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的养生名言
时间:2022-05-10 03: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意蕴人生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扁鹊的养生名言
1.古代健康格言
孙真人枕上诀(元 陈元靓) 清晨一碗粥,晚饭莫教足。
撞动景阳钟,叩齿三十六。 大寒与大热,且莫贪色欲。
醉饱莫行房,五脏皆反覆。 火艾漫烧身,争如独自宿?坐卧莫当风,频于暖处浴。
食后行百步,常以手摩腹。莫食无鳞鱼,诸般禽兽肉。
自死禽与兽,食之多命促。 摄生格言(清 金缨) 心神欲静,骨力欲动; 胸怀欲开,筋骸欲硬; 脊梁欲直,肠胃欲净; 舌端欲卷,脚跟欲定; 耳目欲清,精魂欲正。
真常子养生诀(宋 温革) 酒多血气皆乱,味薄神魂自安。 夜漱却胜朝漱,暮餐不若晨餐。
耳鸣直须补肾,目暗必须治肝。 节饮自然脾健,少思必定神安。
汗出莫当风立,腹空莫放茶穿。 养静箴言(清 王之春) 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 安静,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 宠辱不惊,动静以敬(清 金缨) 宠辱不惊,肝木自宁; 动静以敬,心火自定; 饮食有节,脾土不泄; 调息寡言,肺金自全; 恬淡寡欲,肾水自足。
心平气和,斯为载道之器(清 金缨) 忧愁则气结。忿怒则器逆。
恐惧则气陷。拘迫则气郁。
急遽则气耗。 是惟心平气和,斯为载道之器。
人生一世吟(宋 邵雍) 前有亿万年,后有亿万世。 中间一百年,做得几何事? 又况人之寿,几人能百岁? 如何不喜欢,强自生憔悴! 笑一笑,少一少(明 胡文焕) 笑一笑,少一少; 恼一恼,老一老; 斗一斗,瘦一瘦; 让一让,胖一胖。
祸恶(明 高濂) 祸莫大于纵己之欲,恶莫大于言人之非。 人非贤,莫交; 多饮多食之弊(明 陈继儒) . 多饮酒则气升,多饮茶则气降。
多肉食谷食则气滞,多食辛则气散。 多咸食则气短,多甘食则气积。
多酸食则气结,多苦食则气抑。 十忌(清 徐文弼) 忌早起科头,忌出汗扇风, 忌阴室贪凉,忌灯烛照睡, 忌湿地久坐,忌子时房事, 忌冷着汗衣,忌夏月凉水抹簟, 忌热着晒衣,忌久观场演剧。
【养生论】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禀之自然,非积学所能致也。
至於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馀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终朝未餐,则嚣然思食;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
夜分而坐,则低迷思寝;内怀殷忧,则达旦不瞑劲刷理鬓,醇醴发颜,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由此言之,精神之於形骸,犹国之有君也。
神躁於中,而形丧於外,犹君昏於上,国乱於下也。 夫为稼於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燋烂,必一溉者后枯。
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於旱苗者也。
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於情,忧喜不留於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
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一亩十斛,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
不知区种可百馀斛。田种一也,至於树养不同,则功收相悬。
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愚智所共知也。
薰辛害目,豚鱼不养,常世所识也。虱处头而黑,麝食柏而香;颈处险而瘿,齿居晋而黄。
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暗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
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目惑玄黄,耳务淫哇。
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
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 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其自用甚者,饮食不节,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於众难。
世皆知笑悼,谓之不善持生也。至于措身失理,亡之於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
中智以下,谓之自然。 参考资料; ?fr=qrl3 纵少觉悟,咸叹恨於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於未兆。
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害成於微而救之於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
仰观俯察,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
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莫知所由。
其次,自力服药,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中路复废。或益之以畎浍,而泄之以尾闾。
欲坐望显报者,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原,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所希在数十年之后,又恐两失,内怀犹豫,心战於内,物诱於外,交赊相倾,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
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2.陈修园名言
陈修园名言;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陈修园名言; 十问》;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头身 四问便; 五问饮食 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敛。
历代中医名言集锦;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中寒肠鸣腹痛 ------灵枢?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
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深也 ——。
3.陈修园名言
陈修园名言;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 陈修园名言; 十问》;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头身 四问便; 五问饮食 六问胸, 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 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 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 天花麻疹全占敛。
历代中医名言集锦;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风先治血,血足风自熄。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世上只有不知之症,没有不治之症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扶正即所以祛邪,祛邪即所以扶正 六腑以通为补 少年进补,老来吃苦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 暴怒伤肝,五志化火 上工(高明的医生)治未病,不治已病 夫业医者,当先明脏腑……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 缓则治其本,急则治其标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岳美中 风为百病之长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 六腑以通为用 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胃以通为补,脾以健为运 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何必朋参芪而仇硝黄哉。
——莫枚士《研经言•用药论二》 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程杏轩《医述•药略》 必先岁时,勿伐天和 气聚则塞,气散则通 是痛之休作由气聚散也 故治疝必先治气 --金翼匮 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馀,则中寒肠鸣腹痛 ------灵枢?五邪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 善言古者必有合与今 善言人者必有厌与己 大医精诚.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学到知羞处,方知艺不精。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临证多,更要熟读王叔和。 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 ,久卧伤气。 养生在动,养心在静 修和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人之心。 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
药为治病之器,可以除疾,亦可杀人。若知之不详,用之不的,小错则贻误治疗,大谬则关系性命。
故医者于药不可不精。 读仲景书,须于无字处求字,无方处索方,方可谓之能读。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用药难,识证难。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
知乎此,则医之能事毕矣。 话传三遍假成真,药方抄三遍吃死人。
清泻不用医,饿到日沉西。 撑痢疾,饿伤寒。
疮大疮小,出头就好。 不服庸医药,胜请中流医。
吃药不忌口,枉费大夫手。 久病成良医。
春捂秋冻,无病无痛。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痘要结,麻要泄。 壮水之主以治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胜而泉源不竭。
人受天地之气生,天之阳气为气,地之阴气为血,故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朱丹溪〈格致余论〉 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见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气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十问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清•陈修园《医生实在易•问证诗》 凡医者之于病人,必事事体贴,如若身受之,而后用药无误 医之为道,全在身考。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暴眩为风火与痰,渐眩为上虚气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 土虚木必摇(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肝风上升于巅顶,原属阴亏; 痰浊弥漫于中宫,多因脾弱.(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内经"至真要大论") 无虚不能作眩(张介宾"景岳全书") 无痰则不作眩("丹溪心法")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天人和一。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 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现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失。
唯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明•周慎斋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
——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议药》 病经议明,则有是病即有是药,病千变药亦千变。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素问•至真要大论》 张景岳注云:“必伏其所主者,制病之本也。先其所因者,求病之由也。”
有诸内必形诸外,观其外可知其内。 ——清•周杓元《温证指归•望色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张仲景 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伤寒脉舌》 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辨舌总论》 观舌本,可验其阴阳虚实;审苔垢,即知其邪之寒热浅。
中医药赞歌
中医药赞
(一)
针灸
妙手仁心握小针,
疏经活络赛如神。
通则不痛疗根本,
去病诊穴惠众民。
(二)
艾灸
艾草加工成药引,
火疗熏烤治诸疼。
安心静坐延年寿,
调理经穴力效生。
(三)
拨罐
罐燃吸湿星点火,
排毒散肿病除根。
祛风去寒瘀湿尽,
简便单捷众放心。
(四)
推拿
点穴正骨八般艺,
手按捏拿百病擒。
物理疗根通脏腑,
调经活络奥奇深。
(五)
中药
百草方汤剂剂灵,
仙丹妙药粒粒精。
新冠再恶难逃命,
宝典千年佑众生。
(六)
中医
望问闻切医术强,
袪根治本佑安康。
华佗名震千秋史,
扁鹊功德百世芳。
- 上一篇:不忘祖宗的名言
- 下一篇:有关于自信的古代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