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满足的名言

时间:2022-05-10 15:2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思庐哲学 | 评论: 次 | 点击:

不能满足的名言

1.人不能满足于现状名言警句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当仁,不让于师。

9.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0.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11.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12.满招损,谦受益。

1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言必信 ,行必果。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1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19.不怨天,不尤人。

20.不迁怒,不贰过。

1.小人之过也必文。

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3.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5.三思而后行。

6.多行不义必自毙。

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8.不以一眚掩大德。

9.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10.知耻近乎勇。

11.以五十步笑百步。

1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13.人皆可以为尧舜。

14.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1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16.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17.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18.千经万典,孝悌为先。

19.善恶随人作,祸福自己招。

20.学而不思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资料

搜狗:/z/q713313084.htm

2.讽刺不满足生活的名言

1、露出半个屁屁不代表你性感,只能说明你内裤买小了。

2、伸个懒腰,晒个太阳,人生苦短,必须性感。 3、我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永远不会分离,但是,也永远不会在一起。

4、赖床,是我每天的必修课。 5、青春就像卫生纸,看着挺多得,用着用着就不够了。

6、每到夏天,去农场打蚊子感觉好爽,终于可以解心头之恨。 7、英文歌听旳是节奏,中文歌听旳是心情。

8、向上爬时,对遇到的人好点,因为掉下来时,你还会遇到他们。 9、请你弄清楚,我不是没人要,更不是非你不要! 10、本人是自恋癌晚期,无药可救。

11、我不是高傲,也不是胡闹,是厌倦了所有的依靠。 12、有时候你需要退开一点,放空一下,然后提醒自己,我是谁,要去哪里。

13、妈妈对爸爸说,女儿会有的,女婿也会有的。 14、小时候,你们有没有玩过一个纸折东南西北的游戏。

15、蚊子,你在逼我,我就往身上抹敌敌畏。 16、我没骄傲,就是不服世道。

17、你让我往东,我他妈连西在哪都忘了。 18、有人问我凤姐和如花掉进水里,我有砖头会砸谁,我回答:谁救人,就砸谁! 19、信誓旦旦给了承诺,却被时间扑了个空。

20、有些人只适合用来怀念而不适合牵手。 21、每一次都笑话了别人,笑疼了自己。

22、男人无论年轻时多叛逆,多洒脱,迟早都会努力奋斗为了一个女人一个家。 23、如果你口中的永远只是个玩笑,那么这个玩笑会在我心中永远存在。

24、我旳偏执,是你永远读不懂旳剧本。 25、宁愿在空调房里哭泣也不愿意在阳光底下微笑。

26、问世间钱为何物,只叫人死不暝目。 27、在百度输入:有没有比我更漂亮的女人。

它回答,对不起,目前没有找到! 28、最怕讲笑话的人自己笑疯了,听笑话的人比平时还严肃! 29、十九岁,我把这生最美丽的年华献给了你。 30、最近又胖了,打电话时一笑,脸蛋就碰能到挂机键。

31、低头不是认输是看清走的路。 32、不落泪,不一定没伤痕。

不说话,不一定没心声…… 33、人生最大的失败是骄傲,人生最大的财富是健康… 34、人生只有出走的美丽,而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35、你不要和我吵,你的每一字,每一句,都会成为伤害我的呈堂证供。

36、拉了三年的手三秒就能放开。 37、冒充老师写字签假条的时候才发现,写一手好字是多么的重要。

38、我难过我难过,只要我不说,就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39、老师不在的时候,教室里就是一个战场。 40、破了就碎了,勉强粘好也是一道疤… 41、有了你的脚,以后我们不用再买蚊香。

42、如果有一天,我突然消失,你会不会发了疯的找我,说着那句宝贝,别离开我。 43、只要不去想,肤浅的快乐其实很容易。

44、回忆更适合埋藏在心中,挂在嘴上的回忆不叫回忆。 45、谢谢伱的谎言,把一辈子压缩到了一年。

46、没有帮我穿上婚纱之前,想都不要想脱下我的衣服。 47、时光总是日复一日,寂寞总是周而复始。

48、说真话的最大好处就是你不必记得你都说些什么。 49、亲爱的,你是教会了我叫每个人亲爱的。

50、我总是害怕,有一天你会发现,我没你想的那么好。 51、我又不是媒婆,别一天天的让我介绍对象。

52、我不是放的开,而是已经看透了。 53、女人往往去买漂亮的衣服来吸引男人,而男人往往喜欢不穿衣服的女人。

54、皇上,我在大明湖畔等你等成了水怪。 55、一直以为裸婚就是不穿衣服结婚。

56、腾讯真不是一般的坑。 57、一个人走,一个人停,一个人享受着一个人的疼。

58、人生朋友分三种:一辈子的、一杯子的、一被子的。 59、情敌掉水里时,我们只能尿尿… 60、十九岁那年,我遇到了想要一辈子的那个男人。

61、现在棺材都涨价了,死不起了! 62、我讨厌你和前女友联系,哪怕是别的女生都可以。 63、绊倒我的,我让他永远起不来,扶起我的人,我让他永远不会摔倒。

64、傻与不傻,要看你会不会装傻。 65、生活就像剥洋葱,总有一片让人泪流满面。

66、今天一直是昨天死去的人所期待的明天。 67、说来也可笑,我每次喜欢的人,最后都会消失。

68、以前无聊就上QQ,现在上QQ好无聊。 69、一点点的念旧,一点点的恋旧。

70、痛自己扛,泪自己擦。

3.名言“不满足是向上的年轮”的意思

意思是对自己的不满足可以促使自己不断努力,达到更高的成就。人只有不满足才不会安于现状,只有不安现状才能有动力发展进步。

“不满是向上的年轮,载着不自满的人向前进。”这句话是鲁迅先生说的。

鲁迅先生生活在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他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华民族凤凰涅槃、久经苦难的烈火岁月。中华民国早期,当时的社会状况是中国革命现实层面上已经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但是当时的农村人口很多,而且深受封建社会思想控制的流毒,鲁迅先生深深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的危害,鼓励人们丢弃旧思想接受新思维。

1898年,18岁的鲁迅,怀揣着慈母多方设法筹借的8块银元,离开家乡进了南京水师学堂,期间,鲁迅阅读了外国文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开拓了视野。特别是严复翻译的英国人赫胥黎著的《天演论》,更给予鲁迅以深刻的影响。

鲁迅认识到现实世界并不是和谐完美的,而是充满了激烈的竞争。一个人,一个民族,要想生存,要想发展,就要有自立、自主、自强的精神。不能甘受命运的摆布,不能任凭强者欺凌。

扩展资料:

思想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

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4.名言“不满足是向上的年轮”的意思

鲁迅先生的意思就是人不可以有了一点成绩就自我满足,要一直对自己有着严格的要求,一直有向上的欲望,才会得到进步。这个“不满足”不是贪婪的意思,而是进取的意思。

在我的书桌前有这样一句话:“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这句话是著名作家鲁迅说的,意思是,你对自己不满足,就说明你想上进。说起这句话,可有一段来历。

三年级期末大考,我考了年级第一,那时我非常高兴,对自己相当满足。回来告诉爸爸后,爸爸却说:“你已经对自己很满足了吗?”我爽快地说:“考了年级第一,当然满足了。”爸爸严肃地说:“你还不能满足,因为你并没有考三百分。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你连‘终点’都没到,‘车轮’就坏了,那你不是停在这里让别人超过吗?”爸爸的训导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因为我当时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去。我还是老样子,天天玩啊,看电视啊,打电脑啊,不去修那个“车轮”,结果,四年级大考验证了爸爸的话,我只考了班级第五。我很沮丧。爸爸看了我的成绩,没说什么,默默地把“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这句话写在了纸上,贴在了我的书桌前,让我以后照着这句话去做。

记得有一次,我和表哥张明月比对着墙打乒乓球,结果我以403比400获胜,这次我知道自己不能满足,因为我和他仅差三分,很快他就能追上我的,于是我在家里拼命练习,练得两手发酸,两脚发软,但我还在练习。最后一次,我以500比468大获全胜,张明月已经被我吓怕了,从此再也没跟我比过。赢了他,我很高兴,但我还必须赢自己,因为一满足我就会停止前进。

直到现在,我一直照着这句话生活着,我相信,我能一直保持这种品德,让我的人生在不懈努力中,过得又精彩又充实。

记得鲁迅先生曾说过,不满足是向上的车轮。一个企业想要迈向卓越,必先做到优秀;但是却往往因为优秀,就会满足现状,就会固步自封,所以难以卓越,也所以优秀是卓越的大敌。绝大多数公司始终未能成为卓越的公司,全是因为它们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公司——而这正是它们的主要问题。优秀是卓越的大敌,这一现象并非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它也是人类普遍面临的问题。《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则是讲如何将一个优秀的企业,发展为一个能持续创造非凡业绩的卓越企业 ——那就是不满足!

“不满足”这个车轮必能把你带到更美好的世界,引领你到更开阔的天地。不满足于现状,不满足于琐碎,才会对这个世界有所希冀,才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追求,才会对身边的一切有所要求,才有因不甘于重复而萌生的要改变的心,才能牵动我们的每一寸神经,每一块肌肉,才能使我们热血沸腾,热火朝天地大干起来。

不满足于现有的,不满足于已掌握的,才有科技的不断进步,……一切的一切都是由于“不满足”,也许你会认为这是一种可怕的欲望,不,这是一种热切的追求,是一种盼望,是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我们向前迈步,路就会在脚底下延伸,我们扬起帆,便有八面来风;我们向上攀登,便没有不可到达的高峰。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才有回报。要做就做最好,一年一年,步步高!”

5.不知足者常乐的名言

古人云:“知足者长乐。”

想起李白的名诗《将进酒》,里面就有这么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借酒浇愁,以醉求乐,把世事一古脑儿抛开,“真太舒服了!”也许这就是“知足长乐”的一例吧。

其实,“知足者常乐”是一种消极回避的人生观。人生在世,对世上一切不闻不问,与死物何异?况且,知足了,就不思进取了。

有句俗语说得好: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说:“知足常乐”虽是一句流传已久的名言,但处于改革大潮的今天,这种观点我们不能苟同。

“知足”的反面就是“不知足”,对今天的改革者来说,就是要锐意进取,迎难而上,不断夺取新胜利。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新事物代替旧事物,这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因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不知足”的心态,去探索新事物,支持新事物,永做新事物的促进派。

在“不知足”者面前有的是困难和挫折,改革是一项探索创新的活动,改革者会随时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分析失误,付点学费总是难以避免的。再说,改革要打破旧观念、旧体制,必定会遇到重重阻力,改革的道路真是既曲折又艰难。

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其实是块试金石。在懦夫面前,它俨然是庞然大物,高不可攀,懦夫退却了,绊脚石成了懦夫的墓碑;在勇士面前,它不过是块小顽石,它成了勇士的垫脚石、磨刀石。

今天的改革者们就应争当勇士,不断进取,不断攀登。挫折只是前进中的变奏曲,因为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而是无敌的、必胜的。

也许,“知足者”会感到困惑:改革者要成为“不知足”者,不是在受苦吗?怎能是享乐呢?是的,“不知足”者必定会吃苦,然而,“不知足者”同困难作斗争,其中必然有“知足”者所无法体会到的乐趣。再者,事物发展的途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任何欢乐幸福都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都是由艰苦而来,苦是乐的根,乐是苦的果。我们只要迈出一串坚实的脚印,定能享受到胜利和成功的乐趣。

人生的旅途中,自然有顺境、也有逆境,保持快乐平和的心境则是最重要的。但是知足者真能快乐吗?各有各的看法与说法,正所谓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

一代伟人毛泽东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在此借用一下送给“不知足者”共勉,让我们担负起历史的重任,勇往直前、为国为民鞠躬尽瘁,造福后代,何怕别人讥笑“不知足”?!新的世界是一片灿烂的阳光。

把自己过去拥有的东西毅然抛弃,扑向未来,这是勇士的气魄、胆略与作为。人类只有在永不知足的追求中,在永不满足的创造中才能生存、发展、延续、进步。

所以,我认定“不知足者常乐。

不能满足的名言

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更好

哲学是什么?

(本文原题为“What Is Philosophy?”,发表于达特茅斯学院哲学系主页http://www.dartmouth.edu/~phil/whatis/gert.html。)

作者简介:伯纳德·格特(Bernard Gert,1934— )为美国达特茅斯学院哲学系理性哲学与道德哲学斯通讲座教授,曾于2004年访华并在北大举办了讲座。

毛兴贵 译

与所有其它领域一样,哲学也是非常独特的。但是哲学的独特性似乎更容易给人以深刻印象。历史学家、物理学家等一般都能够对什么是他们特有的研究对象这个问题达成一致,但是哲学家们却不一样。有的哲学家甚至坚持认为哲学家根本没有特定的研究领域。

幸亏这种极端的立场并不为太多的哲学家所支持,但是这却揭示出哲学最为独到的特色,即,它不把任何东西看作是不成问题的。这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哲学家们除了自己的理性之外什么也不接受。哲学家们甚至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对任何事物都提出质疑是否可能?

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更好

事实上,是否有些东西是不可质疑的这个最后的问题已经被证实在哲学上具有重大价值。学者们喜欢思考这样一些问题,“什么东西真正地存在着?”“我们能够知道(know)一些事物吗?”或者“是否存在一些普世性的道德标准?”诸如此类的哲学问题已经成为了哲学家的研究对象。若干世纪以来,他们都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许多当代的哲学家开始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这些问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当哲学家问“什么东西真正地存在着?”时,我们并不清楚他们究竟想知道什么。显然,他们知道他们正在阅读的那张报纸真正地存在着。因此,我们不能以简单而直接的字面意思去看待他们的问题。那么这一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恰好是当今许多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存在”或“真正地存在”这样的词出现在哲学式提问中时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是通常所说的“形而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理,当一个理智健全的人提出“我们能够知道一些事物吗?”这个问题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以为他对一个人是否知道自己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表示怀疑。因此,一些哲学家已经开始关注对“知道”一词的意义的理解,正是它让人们提出我们是否知道一些事物这样的问题。这种关注是通常所说的“知识理论”或“认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有人相信,除非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欺骗在道德上都是不正当的。是否存在一些普世性的道德标准这个问题通常都是由这样的人提出来的。在这里,哲学家也已经认识到我们不能以一种简单而直接的方式去看待哲学问题。因此,他们开始研究“普世性的道德标准”以及相关的短语究竟是什么意思。这种研究构成了所谓的“伦理学理论”或“道德哲学”的一部分。

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更好

对出现在传统的哲学式提问中的单词和短语的意思的关注致使一些哲学家去研究这些单词和短语出现在普通语言或日常语言中时所表达的意思。因为一个语词出现在哲学问题中时所表达的意思似乎极有可能与它出现在普通语言或日常语言中时所表达的意思密切相关。一些研究了“存在”、“知道”和“道德的”这些语词的通常用法的哲学家得出结论说,许多哲学难题都源于人们对这些语词通常用法的误解。他们开始相信,传统哲学问题大多数都是出于对普通语言中语词的误解。那些认为研究普通语言对于理解哲学问题很重要的哲学家有时候被称作“普通语言哲学家”,有时候被称作“语言哲学家”,有的时候又被称作“分析哲学家”。

因此,普通语言哲学家并不是语言学家,他们对普通语言的兴趣并不是出于普通语言本身,而是因为它有助于理解哲学问题。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会很清楚为什么哲学家仅对普通语言中的极少数语词和短语感兴趣。他们只对出现于传统哲学问题中的语词或短语,或者再广泛一点,只对那些他们认为对之加以正确理解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哲学问题的语词和短语感兴趣。

有的哲学难题并不是源于对普通的日常语言的误解,而是源于对专家在他们的研究中所使用的语言的误解。历史哲学处理源于历史学家话语的哲学难题;科学哲学(它有各种分支学科,如,社会科学哲学,心理哲学)处理源于科学家话语的哲学难题。为了与专门化趋势保持一致,现在有一些课程专门致力于那些源自有限的但却重要的生活领域(如宗教、艺术、医学)中的哲学难题。在这些更为专门化的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领域从事研究的哲学家要想为更好的见解(understanding)作出重要贡献,他们都必须对自己进行哲学探讨的对象有非常全面的把握。比如说,一个对科学知之甚少的科学哲学家必然是一个拙劣的科学哲学家。

我说了这么多,好像哲学难题总是源自对语言的误解似的,其实并非总是如此。的确,解决哲学难题通常都要求准确地理解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但是对于解决源自各种领域,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人文领域的难题,同样如此。人们试图得到一种清晰、连贯而又能为人所接受的世界观,哲学难题就源于这样一种努力。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兴趣去得到这种世界观,而且,对获得这种世界观感兴趣本身也没有多少直接的实用性。

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更好

与科学家对世界的兴趣不一样,哲学家的兴趣根本不会带来人们改变世界能力的提高。尽管基础研究的科学家通常发现了一些可以直接用于改变世界的信息,但是这却不是他们的目的所在。哲学家根本不揭示这种信息,尽管哲学的研究可能为科学家提供一种见解从而使他们能够有所发现。比如,爱因斯坦在研究两件事情同时发生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哲学家就为他提供了一种见解,这种见解对于他某些更为重要的科学发现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那些自己不是伟大科学家的哲学家对科学发现即使有影响,也很少有如此直接的影响。哲学家的确有时候帮助澄清了某些阻碍科学家顺利前进的混乱,但是这些哲学家主要是科学哲学家。

对有的哲学家来说,即使是间接的实用性也并不重要。因为哲学家所要追寻的并非知识,就是说,不是那种可以被运用于实践的知识,而是见解。换句话说,哲学家试图理解世界,或至少理解它的某一部分。只有那些真正伟大的哲学家才试图呈现一种完整的世界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阿奎那、霍布斯、斯宾诺莎、休谟、康德、黑格尔、密尔和尼采(并不是所有哲学家都会赞同这一名单),这些人试图将一切事物都囊括进自己的体系。他们不仅试图提供一种理解世界本质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认识这一点,而且还试图揭示人类在这个世界上的角色,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最好地扮演这种角色。他们试图提供一种理论体系,在其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有意义,或都能够被理解,在这个体系中,人类将得到全面的指导以安排自己的行为。这些体系至今还没有任何一种整个都为人接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哲学家就认为伟大的哲学家没有任何值得学习的地方。相反,进入哲学研究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研究其历史,因为只有通过审视历史上的伟大哲学家所做的种种尝试,我们才能知道要想得到一种清晰、连贯而又为人所接受的世界观有多困难。学者,甚至专业哲学家为得到这种观念而作出的许多尝试都远远不如这些过去的哲学家所作出的努力。但是我们研究过去的伟大著作不仅要向它们学习,而且要避免它们的错误。不懂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历史覆辙,在哲学上尤其如此。因为当今的哲学家所面临的大多数难题与第一位哲学家所面临的难题没什么两样。

对于有的思想来说,没有语言它们仍然是可能的,但是哲学思想却不是这样。从本质上讲,哲学与语言学密切相关,它存在于提供一种清晰、连贯而又为人所接受的世界观的尝试中。如果你想要既清晰又连贯,你就必须有意识地将你想说的东西清楚地表达出来。而如果你并没有真正地理解语言的用法,你就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由于我的说明过于简单化,而且有的地方还使人误入歧途,为此,我愿意举一个这种混乱的例子,这个混乱源自对一个很常见但却重要的语词缺乏恰当的理解。

我们很容易认为,“我相信(believe)”与“我知道(know)”只是表达了对其对象不同程度的信心(confidence)。因此我们会认为,相当自信的人会说他们知道,而不那么有信心的人只是说他们相信。由此可见,相信与知道,即与“相信”与“知道”相关的这些思想状态,它们本身只有程度上的差异。如果我们这样认为,那么下面的问题就出现了:我们通常相信不真实的事情,因此,如下一点似乎必定是可能的,即我们可以知道不真实的事情。这一结论似乎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知道与相信都是一种思想状态。但是我们根本不可能知道不真实的事情。这样我们就遇到了一个难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其中一个解决办法就在于断定我们不可能真正地知道任何事物。这一结论似乎来自于两个前提:(1)“我们只能知道在事实上是真实的事物”;(2)“一个人处于知道这样一种思想状态这一事实并不能保证那一事物在事实上就是真实的”。

然而,正如我在本文开篇所指出的一样,我们决不能知道任何事物这种观点似乎是不可接受的。这样,有的哲学家就开始否认这两个前提中的一个或另外一个。他们通常都否认第二个前提,因为我们只能知道在事实上是真实的事物这一点似乎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哲学家们有时候就主张,知道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思想状态,它如此特殊以至于当人们处于这种思想状态时,它就能保证人们所“知道”的事物是真实的。为什么一种思想状态会具有这种特点却如此难以理解,以至于相比之下,人们宁愿接受怀疑主义的观点。但是当面临这种困境时,恰当的哲学式反应应该是更为仔细地对前提条件进行考查。这样我们就找出了导致我们陷入困境的原因,那就是把知道看作一种思想状态这种观点,甚至未加论证我们就接受了这种观点。“相信与知道,即与‘相信’与‘知道’相关的这些思想状态”,在这一看似简单的表达中,我们表达了一种甚至自己都不了解的重要观点。在哲学以及其它领域的讨论中,我们接受关键的一步通常都不是通过论证,而是通过“或换句话说”、“换种说法”、“就是说”这样的短语。我将这种方式称为“想当然的等价式错误”(the fallacy of assumed equivalence),这是人们最常犯的一个错误,在我们刚才提到的讨论中,这种错误导致我们在没有任何论据的情况下就接受了知道是一种思想状态这种观点。

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更好

但是知道并非一种思想状态,就是说,“知道”这个词并不是指一种思想状态。如果我不为这句话提供论据的话,这句话本身将会成为另外一个“想当然的等价式错误”的例子。但是很不幸的是,完整的论证会占去太多的时间和篇幅,因此我在此只能给出最简略的论证框架。通常,每当我们说“X是一种船”或“X是白色的”时,我们也可以说“语词‘X’指的是一种船”或“语词‘X’指的是某种白色的东西”。当我们谈论的不是有形的对象时,X是某种东西这种观点源自语词“X”被用来指称那种东西这一事实。这就是语词在哲学中是如此之重要的原因。正是因为“知道”被用来指称一种思想的状态或活动这一事实导致把知道看作一种思想状态。

但是“知道”并不是用来指称一种思想状态,事实上,它根本就不是用来指称的。相反,我们以一种非常不同的方式在使用“知道”一词。的确,我们只是在我们对某事非常确定时才使用它,但是使用这个词还有更多的条件,使用“知道”时我们必须对自己所说的话有充分的证据。这样,“知道”一词的用法与“相信”有着重大区别。从下述事实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关于“相信”,我们说“你为什么会相信”;但是关于“知道”,我们却说“你怎么知道”。当我们有一种证据几乎总是能够证明我们说自己知道的东西是真实的时,我们说“我知道”就是正确的。说“我知道”就意味着我们有非常确凿的证据证明知道的对象是真实的。当然,我们的确经常都有这种非常确凿的证据,因此在说我们知道时我们往往是正确的。

20世纪两位一流的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与J. L.奥斯丁曾经研究过这个主题,这里对“知道”一词的简要讨论对于对这个主题的某些部分而言只是一种非常简略的概述,它包含了一些误导性的说法以及一些根本性的错误。比如说,把相信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就极具误导性,认为只有当我们有证据(至少在“证据”一词通常的意义上)时说“我知道”才是正确的,这简直就是错误的。但是对“知道”的讨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许多当代的哲学家究竟在做什么,也表明了他们的工作是如何之困难。有人提出,这种工作是否值得去做?对有的人而言,这是不值得的。但是对有的人来说,为了自己去理解事物的欲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欲望。

在哲学中,人们必须找到一种清晰、连贯而又能为人所接受的世界观。对这些人来说,哲学不仅是他们所想要的,而且还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约翰?密尔曾经说:“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要比做一个满足的傻子更好。”其实这样说还更合理一些:“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必然不会得到满足。”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