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妮.莫里森的名言

时间:2022-05-11 06: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刺猬读书 | 评论: 次 | 点击:

托妮.莫里森的名言

1.托妮·莫里森的作品介绍

《所罗门之歌》

内容简介: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1977年的作品。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贫乏、文化无根的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小说融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风格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

2.关于托妮

托妮·莫里森于1987年创作的《宠儿》是一部描写生活在美国19世纪70年代的“前黑奴”的小说。

这部小说运用多重叙述声音和倒叙等手法,把过去与现在、梦幻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不仅真实地再现了黑奴们在奴隶制下所遭受的种种非人的待遇,而且深刻地揭露了这些黑奴们在精神上所遭受的摧残与伤害,这些伤害阻碍了他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 《宠儿》中充满了主人公寻求黑人自我身份的声音,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重建曾被奴隶制剥夺的身份这一主题,形成同意或反对、肯定和补充、问和答的对话关系。

因此,本论文选用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分析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宠儿》。 复调理论有助于读者关注《宠儿》中每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尤其是白人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声音,从而分析和揭示一直阻碍主人公塞丝以及那些和她有同样遭遇的黑人们寻求个人价值和个人身份确认的心理及文化上的原因。

复调理论为《宠儿》中主人公的身份确认提供了一条出路,那就是主人公之间、黑人内部之间、黑人与白人之间展开平等的对话。对话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双向运动过程。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巴赫金复调理论的内涵。

指出巴赫金的复调理论(亦称对话理论)充满着人文精神。它关注每一个独立的、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

这些声音用不同的方式歌唱着同一主题,展现多声部性、人物性格和作品结构的开放性、未完成性等特点。对话在文本分析中具体分为微型对话和大型对话。

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托妮·莫里森的生平及其作品,以及《宠儿》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并回顾了《宠儿》的国内外研究情况。第三部分,作者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宠儿》进行了具体分析。

首先,托妮·莫里森将非洲的传统文化与主流文化相融合,创造了一种具有多重声音的文本结构。托妮·莫里森利用非洲文化和西方白人文化之间的对话性来寻求解决非洲黑人文化的认同与获取黑人身份的办法。

其次,展现了小说主要人物寻求自我身份的声音。 《宠儿》体现了托妮·莫里森对保持其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所做的尝试与努力,这对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3.托妮·莫里森的写作风格

自我追寻是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和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这里黑人自我异化主要由于自我与自身文化传统的断裂(主要表现在忘记过去,历史和母亲缺席等)和白人世界中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渗透和颠覆造成的,而莫里森的小说旨在修复黑人文化,文化传播的断裂及持续性中黑人自我的异化。同时小说家本人也在警示他们:无论怎样都不要离开黑人社区。在莫里森看来离开黑人社区越远也就越危险。因为黑人的自追寻和实现从来不是孤立的,总是要和所处的黑人团体相联系的,离开了这个团体,个体就会孤立无依,并且可能会丧命,更谈不上追寻了。追寻不但不能离开黑人社区,而且还不能脱离过去-----历史。对莫里森而言,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宝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这里“过去”,在莫里森的笔下,既包括非洲也包括旧南方,而旧南方也和非洲一样,是指黑人传统。莫里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文化所同化的生存困境,往往忘记过去,从而放弃自我追寻。

托尼-莫里森像个魔术师一样,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内心世界的奥妙。那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生的梦幻。在她身上,你能够看到托尼·莫里森成熟塑造的“苏拉”(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苏拉》的主人公)的影子。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4.托妮·莫里森的评价成就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埃利森和詹姆斯·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陶。

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

5.托尼莫里森 的beloved 故事梗概

本书通过逃亡女黑奴塞丝的经历,深刻揭露了奴隶制及对黑人心理的影响,它甚至超过了他们所受的苦难本身,本书意义深刻,是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宠儿》堪称美国黑人历史的一座纪念碑。主要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

小说中的主人公——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儿女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的一个女儿。虽然这已是18年前的往事,但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 《宠儿》获1987年度普利策奖。

1998年,《宠儿》被搬上银幕,著名电视主持人奥普拉·温芙蕾饰演塞丝。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你知道这位托妮·莫里森女作家吗? 单选 0人 0% 知道 0人 0% 第一次听说

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性作家,她也是美国文学界的国宝,这是美国前任总统奥巴马在社交媒体上对托妮·莫里森的评价。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托妮·莫里森出生于1931年2月18日,也就是89年前的今天,她们一家人住在俄亥俄州。她的父亲是一名焊接工,母亲在白人家做佣人。为了躲避种族歧视,父母从美国中西部搬到了美国南方,后来又为了工作原因搬到北方。父母对黑人文化很自豪,她从小便很喜欢读书,在黑人文化的耳濡目染中,对文学很感兴趣。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她是班里唯一的一位黑人学生。18岁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专门为黑人开设的学校,学习英语和古典文学。毕业后她又进入了康奈尔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她在几所大学里边任教。

《最蓝的眼睛》是她的处女作,发表于1969年。她的其他几篇代表作品,如《所罗门之歌》、《苏拉》也被文学界和评论界广泛关注,并反响强烈。1988年她获得美国普利策文学奖。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1993年,她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了文学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莫里森一生创作了11部小说,5本儿童读物、2部话剧,还有一些歌曲和歌剧。她的作品大多以美国黑人生活经历为主,文笔细腻流畅,人物和情节非常生动逼真,可以说是汗畅淋漓地描绘了如今黑人民众的生存境遇和境况。

邪恶的人以邪恶的方式去爱,残暴的人以残暴的方式去爱,软弱的人以软弱的方式去爱,愚蠢的人以愚蠢的方式去爱。——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她就这样陷在紧紧束缚着她的信念中,只有奇迹才能让她解脱,如此她将永远都看不到自己的美,她只能看到自己能看到的东西:别人的眼睛。——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你看着他们,心里好奇他们为何如此丑陋;你仔细观察,却找不出根源。然后你意识到这丑陋来自信念,他们的信念。——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爱,像枫树的汁液般稠密黝黑,慢慢涌入那扇裂了缝的窗户。我能闻到它,尝到它的滋味——甜美,陈腐,深处带点冬青的味道——在那幢房子里,爱无处不在。——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深夜,当我的咳嗽变得干燥又剧烈,就会有脚步踏进房间,就会有大手重新把毯子盖好,把被子掖好,然后在我的额头上停留片刻。因此,每当想起秋季,我想到的都是某个人和她的双手,这个人不想让我死去。——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她的嗓音是那么甜美,她的眼神是那么醉人,使我不禁对那些艰难岁月心生向往,渴望自己能生长在那一文不名的年代。——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除了浪漫的爱情,她又产生了另外一份幻想——美丽的外貌。这也许是人类思想史上最具毁灭性的两种幻想。二者都源于忌妒,在缺乏安全感时最为活跃,终将以幻灭结束。——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我们在与她的丑陋比邻时都感到自己无比美丽。她的质朴装饰了我们,她的罪过反衬出我们的圣洁,她的痛苦让我们的健康显得光彩照人,她的笨拙让我们觉得自己充满幽默感。——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他们将是她所爱的一切。然而这种爱如同在火上熬得太久的糖浆,成了又硬又甜的一滩泥,粘在锅底刮不掉,只剩下甜味。——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他们对待丑陋的方式各不相同。布里德洛太太看待自己的丑陋就像眼缘看待道具:为了凸显性格,为了强调她市场想象的那个属于自己的角色——殉道者。——托妮·莫里森

首位黑人女性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看她作品十句话,感叹文笔真细腻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