锋”路易·德吕克(LouisDelluc)死的时候只有34岁(1890年出生,1924年逝世),而50年代法国迷影运动的领袖安德烈·巴赞,也只不过在世上生活了40年。
他从1945年开始在雷诺车厂向工人放映第一批电影,到1958年以精辟的论断总结了影响全世界的“作者政治”争论,巴赞创建俱乐部、组织电影活动、创建杂志、发表影评,只有短短的13年,这短短13年里,巴赞从热心教育的“放映员”成为只有40岁的“法国迷影的精神之父”。前些时候,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下,一个在中国做电影学硕士的朋友说:严格来讲,安德烈·巴赞不能算“电影理论家”,因为他没写过系统的理论专著。
这启发了我寻找对他合适的评价,这个经常闯入我生活的人,到底留给我们什么遗产?我觉得,是不是“理论家”倒不重要,重要的是特吕弗、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DeBaeque)等一代人把这个只有40岁的影评人称作“精神之父”,历史上曾有和相继出现许多值得尊敬的影评人,但他们与巴赞太不同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电影时期,巴赞既是放映员、又是思想家,他右手放映着电影,左手握着力透纸背的羽毛笔。
5.电影《新世界》的影评
完全符合你标准的没找到耶,只找到这两篇,参考一下~
一、
记得安德烈·巴赞说过一句话,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在第一次得到《新世界》的海报时,我就觉得这是部好片子,凭着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直觉认为是,在海报的影响下我选择地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太多的感受,心情虽不是此起彼伏,但还是久久不能宁静。
电影的景色很美,这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切都是那么原始,那么美丽。阳光、河流,青草,山石,女子的微笑与淳朴再加上那一个眼神的流露,则更加充满了神秘气息。我们不能不说法瑞尔的演技很棒,虽然有人说他表演时过冷淡,但我说,沉着和冷静更能表现出对女子的至爱和关怀。我们始终很想回到那种世界,但真正身临其境时会发现一切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完美,在那里,外人的出现让那里充满了乌烟和瘴气。
伯格曼说过,他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我想,如果搁到今天这必是说《新世界》无疑了,其实纵观古今电影叙事手段,有《沉默的羔羊》压抑的透不过气来的电影,有《虎口脱险》让你放松极致,笑观历史的电影,也有《晚安,好运》充分利用所有元素的电影,但没有一部像《新世界》这样平和无彩,却能博得赏识。当然,这部片子并没有开创这种叙述手法的先例,早些时候,一部叫《与狼共舞》的电影摘得奥斯卡桂冠时这种手段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我们并不能拿《新世界》同《与狼共舞》相比,不是相差太远,而是各有其独特之处。
刚才提到,影片的表述手法很平和,没有一点波澜起伏在其中,甚至到最后的战争都在情理之中,所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只有景色能让人津津乐道。影片的一开头就给出了巨大的景观,着重描写自然生活,而并没有任何叙事,仿佛大导演并没有让我们急于看到矛盾冲突的情节,到女子将主人公两次救回时,男子的眼神都是同样的迷离而充满热情。
这种电影最优之处则在于对人性的诠释,当土著人的一次次宽容换来了数次的欺骗与伤害,他们没有痛苦,反而和沉默,仿佛已经知错,却又选择了逃避和原谅。我觉得,导演是在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在古代也好,在现代也好,人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人应该接近自然,靠近自然,去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而不是一味的阴谋、诡计来破坏自然,以及一切与原始自然有关的物质存在。
我留下脚印,让后人来追寻。写到这里,想起了女主角的一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这样一部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的电影,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二、
一个月没有看电影,这还是第一次,在昨天终于把自己买的碟翻出来,随手翻到《NEW WORLD》(新世界)。说起这部电影,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封面及其以前看的电影介绍的片段。便猜想应该是部不错的电影。然而当整部电影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荒蛮之地的土著领土,忽来掠夺的英国侵略者。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引起了冲突,而英国侵略者与土著公主产生情愫……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确取景非常的美丽。流水潺潺,阳光,微风及半身的杂草,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而女主角的淳朴和善良,又使的女子更加的充满魅力。然而,克林法瑞尔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从头到尾饰演的SMITH船长没有一点感情色彩在里面,只是影片开头见到女主角流露出来的表情让人可以感受他所表达的意思。
影片表现的很平和,中间几乎没什么起伏,取景的自然使的影片有了唯一的看点,景色另人向往犹如世外桃源,这也许是影片唯一可以叫卖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与影片格格不入,一段单板的钢琴根本无法表露自然的美丽和两人之间神圣并超越国界的爱情心理。
也许,在我们对这部电影作反面评价的时候,不得不让我想起凯文.克斯特纳的《与狼共舞》,完美的场景,完美的剧情,完美的演员,而更完美的是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在这部早期电影里表现的无暇。
看完电影,让我们来想想女主角说的那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6.电影《新世界》的影评
完全符合你标准的没找到耶,只找到这两篇,参考一下~一、记得安德烈·巴赞说过一句话,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
在第一次得到《新世界》的海报时,我就觉得这是部好片子,凭着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直觉认为是,在海报的影响下我选择地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太多的感受,心情虽不是此起彼伏,但还是久久不能宁静。 电影的景色很美,这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切都是那么原始,那么美丽。
阳光、河流,青草,山石,女子的微笑与淳朴再加上那一个眼神的流露,则更加充满了神秘气息。我们不能不说法瑞尔的演技很棒,虽然有人说他表演时过冷淡,但我说,沉着和冷静更能表现出对女子的至爱和关怀。
我们始终很想回到那种世界,但真正身临其境时会发现一切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完美,在那里,外人的出现让那里充满了乌烟和瘴气。 伯格曼说过,他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
我想,如果搁到今天这必是说《新世界》无疑了,其实纵观古今电影叙事手段,有《沉默的羔羊》压抑的透不过气来的电影,有《虎口脱险》让你放松极致,笑观历史的电影,也有《晚安,好运》充分利用所有元素的电影,但没有一部像《新世界》这样平和无彩,却能博得赏识。当然,这部片子并没有开创这种叙述手法的先例,早些时候,一部叫《与狼共舞》的电影摘得奥斯卡桂冠时这种手段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我们并不能拿《新世界》同《与狼共舞》相比,不是相差太远,而是各有其独特之处。
刚才提到,影片的表述手法很平和,没有一点波澜起伏在其中,甚至到最后的战争都在情理之中,所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只有景色能让人津津乐道。影片的一开头就给出了巨大的景观,着重描写自然生活,而并没有任何叙事,仿佛大导演并没有让我们急于看到矛盾冲突的情节,到女子将主人公两次救回时,男子的眼神都是同样的迷离而充满热情。
这种电影最优之处则在于对人性的诠释,当土著人的一次次宽容换来了数次的欺骗与伤害,他们没有痛苦,反而和沉默,仿佛已经知错,却又选择了逃避和原谅。我觉得,导演是在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在古代也好,在现代也好,人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人应该接近自然,靠近自然,去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而不是一味的阴谋、诡计来破坏自然,以及一切与原始自然有关的物质存在。
我留下脚印,让后人来追寻。写到这里,想起了女主角的一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这样一部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的电影,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二、一个月没有看电影,这还是第一次,在昨天终于把自己买的碟翻出来,随手翻到《NEW WORLD》(新世界)。说起这部电影,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封面及其以前看的电影介绍的片段。
便猜想应该是部不错的电影。然而当整部电影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荒蛮之地的土著领土,忽来掠夺的英国侵略者。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引起了冲突,而英国侵略者与土著公主产生情愫……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确取景非常的美丽。
流水潺潺,阳光,微风及半身的杂草,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而女主角的淳朴和善良,又使的女子更加的充满魅力。然而,克林法瑞尔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从头到尾饰演的SMITH船长没有一点感情色彩在里面,只是影片开头见到女主角流露出来的表情让人可以感受他所表达的意思。
影片表现的很平和,中间几乎没什么起伏,取景的自然使的影片有了唯一的看点,景色另人向往犹如世外桃源,这也许是影片唯一可以叫卖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与影片格格不入,一段单板的钢琴根本无法表露自然的美丽和两人之间神圣并超越国界的爱情心理。
也许,在我们对这部电影作反面评价的时候,不得不让我想起凯文.克斯特纳的《与狼共舞》,完美的场景,完美的剧情,完美的演员,而更完美的是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在这部早期电影里表现的无暇。 看完电影,让我们来想想女主角说的那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7.拍照时眼睛该看镜头上方还是下方
一般情况是微低头比抬头好看,但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咯。
你平时可以多照镜子,多个角度观察自己,抬头好看还是扬头好看,正面好看还是3/4侧面好看,
微笑、大笑、严肃哪种好看、咪眼还是睁大眼好看,眼球放眼睛中间好看还是放眼角好看。
眉毛挑着好看还是放松好看。
当然这些是一个综合,要综合着表情。记住几种你特别不适合的表情(甚至可以写下来)。拿我自己打比方,我眼睛比较大,而且有眼袋,所以咪眼很丑;颧骨比较高,所以笑的太挑拍3/4侧面就感觉脸部很变形。记住这些,在拍照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些不但对于你拍艺术照有好处,对于将来任何上镜的机会都是有用的。
在镜子面前摆出多角度的姿势,可以模仿一些杂志mt。要了解你自己的身体特点。肩宽、没有腰的mm就得避免正面的拍摄,胳膊粗的就要避免大侧面的全身特写,等等。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要自己多研究。
8.电影中的镜头赏析如何做
镜头分析要点: 一 趣味中心 画面中的趣味中心,也就是吸引观众目光之处。
吸引观众眼球很多,但是在电影摄影中,对比度最强的区域一般来说是最可以吸引观众注意的。恰如一片黑暗当中的一点亮光,那么无论这个亮光出于场景的哪个点上,都是被观众的眼睛瞬间抓到。
影片中的内在趣味中心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某某坏人在背后偷偷的拿出了一把枪,那么只要这把枪不是虚焦的状态,无论这把枪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所占比例多大,都会被人们一眼发现。除此以外,黄金比例分割,引导线都是设定趣味中心需要注意的内容。
9.在电影中怎样做镜头分析啊
镜头分析要点: 一 趣味中心画面中的趣味中心,也就是吸引观众目光之处。
吸引观众眼球很多,但是在电影摄影中,对比度最强的区域一般来说是最可以吸引观众注意的。恰如一片黑暗当中的一点亮光,那么无论这个亮光出于场景的哪个点上,都是被观众的眼睛瞬间抓到。
影片中的内在趣味中心也很重要,比如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经常会注意到某某坏人在背后偷偷的拿出了一把枪,那么只要这把枪不是虚焦的状态,无论这把枪在画面中的位置和所占比例多大,都会被人们一眼发现。除此以外,黄金比例分割,引导线都是设定趣味中心需要注意的内容。
二 灯光风格和色彩风格:首先灯光,是低调,高调,还是高反差风格?要说这个灯光可是相当的重要,拍电影花费的时间大部分都耗费在调整每个镜头复杂的灯光上了。一般来说灯光风格和电影主题气氛等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喜剧片,灯光就比较明亮,很少阴影布局,常用高调风格。如果喜剧中压暗灯光的话,那么这个喜剧便一般会有些反讽的以为在里面。
悬疑片和惊悚片都趋于低调风格,很多阴影都采用透射式。悲剧和好莱坞大片就一般喜欢用高反差的风格。
再次,关于色彩。每部彩色片都有一个确定的基本色调。
色彩对影片象征性极强,一般来说,有名的彩色电影都有着表现主义的味道。一般而论,冷色调代表着平静、疏远、安宁;暖色调代表着侵略、暴力、刺激。
具体说来,红色一般与激情和性有关,比如《美国丽人》;低调的灯光和暗色调一般表现压抑悬疑和一种宿命感,比如《教父》;褪色的暗黄色调表现的是保守,比如《纯真年代》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彩色片中的忽然出现的黑白片段都是象征意义最强最明显的部分。
一般用来表现法西斯时代的电影,都是用黑白片表现的。比如《美丽人生》剧中后来忽然泛白的色调,就是象征着地狱般生活的开始。
当然,有些电影,比如《辛德勒的名单》就干脆用黑白来拍。三 镜头距离和镜头种类包括:大远景 一般永远展现场景的所在。
如果人出现在远景中,那么只有斑点般大小,这种镜头在史诗作品中经常出现,西部片中也常有。最近《非诚勿扰》的吕乐的几个北海道的大远景就非常的漂亮。
远景 就是比大远景稍微小一点。中景 就是能囊括两三个人的镜头,中景是喜剧片的主流。
特写 就是特写。深焦镜头 用广角镜头拍的。
我们经常看电影会觉得很多镜头是只有一块儿地方清楚,后面的背景全部是模糊的。那玩意儿叫浅焦镜头,就是焦点很浅。
深焦镜头就是从前到后全部都清楚的。深焦和浅焦哪个好,在电影史上,一开始争论极大。
我们一般儿拍照片,拍人像,都觉得浅焦镜头比较漂亮,因为可以虚化杂乱的背景,突出漂亮的人物。电影中也是一样,哪块儿清楚,哪块儿模糊,都是导演说了算。
而导演依靠的方法就是变焦。变焦可以给简单的剧情寓意化的效果。
但是一代电影大师安德烈巴赞觉得这种镜头不好,巴赞觉得这种镜头把本身非常复杂的事件含义单一化也简单化了。所以巴赞觉得深焦镜头比较好。
《公民凯恩》就是一个运用深焦镜头非常完美的典范。PS:深焦镜头也叫纵深镜头。
关于镜头距离,卓别林有一句名言:“喜剧用远景,悲剧用特写”。举个例子,当他表现远方一个人物的荒谬处境的时候,我们会大笑;但是当他忽然切进特写凸显情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好玩的地方不再可笑,我们开始同情这个人。
而且,镜头的距离影响到我们对于影片的参与程度。当很远的时候,无论这个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都无动于衷。
但是当拉近特写的时候,好人会让我们投入的同情;坏人会让我们由衷的讨厌。四 镜头角度和人物所处位置镜头角度一般包括鸟瞰角度,俯角,水平角度,仰角,倾斜角度等。
鸟瞰的作用是从正上方直接往下拍,让观众有一种天神参观凡间的感觉,有一种全局性的统罩感。俯角拍摄,拍摄下的主题会显得比较的无助和弱小。
现在很多非主流的照片拍摄都喜欢采用俯角拍摄,然后很NC的90后少女瞪大了眼睛,扭足了嘴巴看着镜头,显得非常的娇小可人。水平角度 等同于我们人眼观察世界的角度,显示一种对等。
仰角 可以让人物或者景物显得更加崇高,增加主题的重要性。因为他会增加被摄物的高度,有垂直效果。
可以让个子比较矮的演员显得更高。黄飞鸿系列电影中,李连杰很多都是仰角拍摄的,所以李连杰本身个子不高,但是里面也显得非常英气逼人。
倾斜镜头 有时候作为主观镜头出现,或者在表示混乱的时候,倾斜这种不对称的构图方法,可以增加画面的动感。我们拍照片的时候,如果被摄的人物站的非常笔直则显得呆板,而如果稍微歪头,或者倾斜一下身体,则显得有动感和自然,就是这个道理。
演员在画面中的位置表现着人物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画面景框的中央是人们一般注意的焦点,写实主义的影片喜欢把演员安置在景框中央。
但是表现主义影片在这其中则多变的多,景框的中央,上,下,边缘,都有着不同的隐喻和象征意义。一般来说,景框的上方,代表着权威和控制。
而下方则表示脆弱服从和无力。因为从心理学上说,同样的东西,放在景框的上方和下方,上方总是显得重一点,有一种重压感。
所以在一些。
《囧妈》:从影片本身分析为什么我要给这个影片打8分?
《囧妈》是徐峥导演的“囧系列”的第四部,算得上是一个成熟的电影IP系列了。按理来说这种有前几部电影的影迷支撑,该影片应该很受大众期待才对,但相反的是在电影上映之前很多网友对它很不看好,因为该系列电影的口碑一直在下滑。
不的不说后来《囧妈》的24亿对赌协议、提档至大年三十、和陈思诚隔空暗讽、春节撤档风波、全网免费看、遭院线抵制等一系列上映风波为它赚足了噱头。本来是大年初一闲的无聊就跟风看的电影,但看完电影后我却觉得自己欠了徐峥一张电影票,原因无他就是影片值得。
从故事角度来说该影片讲述的就是婚姻生活一团糟的徐伊万打算去美国处理和老婆的商业纠纷,却因为护照落在妈妈那里,最后不得不和自己的妈妈一起踏上去莫斯科的火车的故事。看起来说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但如果要我为该影片打分的话,我给8分。
下面我将从电影中的惊喜反转、贴近生活的剧情以及影片中的不足来阐述为什么我给影片8分的原因。
01.令人惊喜的小反转
一部电影有没有意思,值不值得看就要看这部电影的情节设计是不是足够精巧,如果观众看到开头就猜到了结局,那么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不会太出彩,而想要让观众猜不到就要在影片中做好铺垫和发展。《囧妈》这部电影中就出现好了好多次反转,每一次你觉得大概会这样发展了吧,结果它就偏偏告诉你你错了。
第一个反转集中点发生在徐伊万到底是如何踏上去莫斯科的道路的。徐伊万上车找母亲拿钥匙的时候,他上车的时候火车就快要开了,而且母亲手忙脚乱的在包里翻半天也没有找到钥匙,那会就在想应该就是母亲翻了半天没有翻到钥匙所以徐伊万不得不和母亲一起去莫斯科吧,但偏偏不是,人家徐伊万顺利的找到了装钥匙的包包顺利下车了。
下车后镜头给到了徐伊万打开包包的的瞬间,让人误以为包包里面没有钥匙所以他要折返但人家偏偏是妈妈带着她的护照这个梗。此时徐峥回头想要再上去拿护照的时候火车发动了,这怎么办呢?总该是徐伊万要做汽车追到下一站拿护照的梗了吧,结果偏偏徐伊万扒火车上来了。
想着这下能顺理成章和妈妈踏上去莫斯科的路了吧,但结果人家偏偏在集宁站下车了,这下该用什么理由让徐伊万再次回到列车上呢?当时我以为是看到妈妈留恋目光的瞬间或者看到宣传单上妈妈交费20000元去参加演出的瞬间,但都不是,他选择上车的理由是妈妈曾在车上递给他的那几颗大白兔奶糖。
光一个徐伊万陪母亲踏上去莫斯科的动机,导演就用来了多个小反转来呈现,让你永远猜不到哪里是转折点,而这对于观影观众来说是个小惊喜。
第二个反转集中在张璐与徐伊万的婚姻去留之上。关于两人感情的走向,电影情节似乎一直在给我们暗示,电影开头一段就是袁泉饰演的妻子张璐和徐峥饰演的徐伊万之间的对手戏,从两人的对话可以看出两人正在闹离婚但彼此之间似乎还有爱,让人觉得或许未来他们还会复合,而且电影上映的时间也是春节档,只有两人消除误会走在一起似乎才能春节档阖家团圆的主题。
影片中半路上车的和男朋友出轨闺蜜的异域女子最后和男朋友解除误会,徐伊万一脸触动的感觉以及几次三番狠不下心扔掉的戒指、张璐重要场合之下都选择接听婆婆电话以及徐伊万的吃醋、最后对张璐的挽留、张璐的动容似乎都告诉我们两人之间感情没有走到末路。
但影片却在结尾反转,让两人分来各自生活,我们以为影片呈现的是谅解和团圆但人家通过结尾告诉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是和解和放过,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局比起大团圆来说更贴近生活,正如法国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曾的名言所说:“电影只有在作为真实的艺术时,才能达到圆满。”
02.贴近生活的剧情
法国电影理论家让·吕克·戈达尔曾说:“一部影片并非发生在银幕上,而是发生在观众与银幕之间。”一部想要让电影与在表达形式上和观众产生共情,就一定要贴近百姓的生活,让观众能够产生代入感,而《囧妈》在这部分做的也还不错。
影片中徐伊万和妈妈的相处真的是太真实了,他和母亲大声吵架的样子、选择性忽略母亲消息的样子、发现冤枉母亲时不敢看向母亲的躲闪眼神以及明明理亏还要强词夺理乃至嘟嘴卖萌的感觉,都像极了长大后的我们和父母相处的样子,这样的情节设计一看就是用心体验过生活的杰作。
影片中妈妈在徐伊万离开后在车窗偷偷张望被发现时又仓皇缩回去的样子,多么像每次出去工作时父母看着我们的眼神。但又仿若时光倒回我们小时候,看着因为家庭生计不得不离开我们外出奔波时我们看着父母的那种渴盼眼神。
时光荏苒之下好似我们和父母进行了角色对换,但不变的总是一个在奔跑,而一个在等待,影片通过这样的呈现细节呈现似乎在问我们:何时我们才能真正停下脚步,去陪伴一下那个等待的人呢?
中国人羞于表达爱,他们喜欢将爱融化在日常的生活中,就像影片中妈妈不停的给伊万发语音方阵、投喂各种食物、睡觉时自觉给儿子留大大的空位,如果儿子不回来睡觉她也无法安睡一样。
小时候父母对我们的照顾是从衣食住行开始,长大后他们很多时候连这种照顾也鞭长莫及,表达关心的方式就剩下了一种就是唠叨。可残酷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却觉得这也是多余的,是负累。子女的不理解有时候恰恰是掐断父母爱的隐晦表达的一种桥梁。
曾经看到一个中年男子发的视频,视频中他有老年痴呆症的母亲拿着一根木棍在打他,但他却笑的开心,采访中他说母亲患病后他无意间发现母亲在打他的时候比较有精神,所以他就专门给母亲棍子让母亲打,母亲神志不清的时候打的时轻时重,但他却一直笑的很开心,因为他觉得能在四五十岁还有母亲打,是一种幸福。
张爱玲在小说《半生缘》里写到“日子过得真快,尤其对于中年以后的人,十年八年都好像是指顾间的事。可是对于年轻人,三年五载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影片最后老太太演出回来摘下假发的那一刻,才猛然发现这个作天坐作地的傲娇老太太真的是老了啊,头发花白稀疏、脸上皱纹满面,才明白子女和父母的分歧就在于时间对于父母和子女的流速似乎不一样了,老年人觉得十年八年似乎弹指就过去了,所以他们没有意识到子女长大了,不再是需要父母保护的囡囡,亦是在这一刻孩子似乎也突然发觉明明才过去七八年,父母就老到需要我们照顾的阶段了。
这一刻,我们谁都没有错,是时间的错觉欺骗了我们。
03.影片不足
从演员、剧情以及反转设置的角度来说影片呈现的效果很不错,之所以给的是8分,是因为个人认为影片中还存在着一些扣分项。
第一个扣分项就是影片中有一些无用情节。影片中有一幕是徐伊万爬火车的戏份,老实说我不知道这一个情节对于塑造徐伊万个人形象或者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感觉除了给角色冻出红脸蛋的滑稽之外没有任何作用。
而且我不知道一部现实轻喜剧中突然乱入两只熊的意义在哪里,而且还是俗套的在快要落入熊口的时候被路过的当地人救了的戏码,这就是为了突出母亲与儿子之间的母子情深吗?虽然看到宋小宝比较开心,但用热气球去到莫斯科这情节真的是认真考虑过的吗?
第二个扣分项是笑点有点硬尬的感觉。“囧”系列一直走的是搞笑、喜剧路线,但总觉得这次的笑点设置的有点尬,无论是换车铺引发的笑点还是邂逅异域美女引发的笑点都像是生硬的生硬嵌入到电影中的,不够自然。
基于以上两点,我扣掉影片的3分,但影片大年初一免费全网观看的福利我享受到了,所以主观印象分加1分,最终我给本影片打8分。
04.结语
一部好的电影总是能让观众在电影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一点《囧妈》做到了;一部好的电影总能让观众得到一些生活的启发,这一点它也做到了;一部好的电影还需要全员演技在线,这一点它同样没有让人失望,所以在本文的最后想大家推荐它。
- 上一篇:要多看书的名言
- 下一篇:taylorswift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