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的名言

时间:2022-05-11 00:1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读历史很好 | 评论: 次 | 点击:

陈友谅的名言

1.古代帝王的名言

曹操煮酒论英雄

刘备在依附曹操时,曹操约刘备喝酒闲聊,曹操问刘备当今世界谁是英雄,刘备假装不知。故意提起袁绍、袁术等以转移曹操视线。谁知曹操对袁绍等人早有成熟的看法,他认为袁绍“多谋而无决,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算英雄,并直接了当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的刘备窘迫到寄人篱下的地步,而曹操却一眼看出其为英雄,后来果然与曹操三分天下,可见曹操确有知人之明。

朱元彰评论陈友谅、张士诚。元末群雄割据时,朱元彰恰被陈友谅与张士诚夹在中间,西边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在讨论先打谁时,有人提议先攻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再打陈友谅。朱元彰在分析了形势后认为,张士诚性懦,打陈友谅时张必旁观。陈友谅高傲、性燥,如果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抄后路来攻。因此,要首先攻打强敌陈友谅。果如朱元彰所言,朱元彰攻陈时张袖手旁观,终于使朱元彰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拼掉了陈友谅。

宋太宗

宋太宗识吕端。吕端历仕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面对皇帝,他一向直言敢谏,“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就在宋太宗打算重用吕端的时候,却有人反映他“为人糊涂”。早已看准了人的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任宰相期间,正值北宋与西夏交恶,北宋军队俘获了西夏首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已决定将其问斩,吕端却坚决反对。他主张善待那位老太太。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果然收到了争取西夏人心的效果。在宋太宗逝世、一些大臣串谋废黜太子而另立皇子为帝的紧要关头,吕端不动声色地采取多项有力措施,迅速稳住了局面,使太子得以顺利登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动乱。

刘备看马谡。马谡极聪明但华而不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问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诸葛亮还认为马谡通晓兵法,精明强干,是个人才。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后来诸葛亮还是启用马谡去守街亭。马谡死啃兵书,硬背教条,不听从有实践经验的王平的劝告,终于痛失战略要地,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汉宣帝名言

作为政治家的宣帝在训斥太子刘奭时讲出一句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刘邦

刘邦识周勃。周勃是从江苏沛县随刘邦起兵的家乡将领,文化水平不高,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词令,刘邦病危时嘱告吕后:“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智夺吕氏兵权,诛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问题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成吉思汗

名言:“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

“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到处追杀你的敌人,侵略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然后听他们妻子儿女的痛哭声 ”。

“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蜜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2.关于陈友谅的一生

陈友谅(1320年-1363年10月3日),湖北沔阳人;元朝末年群雄之一。农民起义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

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

1355年(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陈友谅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

1357年(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

1358年(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又破龙兴、瑞州。然后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不久,又破建昌、赣、汀、信、衢。

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

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

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

3.刘伯温的名言故事有哪些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其他一些资料供参考: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编者按)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徵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麽对付他们呢?於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麽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於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於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於灭亡了。

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於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4.有关陈友谅的介绍

陈友谅(1320~1363),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中国元末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参加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以功升元帅。元至正十七年(1357),陈友谅袭杀倪文俊。

十九年,杀害天完将领赵普胜,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自立为帝。

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此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

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接连败北。二十三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5.陈友谅听了谁的话变的野心十足杀了皇帝

陈友谅本就是个野心家

1360年(至正二十年),徐寿辉仓促从汉阳出发,临时驻扎江州。江州是陈友谅管辖之地,他命士兵埋伏在城外,然后将徐寿辉迎入城中,马上紧闭城门,将徐寿辉所部全部消灭。随即以江州为都,挟奉徐寿辉居于此地,而陈友谅则自称汉王,设置王府官属。然后挟持徐寿辉东下,进攻太平。但太平城坚不可拔,于是陈友谅军便利用大型船只靠近西南城墙,士兵们顺着船尾爬过矮墙进入城内,攻克太平城。此后,陈友谅便愈加骄狂。陈友谅部进驻采石矶后,他派遣部将假装到徐寿辉面前陈述事情,趁机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徐寿辉一死,陈友谅便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国号汉,改元大义,太师邹普胜以下都是以前的旧官。陈友谅即位之日正巧遇上大风大雨,群臣们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贺,没能按礼仪行事

6.陈友谅的资料

渔民皇帝——陈友谅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红巾军是主力之一,其杰出领袖就是今属荆州市洪湖的陈友谅。

他不但严重打击了元朝统治者,还建立了自己的“汉”国,自称皇帝。 陈友谅(1320年-1363年)元代玉沙县黄蓬(今洪湖市乌林镇)人。

出身渔家,饱尝生活艰辛。 至元六年(1340年)五月,陈友谅到玉沙县城考试武科。

被县尹任为录事。至正八年(1348年)九月,黄蓬山崇鸣寺供神用的刀枪弓箭,没有“以土木纸彩假物代之,”而使用实物,违反元顺帝禁令,静空和尚被县尹下令就地处死。

陈友谅回黄蓬安葬静空和尚。武友柳涛、范洪君说:“现在不少地方已起兵反元,你带领我们,干脆也扯旗造反!”陈友谅说:“反元得有器械,你们先在山中秘密组织渔民打造刀枪,再定举事日期。”

至正十年(1350年)八月十四日,黄蓬山打造刀枪事泄,县尹通缉拿柳涛,范洪君等人。十五日,陈友谅赶回黄蓬散发烧饼,内藏“今晚杀鞑子”的字条,召集渔民千余人,在崇鸣寺斩白牛、白狗祭告天地,于十六日清晨,打败包围黄蓬的官兵。

至正十六年(1351年)一月,倪文俊率红巾军攻占沔阳,陈友谅率百余人投奔倪文俊,被任命为录事参军。他继承和发展钟相的“陆耕水战”策略,多次打退元军的围攻。

至正十三年(1353年),陈友谅已“拥众二万余”,占据了南达蒲圻、嘉鱼,东及汉阳沌口,北至沌水,西抵监利的大片地区。至正十四年(1354年)二月,湖广行省左丞相太不花率舟师五万进攻起义军。

陈友谅经两月苦战突围,转移(氵筮)水一隐蔽,写下了“大禹导汉入(氵筮),吾要导汉入大海;不做河里缩项鳊,要做海中昂头龙”的托物言志之诗。他协助倪文俊攻占襄阳、中兴(今荆州)、武昌、汉阳等地立了大功,升为左将军。

至正十七年(1357年),陈友谅率部攻占岳州、黄州、蕲州等地,被徐寿辉任命为左副元帅。是年九月,天完丞相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遂。

倪文俊逃到黄州,令陈友谅统军反徐未果,三日后畏罪自杀。徐寿辉闻讯,封陈友谅为中书省平章政事兼都元帅。

至正十八年至十九年(1358年-1359年),雄踞建康(今南京)的另一农民起义领袖朱元璋,计划向大江东西两面发展。西面与谅冲突。

陈友谅以轻骑袭击池州,却被朱元璋部将徐达击败,几至全军覆没。 当初,徐寿辉闻陈友谅克龙兴,意欲迁都至此。

但陈友谅徐忌寿辉的到来于已不利,没有允许。徐寿辉只得领兵先驻汉阳,继而下江州(今江西九江)。

江州为谅辖区,谅先布伏兵城郊,佯作出迎,徐寿辉一进城,即闭城门,城郊伏兵四起,尽杀徐寿辉军士,只存徐寿辉一人。谅自称汉王,立王府,置官属,大权尽归谅,而徐寿辉仅拥虚位而已。

至正二十年(1360年)闰五月初五,陈友谅派人在江中沉杀了徐寿辉,于江州称帝。国号“汉”,年号大义。

谅称帝后,认为湖广、广西之地尽为己有,恃兵力强盛,欲东取应天(今江苏南京),以图大业。时朱元璋踞建康,惧陈友谅与张士诚联合起来攻他,于是令谅旧友康茂才去伪降,嘱谅快来伐朱,康作内应。

谅得信大喜,果引水军东下,及抵江东桥,按约连喊“老康”数声,无人应,谅始觉上了康的圈套。不旋踵间,康茂才纠合将士击谅,谅只得改乘轻舟逃走,继遭朱元璋遣兵追击,谅出皂旗迎战,又大败于慈湖,谅不得不放弃太平,直奔江州。

朱元璋乘胜取安庆。派徐达,常遇春等统军与陈友谅军队在龙湾会战,由于大将明玉珍率部退出战斗,自立为王,大大削弱了陈友谅的力量,被徐达、常遇春击败。

至正十一年(1362年)二月,陈友谅部将吴宏、王簿、胡延瑞等,在朱元璋谋士李善长,刘基等重金收买下,先后投降。其时,谅部将于光,欧普祥皆叛离,降于朱。

使江西、安徽诸州县被朱元璋占据,形成了对江州包围局势。陈友谅只得放弃江州,退都武昌。

经过近两年准备,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五月,陈友谅率两湖义军25万,战舰500余艘,进攻洪都(南昌)。洪都一直是朱元璋侄子朱文正驻守的重镇,粮食、军器储备充足,使陈友谅围攻达85天之久,八月初,朱元璋亲自督师,率军10万援救南昌。

陈友谅得报,挥师迎击朱元璋。两军在鄱阳湖遭遇,陈军的战舰大,朱军战舰小,被陈军的战舰撞翻,撞沉百余艘,未战而溃。

第二天再战,从辰时战到午时,谅军大败。谅退保鞵山(即江西大孤山),朱元璋已先在湖上堵住谅的归路。

相持数月,谅乃与将帅谋划,右金吾将军说:“此示弱也,彼以步骑蹑我,进退失所据,大事去矣。”谅不能决,思虑片刻说:“右金吾言是也。”

当下左金吾执己见未被采纳,遂率部将叛离投朱;右金吾得此讯息,相继叛离投朱。朱元璋至康郎山,用李善长计,火攻陈军的战舰。

时火攻陈军的战舰。时火烈风猛,陈军被烧死、溺死者近5万人。

陈友谅退至保鞵山(大孤山),但朱军早已切断陆上退路,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陈决定从水上突围。陈友谅的座舰在泾江口(九江口)搁浅,在换乘小船时,他出舱指挥战斗,不幸被流箭射中头颅而死。

谅之长子善儿被俘,太尉张定边连夜带着谅的次子理,并奉谅遗体返回武昌,葬于蛇山之麓。理即位,改元德寿。

7.刘伯温的名言故事有哪些

刘伯温是朱元障第一谋士,为大明的开国建立了奇勋.姚广孝是朱棣的第一谋士,为靖难之役的成功立下了奇勋.两人又都有奇门遁甲之术.其实刘伯温与姚广孝相差并不远,机乎是同一时代的人.

其他一些资料供参考:

刘伯温在《烧饼歌》中预言了久远的未来,当然也看到元朝气数已尽,明朝将兴。所以他才能顺乎天意,成为一代名相。骄横一时者终难当天命。当代掌权者,附庸者鉴。-- 编者按)

刘基,世称刘伯温,是明太祖的开国谋臣,也是预言《烧饼歌》的作者。

刘基二十二岁时进士及第。但他为人刚正耿直,廉洁奉公。后因揭发监察御使失职,受排挤回家隐居。朱元璋起兵后,刘基出山投靠。

自从刘基前来投靠之后,朱元璋常常前来徵求刘基的意见。刘基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对朱元璋说,主公现在据有金陵,形势险要,虎踞龙盘,地理位置很好。但东南的张士诚,西北的陈友谅,他们常常侵扰犯境,与您作对,这就成了您北定中原的后顾之忧,因此必须把这两个人除掉。朱元璋说.这两个人势力很大,该怎麽对付他们呢?於是,刘基便为朱元璋规划了实现帝业的宏伟蓝图。刘基指出:「张士诚目光短浅,胸无大志,他只想守住自己的那块地盘,不会有什麽大作为,因此不值得忧虑,可以暂时不去管他。而陈友谅就不同,他杀主篡位,野心大,阴谋多,是个危险的对手。而且,他占据武昌,地处南京上游,又有巨舰精兵,时时刻都想吞并我们。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战略上不能两边作战,而应首先集中兵力歼灭陈友谅。陈友谅灭亡之后,张土诚的势力必然孤立无援,一举可定。然后,主公可以挥师北上,平定中原,最后消灭元王朝,那时您的帝王之业就可以实现了!」

刘基如此为朱元璋预言帝王之业,无异於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预言天下三分。这一番预言,使朱元璋大开眼界,提高了认识。过去,朱元璋只是著眼於与群雄争夺地盘,未有一整套夺取天下建立帝王之业的战略方针。因此,听了刘基的话,朱元璋十分佩服、赞赏,高兴地说:「先生以后有高明之计,一定要痛痛快快把它说个透!」

从此以后,朱元璋就按刘基的策略一步步地夺取天下。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阳湖大战中,陈友谅被朱元璋战败,中箭而死.陈友谅之子陈理於次年投降,汉政权灭亡。消灭陈友谅的政权之后,朱元璋又集中兵力,转过来对付东南面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攻陷苏州,张土诚被俘,自谥而死,大周政权灭亡。到了年底,朱元璋便统一了东南半壁江山。与此同时,朱元璋开始独立旗帜,脱离了小明王韩林儿的控制,并派人在瓜步江沉杀了韩林儿。接著,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万北伐,先取山东,旋师河南,扼守潼关,直捣北京。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南京正式称帝,建元洪武,国号大明。是年八月,朱元璋的北伐军攻陷北京,元顺帝北逃,元王朝终於灭亡了。

姚广孝本是医学弟子,十四岁剃度为僧,出家当了和尚,法名道衍。他聪明好学,能诗能画.又精通「阴阳术数之学」。洪武年间,朝廷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中礼部会考,道衍和尚名列前茅。他本可以受封为官,可他仅受僧服之赐。由於跟燕王朱棣志同道合,交谈甚为投契,道衍和尚便跟随燕王北上,在北京主持庆寿寺。其实,他是以佛事来掩人耳目,暗中与燕王密谋,酝酿夺权。所以,燕王朱棣发动政变成功,就是得力於道衍和尚的谋划。朱棣当上皇帝后,并没忘记这位第一号谋臣,於是恢复他的本姓,赐名广孝。此外还要他蓄发还俗,给他送来美女、房子。然而,姚广孝都没有接受,仍然做他的和尚。后来,他又受命监修太祖实录,参与编纂《永乐大典》。

8.评价陈友谅

《明史》在评价陈友谅时,说他“性雄猜,好以权术驭下”。用今天的语言表述,此人很可能具有极强的组织与控制能力、好弄权术且狠辣。其所作所为,距离一个“义”字,相去可谓远矣。然而,他却敢于把自己的年号定为“大义”,并且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各个派别的各路人马相当迅速地整合到自己麾下。由此,可以看出其枭雄的本事与特色。

从众多史料的记载来看,陈友谅雄心不小,胆量极大,而且也不乏以权术驾驭部下的能力。因此,很短时间里,便迅速整合出一个在割据群雄中土地面积最大、人口与兵力最多的“大汉”国,一时间相当咄咄逼人。

从投身造反开始,到自立为“大汉”皇帝,他只用了不到十年时间。这种顺风顺水,可能造成了他极好的自我感觉,以为自己真的是天之骄子,天命所归。于是骄横自负,甚至在处理事关重大的军国大事时,都显得相当粗疏草率。

显然,此人综合素质中的重大缺陷,是导致其毁灭的致命伤。他似乎从来没有过谋定后动、事缓则圆的深谋远虑,做起事来,常常是跟着感觉走,事到临头先干了再说。很有点拿破仑“先投入行动,然后再见分晓”的气概。可惜,他不是拿破仑,他没有拿破仑的政治、军事天才,好运气也不会永远笼罩在他的头上。事实上,以我们今天特别常见的事例回望历史,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或者反过来说,以这些历史返观今日,许多用常情常理不太容易理解的事情,便豁然开朗洞若观火。

鄱阳湖大战之前,陈友谅曾经两次率优势兵力叫板朱元璋,结果,全部由于他的寡谋躁动、大而无当而一败涂地。

9.明朝那些事儿里有一句拿破仑的名言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我相信我是对的”】

朱元璋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只有一把才能打开那扇门。 在进行决策时,会有很多人在你耳边提出他们自己的意见,将他们手中的钥匙交给你,让你去选择,但这个游戏最残酷的地方在于: 你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 如果失败了,你将失去一切。 在战役实施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适合的,能抓住这个时机的,即是天才——拿破仑。 朱元璋在那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在无数的建议中,坚持了自己的看法,牢牢地抓住了那把开启胜利之门的钥匙。 他的成功不是侥幸的,他当之无愧。 他正等待着陈友谅的到来。 陈友谅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中,他已经成为了皇帝,现在所有的文武百官都在面前低着头,聆听他的训示,他的舰队已经兵临城下,应天指日可克,朱元璋将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这片大地上的百姓将在他的管理下,成为他的臣民。 我不是渔民的后代,从来都不是! 好消息一个接着一个,安插在朱元璋军中的康茂才已经成为我的内线,他将在明天为我打开通往应天的道路,我的舰队将一往无前,征服这个富庶的地方,然后就是张士诚,他不过是个软弱的家伙,决不会是我的对手,我将是最后的胜利者!

陈友谅的名言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读历史读到明朝,说实在我对它的评价也都是毁誉参半。不过亡的的确让人觉得可惜,享国276年,这在历朝历代除了盛唐之外,其他的恐怕谁也无法和其比较。有人或许会说到汉朝和宋朝,但汉朝中间间隔了那么一下子,宋朝之后的南宋就不用多说了吧。有人说他锦衣卫和东厂持续两百年的黑暗统治,导致了农民起义的发生;还有人说他曾经的辉煌也是有目共睹,起初争议比较大的当属洪武大帝和崇祯皇帝。

第一:明太祖朱元璋起于草莽,历经十几年,终成大业

1:从一介布衣开始发家起,幼年成长悲催,经过十几年努力成为开国帝王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历朝历代公认“得位最正”的开国皇帝只有刘邦和朱元璋,刘邦甚至在有些方面还不如朱元璋,毕竟他还是当过小小的泗水亭亭长,大大小小管着那么几里地。朱元璋的困难完全颠覆我们的相信,小时候家境贫寒一度给地主家放牛,到了十几岁的时候经历长兄父母双亡,给予了老朱沉重打击。

无奈之下他只好当起了游方和尚,这些年的经验和磨练对朱元璋太重要了。回来之后曾经的小伙伴汤和写信给他,建议他来参军。十几年的努力如履薄冰,从一位小兵开始做起,慢慢做到了义军元帅的位置。在得到李善长刘伯温常遇春等功臣名将之后,他的野心不再满足。上游击败陈友谅,下游消灭张士诚,统一了长江流域,建立的大明帝国,成为开国帝王。

2:创建帝国后,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做了很多大事让人交口称赞,同时毁誉参半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建立明朝后,他的脚步并没有停止。首先北伐攻占元大都,然后在若干年平定了西南云南和四川两个地方。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一方面他惩治贪官污吏,维护老百姓基层的利益,是个了不起的好皇帝。另外一方面他残暴爱杀人,光是洪武四大案就杀了十几万人。许多黑明朝的人往往拿这件事情来说他,可事情都有两面性,任何帝王都有不光彩的一面。

明朝的很多政治制度都是由他制定的,比如说洪武十三年废除中央的中书省集权,历史走向了朱元璋时代,再也没有宰相。朱元璋规定日后子孙谁也不能立丞相,后面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朝政。到了成祖皇帝时代设立内阁,可殿阁毕竟是内阁的前身。地方上他把行中书省以分为三,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提刑按察使相当于省一级的司法最高掌管,都指挥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

3:一生不平凡,勤俭节约,死后留下的遗言也是如此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我们纵观朱元璋的一生,其实很不平凡。但最根本核心的一点就是他懂得勤俭节约,农民出身的他很注重这些事情。死后留下的遗言让人不得不感叹这位伟大帝王:“丧葬仪物,一律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曼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丧葬的东西一律都要勤俭朴素,不能用金玉来代替。明孝陵祭拜也不能因为这个事情来更改,平民老百姓只要守孝三天足够,不能妨碍老百姓的平常嫁娶。这就是朱元璋,一代传奇伟大帝王!

第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即使如此努力也是枉然

1:朱由检这个人原本不是皇位继承人,碰巧得到皇位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明朝的末代皇帝就是明思宗朱由检,他原本不是正宗的皇位继承人。只不过由于自己的皇兄天启皇帝朱由校死的太早,没有子嗣。在登上皇位之前不过是信王的身份,而他面对明朝末年风云变幻的国家形势,也是无可奈何。首先一举铲除阉党,也是有两面性的。

2:有心杀贼但是无力回天,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恳恳处理朝政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明朝最勤政的皇帝大家往往想到的是朱元璋朱棣父子,后面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奇葩,谁都不管用。可不得不说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比起他的祖父三代人来说,可以说更加勤政。不过处理朝政这方面做得不如哥哥天启好,而他也想让大明王朝走向中兴,收复失地。

在崇祯元年才会在平台选择召见袁崇焕,问他爱卿你有什么平复辽东策略?他直接来一句五年全辽可复,没等到五年,后金大军直接逼近北京城,不久崇祯把袁崇焕以通敌卖国罪凌迟处死。从这里可以看出他的刻薄寡恩,袁崇焕多多少少有很多错误,历史上存在很大争议暂且不说。完全不考虑后果是什么!

朝廷在内忧外患之际,想到的都是皮毛。内部有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的红巾军起义,外部有皇太极多尔衮这样的强敌。他想的永远是如何防守后金,殊不知攘外而必先安内的道理。低估了李自成为首的红巾军力量,再一个优柔寡断,内部天灾不断。即使有这么多过错,依然不能说他是昏君。最起码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勤政这方面没得说。据说十几岁登上皇位,等到了崇祯十七年,他三十六岁的时候为了国家头发全白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佩服。

3:崇祯临死前留下的遗言让人感慨万分

明朝的开国皇帝和末代皇帝,留下的名言很励志,都是好皇帝

基本上历朝历代的末代皇帝,很少有人能够和崇祯朱由检相比拟。有人曾经评价崇祯皇帝:“不是亡国之君,只不过亡国的运气还是在他这。”他临死前留下这么一段话,发自内心的感慨:“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对比一下朱元璋和朱由检,一下子差距就体现出来。虽然一个是开国皇帝,另外一个是末代皇帝,很难进行比较。他们二人的出发点都是勤政爱民,一个是残暴杀人,另外一个是喜怒无常,残杀大臣。不管怎样,千秋功过让人评说。个人认为崇祯只能算是个平庸想要有所作为的皇帝,昏君真的不着边。以上便是小殷说历史的原创文章,有不同意见和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喜欢我的可以点赞关注和转发哦!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