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的名言
时间:2022-05-10 12: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澎湃新闻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安德烈巴赞的名言
1.名人名言(电影)
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安德烈·巴赞(法国)
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当幻想转向爱情时,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艾里克·侯麦(法国)
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普多夫金(苏联)
演员也同样是人,与别人并无差别。作家、画家或音乐家可以躲到角落里去舔净他的伤口,但演员却要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忍受这种伤痛。——莫琳·斯特普尔顿(美国)
我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e799bee5baa6e58685e5aeb931333431376566。——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后来,我看到了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我认为上帝派这个人就是来接替雷伊的。感谢上帝。——黑泽明(日本)
2.美国电影的名言
A. 《乱世佳人》 Tomorrow is another day. B. 《泰坦尼克事情》 Jack: "Youmust do me this honor。
prom-ism me you will survive.., that you will never giveup。 no matter what happens。
no matter howhopeless。 prorrise me now, and nave(let go of-that promise." C. 《007系列》 "Bond. James Bond." 1) I love you not because of who you are, but because of who I am when I am with you.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因为我惜华与你在一起的感觉。
2) No man or woman is worth your tears, and the one who is, won't make you cry. 没有人值得你流泪,值得让你这么做的人不会让你流泪。 3) The worst way to miss someone is to be sitting right beside them knowing you can't have them. 失去某人,最糟糕的莫过于他近在身旁,却犹如在天边。
4)Never frown, even when you are sad, because you never know who is falling in love with your smile. 纵然伤心,也不要愁眉不展,因为你不知道是谁会爱上你的笑容。 5) To the world you may be one person, but to noe person you may be the world.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对于某个人,你是他的整个世界。
6) Don't waste your time on a man/woman, who isn't willing to waste their time on you. 不要为那些不愿在你身上花费时间的人而浪费你的时间。 7) Just because someone dosn't love you the way you want them to, doen't mean they don't love you with all they have.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的爱你。
8) Don't try to hard, the best things come when you least expect them to. 不要着急,最好的总会在最不经意的时候出现。 9) Don't try because it is over, smile because it happened. 不要因为结束而哭泣,微笑吧,为你的曾经拥有。
10) May be God wants us to meet a few wrong pepole before meeting the right one, so that when we finally meet the person, we will know how to be grateful. 在遇到梦中人之前,上天也许会安排我们先遇到别的人;在我们终于遇见心仪的人时,便应当心存感激。 参考资料: 律政俏佳人中毕业典礼上的一段话: At the very first day at Harvard, a very professor quoted Aristotle, "the law is reason free from passion!" Well,no offence to Aristotle,but in my three years at Harvard.I have come to find: Passion is the key ingredient to the study and practice of law, and of life. it was for passion, courage of conviction, strong sense of self that we take our next step into the world. rembering the first impressions are not always correct, you must always have faith in people, and most importantly you must always have faith in yourself. 在到哈弗的第一天,一位特别的教授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法律是不容许含有激情的。
我不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不敬,但是我在哈弗的三年里,我发现:激情是学好法律和实践的关键,也包括人生。也是拥有激情,勇气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去进入社会。
记住,第一印象不一定总是对的,你必须一致保持自信,在人们之中保持自信,最重要的是,对你自己有信心。/z/q809526342.htm?fr=qrl&fr2=query。
3.电影中的名言
电影书写的影片,籍影像与声音的关系来表达,而非靠(演员或非演员的)动作和声调的模仿。
它不分析,也不解释。它重组。
——罗伯特·布烈松(法国) 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安德烈·巴赞(法国) 我现在已经老了,人越老想得越深,水面上的事情我已经抓不住了,我在水底思想。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当幻想转向爱情时,直觉却并不总是跟随。——艾里克·侯麦(法国) 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
——普多夫金(苏联) 演员也同样是人,与别人并无差别。作家、画家或音乐家可以躲到角落里去舔净他的伤口,但演员却要站在大庭广众面前忍受这种伤痛。
——莫琳·斯特普尔顿(美国) 我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认为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让一个人置身于变幻无穷的环境中,让他与数不尽或远或近的人物错身而过,让他与整个世界发生关系:这就是电影的意义。——安德烈·塔可夫斯基(苏联)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
——让-吕克·戈达尔(法国) 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基亚罗斯塔米(阿巴斯)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是多么了不起。雷伊去世的时候我非常伤心。
后来,我看到了基亚罗斯塔米的影片,我认为上帝派这个人就是来接替雷伊的。感谢上帝。
——黑泽明(日本) 梦想要根植于现实。——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 我曾反复说过,我作为一个电影人,拍了一部电影的话,观众就应当从这一部电影中,看到100部他们自己的电影,每一名观众都可以看到他自己的电影,这就是我所力争做到的。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 我更喜欢让观众在影院里睡着的电影,我觉得这样的电影体贴得让你能好好打个盹,当你离开影院的时候也并无困扰。也曾有电影让我在影院里睡着了,但就是同一部片子又让我彻夜难眠,思考它直到天亮,甚至想上几个星期。
这是我喜欢的电影。——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伊朗) 梦想始于剧本,而终结于电影。
——乔治·卢卡斯(美国) 每次表演一个角色时,演员都必须生活在这一角色之中。——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 我留下脚印,让后人来追寻。
——德里克·贾曼(英国) 生活的全部,它行动的整体,乃是一部自然、生动的电影。——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意大利) 我们永远都无法预知一部电影的结果。
每部片子都有一道窄门,我们只能凭着自己的判断力决定是否应该跨进去。——克里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波兰) 最好的电影是拍给聋者和哑者看的。
人类喋喋不休,话语泛滥,都快淹死在其中了。只有看芭蕾舞,我们才能发现纯粹的美和纯粹的姿态,而这正是我的电影努力要去表现的。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亚美尼亚) 电影是戏,不能把它拍成偶发的事件。——小津安二郎(日本) (先锋派)的方法有这样的危险:1、作者已有结论,含含糊湖地提出猜谜似的东西,就像被小学老师提问一些根本不需要问的简单问题。
2、作者自己完全放弃想的出结论的欲望,借口把自己不懂得的问题如实提出来才是诚实,而以极低的水平提供极不完整的影象就心满意足了,自封为先锋电影的作品中,这类影片要多少有多少。——小津安二郎(日本) 真假混合时,真突显出假,假却妨碍我们去相信真。
一个演员,在一艘被真的风雨拍打着的真船的甲板上,假装害怕沉船,我们既不会相信那演员,也不相信那艘船和那场风雨。——罗伯特·布烈松(法国) 我的人生经验告诉我,非正常的阶级关系,没有同情心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现实。
——金基德(韩国) 一个影像接触其他影像时必须发生转化,如一种颜色接触其他颜色时那样。放在绿、黄或红旁边的蓝不是相同的蓝。
没有艺术不含转化。——罗伯特·布烈松(法国) 我像个雷达,我接受东西,然后再像镜子一样反射出来,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
——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人老了之后的现象之一就是,童年的回忆会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而壮年时期的种种大事却反而模糊,以至于消失。——英格玛·伯格曼(瑞典) 我想用我的电影盖一栋房子。
有些做成地窖,有些做墙壁,其他则做窗户。然而,我希望到最后它能成一栋房子。
——赖纳·维纳·法斯宾德(德国) 当我非常个人化地叙述一个故事时,这个故事要比我试图以放之四海皆准的语言叙述能令更多人认可。——赖纳·维纳·法斯宾德(德国) 我确实觉得美好的,肯定不会长久。
——许秦豪(韩国) 我就是我。如果必须以头撞墙来真实待己,那么我愿意。
——马龙·白兰度(美国) 好莱坞由恐惧与嗜财支配。但那不会支配我,因为我无所畏惧,不贪恋钱财。
——马龙·白兰度(美国) 我倒不是怕死,只是死到临头,我不愿在场。——伍迪·艾伦(美国) 为了保卫韩国电影,我们甚至可以去死!——林权泽(韩国) 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
——陈凯歌(。
4.安德烈·巴赞的影人评价
安德烈·巴赞安德烈·巴赞德军正式投降6天后,即1945年5月14日下午近6点半的时候,一封申请书递到法国雷诺汽车公司工会,工人在外面等着答复,他们刚刚把5盒沉甸甸的胶片抬到工厂后院。
这是个简单的申请,信封上清晰地写着一个名字:安德烈·巴赞(AndréBazin),一个经常出于各种原因出现在我生活中的人物,这一天,作为被占时期的法语义务教员、“青年电影协会” (LesJeunessesCinématographiques)组织者、文化刊物《精神》(L'Esprit)的撰稿人,安德烈·巴赞要作一个放映员,给雷诺公司的工人们放映一部影片,影片的名字与当时巴黎人的情感色调相当契合:《太阳升起》(LeJourselève),法国导演马塞尔·卡内(MarcelCarné)1939年拍摄的反应普通工人命运悲剧的影片。放映在晚上8点顺利举行,巴赞先用10分钟时间简单讲解了影片的内容和画面特点,并强调注意音乐对影片主题的推动作用,随后就开始了放映活动。
放映结束后,巴赞开始与工人进行讨论,热烈的讨论直到深夜。这是安德烈·巴赞在二战结束后,在巴黎组织的第一场电影放映活动,这个活动也意味着他在二战后两个最重要民间活动的开始:参与恢复国民教育和迷影运动。
对于从小立志做教师的巴赞来说,教育与电影是不可分割的,当巴赞在二战期间流转各地,进行义务教学活动时,他发现电影是给这一代法国青年和工人阶级进行教育的有效工具,这样,电影——巴赞最热爱的艺术——与他的个人理想——教育事业,开始像两条比邻的藤,紧紧缠绕在一起。 提起安德烈·巴赞,中国影迷最容易想起两个词:《电影手册》和特吕弗,如果时间停留在1958年,那这两个词对巴赞来说则没什么重量,1958年,当巴赞逝世时,《电影手册》只是一本创办7年的新杂志,特吕弗还是争议满天的影评人和业余导演,当时,这是两个法国电影的“未知数”,相反,这两个词却是因安德烈·巴赞这个名字才在法国知识界变得响当当。
1958年11月14日,众多名人、导演、演员和知识分子汇聚在巴黎最奢华的Saint- Saturnin教堂墓地,给安德烈·巴赞这个“电影放映员”举行葬礼:他们将埋葬的这个人,是一个连这块墓地都支付不起的穷人,巴赞的老朋友、《电影手册》联合创建人多尼奥尔-瓦尔克洛兹(JacquesDoniol-Valcroze)支付了这个“穷人的奢华葬礼”,这是一个10多年来不间断地为法国各大媒体撰稿的“穷人”,一个用他自己的钱创办了14个电影俱乐部、一所学校和三份杂志的“穷人”,一个在二战的精神废墟上,给法国工人和学生讲解电影画面和音乐主题的“放映员式影评人”。葬礼上,法国日报《自由巴黎人》(LeParisienLibéré)主编克罗德·贝朗热(ClaudeBellanger)亲自撰写并朗诵了赞美诗,法国批评家协会(AssociationdelaCritique)主席罗杰·热让(RogerRegent)和法国国家电影中心(CentreNotionalduCinéma)——相当于中国的广电总局——主任雅克·弗罗(JacquesFlaud)先后给巴赞致词,这两个人,很难说是巴赞生前的亲近朋友,但这两个人都用极尽溢美之词表现出他们对巴赞的最高评价。
当月《电影手册》杂志(总第90期),罗贝尔·布莱松、路易·布奴艾尔、让·科克托、费里尼、阿贝尔·冈斯、让·雷诺阿和法国电影资料关创办人亨利·朗格卢瓦8个人分别发表文章,表达他们对安德烈·巴赞的怀念。之后,法国历史最久的哲学、文化杂志《精神》上,也陆续发表了纪念巴赞的文章,这是该杂志1923年创刊以来,第一次以如此篇幅来纪念一个影评人。
接着,意大利导演罗伯托·罗西里尼(RobertoRossellini)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宣布:把这一届电影节献给法国影评人安德烈·巴赞。这是我读过的最辉煌的影评人,一个没拍过任何电影却永远地写进电影史的人。
在所有我能找到的安德烈·巴赞照片中,他都是一个很瘦、个子不高的人,有一对小而犀利的眼睛,长年病患,让他面颊凹陷,却显出一个有着瘦硬精神的鼻梁。20年代的“迷影先锋”路易·德吕克(LouisDelluc)死的时候只有34岁(1890年出生,1924年逝世),而50年代法国迷影运动的领袖安德烈·巴赞,也只不过在世上生活了40年。
他从1945年开始在雷诺车厂向工人放映第一批电影,到1958年以精辟的论断总结了影响全世界的“作者政治”争论,巴赞创建俱乐部、组织电影活动、创建杂志、发表影评,只有短短的13年,这短短13年里,巴赞从热心教育的“放映员”成为只有40岁的“法国迷影的精神之父”。前些时候,在一个特殊的场合下,一个在中国做电影学硕士的朋友说:严格来讲,安德烈·巴赞不能算“电影理论家”,因为他没写过系统的理论专著。
这启发了我寻找对他合适的评价,这个经常闯入我生活的人,到底留给我们什么遗产?我觉得,是不是“理论家”倒不重要,重要的是特吕弗、安托万·德巴克(AntoineDeBaeque)等一代人把这个只有40岁的影评人称作“精神之父”,历史上曾有和相继出现许多值得尊敬的影评人,但他们与巴赞太不同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电影时期,巴赞既是放映员、又是思想家,他右手放映着电影,左手握着力透纸背的羽毛笔。
5.电影《新世界》的影评
完全符合你标准的没找到耶,只找到这两篇,参考一下~
一、
记得安德烈·巴赞说过一句话,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在第一次得到《新世界》的海报时,我就觉得这是部好片子,凭着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直觉认为是,在海报的影响下我选择地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太多的感受,心情虽不是此起彼伏,但还是久久不能宁静。
电影的景色很美,这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切都是那么原始,那么美丽。阳光、河流,青草,山石,女子的微笑与淳朴再加上那一个眼神的流露,则更加充满了神秘气息。我们不能不说法瑞尔的演技很棒,虽然有人说他表演时过冷淡,但我说,沉着和冷静更能表现出对女子的至爱和关怀。我们始终很想回到那种世界,但真正身临其境时会发现一切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完美,在那里,外人的出现让那里充满了乌烟和瘴气。
伯格曼说过,他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我想,如果搁到今天这必是说《新世界》无疑了,其实纵观古今电影叙事手段,有《沉默的羔羊》压抑的透不过气来的电影,有《虎口脱险》让你放松极致,笑观历史的电影,也有《晚安,好运》充分利用所有元素的电影,但没有一部像《新世界》这样平和无彩,却能博得赏识。当然,这部片子并没有开创这种叙述手法的先例,早些时候,一部叫《与狼共舞》的电影摘得奥斯卡桂冠时这种手段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我们并不能拿《新世界》同《与狼共舞》相比,不是相差太远,而是各有其独特之处。
刚才提到,影片的表述手法很平和,没有一点波澜起伏在其中,甚至到最后的战争都在情理之中,所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只有景色能让人津津乐道。影片的一开头就给出了巨大的景观,着重描写自然生活,而并没有任何叙事,仿佛大导演并没有让我们急于看到矛盾冲突的情节,到女子将主人公两次救回时,男子的眼神都是同样的迷离而充满热情。
这种电影最优之处则在于对人性的诠释,当土著人的一次次宽容换来了数次的欺骗与伤害,他们没有痛苦,反而和沉默,仿佛已经知错,却又选择了逃避和原谅。我觉得,导演是在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在古代也好,在现代也好,人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人应该接近自然,靠近自然,去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而不是一味的阴谋、诡计来破坏自然,以及一切与原始自然有关的物质存在。
我留下脚印,让后人来追寻。写到这里,想起了女主角的一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这样一部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的电影,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二、
一个月没有看电影,这还是第一次,在昨天终于把自己买的碟翻出来,随手翻到《NEW WORLD》(新世界)。说起这部电影,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封面及其以前看的电影介绍的片段。便猜想应该是部不错的电影。然而当整部电影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荒蛮之地的土著领土,忽来掠夺的英国侵略者。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引起了冲突,而英国侵略者与土著公主产生情愫……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确取景非常的美丽。流水潺潺,阳光,微风及半身的杂草,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而女主角的淳朴和善良,又使的女子更加的充满魅力。然而,克林法瑞尔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从头到尾饰演的SMITH船长没有一点感情色彩在里面,只是影片开头见到女主角流露出来的表情让人可以感受他所表达的意思。
影片表现的很平和,中间几乎没什么起伏,取景的自然使的影片有了唯一的看点,景色另人向往犹如世外桃源,这也许是影片唯一可以叫卖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与影片格格不入,一段单板的钢琴根本无法表露自然的美丽和两人之间神圣并超越国界的爱情心理。
也许,在我们对这部电影作反面评价的时候,不得不让我想起凯文.克斯特纳的《与狼共舞》,完美的场景,完美的剧情,完美的演员,而更完美的是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在这部早期电影里表现的无暇。
看完电影,让我们来想想女主角说的那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6.电影《新世界》的影评
完全符合你标准的没找到耶,只找到这两篇,参考一下~一、记得安德烈·巴赞说过一句话,要更好地理解一部影片的倾向如何,最好先理解该影片是如何表现其倾向的。
在第一次得到《新世界》的海报时,我就觉得这是部好片子,凭着自己的感性认知和直觉认为是,在海报的影响下我选择地看了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有太多的感受,心情虽不是此起彼伏,但还是久久不能宁静。 电影的景色很美,这也是能够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切都是那么原始,那么美丽。
阳光、河流,青草,山石,女子的微笑与淳朴再加上那一个眼神的流露,则更加充满了神秘气息。我们不能不说法瑞尔的演技很棒,虽然有人说他表演时过冷淡,但我说,沉着和冷静更能表现出对女子的至爱和关怀。
我们始终很想回到那种世界,但真正身临其境时会发现一切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完美,在那里,外人的出现让那里充满了乌烟和瘴气。 伯格曼说过,他的电影从来无意写实,它们是镜子,是现实的片断,几乎跟梦一样。
我想,如果搁到今天这必是说《新世界》无疑了,其实纵观古今电影叙事手段,有《沉默的羔羊》压抑的透不过气来的电影,有《虎口脱险》让你放松极致,笑观历史的电影,也有《晚安,好运》充分利用所有元素的电影,但没有一部像《新世界》这样平和无彩,却能博得赏识。当然,这部片子并没有开创这种叙述手法的先例,早些时候,一部叫《与狼共舞》的电影摘得奥斯卡桂冠时这种手段就立下了汗马功劳,当然,我们并不能拿《新世界》同《与狼共舞》相比,不是相差太远,而是各有其独特之处。
刚才提到,影片的表述手法很平和,没有一点波澜起伏在其中,甚至到最后的战争都在情理之中,所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只有景色能让人津津乐道。影片的一开头就给出了巨大的景观,着重描写自然生活,而并没有任何叙事,仿佛大导演并没有让我们急于看到矛盾冲突的情节,到女子将主人公两次救回时,男子的眼神都是同样的迷离而充满热情。
这种电影最优之处则在于对人性的诠释,当土著人的一次次宽容换来了数次的欺骗与伤害,他们没有痛苦,反而和沉默,仿佛已经知错,却又选择了逃避和原谅。我觉得,导演是在给我们传达一个信息,在古代也好,在现代也好,人都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
人应该接近自然,靠近自然,去享受自然带来的美好。而不是一味的阴谋、诡计来破坏自然,以及一切与原始自然有关的物质存在。
我留下脚印,让后人来追寻。写到这里,想起了女主角的一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这样一部夹杂着回忆、梦境和理念的电影,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看看。
二、一个月没有看电影,这还是第一次,在昨天终于把自己买的碟翻出来,随手翻到《NEW WORLD》(新世界)。说起这部电影,真正吸引我的,还是封面及其以前看的电影介绍的片段。
便猜想应该是部不错的电影。然而当整部电影看完,才发现,这部电影与想象中的相去甚远。
荒蛮之地的土著领土,忽来掠夺的英国侵略者。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引起了冲突,而英国侵略者与土著公主产生情愫…… 不得不承认,这部电影的确取景非常的美丽。
流水潺潺,阳光,微风及半身的杂草,让人有无限的遐想,而女主角的淳朴和善良,又使的女子更加的充满魅力。然而,克林法瑞尔的演技实在不敢恭维,从头到尾饰演的SMITH船长没有一点感情色彩在里面,只是影片开头见到女主角流露出来的表情让人可以感受他所表达的意思。
影片表现的很平和,中间几乎没什么起伏,取景的自然使的影片有了唯一的看点,景色另人向往犹如世外桃源,这也许是影片唯一可以叫卖的地方。 这部电影的配乐,也与影片格格不入,一段单板的钢琴根本无法表露自然的美丽和两人之间神圣并超越国界的爱情心理。
也许,在我们对这部电影作反面评价的时候,不得不让我想起凯文.克斯特纳的《与狼共舞》,完美的场景,完美的剧情,完美的演员,而更完美的是表达人与自然之间的结合,这种结合在这部早期电影里表现的无暇。 看完电影,让我们来想想女主角说的那句话:“Why dose this world have colors?”……。
7.如何理解巴赞"电影和造型艺术的产生一样,都是出于人类用形式的永
我个人很崇敬巴赞,这个说法好像是在《电影是什么》里的,具体说实话我真记不清了,依我对巴赞理论的了解,我试着解释一下吧,就是说电影和造型艺术的产生原因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满足人们记录历史、记录现实的需要。
在法国电影理论界,巴赞、特吕弗等人偏于从历史人文角度研究电影理论,而萨杜尔等偏向于客观角度。巴赞认为从古至今,人类很早开始就有记录的需求和欲望,比如说我们一般人出去旅游,或者日常生活中看到什么稀奇古怪的事情,往往迫不及待的写下来或者用相机拍下来、或者转述给别人、叫别人来看等,这就是记录的欲望和需求。
至于这种需求和欲望产生的原因,则是事件发生的不可预见性与不可再现性,比如说汶川大地震,在这发生之前你无法预见会发生这么大的一件事情,所以当它发生会让你震惊和关注;其次这种事情发生了就不能改变了,也就是你无法改变时间,让之停滞或者倒流。而唯一可以使之永恒的,就是用一种形式把它记录下来,比如说远古时期人们会把一些他们觉得好奇或者好玩的事情记录在岩洞的石壁上;后来开始写在纸上,也就有了所谓的文学;再后来1822年照相术的发明,直到19世纪末电影的问世,都是离不开这个原因的。
巴赞这一说法,是比较追根溯源的角度说的,这理论反映了巴赞人本主义的基本哲学观,他的理论往往都是基于对人主观能动性的肯定上的。
8.迷影重重美国结局什么意思
汤姆一直在否定灵媒的存在,恩师玛格丽特的死亡使汤姆对揭穿西尔沃产生执念,在追查的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阻碍,最终汤姆的女朋友发现西尔沃的破绽,而此时汤姆正在观看西尔沃的告别演出,汤姆在中场休息时去卫生间,被西尔沃的保镖殴打,汤姆被打后来到演出舞台,西尔沃冲汤姆大喊时,舞台剧烈的摇晃,灯泡炸裂,其实是汤姆本身做到的,他自己就是灵媒,所以西尔沃才问他是怎么做到的。
影片中也早已埋下铺垫,比如汤姆为他女朋友变的魔术,预知玛格丽特接下来要说的话,为班级学生做的预测信,梦到自己面对睡着的另一个自己,等等。
汤姆最后明白了,人不能一直否定自己或某一个事情。非科学能够解释的事情确实存在,也可能是一个骗局。
9.拍照时眼睛该看镜头上方还是下方
一般情况是微低头比抬头好看,但是要看具体情况而定咯。
你平时可以多照镜子,多个角度观察自己,抬头好看还是扬头好看,正面好看还是3/4侧面好看,
微笑、大笑、严肃哪种好看、咪眼还是睁大眼好看,眼球放眼睛中间好看还是放眼角好看。
眉毛挑着好看还是放松好看。
当然这些是一个综合,要综合着表情。记住几种你特别不适合的表情(甚至可以写下来)。拿我自己打比方,我眼睛比较大,而且有眼袋,所以咪眼很丑;颧骨比较高,所以笑的太挑拍3/4侧面就感觉脸部很变形。记住这些,在拍照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些不但对于你拍艺术照有好处,对于将来任何上镜的机会都是有用的。
在镜子面前摆出多角度的姿势,可以模仿一些杂志mt。要了解你自己的身体特点。肩宽、没有腰的mm就得避免正面的拍摄,胳膊粗的就要避免大侧面的全身特写,等等。每个人的特点不同,要自己多研究。
向大师致敬|从莫里康内到孙道临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每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都是上电影“大师课”的好时候。作为最重磅的招牌单元之一,今年的“向大师致敬”单元片单中有在去年憾别这个世界的配乐大师埃尼奥·莫里康内,有适逢百年诞辰被誉为“匈牙利最伟大的电影导演”的米克洛斯·杨索,有低调前卫的法国电影大师克里斯·马克,有与大岛渚、吉田喜重齐名的日本松竹新浪潮“三驾马车”之一的筱田正浩,以及深受几代中国观众爱戴的电影艺术家孙道临。
这些作品中,有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史经典,也有的是好不容易才争取来的难得一见。是在大银幕上和志同道合的伙伴把记忆中的美妙旋律重温,还是硬着头皮为自己的观影图谱和文艺素养去补个扎实系统的课,看看这份沉甸甸片单再好好做做功课吧。
莫里康内:一组音符比一句台词更重要
作为世界上最为知名的电影配乐大师之一,莫里康内的音乐受到世界各地的追捧,看他配乐的电影,常常会觉得音乐化身极其富有生命力的角色,能带着观众在情节里飞。
莫里康内是音乐道路的开辟者,他凭借大胆的音乐创造力,通过对影像的敏锐理解力,彻底改变了电影音乐制作模式和音乐形式。他藉由音符拓宽电影的想象力,将对音乐的热情真诚传达到每位聆听者的心底。
一生几乎都在罗马生活的莫里康内为影视类作品配乐多达五百多部,受到国际上的认可,获奖无数。好莱坞曾向他抛出绣球,以免费住房的条件邀请他专职为好莱坞电影配乐,不过被莫里康内拒绝。2007年,奥斯卡金像奖为其颁发了终身成就奖。
《荒野大镖客》
A FISTFUL OF DOLLARS
-1964-
看点:偷师黑泽明开创出的“通心粉西部片”
意大利电影大师赛尔乔·莱昂内“镖客三部曲”之一。翻拍自日本电影大师黑泽明的《用心棒》,讲述一名镖客周旋于两大帮派之间惩恶扬善。意大利音乐大师莫里康内与莱昂内首度合作,因大胆创新电影配乐,荣获银缎带奖最佳配乐。
《黄昏双镖客》
FOR A FEW DOLLARS MORE
-1965-
看点:创票房纪录的“通心粉西部片”
意大利电影大师赛尔乔·莱昂内“镖客三部曲”之二。一对狭路相逢的赏金猎人共同追捕悬赏奇高的恶霸。影片叙事三线并进,首次借由“意大利经典喜剧”元素串联事件,音乐作为隐形主角,辅助闪回叙事手法完整勾勒神秘记忆迷宫,构筑宗教狂欢式的西部神话。
《黄金三镖客》
THE GOOD,THE BAD AND THE UGLY
-1966-
看点:影史最伟大西部片之一
“镖客三部曲”之三,讲述了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善人、小丑和恶人斗智斗勇间寻找秘密宝藏的故事。莱昂内沿用两部镖客前作的固定班底,翻阅大量历史档案,揭开被公众遗忘的历史面纱。通过史诗般的叙事方式聚焦三个小人物,以超现实镜头语言寻求感官刺激,出人意料的捧腹幽默体现荒谬战争下的神秘“浪人精神”,探讨人类的愚钝与残酷。莫里康内的配乐《黄金的狂喜》成为影史最著名电影配乐之一。
《西部往事》
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
-1968-
看点:西部片最棒的点子都在这里了
一名神秘人、一名寡妇与杀手为了铁路大业展开博弈。日后的意大利电影大师贝托鲁奇和恐怖片大师阿基多联合编剧,将好莱坞西部片里的经典段子共冶一炉。影片以舒缓阴郁的叙事节奏绘制一幅新时代诞生的电影壁画,宏大展现剥削与被剥削阶级的斗争。
《对一个不容怀疑的公民的调查》
INVESTIGATION OF A CITIZEN ABOVE SUSPICION
-1970-
看点:凶手就是我,来抓我呀
意大利电影大师埃里奥·贝多利“神经症三部曲”的首部。一名刚升职的警长杀害了自己的情妇,并故意留下线索证明凶手是他。贝多利通过表现主义手法生动刻画了官僚体制下的荒诞众生相,交错现实与梦境,犀利讽刺当时意大利政府的腐败罪恶和不容置疑的权威。莫里康内独辟蹊径地将弹簧融入配乐中,增强视听语言上的讽刺漫画感,库布里克听完本片的配乐后,表示想与之合作。
《铁面无私》
THE UNTOUCHABLES
-1987-
看点:向爱森斯坦致敬的枪战动作戏
美国电影大师布莱恩·德·帕尔玛的代表作。取材于真实人物与事件,讲述1930年代的芝加哥,贩卖私酒的黑帮大佬卡邦如何伏法的故事。帕尔玛通过精致布景、炫酷镜头和火爆追逐场面,再现禁酒令时代下战争之城芝加哥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肖恩·康纳利凭借精湛演技一举夺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奖和金球奖最佳男配角奖双料大奖。
《幽国车站》
A PURE FORMALITY
-1994-
看点:电影大师波兰斯基智斗戛纳影帝德帕迪约
意大利当代电影大师朱塞佩·托那多雷自编自导的惊悚片。一名隐居多年的作家身边发生命案,一位他的忠实读者警探受命盘问。托纳多雷以超现实主义的笔触拷问人性背后的孤独痛苦。波兰电影大师罗曼·波兰斯基罕见地担纲主演。本片也是莫里康内自认为最具代表性的配乐电影作品之一。
杨索:在美学创作上最快乐的事是挖掘真相
匈牙利电影大师贝拉·塔尔曾直言:“杨索是匈牙利最伟大的电影导演。”今年是米克洛斯·杨索的百年诞辰,上海国际电影节将首次致敬这位影响了许多当代电影名家的大师。
精心编排的表演场面、行云流水的运动长镜头成为杨索的标志性特点。如入围1975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厄勒克特拉,我的爱》,70分钟片长,仅用了12个长镜头完成创作。杨索认为,“生活是一种持续运动,它既有物理性,也有哲学性:在运动中、在运动理念中,甚至在聚集性运动中,矛盾都会由此显现。”
他通过古典戏剧或现代歌舞排演的形式,以高度象征主义的方式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人文主义关怀,歌舞与长镜头形成银幕内外的双向舞动,让世界见证其高度风格化的影像作品。
对于杨索来说,“在美学创作上最快乐的事便是挖掘真相”。杨索一生用镜头追逐着过去、现在和未来。
《清唱剧》
Cantata
-1963-
看点:电影大师杨索作品风格的雏形
匈牙利电影大师杨索第二部作品,改编自匈牙利著名作家约瑟夫·伦杰尔的同名短篇小说,讲述一名年轻医生回乡反思的故事。杨索融入自己的生活经历,仅用11天完成拍摄。本片采用大特写直观地展现了手术场景,通过流动长镜头和高角度拍摄描绘主人公一生中多日的孤寂,巧妙结合爵士乐和梵高画作般的构图,强调人物与风景之间的关系,反映个人在集体主义中的困境,折射个体面对私人生活情感时遇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辨。本次放映版本为匈牙利国家电影学院-电影资料馆于2021年2月最新完成的4K数字修复版,是此版本的世界首映。
《仪容》《仪容之二》《仪容之三》
The Presence
-1965--1978--1986-
看点:跨越21年的犹太建筑全记录
匈牙利电影大师杨索横跨21年拍摄的三部短片,分别记录了1965年、1978年和1986年三次重访匈牙利小镇欧洛斯利斯考一处废弃犹太教堂和墓地的见闻。本次放映将三部短片“一网打尽”,合并在同一场次中依次进行放映。
《无望的人们》
The Round-Up
-1966-
看点:匈牙利电影打响走向国际的“第一炮”
令匈牙利电影大师杨索名声鹊起的代表作。该片讲述了一段往事:1848年匈牙利反抗奥地利统治的民族运动在失败之后,俘虏们面临着精神折磨。杨索回溯历史,以不动声色的长镜头将反抗的胜利与失败凝结在几簇流动的人群中,借由密闭室内与广阔平原的空间对比,隐喻禁锢与自由,通过真假莫辨的拷问,展现深幽人性与绝望的生存环境。本次放映同样是该片最新修复版本的世界首映。
《红军与白军》
The Red and the White
-1967-
看点:行云流水长镜头下的战火悲歌
匈牙利电影大师杨索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讲述十月革命期间,匈牙利战士加入战斗后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消耗战。杨索极致展现其标志性的长镜头美学,采用超广角镜头辽阔展现伏尔加河平原的面貌,通过壮阔的构图和优雅的移动镜头,以点、面结合的叙事角度,展现敌我双方角色的不断变化,深刻反映战争的残暴和无意义,隐喻匈牙利民族的命运。该片荣获法国影评人协会影评人奖最佳外语片奖。
《静默与呼喊》
Silence and Cry
-1968-
看点:从这里读懂匈牙利革命
匈牙利电影大师杨索自编自导的历史巨作,讲述1919年在匈牙利农村里,革命者与反革命者之间的较量。杨索以一组静态历史照片奠定时代基调,借由轮回的叙事手法,聚焦一户村民生活,牵连出家庭与个人、军事与政治之间的斗争。
克里斯·马克:我的电影就足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了
克里斯·马克是当代视觉文化的开拓人,一生专注于影像革新技术。进入数字时代后,他是最早一批运用计算机制作影像的艺术家,曾用光碟格式创造多媒体艺术,以新媒介来探索记忆结构,被阿伦·雷乃戏称为“二十一世纪人类的雏形”。
记录是克里斯·马克创作的核心。人类活动、政治变革、社会风貌等,都是他感兴趣的话题之一。他曾周游中国、以色列、古巴、西伯利亚等地,记录下发生巨变的世界,见证新社会的兴起。他曾说:“我毕生都在试图了解记忆的功能,它不是遗忘的对立面,而是遗忘的里子。我们不会去回忆,我们只会改写记忆,如同改写历史般一样多。”
“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认为克里斯·马克的电影是“用电影记录的散文”。而这位电影大师一生如隐士般低调为人,鲜少拍照也不愿接受采访。当人们试图谈及他的生活时,他总会说:“我的电影就足以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了。”
《北京的星期天》
Sunday in Peking
-1956-
看点:1950年代北京的22分钟珍贵彩色影像
克里斯·马克来到童年时代向往已久的中国北京。两周内,他游历北京知名景点完成了本片素材的拍摄,最后以时间为线索,杂糅动画与皮影戏,优雅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日常生活、传统文化和蓬勃朝气的市民风貌。
《西伯利亚来信》
Letter from Siberia
-1957-
看点:一种“全新的蒙太奇”
克里斯·马克假借写信的口吻,展现其对西伯利亚的考察。在这部62分钟的影片中,他将西伯利亚的影像和照片素材进行拼贴,勾勒出西伯利亚社会建设面面观,结合动画与伪电视广告,幽默地批判了西方大众文化。巴赞认为其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蒙太奇”。
《以色列建国梦》
Description of a Struggle
-1960-
看点:以色列建国初期全记录
在以色列建国12年后,克里斯·马克踏上了这片土地。最后以60分钟的体量,将过去的黑白影像资料和现代以色列人民的生活景象相结合,深入沙漠、海洋、集体农场、学校、社交场所等,对比了以色列在战争中的悲惨命运与现今安稳的社会环境。他怀揣着历史责任感,重新审视以色列瞬息万变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本片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纪录长片奖。
《堤》
The Pier
-1962-
看点:烧脑科幻超级神作,诗意极简实验前卫
克里斯·马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仅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拍摄。影片讲述核战爆发后,一名幸存者被当作试验品穿越时空回到过去的故事。本片几乎完全由黑白静态照片构成,采用旁白叙事,背景音效则充盈着迷幻不安的情绪,是一部浓缩的末日英雄悲剧史诗。
《美好的五月》
The Lovely Month of May
-1963-
看点:巴黎春天的战争与和平
1962年5月,在阿尔及尔战争结束、法国与阿尔及尔签署埃维昂协议之后,克里斯·马克携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得主皮埃尔·洛姆于巴黎拍摄了55小时的影像素材。本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采访巴黎街头的人们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感受;第二部分聚焦公众活动与私人讨论,探寻城市间种族、阶级、政治等面貌。法国电影大师们让-吕克·戈达尔、阿伦·雷乃、让·鲁什等均有出镜。影片荣获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最佳处女作奖。
《三呼鲸鱼》
Three Cheers for the Whale
-1972-
看点:鲸鱼对不起,鲸鱼我爱你
本片以教科书的方式科普了鲸鱼这一庞大的海洋哺乳类动物,通过拼贴图片、动画、历史影像等方式,展现了多个国家的捕鲸历史。鲸鱼的哀嚎,配以捕鲸场景和猎鲸武器的画面,揭露了鲸鱼遭到捕杀的真相,呼吁人类保护濒危海洋生物。
《黑泽明》
A.K.
-1985-
看点:日本史诗杰作诞生记
克里斯·马克为黑泽明《乱》的制作团队拍摄了纪录片,以“战”、“忍”、“义”等十个章节记录了黑泽明与团队的拍摄过程,收录了正片中未出现的珍贵删减片段,展现剧组的耐心、黑泽明的谦逊及其天才的导演水平。
《第五等级》
Level Five
-1997-
看点:无可复制的历史影像记忆
克里斯·马克的“虚构纪录片”。影片讲述了程序员劳拉为了替亡夫完成一款有关二战冲绳岛战役的游戏,开始大量搜集资料的故事。马克亲自担任旁白,以编程为线索,利用剧情片的叙事外壳包裹纪录片的本质。他自此开始对数码科技产生浓厚兴趣,片中他使用了当时先进的计算机图像技术,拓宽了影像的未来感。
筱田正浩:在前卫先锋与娱乐大作间游刃有余
在日本电影新浪潮史中,“松竹新浪潮”无疑是最有名的。大岛渚、吉田喜重与筱田正浩这“三驾马车”,以自由奔放的鲜明个人风格,在电影界掀起一股新风潮,亦为后世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筱田正浩生于1931年,在松竹公司出道后迅速成为“松竹新浪潮”的旗手之一,后退出松竹,成立独立制片公司“表现社”。筱田正浩的电影创作从不拘泥于形式,在前卫先锋的独立作品与娱乐大作之间游刃有余。
他一生拍摄三十余部电影,获奖无数,更是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常客。包括参展威尼斯电影节的《心中天网岛》、参展戛纳电影节的《沉默》《卑弥呼》《写乐》、在柏林电影节获奖的《长枪权三》等都是其代表作。
筱田正浩的个性独特,风格鲜明,在日本本土电影的发展中,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他的作品冷峻,悲怆,知性,感伤,蕴含厚重的历史积淀。他用史学家的缜密严谨,剧作家的细腻才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将日本的传统文化同自己的艺术理想紧密结合,一直追求着理性的题材和画面的美感。
《干涸的湖》
Youth In Fury
-1960-
看点:筱田正浩、寺山修司、武满彻三强联手
安保斗争的时代,年轻男女齐聚一堂。学生斗士下条卓也对大众运动嗤之以鼻,整天做着成为“英雄”的白日梦。面对如火如荼的游行示威,他怒斥“无聊至极”,打算带着炸药出门实现他的“革命”,却被警察逮个正着。本片是筱田正浩执导的第二部长片,由电影大师寺山修司操刀剧本,音乐鬼才武满彻配乐。三人合作无间,联手打造出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佳作,亦让筱田正浩跻身“松竹新浪潮”三杰之列。
《暗杀》
The Assassin
-1964-
看点:松竹新浪潮的古装武士片代表作
文武双全的北辰一刀流剑士清河八郎曾是倒幕急先锋,却又因组建取缔勤王志士的浪士队获得大赦。然而,当他带着浪士队赶赴京都后,才道出他此行的真正计划。本片是筱田正浩在松竹新浪潮时期的代表作之一,筱田正浩在时代剧中采用了不少实验性的手法,更向其钟爱的《公民凯恩》致敬,尽显新浪潮风范。
《心中天网岛》
Double Suicide
-1969-
看点:融合现代视听艺术与传统曲艺的极致形式美
故事取材于当时纸店老板纸屋治兵卫与性工作者小春在网岛大长寺内殉情的真实社会事件。筱田正浩构思十年,与诗人富冈多惠子及音乐大师武满彻携手创作剧本,将这部杰作搬上大银幕。本片是筱田早期前卫美学的集大成之作,他在片中引入日本传统戏剧中的“黑子”,更有大字、浮世绘等极具风格的布景,将现代电影与歌舞伎、净琉璃的魅力完美融合,囊括了当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一名、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等多个奖项。
《孤苦盲女阿玲》
Ballad of Orin
-1977-
看点:岩下志麻荣获日本各项影后大满贯的代表作
“瞽女”是一个日本特有的词汇,意为盲女艺人。她们双眼看不见光,接受严格训练以后外出旅行,表演传统曲艺,过着贫苦的生活。改编自知名作家水上勉同名小说的本片即以“瞽女”为主角,讲述孤苦盲女阿玲一生的悲惨境遇。
《长枪权三》
Gonza the Spearman
-1986-
看点:绚烂凄绝的银熊奖大作
影片以枪法出神入化亦精通茶道的笹野权三为主角,他向自己的茶道师母阿彩求授茶道“真台子”之奥义,却被诬陷为通奸。两人无从辩驳,只得双双踏上逃亡之路。筱田正浩在片中将其对形式美的追求发挥到极致,尽展茶道、元禄等特色文化,为观众打造了一个绚烂至极又有深度的影像世界。本片荣获柏林电影节杰出艺术贡献银熊奖。
《写乐》
Sharaku
-1995-
看点:超豪华阵容展现浮世绘画师的神秘身世
东洲斋写乐是日本江户时代中期的一位浮世绘画师,以其极具个性的艺人头像画风靡一时,却在出道仅一年后就销声匿迹,其真实身份至今仍是个谜。本片是写乐的传记片,由以研究写乐著称的多栖艺术家弗兰克堺担任总监并亲自出演出版界名人茑屋重三郎,写乐则由男星真田广之饰演。长期与筱田合作的音乐大师武满彻于影片完成一年后去世,也让此片成为其电影配乐的绝响。
孙道临:电影全才的全方位展现
孙道临是几代中国电影观众的银幕记忆。电影全才的他自小展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无论导演、表演、配音均有传世经典。解放后,孙道临以1954年的《渡江侦察记》一跃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演员,随后又主演了一系列优秀影片,包括《南岛风云》《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电波》《革命家庭》等。1962年,孙道临被评为“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1963年,孙道临主演了《早春二月》,表演艺术生涯随即因故中断,直到1979年才以《李四光》一片复出。进入1980年代,孙道临先后自导自演了《雷雨》和《非常大总统》。2001年,八十高龄的他执导了《詹天佑》。2005年,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大会上,孙道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
孙道临与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是多年的老朋友。1990年,孙道临就曾担任过上海电视节的评委。1993年,孙道临担任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的中英双语主持人。1995年,孙道临担任第二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评委会主席。
2021年正值孙道临百年诞辰,上海国际电影节“向大师致敬”单元将展映孙道临的多部经典作品,向这位塑造过无数个英俊潇洒的银幕形象、在艺术上多才多艺的大师致敬。
《乌鸦与麻雀》
Crow and Sparrow
-1949-
看点:群星荟萃的小市民悲喜剧
1948年冬天上海某弄堂的一幢房子里,一群各个阶层的小市民智斗强占房子的国民党官员及其情妇的故事。赵丹、吴茵、黄宗英、孙道临、上官云珠、李天济等演员的表演个个出彩,堪称中国电影史上永恒经典。2013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与积家合作,对此片进行了数字修复。
《永不消逝的电波》
The Eternal Wave
-1958-
看点:红色谍战片的起点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共产党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人物事迹的电影,以上海地下党联络员李白烈士为原型,讲述电报专家李侠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利用秘密电台传递情报的故事。孙道临为了演好角色,探访了李白夫人裘慧英及多位真正地下工作者,并学会了发电报。一向扮演英雄人物的王心刚破天荒地在片中扮演反派,是影片的另一大看点。
《革命家庭》
A Revolutionary Family
-1961-
看点:于蓝大银幕代表作之一
本片讲述了1920-1930年代,一个普通家庭的每个成员都投身到革命洪流中去的故事。电影大师水华自编自导,夏衍对剧本进行精修,着力塑造于蓝扮演的周莲这个角色,是如何耳濡目染地从一个农村妇女成长为一个革命的母亲,并通过这个家庭的遭遇,把他们跟革命事业和党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扮演周莲丈夫江梅清的孙道临虽然出场不多,但却演活了一个把全身心都献给党的革命者。
《早春二月》
Early Spring
-1963-
看点:孙道临与谢芳和上官云珠的精彩对手戏
根据柔石的小说《二月》改编,讲述1926年,青年知识分子肖涧秋来到芙蓉镇任教后因情感纠葛而幡然醒悟、投身革命的故事。影片由谢铁骊自编自导,夏衍对剧本做了关键性的修改。孙道临扮演气质儒雅的肖涧秋,谢芳和上官云珠分别扮演追求进步解放的陶岚和苦命悲情的文嫂,三人之间精彩的对手戏与影片淡雅哀怨的整体风格一样,富有古典韵味。肖涧秋弹奏的《徘徊曲》是孙道临的即兴之作。影片荣获1995年中国电影世纪奖十佳影片奖和十佳导演奖。
《阿Q正传》
The True Story of Ah Q
-1981-
看点:孙道临的声音演出
上海电影制片厂为纪念鲁迅百年诞辰、《阿Q正传》创作60周年而拍摄。上海滑稽戏演员严顺开以惟妙惟肖的演技,塑造出阿Q愚昧又落后、可怜又可恨的性格特点,因此荣获第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影片还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这也是第一部入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国产片。孙道临在片中未有出演,是鲁迅的旁白配音。
《雷雨》
Thunderstorm
-1984-
看点:孙道临首次自编自导自演
孙道临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改编自曹禺的名剧,以周公馆两代人、八个人物之间的关系为线索,批判封建家庭的丑陋与腐朽。孙道临曾在1943年演出过话剧《雷雨》,扮演周萍,而这次则扮演大老爷周朴园,还集结到秦怡、顾永菲、马晓伟、张瑜等多位知名演员出演,加上曹禺对改编、选角、置景等方面的亲自指点,令影片成为众多《雷雨》影视剧改编作品中的佼佼者。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