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茨名言

时间:2022-05-10 02:1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传十方 | 评论: 次 | 点击:

瓦茨名言

1.关于玫瑰的名言

1、玫瑰虽然芳菲,但总会枯萎;紫罗兰虽然芳香,但好景不长;白色的百合昂首挺胸,但很快就会凋零;皑皑的雪花即刻会在日光里消融。——〔古希腊〕忒俄克里托斯:《绝望的情人》。

2、玫瑰凋谢了,但硬刺犹在。——〔古罗马〕奥维德:《爱的艺术》。

3、玫瑰具有非凡的美德,大地上的百花谁堪与你媲美:当你枝叶凋零,红颜衰老,依然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芳菲。——〔英国〕瓦茨:《玫瑰》。

4、含苞待放的玫瑰更香。——〔英国〕黎里:《尤弗伊斯》。

5、广大的世界是空空如也,其中只有你,玫瑰啊!是我的一切。——〔英国〕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永不变心》。

6、玫瑰不会从天而降:要有玫瑰千万朵,就得种树万万棵。——〔英国〕艾略特:《西班牙吉普赛》。

7、再香的玫瑰也有刺。——〔英国〕黎里:《尤菲绮斯》。

8、棘手的坚刺常护着娇媚的玫瑰。——〔古罗马〕奥维德:《黑海书简》。

2.15个名人名言,10字内

1、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 ——康德2、得士者强,失士则亡。——东方朔(汉)3、得人者兴,失人者崩。——司马迁(汉)

4、智士者,国之器。——刘向(汉)5、三军易得,一将难求。——罗贯中(明)6、神龙失势,与蚯蚓同。——范晔(南朝·宋)

7、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汉)8、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司马光(宋)9、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罗贯中(明)

10、努力是成功之母。——塞万提斯11、败莫败于不自知。——吕不韦

12、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俾斯麦

13、婚姻是完整人生的精髓。——奥斯瓦尔德·施瓦茨

14、生活是没有旁观者的。——歌德

15、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莎士比亚

3.名人名言大全

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白居易)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人民的愉快就是我的报酬。(居里夫人)

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作用。(爱因斯坦)

如果一个人仅仅想到自己,那么他一生里,伤心的事情一定比快乐的事情来得多。 (马明·西比利亚克 )

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 (巴尔扎克)

我是世界的公民,应为人类而生。 (诺贝尔)

埋在地下的树根使树枝产生果实,却并不要求什么报酬。

(泰戈尔)

4.关于忏悔的名言警句有哪些

1.不要羞于承认自己犯了错误,认错只不过说明他今天比昨天更加聪明了。――斯威夫特

2.最伟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高尔基

3.悔过是变得真诚的最可靠途径。――塞内加

4.反躬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瓦茨

5.知错就改,永远是不嫌迟的。――莎士比亚

6.每个人都会犯错,但是,只有愚人才会执过不改。――西塞罗

7.在春风得意之时,悔恨酣然沉睡,而在困苦潦倒之时,它会带着痛楚的知觉醒来。――卢梭

8.能真心为自己的失误过错而悔恨的人,是世上最高尚的人。――刘心武

9.夜觉昨非,今悔昨失。――颜之推

10.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从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蒙田

11.自重、自觉、自制,此三者可以引至生命的崇高境域。――丁尼生

12.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特莱斯

13.能忏悔的人,精神是极其崇高的。――鲁迅

14.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海涅

15.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

5.关于目标的名言有哪些

1、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朗费罗

2、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Anonymous

3、我们的生活就像旅行,思想是导游者,没有导游者,一切都会停止。目标会丧失,力量也会化为乌有。——歌德

4、世界会给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人让路。——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5、设立目标,实现目标,再设立新的目标。这就是成功最快速的方法。——佚名

6、如果你想要快乐,设定一个目标,这个目标要能指挥你的思想,释放你的能量,激发你的希望。——安德鲁•卡耐基

7、目标渺小则成就渺小;目标远大则成就伟大。——大卫• J. 施瓦茨

8、有了长远的目标,才不会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沮丧。——查尔斯•C.诺布尔

9、要达成伟大的成就,最重要的秘诀在于确定你的目标,然后开始干,采取行动,朝着目标前进。——博恩•崔西

10、所有成功人士都有目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想去哪里,不知道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想做什么样的事,他就不会成功。——诺曼•文森特•皮尔

11、崇高的目标造就崇高的品格,伟大的志向造就伟大的心灵。——泰龙•爱德华兹

12、目标要远大,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波•杰克逊

13、我们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的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佚名

14、确定目标,即意味着为了达到目标必然要把自己逼进艰难困苦的境地中去;不能确定目标,则意味着他是没有这种勇气的人。 ——德田虎雄

15、伟大的精力只是为了伟大的目的而产生的。——斯大林

6.心理学上的一句经典名言

一.人生虽有缺点,但仍是美好的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人生本来就充满缺憾,完美人生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生虽不完美,却是可以令人感到满意和快乐的.【美】马斯洛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法】罗丹 ★知足者富. 【中】老子 二.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的美德是坚忍 ★容忍是最大的智慧.【英】莎士比亚 ★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英】培根 ★忍耐加和蔼就是力量.【英】亨特 ★沉默是最好的蔑视.【英】康格里夫 ★容忍才常常是真正的伟大胸襟的证明.【美】欧文 ★在安详静谧的大自然里,确实还有些使人烦恼、怀疑、感到压迫的事情。

请你看看闪烁的星星吧!你的心将会平静下来.【美】爱德瓦兹 三.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 ★不要感叹生活的痛苦!----感叹是弱者。【苏联】高尔基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古罗马】塞涅卡 ★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中】杨朔 ★上人生的旅途吧。

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日】有岛武郎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中】佚名 ★当幻想和现实面对时,总是很痛苦的.要么你被痛苦击倒,要么你把痛苦踩在脚下.【中】佚名 四.保持活力,相信生活是值得的 ★最强烈的影响环境,尤其影响孩子的,莫过于父母丧失活力的生活。

【瑞士】荣格 ★不要害怕生活,坚信生活的确值得去生活,那么你的信念就会有助于创造这个事实.【美】詹姆斯 ★人生的喜悦在于做了别人办不到的事情.【美】巴吉特 ★微笑,昂首阔步,做深呼吸,嘴里哼着歌儿.倘使你不会唱歌,吹吹口哨或者用鼻子哼一哼也可。如此一来,你想让自己烦恼都不可能。

【美】卡耐基 ★顺应社会、听从父母与老师告诉你的事情,是安全而简单的存活方式,但这不叫生活,要生活,就得自己去发现什么是真实.【印度】克里希那穆提 ★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美】卡耐基 ★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苏联】车而尼雪夫斯基 五.得与失,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德】歌德 ★最近常常觉得疲倦吗?这次不要用咖啡提神.试着问自己,有什么事情让你感到心烦、力不从心、无法释怀?【美】皮尔 ★不要过分地醉心于放任自由,一点儿也不加以限制的自由,它的害处与危险实在不少.【俄】克雷洛夫 六.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奥】弗洛伊德 ★谁若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德】歌德 ★人的一生是短的,但如果卑劣地过这短的一生,就太长了.【英】莎士比亚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只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爱尔兰】萧伯纳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尤觉得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美】怀特曼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中】郭小川 ★人生犹如一本书,愚蠢者草草翻过,聪明人细细阅读.为何如此?因为他们只能读它一次。

【美】保罗 七.获得你想要的,然后享受你所获得的 ★一个人如果能看穿这世界的矫饰,这世界就是他的.【美】爱默生 ★没有风格是最好的风格.【美】爱默生 ★这个世界总是充满美好的事物,然而能看到这些美好事物的人,事实上是少之又少.【法】罗丹 ★“伟大”这个名词未必非出现在规模很大的事情上不可;生活中微小之处,照样可以伟大.【英】布鲁克斯 ★人生的目的有二:先是获得你想要的;然后是享受你所获得的。只有最聪明的人类做到第二点.【美】史密斯 ★人生如同故事。

重要的并不在多长,而是在有多好。【古罗马】塞涅卡 八.认识你自己 ★一个人能达到的最高境地,是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思想,是认识他自己.【德】歌德 ★个性和魅力是学不会、装不像的。

【德】伯尔 ★人们经常会信口说什么尚未找到自我,但是事实上,自我并不是被找出来的,它是被创造出来的。【美】萨斯 ★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吸取快乐.【古希腊】德谟克里特 ★天生我材必有用.【中】李白 九.人生的价值在于你贡献什么而不是你取得什么 ★每一年,我读更加相信生命的浪漫是在于:我们没有献出爱,我们没有使用力量,我们表现出自私的谨慎,不去冒险,避开痛苦,也失去了快乐.【美】塔布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多少,而不应看他取得多少.【美】爱因斯坦 十.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 ★过去的事已经一去不复返。

聪明的人是考虑现在和未来,根本无暇去想过去的事.【英】培根 ★人生过程的景观一。

7.心理学的经典名言有哪些

1. 人是一种不断需求的动物,除短暂的时间外,极少达到完全满足的状况,人生本来就充满缺憾,完美人生并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人生虽不完美,却是可以令人感到满意和快乐的。——【美】马斯洛

2. 幸运所需的美德是节制,而厄运所需的美德是坚忍;后者比前者更难能可贵。——【英】培根

3.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法】罗丹

4. 在安详静谧的大自然里,确实还有些使人烦恼、怀疑、感到压迫的事情。请你看看闪烁的星星吧!你的心将会平静下来。——【美】爱德瓦兹

5. 作为一个人,要是不经历过人世上的悲欢离合,不跟生活打过交手仗,就不可能懂得人生的意义。——【中】杨朔

6. 容忍才常常是真正的伟大胸襟的证明。——【美】欧文

7. 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中】佚名

8. 人生的喜悦在于做了别人办不到的事情。——【美】巴吉特

9. 不要害怕生活,坚信生活的确值得去生活,那么你的信念就会有助于创造这个事实。——【美】詹姆斯

10.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经过艰难卓绝的斗争之后才能实现。——【古罗马】塞涅卡

11. 经验、环境和遗传造就了你的面目,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耕耘自己的园地;无论是好是坏,你都得弹起生命中的琴弦。——【美】卡耐基

12. 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德】歌德

13. 人生就像弈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这是令人悲哀之事;而且人生还不如弈棋,不可能再来一局,也不能悔棋。——【奥】弗洛伊德

14. 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中】郭小川

15. 微笑,昂首阔步,做深呼吸,嘴里哼着歌儿.倘使你不会唱歌,吹吹口哨或者用鼻子哼一哼也可。如此一来,你想让自己烦恼都不可能。——【美】卡耐基

心灵和肉体的一元哲学观

心灵和肉体的一元哲学观

心灵-肉体问题是关于思想和意识在人类心灵中的关系,以及大脑作为身体的一部分之间的争论。它与身心如何在化学和生理上发挥作用的问题截然不同,因为这个问题是以身心关系的相互作用论为前提的。当意识和身体被认为是不同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出现了,其前提是意识和身体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西方对这个问题在17世纪由笛卡尔提出,由此产生了笛卡尔二元论,亚里斯多德之前的哲学家,阿维森哲学,以及早期的亚洲东方传统。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大多数人要么是二元论者,要么是一元论者。二元论在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之间保持着严格的区分。一元论认为,只有一个统一的真实,实质或本质,可以用它来解释一切。

东方一元论

早在2500多年前,东方就出现了一元不二观。

中国的老子(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年)在《道德经》第一章中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又在四十二章中写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可见,老子之道唯一,道生万物,有无同源。

在尼泊尔出生,在印度悟道成佛的释迦摩尼(公元前563/480-483/400)开创的佛教的核心教义就是“万物唯心造”的一元不二观。

西方身心一元论

一元论将一(Oneness)或单一(Singleness)归于一个概念,例如,存在。一元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 优先一元论认为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回到一个与它们不同的源头;例如,在新柏拉图主义中,一切都源自于“一”。在这种观点中,只有一件事在本体论上是基本的或先于其他一切。

• 存在一元论认为,严格来说,世界上只存在一种东西,那就是宇宙,它只能被人为地、任意地划分为许多东西。

• 物质一元论认为各种存在的事物可以用单一的现实或物质来解释。物质一元论假定只有一种物质存在,尽管许多事物可能是由这种物质构成的,例如物质或精神。

• 双重性一元论认为精神和肉体是同一物质的两个方面或两个视点。

一元论有两种定义:

• 广义的定义是:如果一种哲学假定万物的本源是统一的,那么它就是一元论的;所有存在的事物都回归到与它们不同的源头。

• 狭义的定义是:这不仅要求本原的统一,而且要求实体与本质的统一。

虽然一元论这个术语来源于西方哲学,用来代表身心问题的立场,但它也被用来代表宗教传统。在现代印度教中,“绝对一元论”一词被用于吠檀多。

西方哲学一元论这个术语是18世纪克里斯蒂安·冯·沃尔夫在他的著作《逻辑》(1728)中提出的,指试图消除身心二分法的哲学思想类型,用一个统一的原则来解释所有的现象,或作为单一物质的证明。

哲学中的身心问题研究了心灵和物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意识和大脑之间的关系。哲学中的身心问题研究了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意识和大脑之间的关系。

一元论的类型

1、物质一元论:认为物质表面上的多样性是由单一物质的不同状态或外观造成的。

2、归因一元论:认为"无论物质的数量如何,它们都是单一的终极种类"。

3、部分一元论:"在一个给定的存在领域内(不管有多少)只有一种物质"。

4、存在一元论:“只有一个具体的对象标记(“一”或“单子”)的观点”。

5、优先一元论:"整体先于部分"或者说"世界有部分,但部分是一个整体的附属部分"。

6、属性一元论:认为所有属性都是单一类型的观点(例如,只有物理属性存在)。

7、属一元论:即有最高范畴的学说;例如“存在”。

现代心灵哲学中的一元论可以分为三大类:

1、唯心主义的一元论,认为只有心灵或灵性存在。

2、中性一元论,认为一种东西本质上是存在的,精神和物质都可以被简化。

3、物质一元论(又称物理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原始的,意识是通过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 排它性唯物主义:认为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 还原性物理主义:认为精神的事物确实存在并且是一种物理的事物。

根据乔纳森·夏佛 (Jonathan Schaffer)的说法,一元论在20世纪早期由于分析哲学的出现而失去了流行,这是对新黑格尔主义的反抗。卡尔纳普和艾耶是实证主义的有力支持者,他们“把整个问题嘲笑为不连贯的神秘主义”。

身心问题在社会心理学及其相关领域重新出现,人们对身心互动产生了兴趣,并在认同论题中拒绝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这是一元论的现代形式。一元论仍然与心灵哲学有关,在那里各种立场都得到了捍卫。

西方一元论的哲学家及其一元思想

苏格拉底前

• 泰勒斯 (Thales of Miletus,公元前624/623-548/545)是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希腊七大圣贤之一。泰利斯最著名的哲学立场是他的宇宙论命题,泰勒斯提出了关于所有物质本质的假说:自然起源于水。

•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ander,公元前610-546):真实是一种东西,但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称之为“未定义的无限”。

• 阿纳克西美尼(公元前586 -公元前526年),阿纳西曼尼斯认为空气是将宇宙凝聚在一起的主要物质。他相信空气是无限的和神圣的。

他留下的名言是:“正如我们的灵魂……空气将我们联系在一起,所以气和空气包围并保护了整个世界。”

把大气空气比作神圣之气,而把人类之气比作人生命的灵魂。这种宏观和微观的关系表明阿纳西曼尼斯相信有一个支配一切生命和行为的首要原则。

•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of Hera,公元前535-475),物质一元论者或过程哲学家、科学的宇宙学家、形而上学家和宗教思想家、经验主义者、理性主义者、神秘主义者、传统思想家和革命家、一个否定非矛盾律的逻辑学的开创者、第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和反智蒙昧主义者。

赫拉克利特相信世界是符合逻各斯(Logos),并最终由火构成。他还相信世界是对立统一的、是和谐的。

他以“永恒的变化”而闻名,他用“没有人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或“万物皆流”来表达这一观点。

• 巴门尼德(Parmenides,公元前6世纪末或5世纪初),形而上学或本体论的奠基人,影响了整个西方哲学史。

巴门尼德对真实提出了两种观点。在《真理之路》中,他解释了如何所有的真实都是一体的,变化是不可能的,存在是永恒的、统一的和必要的。

在《观点的方式》一书中,巴门尼德解释了表象的世界,认为在这个世界中,人的感官能力会导致错误和欺骗的概念,但他确实提供了一种宇宙论。

巴门尼德的哲学可以用“是即是,非即是”("whatever is is, and what is not cannot be")这句口号来解释。他还因“无从无来”(out of nothing nothing comes)这句话而出名。

他认为,“A不是”永远不能被真实地思考或说出来,因此,尽管表面上一切都是作为一个巨大的、不变的事物存在的。这通常被认为是哲学“存在”(Being)概念和赫拉克利特的“没有人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变易”(Becoming)第一次进入哲学。

苏格拉底后

• 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如提亚那的阿波罗尼厄斯(公元前3年-公元97年),把他们的宇宙论集中在"单子"(Monad)或"一"上。在宇宙发生论中,指的是至高无上的存在,神性或所有事物的整体。

• 斯多葛学派:基提翁的芝诺(公元前334-262年)斯多葛学派的创始人,斯多葛主义以犬儒主义的道德思想为基础,强调从遵循自然的美德生活中获得的善良和心灵的平静。它被证明是非常受欢迎的,并且作为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在希腊时期到罗马时期繁荣,并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斯多葛主义和现在的现代斯多葛主义中获得了复兴。

斯多葛学派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世界的思想,从逻辑的理想,一元论物理学和自然主义伦理。认为人可以理解普遍理性(Logos);认为只有一种实质,即上帝。

• 柏拉图主义:在努梅纽斯的著作中,认为宇宙源于"单子"(Monad)或"一"上。

• 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努斯(约204-270)是生活在罗马埃及的一位重要的希腊哲学家。在他的哲学中,有三个原则:一,智力和灵魂。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都有影响。他的形而上学著作启发了异教徒、犹太教徒、基督徒、诺斯替派和伊斯兰教的形而上学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包括发展戒律,影响了宗教内的主流神学概念。

普罗提努斯说,有一个不可言喻的超越的神,“一”,随后的现实是它的发散物。从“一”发散出神圣的心灵(Nous)、宇宙的灵魂(Psyche)和世界(Cosmos)。

普罗提努斯说,存在一个最高的、完全超越的“一”,不包含分裂、多样性或区别;超越一切存在与非存在的范畴。他的“一”“不可能是任何存在的事物”,也不只是所有事物的总和,而是“先于所有存在者”。普罗提诺把他的“一”定义为“善”的概念和“美”的原则。

他的“一”的概念包括思想者和客体。即使是自我思考的智慧(理性的知觉)也必须包含二元性。“一旦你说出了‘善’,就不要再加上别的思想了。你再加上什么,就会相应地带来一个缺陷。”

普罗提努斯否认知觉、自我意识或对“一”的任何其他行为,相反,如果我们坚持进一步描述它,我们必须称“一”为纯粹的潜能(动力),没有它什么都不可能存在。“一”成为“存在”或一个自我意识的创造者上帝是不可能的。

普罗提努斯把“一”比作“光”,把神圣的智慧/理性(首先是向善的意志)比作“太阳”,最后把灵魂比作“月亮”,月亮的光仅仅是“太阳的光的衍生集合”。“一”之光可以在没有天体的情况下存在。

“一”超越了所有的属性,包括存在和非存在,是世界的源头,但不是通过任何创造行为,有意或无意的,因为活动不能归因于不变的“一”。

普罗提努斯认为,“多重”没有“简单”就不能存在。“不太完美”必然从“完美”或“更完美”中“产生”。因此,所有的“创造”都是从“一”发出的,在越来越不完美的后续阶段中。这些阶段并不是暂时孤立的,而是作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整个时间中发生。

“一”不仅仅是一个智力概念,而是可以被体验的东西,一种超越所有多样性的体验。普罗提努斯写道:"我们甚至不应该说他会看到,但他会是他所看到的,如果真的有可能区分先知和被看见,而不是大胆地肯定两者是一体的话。”

现代具有一元论思想的哲学家

焦尔达诺·布鲁诺 (Giordano Bruno,1548年1月-1600年2月17日),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哲学家、数学家、诗人、宇宙学家和宗教人物,1593年起,布鲁诺以异端罪名接受罗马宗教法庭审问,指控包括否认数项天主教核心信条。布鲁诺的泛神论思想也属严重关切之点。宗教法庭判其有罪,他于1600年在罗马鲜花广场被处以火刑。

巴鲁赫·斯宾诺莎 (Baruch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年7月1日-1716年11月14日),德意志哲学家、数学家,历史上少见的通才,获誉为十七世纪的亚里士多德。莱布尼茨在数学史和哲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弗里德里希·谢林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1775年1月27日- 1854年8月20日)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年5月19日-1814年1月29日),德国哲学家。尽管他是自康德的著作发展开来的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往往被轻视了。费希特往往被认为是连接康德和黑格尔两人哲学间的过渡人物。近些年来,由于学者们注意到他对自我意识的深刻理解而重新认识到他的地位。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 1831年11月14日),德国19世纪绝对唯心论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作为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绝对唯心主义是黑格尔关于存在如何最终理解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的论述。黑格尔认为,思维主体(人类的理性或意识)要想认识它的对象(世界),就必须在某种意义上有思想和存在的同一性。否则,主体永远无法接触到客体,我们也无法确定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但思维与存在的区别,思维与存在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并不能表示为抽象的同一性。绝对唯心主义就是试图用一种新的“思辨”的哲学方法来证明这种统一性,而这种方法需要新的逻辑概念和规则。

黑格尔认为,存在的绝对根据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历史的必然过程,它以日益复杂的存在和意识的形式自行展开,最终导致了世界的多样性以及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概念的多样性。

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主导了十九世纪英国和德国的哲学,而对美国的影响则小得多。

绝对唯心主义的立场应该与伯克利的主观唯心主义、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费希特的后康德先验唯心主义(又称批判唯心主义)以及早期谢林的唯心主义区别开来。

弗朗西斯·赫伯特·布雷德利 (F. H. Bradley,1846年1月30日- 1924年9月18日)是英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布拉德利是被称为英国唯心主义的哲学运动的领导成员,该运动深受康德和德国唯心主义者约翰·费希特、弗里德里希·谢林和黑格尔的影响,尽管布拉德利倾向于淡化他们的影响。

他最重要的作品是《表象与真实》(1893;1897年第二版)。在这本书中,作者认为大多数事物都是表象,并试图描述这些表象所误传的真实,布拉德利称之为绝对。这是布拉德利形而上学的主要陈述,被认为是他最重要的书。

阿图尔·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 1860年9月21日),著名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主义的开创者,其思想对近代的学术界、文化界影响极为深远。不同于同时代的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并无取消物自体,他继承了康德对物自体和表象之间的区分,认为它是可以透过直观而被认识的,并且将其确定为意志。

他最著名的作品是1818年出版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44年出版),书中将现象世界描述为一种盲目和贪得无厌的本体意志的产物。

叔本华以康德的先验唯心主义为基础,发展了一套排斥同时代德国唯心主义思想的无神论的形而上学和伦理体系。

他是西方哲学中第一批分享和肯定印度哲学重要信条的思想家之一,如禁欲主义、否定自我和视世界为表象的观念。他的作品被描述为哲学悲观主义的典型表现。

恩斯特·海克尔 (Ernst Haeckel),

阿伦·威尔·沃茨 (Alan Watts,1915年1月6日- 1973年11月16日),英国哲学家、作家、演说家。他出生于英国的奇斯赫斯特,1938年移居美国,并在纽约开始禅修。他在西布里-西方神学院获得神学硕士学位,并于1945年成为圣公会牧师。1950年,他离开了教育部,搬到了加利福尼亚,在那里他加入了美国亚洲研究院的教职人员。

他写了超过25本关于宗教和哲学的书和文章,他向新兴的嬉皮反主流文化介绍《禅道》(The Way of Zen,1957),这是第一本关于佛教的畅销书之一。在1961年出版的《中西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 East and West)一书中,他认为佛教可以被视为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他认为《自然,男人和女人》(1958)“从文学的角度来看,是他写过的最好的书”。他还在《新炼金术》(1958)和《欢乐的宇宙学》(1962)等作品中探索了人类的意识和致幻剂。

在他的伦理观上,沃茨 认为绝对道德与人深层灵性认同的根本实现毫无关系。

在他后来的几部著作中,尤其是《超越神学》和《不知道自己是谁》一书中,沃茨 提出了一种世界观,借鉴了印度教、中国哲学、泛神论和现代科学,他认为整个宇宙由一个玩捉迷藏的宇宙自我(Lila)组成;通过成为宇宙中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来隐藏自己(玛雅),忘记它真正是什么,结果是我们都是伪装的它。在这种世界观中,瓦茨断言,我们对自己的概念是“包在皮肤里的自我”,或“皮肤封装的自我”,这是一个神话;我们称为独立“事物”的实体仅仅是整体的某个方面或某个特征。

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年4月27日- 1903年12月8日),英国哲学家、生物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在阅读了查尔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后,在《生物学原理》(1864年)中创造了“适者生存”的说法。这个词强烈地暗示了自然选择,然而斯宾塞认为进化延伸到了社会学和伦理学领域,所以他也支持拉马克主义。

斯宾塞对他那一代的许多人具有吸引力的基础是,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现成的信仰体系,在传统的宗教信仰在现代科学的进步下摇摇欲坠的时候,这种信仰体系可以替代传统的宗教信仰。斯宾塞的哲学体系似乎表明,在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生物进化等先进科学概念的基础上,相信人类的终极完美是可能的。

斯宾塞的哲学视野本质上是自然神论与实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他从他父亲和德比哲学协会的其他成员以及乔治·库姆(George Combe)广受欢迎的《人的宪法》(The Constitution of Man, 1828)等书籍中吸收了一些18世纪的自然神论。这将世界视为一个仁慈设计的宇宙,而自然法则则是一个“超然的仁慈存在”的法令。因此,自然法则是由造物主为了促进人类幸福而制定的一个治理良好的宇宙的法规。

尽管斯宾塞在十几岁的时候失去了他的基督教信仰,后来拒绝了任何“拟人化”的神性概念,但他仍然在几乎潜意识的水平上坚持这个概念。然而,与此同时,他对实证主义的贡献比他所承认的要大得多,特别是在实证主义将哲学体系视为科学知识各分支的统一这一概念上。他还遵循实证主义的主张,认为只有对现象有真正的认识才有可能,因此,推测终极现实的本质是徒劳的。实证主义与残存的自然神论之间的张力贯穿了整个综合哲学体系。

斯宾塞追随孔德追求科学真理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他的哲学旨在成为“合成”。像孔德一样,他致力于自然法则的普遍性,即自然法则无一例外地适用于有机领域和无机领域,适用于人类心灵和其它造物。因此,综合哲学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证明,没有例外,能够以自然规律的形式,对宇宙的一切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斯宾塞关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卷宗都旨在证明自然法则在这些特定学科中的存在。即使在他关于伦理学的著作中,他也认为有可能发现道德的“法则”,即具有自然法则的地位,同时又具有规范性内容,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乔治·库姆的《人的构造》。

综合哲学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表明,同样的规律必然导致进步。与只强调科学方法统一的孔德相反,斯宾塞寻求科学知识的统一,其形式是把所有的自然法则还原为一个基本法则,即进化法则。在这方面,他遵循了爱丁堡出版商罗伯特·钱伯斯(Robert Chambers)在其匿名的《造物自然史的痕迹》(1844)中提出的模式。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年11月28日- 1895年8月5日),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革命社会主义者。

恩格斯和卡尔·马克思一起发展了现在被称为马克思主义。1845年,他根据对英国城市的个人观察和研究,出版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8年,恩格斯与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并与马克思共同撰写了(主要是马克思)其他许多著作。后来,恩格斯在经济上支持马克思,允许他进行研究并撰写《资本论》。马克思死后,恩格斯编辑了《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此外,恩格斯组织了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注释,这些注释后来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出版。1884年,他在马克思民族志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家庭、私有财产和国家的起源》。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 1883年3月14日),德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政治理论家、记者和社会主义革命家。马克思出生于德国特里尔,在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由于他的政治出版物,马克思成为无国籍者,并与妻子和孩子在伦敦流亡了几十年,在那里他继续与德国思想家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合作发展他的思想,并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览室发表他的著作。他最著名的著作是1848年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和三卷本《资本论》(1867-1883)。马克思的政治和哲学思想对后来的思想史、经济史和政治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恩斯特·马赫 (Ernst Mach,1838年2月18日- 1916年2月19日),奥地利-捷克实验物理学家和哲学家。马赫的物理学研究课题主要包括光的传播规律和超音速现象,马赫数和马赫带因其得名。马赫大力强调了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为科学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马赫的思想在哲学界和科学界都有很大影响力。后来出现的逻辑实证主义借鉴并发展了马赫的科学哲学。

从1895年到1901年,马赫在维也纳大学担任“归纳科学的历史和哲学”新创建的讲座。在他的历史哲学研究中,马赫发展了一种科学现象学哲学,并在19世纪和20世纪产生了影响。他最初认为科学定律是实验事件的总结,是为了使复杂的数据易于理解而构建的,但后来强调数学函数是描述感觉现象更有用的方式。因此,科学法则虽然多少被理想化了,但更多的是用来描述感觉,而不是用来描述存在于感觉之外的现实。

经验批判指的是由德国哲学家理查德·阿纳纳乌斯创立并由马赫进一步发展的严格实证主义和激进的经验主义哲学,该哲学主张我们所知道的一切都是我们的感觉,知识应该局限于纯粹的经验。

伯特兰·罗素 (Bertrand 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博学多才,作为一名学者,他从事哲学、数学和逻辑学方面的工作。他的工作对数学、逻辑、集合论、语言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和分析哲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逻辑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罗素也是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历史学家、社会评论家、政治活动家和诺贝尔奖得主。

罗素是20世纪早期最杰出的逻辑学家之一,与他的前任戈特洛布·弗雷格 (Gottlob Frege)、他的朋友和同事乔治·爱德华·摩尔 (G. E. Moore)以及他的学生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Ludwig Wittgenstein)一起,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

罗素和摩尔领导了英国“对理想主义的反抗”。罗素和他以前的老师怀特黑德一起写了《数学原理》,这是古典逻辑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将整个数学简化为逻辑的一次重大尝试。罗素的《论表示》被认为是一种“哲学范式”。

罗素通常被认为是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 1646-1716)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作品涉及哲学的每一个主要领域,除了美学。他在形而上学、逻辑学、数学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和认识论等领域尤其多产。

1947年,罗素将自己描述为不可知论者,他说:“因此,关于奥林匹克的神,对着纯粹的哲学听众,我会说我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但通俗地说,我认为我们所有人都会说,关于那些神,我们是无神论者。至于基督教的上帝,我想,我应该采取完全相同的立场。”

在他成年后的大部分时间里,罗素认为宗教只不过是一种迷信,尽管有任何积极的影响,但宗教对人们大多是有害的。他认为,宗教和宗教观阻碍知识的传播,助长恐惧和依赖,并对世界上的许多战争、压迫和苦难负有责任。

1957年,他写道:“自由思想’意味着自由思考……要称得上是自由思想者,他必须摆脱两件事:传统的力量和自己激情的暴政"。

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 (B. F. Skinner),美国心理学家,行为学家,作家,发明家,社会学者及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他在1958至1974年间担任哈佛大学心理教授的职位。他引入了操作条件性刺激,还写了著名的小说《桃源二村》。

考虑到自由意志是一种幻觉,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依赖于之前行为的结果,他将这一理论解释为强化原则:如果一个行为的结果是糟糕的,那么该行为很有可能不会重复;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重复行动的可能性就会变得更大。

当代学术界认为斯金纳,与约翰沃森和伊凡巴甫洛夫,是现代行为主义的先驱。因此,2002年6月的一项调查将斯金纳列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

贾科莫·莱奥帕尔迪 (Giacomo Leopardi,1798年6月29日- 1837年6月14日)意大利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和语言学家。他被认为是19世纪最伟大的意大利诗人,也是世界文学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他对存在和人类状况的不断反思:感官和唯物主义的灵感,也为他赢得了深刻哲学家的声誉。

他被广泛认为是19世纪最激进、最具挑战性格的思想家之一。虽然他住在保守的教皇国家一个偏僻的小镇上,但他接触到了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并通过自己的文学演变,创作了一部与浪漫主义时代有关的卓越而著名的诗歌作品。他的诗歌强烈的抒情品质使他成为欧洲和国际文学和文化景观的中心人物。

《齐巴尔多内》(Zibaldone di pensieri)是个人印象,格言,哲学观察,语言学分析的集合,并于1898年以七卷的形式出版,原始书名为《哲学与文学杂念》。

在《齐巴尔多内》中,利奥帕尔迪将自然的天真和快乐状态与现代人的状态进行了比较,现代人被过度发展的理性能力所腐蚀,拒绝神话和宗教的必要幻想,而倾向于毁灭和空虚的黑暗现实,这只会产生不幸。

叔本华在提到各个时代反对乐观主义并表达了他们对世界苦难的认识的伟大思想时写道:

但在我们这个时代,没有人能像莱奥帕尔迪那样彻底、详尽地论述这个问题。他完全被它浸透了;他的主题到处都是对这种存在的嘲弄和悲惨。他把它呈现在他的每一页作品中,但以如此多样的形式和应用,如此丰富的意象,他从不使我们厌倦,相反,有一种娱乐和刺激的效果。

吉尔伯特·赖尔 (Gilbert Ryle,1900–1976),英国哲学家,是英国日常语言哲学中牛津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心灵‬的概念》(The Concept of Mind)被认为是日常语言学派的重要著作。 他的思想深受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手稿》出版以前他就已经阅读过。《心灵‬的概念》一书以批判笛卡尔以来的身心二元论而出名。

在《心灵的概念》中,他认为“心灵”是“一种哲学幻觉,主要来自于笛卡尔,并由习惯性的逻辑错误和“类别错误”支撑。”

这项研究被认为是“给笛卡尔二元论的棺材钉上了最后一颗钉子”,并被视为心灵哲学的奠基文件,直到1950年之后,心灵哲学才作为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哲学分支获得了专业的认可。

乔纳森·夏佛 (Jonathan Schaffer),乔纳森·谢弗是一位美国哲学家,专门研究形而上学,同时也研究认识论、思维和语言。他以一元论的基础和发展而闻名,同时也是对比主义的著名支持者。

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德 (Alfred North Whitehead,1861年2月15日- 1947年12月30日),英国数学家、哲学家。他是历程哲学学派的奠基者,目前已被视为可应用到多种学科,包括生态学、神学、教育学、物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心理学及其他领域。 在他的职业生涯早期怀特海主要研究数学、逻辑和物理。他最引人注目的是与前学生伯特兰·罗素合著的三卷《数学原理》,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数理逻辑著作之一。

从20世纪10年代末20年代初开始,怀特黑德的注意力逐渐从数学转向科学哲学,最终转向形而上学。他发展了一个全面的形而上学体系,从根本上背离了大多数西方哲学。

怀特黑德认为,真实是由过程而不是物质对象组成的,而过程最好是通过它们与其它过程的关系来定义的,因此驳斥了真实从根本上是由相互独立存在的物质构成的理论。如今,怀特黑德的哲学著作,尤其是过程与现实被视为过程哲学的基本文本。

怀特黑德的过程哲学认为,“迫切需要将世界视为一个相互关联的过程网络,我们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我们的所有选择和行动都会对我们周围的世界产生影响。”

因此,近年来怀特黑德思想最有前途的应用之一是在约翰·B·科布开创的生态文明和环境伦理学领域。

在怀特黑德看来,科学家和哲学家总是对宇宙如何运转做出形而上学的假设,但这些假设并不容易被准确地看到,因为它们仍然未经检验和未经质疑。尽管怀特黑德承认“哲学家永远不可能最终制定出这些形而上学的第一原则”,但他认为,如果哲学和科学要取得任何真正的进步,即使这种进步永远是渐进的,人们需要不断地重新想象他们关于宇宙如何运行的基本假设。因此,怀特黑德认为形而上学的研究对于好的科学和好的哲学都是必不可少的。

也许在怀特黑德认为错误的形而上学假设中,最重要的是笛卡尔的观点,即现实从根本上是由相互独立存在的小块物质构成的,他反对这种观点,而是支持基于事件或“过程”的本体论,在这种本体论中,事件是主要的,并且从根本上是相互关联和依赖的。他还认为,现实的最基本要素都可以被视为经验,事实上,一切都是由它的经验构成的。他把“经验”这个词用得非常广泛,因此,即使是像电子碰撞这样的无生命过程,也被认为表现了某种程度的经验。在这一点上,他反对笛卡尔对两种不同的真实存在的分离,要么是纯粹物质的,要么是纯粹精神的。怀特黑德把他的形而上学系统称为“有机体哲学”,但后来被更广泛地称为“过程哲学”。

怀特黑德的哲学非常新颖,很快就引起了哲学界的兴趣。在1920年出版了《自然的概念》之后,他在1922年至1923年间担任亚里士多德学会的主席。亨利·柏格森曾说过,怀特黑德是“最好的英语哲学家”。怀特黑德的哲学如此令人印象深刻,如此与众不同,以至于1924年,63岁的他被邀请加入哈佛大学成为哲学教授。

他的哲学著作通常被认为是所有西方经典中最难理解的。即使是专业的哲学家也很难理解怀特黑德的作品。

1929年怀特黑德的著作《过程与真实》出版后不久,威曼在1930年的评论中写道:

在这一代人中,没有多少人会读怀特黑德的新书;任何时代都没有多少人会读它。但它的影响将通过普及的同心圆辐射,直到普通人将在它的光中思考和工作,不知道光从哪里来。经过几十年的讨论和分析,人们将能够比现在更容易地理解它。

怀特黑德相信,物质的科学概念作为描述事物的最终本质的方式是具有误导性的。在1925年出版的《科学与现代世界》一书中,他写道:

一种固定的科学宇宙论,它假定一种不可简化的物质,以各种形态的流动在空间中扩散的最终事实。就其本身而言,这种物质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没有目的的。它只是做它该做的事,遵循一个由外部关系强加的固定的程序,而这些关系并不是来自于它的存在的本质。我把这种假设称为“科学唯物主义”。我也要对这个假设提出质疑,因为它完全不适合我们现在所处的科学形势。

克里斯托弗·迈克尔·兰根(生于1952年3月25日)是一位美国牧马人,据报道他在智商测试中得分很高。据美国广播公司的20/20频道估计,兰根的智商在195至210之间。1999年,一些记者称他为“美国最聪明的人”或“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兰根发展了一种他称之为“宇宙认知理论模型”(CTMU),他认为该理论“解释了心灵和真实之间的联系,因此认知和宇宙在同一短语中出现”。他称自己的理论是“一个真正的‘万物理论’,是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John Archibald Wheeler)的‘参与宇宙’和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的‘想象时间’宇宙学理论的结合”,他还声称,通过CTMU,他“可以用数学证明上帝、灵魂和来世的存在”。即便如此,兰根并不属于任何宗教派别,他解释说,他“不能让神学的逻辑方法受到宗教教条的偏见”。

迈克尔·德拉·罗卡 (Michael Della Rocca),迈克尔·德拉·罗卡是耶鲁大学安德鲁·唐尼·奥里克哲学教授。他著有《斯宾诺莎的表象与身心问题》(牛津出版社1996年版)、《斯宾诺莎》(Routledge出版社2008年版)以及许多关于当代形而上学和早期现代哲学的文章。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