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名言
时间:2022-05-11 09:4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厂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中庸之道名言
1.关于中庸之道的语句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
——原文注)。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
——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
(《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 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
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
(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
(《伦理学》,第2卷,第9节。——原文注)但是不自觉的极端主义者将中庸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彼此将持中间立场的人推来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成鲁莽,鲁莽的人又说成怯懦,其他的情况也是这样;(《伦理学》,第2卷,第8节。
——原文注)就这样,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说成是“保守分子”,被“保守分子”说成“激进分子”。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
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
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
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
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 它的基本意思是我们为人处事要心放当中, 公正处事,不偏不倚。 形喻的含义有我们人与人要互相尊重,你要尊重(上),爱国爱地方爱上属领导, (下)爱民爱子爱下属从属者。
总而他是集中华几千年文化内涵,崇尚和睦相处,心态平和,处事平稳,互敬有礼的道德理念 何谓“中庸”?“中,正也。”(《说文》史字解)正,也就是恰当、妥当、合乎客观实际的意思。
“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说文》。
2.中庸中的名句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害怕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害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短。”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被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了什么是自然规律;六十岁时能够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我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违背规矩了。”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地平坦宽广,没有德行的人却是终日烦恼忧愁。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了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似的墙壁不能粉刷。宰予这种人也不值得责备。”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译文:君子会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会促成别人的坏事。没有德行的人恰恰与之相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译文: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只担忧自己没有能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译文:有错误而不去改正,那么这个错误就是真正的错误了。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译文:志向,主张不相同的人,不必在一块商量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的考虑,就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译文:人的本性本来是相近的,后天的学习使人与人在很多方面相差很远。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译文:时光匆匆溜走,岁月是不会等待人呀!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译文:一个人不得志的时候应当坚守自己的品德,得志的时候便可以用这种好的品德去影响他人。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译文:人们的通病在于喜欢做别人的老师。
人有不为者,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一个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译文: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躲逃;自己作下的罪孽,却难以逃脱。
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译文:聪明的人喜欢山,仁爱的人喜欢水。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译文:父子这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妻之间有内外的分别,老少之间有长幼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
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译文:不愿意别人施加给自己的事情,就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人莫知其子之恶。
译文:没有人能够知道自己孩子的缺点。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做学问好像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父母的年纪(做儿女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因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有所忧虑。
3.求中庸里的名句
1、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第一章《纲要》)
2、子程子曰: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第一章《纲要》)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第一章《纲要》)
4、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第一章《纲要》)
5、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第一章《纲要》)
6、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第一章《纲要》)
7、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第一章《纲要》)
8、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第一章《纲要》)
9、朱熹: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第一章《纲要》)
10、朱熹: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第一章《纲要》)
1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第二章《知人》)
1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第三章《正心》)
1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第四章《正心》)
4.《中庸》中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2、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喜欢请教别人,而且喜欢体察人们浅近的话语,隐瞒不好的地方,而宣扬好的地方,善于把握事情的两个极端,采用中庸之道施行于人民。3、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广泛地学习知识,详细地询问事物发展的原因,慎重地加以思考,明确地辨别是非,踏实地去实践。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
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天下最为诚心的人,才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挥自己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能够完全发扬别人的本性,就能够完全发扬事物的本性;就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可以帮助天地的演化和养育万物,就可以和天地配合成三了。6、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7、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8、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
9、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10、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衍了。
5.〈〈大学〉〉,〈〈论语〉〉,〈〈中庸〉〉各十句名言
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在教他了.中庸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胖,步丹反.胖,安舒也.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故又言此以结之.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心有不存,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此亦承上章以起下章.盖意诚则真无恶而实有善矣,所以能存是心以检其身.然或但知诚意,而不能密察此心之存否,则又无以直内而修身也.自此以下,并以旧文为正. 所谓平天下在治。
《中庸》十大传世名言,阐释了人性修养的深刻哲理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
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万物同时生长而不相互妨害,日月运行四时更替彼此不相违背。
二、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
这话出自《中庸·自用章》,意思是:愚笨的人偏要自以为是,卑贱的人偏爱一意孤行。
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上天所賦予的。 命:令。 率:循。道:规律。修:修明。 教:教化。 这句话意思是: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四、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五、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仁”,知道羞耻就接近“勇”。
六、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会了,我还不会!
七、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中庸之道原本众未离开人,假如有人为了从事中庸之道而远离了人生,那就不能称做道了。
八、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
国家将要兴盛,必有吉祥的预兆,国家将要灭亡,必有不合理的情事出现。
九、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只有天下的至诚,才能成为治理天下的崇高典范,树立天下的根本法则,深谙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
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意思是心里有喜怒哀乐却不表现出来,被称作中;表现出来却能够有所节制,被称作和。中,是稳定天下之本; 和,是为人处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