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兼听的名言

时间:2022-05-10 19:0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红林主人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兼听的名言

1.有关明辨是非的名人名言有什么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列宁了明了,一迷万惑。——(宋)普济 小道之妨大务,小察之伤大明。

——(北齐)刘昼 明鉴照形,美恶毕见。——《新唐书》 知人知智,自知者明。

——《老子》 人不易知,知人不易。——《明通鉴》 事传三人,辄失其事。

——(清)林伯桐 求言非难,听之难;听之非难,察而用之难。——《宋史》 非亲身实验证明者,不可轻信。

——蔡元培 是非久自见,不可掩也。——〈晋书〉 是非未明,决不轻下判断。

——陶行知 浅明不见深理,近才不睹远体。——〈晋书〉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篇〉 胆子大和胡说乱骂,是相似而实非。——鲁迅 不审不聪则缪,不察不明则过。

——〈管子·宙合〉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荀子·修身篇〉 勇于断者,不随其似;明于分者,不混其施。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不知味者,以芬香为臭;不知道者,以美言为乱耳。——(汉)桓宽 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

——(汉)刘安 是其所谓非,非其所谓是,此之谓大惑。——《吕氏春秋》 能辨真假,是一种大学问。

——(明)吕坤 恶似是而非之人,忌似是非颠倒。——(清)魏源 万事差错,只是是非颠倒。

——(明)薛瑄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吕氏春秋》 难莫大于辨邪正。

——《宋史》 无是非之,非人也。——《孟子》 水不明则腐,镜不明则锢,人不明则堕于云雾人。

——(明)冯梦龙 见日月不为明白,闻雷霆不为聪耳。——《孙子·形篇》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孙子·说符》 天下惟不明白人多疑人,明白人不疑人也。——蔡锷 秋毫之末,视之可察。

——(汉)刘安 以执两为兼听,而不以狐疑为兼听。——(清)魏源 容人之过,却非顺人之非。

——(清)陈宏谋 目锐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梁)刘勰 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

——(宋)陆九渊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庄子·齐物论》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

——《六韬·文韬·大礼》 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宋)欧阳修 知莫难于知人。

——《孙子家语·弟子行》 处明然后能明人。——(宋)陆九渊 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玩病。

——《汉书》 多见为常,少见为怪。——(清)徐增 听言之道,徐审为先。

——(明)吕坤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东坡 言成事者,以功著而易显;谋几初者以理隐而难昭 。

——《后汉书》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韩非子·六反》 听误多害,听妄多败。

——(唐)皮日体 庸人之目,见利而不见害,见得而不见失。——(清)张伯行 断,失于太速;察,伤于太精。

——《新唐书》 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汉书》 公道自在人心,是非必有正论。

——郁达夫 智非察不神,察非智不精。——(明)冯梦龙 我们要的是明察的鉴赏,不是盲目的崇拜。

——闻一多 谗言谨莫听,听之祸殃结。——《全唐诗外编》 善观人者,观其所言而已矣。

——(清)章学诚 君子不以形迹疑人,亦不以言语信人。——(清)申居诚 善观人者观已,善观已者观心。

——(明)祝允明 伯乐不可欺以马,君子不可欺以人。——《太平御览·兽部八·马四》 谓我不信而庚我者,戏我也;谓我信而庚我者,愚我也。

——(明)徐祯稷 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明)吴承恩。

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句古代格言出自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

汉·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上问魏徽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三国演义》八三回:“良曰:‘古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望陛下察之。’”

————————————

这个成语意思是广泛地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就能明白事情的真相,作出正确的判断,只听信一方面的意见就会不了解真相,得出错误的结论。

告诫人们办事要广泛听取意见,不要听信于一人,才能把事情办好。

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句古代格言出自

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二年》。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意思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

拼音:jiān tīng zé míng ,piān xìn zé àn

兼听:多方面听取不同意见。

明:明辨是非。

暗:糊涂,辨不清事实真相。

扩展资料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典故:

唐太宗问宰相魏征:“我作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明辨是非,不受蒙蔽呢?”魏征回答说:“作为国君,只听一面之辞就会糊里糊涂,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只有广泛听取意见,采纳正确的主张,您才能不受欺骗,下边的情况您也就了解得一清二楚了。”

从此,唐太宗很注意听取下面说的谏言,鼓励大臣直言进谏。魏征去世后,唐太宗悲痛地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看出衣帽穿着是否整齐,用历史做镜子,可以明白各个朝代为什么兴起和没落;用人做镜子,可以清楚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得失。今天魏征不在了,我真是失掉了一面好镜子啊!”

4.“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句格言出自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5.各位朋友,能不能告诉我十句关于听别人谏言的名言警句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汉.王符)

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

貌言华也,圣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汉.司马迁)

明主者务闻其过,不务闻其善。 (《战国策》)

夫民,别而听之则愚,合而听之则圣。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虚己而乐闻。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尊贤使能,信忠纳谏,所以为安也!

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6.一个人或事往往有多面性,不能用定势思维看问题 求兼听兼看的事例和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把木梳卖个和尚

把冰卖个摩尔吉斯人

口香糖的来历

以上是突破思维定式取得成功的例子(详细信息百度一下)

人们总是习惯于竖着切苹果(思维定式),但是横着切会发现里面有一个小星星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的电扇卖不出去 ,当时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于是一个员工提议将黑色改为浅色最终获得了成功

名言: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7.历史上的关于劝谏,纳谏的名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关于兼听的名言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二章 听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二章 听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四十二章 听道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上一章中韩非子告诉君主臣子“无用之辩”的实质是“无故不当”也就是无故名实不符,其本质是“为诬”是欺君,是欺骗,必须治罪。对于官吏来说无功便是过,“过”在一是你没有尽职尽力造福一方,二是你占用公职消耗公共资源,三是你浪费了民众的时间,损害了民众的利益,四是你损害了国家与君主的名誉。而这一切的“过”莫过于浪费民众与国家的时间,生活是时间的积累,浪费时间就是消耗生活,这是罪大恶极之处。

我们痛恶贪官的原因就是在于此,贪官不但浪费了民众的时间,还消耗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无故不当”之臣君主应该及时惩处,清理出官场,保持官场向上向善的风气。如何才能杜绝臣子的“无故不当”之为呢,最好的办法就是“督其用,课其功”,用具体的事务来考查,用结果来验证言论。我们常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实事胜于辩。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一回,好坏强弱自然分晓。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可说实践是检验臣子言论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来证明臣子言论的实用性与功效性。凭空讨论或按君主的喜好评论臣子的言论本身就是一种“无用之辩”与“无故不当”之为,只有通过具体的事务才能检验其实用与功效。

我们不妨问一句,臣子为什么要说“无用之辩”,为什么要做“无故不当”之事,我想最终还是为了私利。臣子有私利必有朋党,这才是韩非子要说的重点“故朋党之言不上闻”,君主审言论核实效,奸臣就不会也不敢说无用之话,不做无故不当之事,自然朋党之言就不会上言于君,不会在朝堂中传留,也就不会产生影响。

韩非子讲完“责言”,总结了君主的兼听纳言之道,他说“凡听之道,人臣忠论以闻奸,博论以内一,人主不智则奸得资。”意思是:听言的方法,总是要让臣下老实地谈论,君主可以从中了解奸情;总是要让臣下广泛地议论,君主得以采纳一种意见。君主如果不明智,坏人就会钻空子。

听言之道,就是要听实话。这话听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实难。按辩证法的思想,说与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一种是假,但我们要想成事就必须要听到真。世俗世界,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凭人类的认知能力还辨别不出真假来,这就是问题的根源,而韩非子的听言之道,就是要臣子说真话,君主辨忠奸。君主了解真实情况,是辨别忠奸的基础。而如何让臣子说真话,或是如何判定臣子说的是真话,韩非子在前几章已经讲得很明白。

听言之道,还在于广开言路,兼听纳言。关于这一点我们讲了很多,圣贤名言也很多。听言,一是让更多的人讲话,二是让人讲得更多,包括反对的话。反对的话本身就是对正面的话的一种侧面验证。君主通过广听言论,正反对比,最后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通常是可行正确的。

参言,是君主汇集智慧与力量的唯一办法,只有这样君主才能拥有一国之智与一国之力,才能代表一国之智与一国之力。如果没有“参言”听言之道,不会辨别臣子言论的实用与功效性,那么奸臣就会利用君主不善听道而结党营私。

【凡听之道,人臣忠论以闻奸,博论以内(nà)一,人主不智则奸得资。】

说一千道一万,一人之力终归有限,成事之道在于凝神聚力。韩非子说过君主治国不能靠尽己之能,必须靠尽人之智与尽人之力。千年古训训千年,但还是有人背而行之,一败再败。现代社会,说话既是民主的体现,也是公民的责任。公司管理,要充分体现民主,让员工说话,让员工尽职。说不说是员工的义务与责任,听不听是老板的权力。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