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名言的意思

时间:2022-05-10 12:5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趣说古今事 | 评论: 次 | 点击:

不可名言的意思

1. 缺一不可的名言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修身》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淮南子.缪称训》

【至诚则金石为开.】--《西京杂记》

【多虚不如少实.】--(宋)陈敷

【事实常没有字面这么好看.】--鲁迅

【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韩诗外传》

【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宋)杨万里

【锄一恶,长十善.】--《宋史.毕士安传》

【诚无不动者,修身则身正,治事则事理.】--(宋)杨时

2. 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意思相近的名言

1、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契诃夫《变色龙》

2、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3、顺境的美德是节制,逆境的美德是坚韧,这后一种是较为伟大的德性。 ——培根《伟大的复兴新工具论》

4、人生是一次航行。航行中必然遇到从各个方面袭来的劲风,然而每一阵风都会加快你的航速。只要你稳住航舵,即使是暴风雨,也不会使你偏离航向。——西·切威廉斯《名人传》

5、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卡耐基《人性的弱点》

6、只有经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奏出世间的绝唱。——泰戈尔《文明的危机》

3. 关于解释名言的意思

1.知道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说明了一定要有好的心态,只有将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才能更好地学习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dai 四声) 学而不思则罔------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所以我的理解是:只埋头读书作学问,而不反省自身来纠正自己的错误,提高修养,培养良好的品德,那么就会迷失方向,学的知识就会用于邪门歪道。

思而不学则殆------而如果只是着眼于自身,而不向外部学习,不与外部接触,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础,更谈不上进步了!这也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总之,孔子是告诉弟子,即使学习忙,也不能丢弃修养品行。正确处理内外部的关系! 3.这一章的原文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迄今几乎没有人从思想上特别看重这一章。

它既未言“仁”,亦未谈“礼”,似乎只是一个编排上的起头,而不是内在的开端。可是,如果我们深入到《论语》的语境之中,会体会到这一章、乃至这一章中孔子所说的第一个字具有的极深的含义,由它才能进入孔子的思想境界之中。

传统注释家们对于这个“学”字有两大类看法。第一种认为它是个“虚字”或及物动词,指“去学个什么”。

比如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主张:“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

“效”一定是指去仿效个什么,这里按朱熹当然意味着“效先觉之所为”。另一种看法认为这个“学”字只能是个“实字”或“名词”,不然不可以作为“习”的对象。

毛奇龄《四书改错》这样批评朱熹:“学有虚字,有实字。如学礼,学诗,学射、御,此虚字也。

若志于学,可与共学,念终始典于学,则实字矣。此开卷一字,自实有所指而言。

……且‘效’是何物,可以时习?……学者,道术之总名。” 这两种解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使“学”完全受制于“所学”,不管这所学指先觉之所为还是道术。

可是,孔子在这里只讲“学而时习之”,并未讲“学圣”或“学道”。而且,从《论语》全书看来,“学”在一些重要地方不能被置换为“学什么”或“学的什么”;不论“学(的)什么”,总遗漏了孔子讲“学”本身中所蕴涵的那样一种更纯粹活泼的意思。

在一般情况下,“学”与“所学”似乎不可分,谈“学”一定要落实到所学的什么上来。但孔子却常要“还原掉”所学而只讲“学”。

这并非只是为了“缩写”而“言简意赅”,也不是为了达到一个普遍概念,而应理解作,这“简易”本身就是“变易”,因而能使“意赅”,达到无论多少“所学”也达不到的“中极”。 在这种情况下,孔子关注的是“学”这样一个原发的现象或状态。

以否定的方式讲就是:“学则不固”。(1.8) “固”意味着“固执”于某种现成者,因而“蔽”于斯。

它代表着孔子所最反对的一大类人生样式和思想方式。“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4)孔子所戒绝摒弃的这四者——“意,必,固,我”——都属于这一类,指进入不到时机化境域之中的僵执自闭的态度。“学”则恰与之相反,它破除对现成者(不管它们是物质性的还是观念性的)的固执,因而能引人入境。

“学”本身的含义在古希腊人意识到的“学习悖论”中可被更真切地感受到。柏拉图的《美诺篇》(80E以下)讲到了这个悖论。

按照这个思路,“学”就“所学”而言从“逻辑上”就不可能,因为所学者或是你已经知道的或是你还不知道的;而这两种情况都使学不可能或无意义:“已知”就不用学,“不知学什么”就不能学。“学”一定要求一种介乎“已知”与“还不知”的中间状态,但这在持二值逻辑观、真理观和实在观的传统西方哲学中,是一个无法真正说清而只能靠插入“第三者”含糊过去的问题。

直到十九世纪末,“现象”(“‘假’象”)、“生成”、“运动”、“时间”等,都一直未得到通透明了的理性说明。因此,“苏格拉底”或柏拉图只能提出“灵魂不朽(因而已知道了一切)”和“回忆说”来说明学习的可能,“所有的学习不过只是回忆而已”。

当然,这只是一种“含糊”的策略而已。 春秋之时,华夏之域,似乎没有这样的论辩;但孔子对“学”本身所要求的和所能引发的那样一个居间境界的含义,却定有极深的领会。

“子曰:‘七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5.28)可见“好学”是他自认的独特之处。

众弟子中,他独许颜渊“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6.3;又见11.7)以子贡之敏锐,曾参之诚恳,子夏之才气,有若之充实,都不能算好学,可见“好学”绝非指“喜好”一般意义上的“学”和“所学”,而应理解作“对学本身的居中境界好之乐之而不离之”。因此,我们在《中庸》第8章读到:“子曰:‘回之为人也,择手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对于孔子而言乃是“中极”,“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6.29)它是超。

4. 名人名言的意思

应当是“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才对。

的确,《孟子》原来说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 天下”。后人习惯先“达”而后“穷”并改“兼善”为“兼济”,尚不失孟子 原义。

但我确实认为:一个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与“济天下”,那还是 改成本文题目所云的“穷则兼济天下,达则独善其身”的好。 思想史上流行的观点认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作为中国 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补”的体现:前半句表达了儒家的理想主义和入世精神, 而后半句显示出道家的豁达态度与出世境界。

不过,“文本史”的角度讲,这 个说法是有明显缺陷的:如上所述,整个这句话原出于《孟子》,本与道家无 关。而道家或老或庄,似乎都没有说过“善(无论独善兼善)其身”之类的话 。

相反,本来意义上的道家是主张“绝仁弃义”解构道德而追求无是非无善恶 的“逍遥”境界的,它并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前半句是儒后半句是道,似 难以服人。

但如果把“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道德含义除去,而只把它们理解 为“有为”与“无为”,则这句话(不仅是后半句)又成了纯粹的道家思想。 人们常常只把“无为”看成是道家主张,其实至少庄周这个道家宗师也有追求“ 有为”的一面。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庄周曾自比“腾猿”:“其得 楠梓豫章也,揽蔓其枝而王长其间,虽羿、蓬蒙不能眄睨也。及其得柘棘枳枸 之间也,危行侧视,振动悼栗,此筋骨非有加急而不柔也,处势不便,未足以 逞其能也。”

猴子抱上了高贵的大树,便得志称雄,“王长其间,虽羿、蓬蒙 不能眄睨也”。而一旦掉到了荆棘丛中,就夹起尾巴做孙子,“危行侧视,振 动悼栗”了。

换句话说,在庄周看来,人当得势时是“有为”的,所谓“无为 ”,就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时的生存方式:“今处昏上乱相之间而 欲无惫,奚可得邪?” 众所周知,道家在知与行两方面都倡“无为”。单就“无为”而论“无为 ”,本无所谓对错。

强者对弱者“无为”,可以理解为宽容,弱者对强者“无 为”,就沦于苟且了。权力对权利“无为”意味着自由,而权利对权力“无为 ”则意味着奴役。

思想史上有些人(如晚清的谭嗣同称赞庄学对君权的解构) 是从前一种意义上论无为的。但在传统中,从后一种意义上实践“无为”的则 无疑是主流。

问题在于:道家所谓的无为恰恰是一种主要面向弱者的“贵柔” 学说,而弱者对强者的“无为”,不正是苟且吗? 苟且而出于无奈,亦不足责。但庄周的苟且却不是自承无奈,而是把它奉 为崇高境界。

在这种境界中,真伪、有无、是非、善恶都可以不分,或者说都 不可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 ,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恶乎然?然于然。恶 乎不然?不然于不然。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庄子·内篇·齐物论》中的这段话历来被论者看成是道家思想的精髓。的 确,我国传统时代一大弊病是言行不一,儒家的那一套仁义道德只说不做,法 家那一套关于“法、术、势”的厚黑学只做不说,所谓“儒表法里”是也。

而 道家的上述诡辩论则为本来难以兼容“;儒表”与“法里”提供了关键性的粘 合剂,为逻辑上磨擦剧烈的王道之表与霸道之里加注了有效的润滑油:法家指 鹿为马,儒家曰此非马,则被坑矣;曰此马也,则非儒矣。而庄子曰:马亦鹿 也,鹿亦马也,所谓“万物一齐”也。

是故指鹿为鹿者,儒也;而指鹿为马者 ,尤大儒也。言“大”者何?谓其超越是非之俗见,是为“真人”、“至人” 也。

故曰:法家儒也,儒家法也。而儒表法里者,其旷世之大儒乎!--庄周 的逻辑适足以论证如此“高尚的无耻”! 要之,用“达则有为、穷则无为”的道家观点去解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 独善其身”,实际上就是说得势了就称王称霸,失势了就奴颜婢膝。

这自然是 大违孟子本意的。《孟子·尽心上》的原话是: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

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 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故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 下。

’” 这显然是表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如果得志,我要造福于天下百姓。即使 不得志,我也要洁身自好,绝不与腐败势力同流合污。

所谓“独善其身”在这 里就是“穷不失义”,而决不是去作“逍遥游”;是“修身见于世”,而决不 是“出世”。这后半句并没有道家所提倡的那种难得糊涂、玩世不恭的态度。

道家主张“顺其自然”,以“逍遥游”的态度对待世事,“不谴是非,以与世 俗处”,把一切矛盾都化解为虚无,化解在庄生梦蝶、蝶梦庄生、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玄谈中,这与“独善其身”绝不是一回事。 总之,这句话如果按其原义,它整句反映的是儒家的理想主义;如果抽掉 其理想色彩,它整句反映的是道家的犬儒主义。

但。

5. 名言及意思

(1).劝人珍惜光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一寸光阴一寸金,存金难买存光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告戒人要诚信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 --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

--屈原,战国诗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

--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 --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

--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 --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

--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 --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

--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 --论语 13.欺人只能一时,而诚实却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英国学者 14.生命不能从谎言之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海涅,德国诗人 15.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16.对己能真,对人就能去伪,就像黑夜接着白天,影子随着身形。 --莎士比亚,英国戏剧家 17.没有诚实何来尊严? --西赛罗,古罗马政治家 18.人如失去了诚实,也就失去了一切。

--黎里,英国散文家 19.诚实最好的政策。 --弗兰克林 20.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马克吐温 (3).劝人宽容,凡事要看得开 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 后悔是一种耗费精神的情绪.后悔是比损失更大的损失,比错误更大的错误.所以不要后悔 (4)坚强的意志\坚定的决心 我成功是因为我有决心,从不踌躇。

拿破仑一世 名言警句 人格成熟的重要标志:宽容、忍让、和善。-《人性的弱点》 名言警句 使你疲倦的不是前面的高山,而是你鞋里的一粒沙子。

-佚名 名言警句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名言警句 (5)关于爱情 真正的爱就要把疯狂的或是近于淫荡的东西赶得远远的。

柏拉图 名言警句 (6)关于修身 君子之修身,内正其心,外正其容。-(宋)欧阳修 名言警句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晋)陶渊明 名言警句 品德,应该是高尚些;处世,应该坦率些;举止,应该礼貌些。-(法)孟德斯鸠 名言警句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名言警句 (7)人要时常自省——认识自己 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希腊) 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

(西班牙) 要想了解自己,最好问问别人。(日本) 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己。

(德国) 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马来西亚) 给自己唱赞歌的人,听众只有一个。

(日本) 莫笑别人背驼,自己把腰挺直。(苏联) 最灵繁的人也看不见自己的背脊。

(非洲) 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每个人都知道鞋子挤脚的地方。

(拉丁美洲) 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自己的饭量自己知道。

(苏联) 不会评价自己,就不会评价别人。(德国) 如果你指挥不了自己,也就指挥不了别人。

(美国) 当面怕你的人,背后一定恨你。(英国)。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想必很多朋友都曾经看过这首《望大陆》吧,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作,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台湾和祖国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草书《望大陆》

而今天我们要讲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作者于右任身上的一件趣事。于右任是陕西三原县人,自幼聪慧,饱读诗书,曾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后来于右任为了振兴中华,于是便投身到了革命当中,参加过同盟会,还是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威望很高。

于右任不仅关心政治,还十分的注重教育。他是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创办人,还是复旦大学、私立南通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校董,可以说他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在多重身份中,他最出名的也还要当属他的书法了。于右任的草书用笔纯为中锋,线条较为纤细(尤比其行楷书纤细得多),而圆劲一如行楷。他的草书可谓自成一派,尽显宗师风范!其集字编成的《标准草书千字文》,对于草书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仍在重印。也因为在草书上的巨大成就,他和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被当时的学界公认为是民国四大书法家!而于右任也被誉为是“当代草圣”、“近代书圣”。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可是就算是”当代书圣“,有时候也会出丑犯囧。因为是大名人,当然免不了酒席应酬。但都说喝酒容易犯错,这话真是一点没错,连于右任也因为喝酒的事而闹了笑话。

文人多好酒,在一次出席朋友举办的酒宴上,于右任就因此多喝了几杯。而恰在这时一个仰慕他”当代书生“大名已久的客人就上前求字了,而于右任因为喝多的缘故也就随口答应了下来,信手便在求字的客人送上的宣纸上写下了几个大字,字当然是非常飘逸潇洒,但内容却让人大吃一惊,只见纸上写的是"不可随处小便"(不知道是不是于老先生上厕所时有感而发写的......).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本来求字的客人满心欢喜,以为能得到偶像的”大作“,可谁曾想竟然是这样的内容,不免让人有些尴尬。但是,见到于右任醉酒的样子和在场的众多客人,为了怕于右任闹笑话,这个客人于是也就忍住向于右任询问这幅字的意思了。

于是,第二天一早,这个求字的客人便登门拜访于右任老先生。这时的老先生自是已经清醒了,在得知客人告诉他昨天的事情之后,他再看这幅字也就不免有些尴尬,这可真是闹了大笑话了,可现在该怎么办呢?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于右任想了想,于是便吩咐下人把这幅字给逐一剪掉,然后又调换了顺序,重新组合成了一句新话,叫做“小处不可随便”。虽然对这幅字并没有进行改变,但仅仅调换了一下字的顺序,整句话的意思便瞬间上了好几个层次,从不当大雅之堂上升到了人生至理名言的地步!于右任老先生的机智和才华真的让人敬佩不已。

而客人看了之后,更是对于右任的才华敬佩不已,连忙道谢,然后回去之后便赶忙花重金将其精细装裱了起来,挂在了自家的客厅上。据说但凡来他家做客的客人,无一不对这幅字的艺术价值和所透露出的人生哲理表示佩服!而这段调换顺序的趣事也因此被人们广为流传,这句“小处不可随便”也在当时成为了名言让于右任之名又更上了一层楼。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从上面的故事中,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于右任先生身上普通人的一面,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出色的才华和能力。除了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外,更让人敬佩的是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和至死不渝的忠贞信念,为了中华崛起,他放弃了本来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走上了充满危险和未知的革命之路。从政期间,他清正廉洁,不占一分便宜,全心全意的在为国家发展而奔走出力。即使是到了台湾,他仍然思念祖国,怀念自己的故乡,不忘本,更不忘自己的根!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而于右任老先生人生的后半段就是在不断的为两岸统一而奔波出力,在他的心里两岸本来就是一家人!据说在于老先生病重说不出来话的时候,他还给看望自己的老部下杨亮功伸了一根手指和三个手指来表示自己的遗愿。但因为动作太过简单,杨亮功也没有明白是什么意思,而后来的资深报人陆铿觉得应该这样去理解于右任的“一个指头、三个指头”:将来中国统一了,将他的灵柩运回大陆,归葬于陕西三原县故里!

著名书法家醉酒后题字:“不可随处小便”,醒后改了一下竟成名言

我认为陆铿的这个解读很贴合于老先生的为人和性格,他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人!在这里,再次向于右任老先生高尚的爱国情怀致敬,和为他矢志不移的促进两岸统一的行为而点赞!

大家认为于右任老先生伸出“一个指头,三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