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双枪老太婆名言(双枪老太婆)

时间:2022-03-30 19:1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团结报党派e家 | 评论: 次 | 点击:

红岩双枪老太婆名言(双枪老太婆)

1.双枪老太婆

双枪老太婆是著名小说《红岩》中塑造的传奇人物,为华蓥山游击队的成员,因善使双枪被誉为双枪老太婆。其人物原型为陈联诗。

《红岩》版

小说《红岩》中有个传奇人物——“双枪老太婆”,后来电影《烈火中永生》中这个“双枪老太婆”一枪击毙叛徒甫志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小说中她的丈夫就是大名鼎鼎的“疯老头”华子良,为渣滓洞越狱作出了贡献。还有个快板书《劫刑车》说的也是这个双枪老太婆的故事。

《红岩》的作者之一罗广斌写了一封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信,信上明确的指出了双枪老太婆的原型是陈联诗。

2.《红岩》中的双枪老太婆有哪些性格

在我国第一次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暴动,如火如荼。

剧中女主人公白坤洁,与曾友之、闵加林、杨丽雯系昔日同窗四友。后来,白坤洁、曾友之、闵加林离乡求学,一起进入黄埔军校就读。

白坤洁在此加入"女子排"。习得文武之功。

回川后,三人却分道扬镳,各自踏上不同的人生旅途:白坤洁、曾友之信仰马列,加入共产党;闵加林却在国民党的军队中任职。 回川进入华蓥山游击队里的白坤洁,出于其灵活机智,昼文夜武,神出鬼没,且又多变的战斗方式,被传为“双枪老太婆”。

敌人闻之丧胆,竭力除之。敌人调动大军围剿华蓥山,令我游击队严重受挫。

敌人获传言:“双枪老太婆”在战斗中阵亡,从而断言华蓥“匪患”己除。敌人侥幸其胜,大肆宣扬其战果。

然而,就在敌人弹关相庆之时,“双枪老太婆"”(白坤洁)却秘密前往省委汇报工作, 敌人从游击队的内线处获悉,“双枪老太婆并未阵亡,且潜往重庆,颇感震惊。尤恐华蓥 地区“野人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于是动用军警及侦缉队,欲将“双枪老大婆"”(白坤洁)抓获,以绝后患。 白坤洁身处的当时环境,极其险恶:省委机关被破坏;骨干成员贺云龙叛变。

这一切,都对 白坤洁构成极大的威胁。然而,白坤洁利用敌人并不明白自己就是传说中的双枪老太婆这一有利条件,同时以城防司令部参谋长闵加林的同学关系作掩护,依靠其灵巧多变的斗争艺术,大智大勇,几经波折,度过一次又一次的危机,终于脱险。

并与上级派到华蓥山地区工作的曾友之,一同回到华蓥山,根据党的指示,进一步开展革命斗争。 敌人得知白坤洁与曾友之遁离的情报,沿途设隘,并派侦缉队的队长贺云龙和艺高胆大的侦缉队队员周永盛跟踪追扑。

为避敌人的追捕,白坤洁与曾友之决定分路进入华蓥山。 白坤洁在进山的交通联络站,正巧遇到华蓥地区驻军头目熊驹,将同盟会员老,华蓥县县长杨至斋的女儿杨丽雯绑架,并欲将其娶为自己的九姨太。

面对自己陷入危难的同窗好友,以及她身上的那份几经周折,无意中辗转到了她手中的地下党联络图,白坤洁挺身相救。然而;杨丽雯虽然脱离了险境,但吕坤洁自己却被驻军所扑身陷囹圄。

回到华蓥山游击队的曾友之,不见坤洁归来,深觉不安。正在焦急之时,获报坤洁被捕。

曾友之随即展开营救坤洁的活动。当获悉坤洁营救之民女,乃当地民主人士,老同盟会员杨至斋之女杨丽雯时,曾友之即与坤洁之母,专赴县城,说服杨至斋,利用身居县长的身份,保释坤洁。

营救坤洁成功,但杨至斋却为此招来杀身之祸。 敌人派闵加林作为"清共"巡视员来到华蓥山,向驻军头目熊驹下达密令,将杨至斋秘密处决。

闵加林在青年时代,就爱恋着同学自坤洁。然而他只知曾友之系地下党,却并不知道白坤洁也是共产党,更不知道她就是赫赫有名的“双枪老太婆”。

加之他与同校就读的杨丽雯,亦情谊颇深,于是围绕着暗杀与反暗杀(保护杨至斋),四个同学之间,展开了一场时而错综复杂、惊心动魄;时而妙趣横生、精彩纷呈的激烈争斗。 经过极其复杂的斗争,白坤洁、曾友之带领华蓥山游击队,终于挫败了华蓥山驻军暗杀杨至斋的阴谋。

然而,敌人却严令闵加林亲自处死杨至斋。 闵加林面对痛苦的抉择,在他灵魂的深处经过一阵痛苦的挣扎之后,终于对杨至斋下了毒手。

几乎同时,他也决定放弃对白坤洁的追求,与杨至斋的女儿杨丽雯接为伉俪。 当时的川北苏区红军,正展开激烈的反六路围剿的战斗;华蓥山游击队接上级党组织指示, 护送一批药品到苏区战场;以及接送一批投身革命的进步肯年到苏区。

白坤洁、曾友之立即组织力量,布置护送任务,带领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灵活机智的战斗,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待的任务。闵加林开始对白坤洁产生怀疑,并暗中进行侦察。

白坤洁通过杨丽雯,巧妙地与闵加林周旋,终令自己的身份深藏未露,并处处有力的与敌人斗争,令敌人日夜难安,严重的干扰了敌人围剿苏区的部署。 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川东地区的党组织,决定在华蓥召开联席会议。

这一事关重大的特级机密,却被敌人安插在我游击队内部的奸细获取,并通过特殊的传播渠道,报告敌人。华蓥山顿时风云突变,危机四伏。

白坤洁为了更好的隐藏自己的身份,隧到当地的一所学校任教。但其所在学校的校长,系国民党特务,他从另一个角度,暗中发现了白坤洁的疑点,并向侦缉队作及时报告,白坤洁面临被捕的危险。

当校长去侦缉队报告时,侦缉队队长贺云龙去重庆公干未归,接待他的是侦缉队队员周永盛。 周永盛虽为国民党效力,但在对父亲死因的调查中最终怀疑到了闵加林身上,使得他开始怀疑自己的政治选择,并开始时时暗中帮助地下党。

此时,他得知白坤洁身份暴露,立即通知地下组织,但因种种原因,未能找到白坤洁。他只有亲自出面,将告密的校长除掉,以保护白坤洁。

曾友之到江边码头,接华蓥山游击队派下山的联络员,正遇侦缉队巡逻至此。侦缉队长贺云龙,发现曾友之,即令抓捕。

周永盛掩护曾友之脱身,但却暴露了自己的立场,当即被捕,继而被处以极刑。 敌人重兵云集华蓥山,严密封锁县城,张网以待,欲趁川东各地党组织的负责人。

3.红岩中双枪老太婆叫什么名字

双枪老太婆比较著名的原型有三个:陈联诗,刘隆化,邓恵中。

其中数陈联诗经历最为传奇,她出自书香门第,能书善画,更使得一手好双枪,华蓥山地区人民尊称其“双枪陈三姐”。在她的领导下华蓥山游击队曾发展到六千多人,按红军当时的编制就是一个整建制军!杯具的是这样一个功勋卓著的女英雄在解放后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被“劝退”出党,于1960年辞世,竟不得善终。

刘隆华曾在解放前也曾是华蓥山游击队的骨干,解放后历任数职,最后好像当到了重庆市副市长?我记不太清楚了,2004去世的。邓恵中则最为悲惨,好像是在1948年被捕,49年和她的儿子邓诚在渣滓洞被杀害了。

4.双枪老太婆的革命事迹

双枪老太婆为小说《红岩》中的传奇人物。

《红岩》小说里有一个“双枪老太婆”。那是个没有进监狱的华蓥山游击队队长形象。

其实,真正的“双枪老太婆”也是渣滓洞的一位被敌人屠杀的革命烈士,她的名字叫邓惠中。1950年春,刚刚解放的重庆,到处是翻身的市民们和解放军在一起为被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得满目疮痍的山城进行精心的医治与重建的景象。

这一天,一位身着威严军装的中年人来到渣滓洞,他向依然散发着焦灰味的监狱囚室献上了一束鲜花,然后默默地三鞠躬……一个缠脚的旧式妇女,能够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本身就有些传奇,可邓惠中则不止于此,她还是个使刀弄枪、令敌人闻声丧胆的“双枪老太婆”。关于邓惠中的传说,在民间有多种版本,这里选择几个她与枪的故事。”

假枪真用”:已经是几个孩子的妈妈的邓惠中参加革命后,做梦都想得到一支枪,但就是没有机会。她便学儿童们的办法,用竹子做了一支假枪,学瞄准射击。

学校内每当童子军用棒当枪操练时,她也跟着学操练,枪上肩、枪放下、卧射、跪射、立射等动作。为了熟练枪法,她还经常秘密地在家后门外的巷道里练习。

“得到枪和学用枪”:1948年以后,上级党委派她去指导岳西地下党支部工作时,支部给了她一支手枪,她喜出望外,爱不释手。后来,上级领导又发了一支手枪给她。

她一段时间有了两支枪,这就是“双枪老太婆”称号的由来,其实邓惠中那时还不到50岁。邓惠中本人并不介意,后来她使着双枪也在外人面前说“我这个双枪老太婆”如何如何,“双枪老太婆”就这样出名了。

当然,更出名的是她带领游击队一次次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的故事。“设计巧借枪”:离开战只有四五天时间了,直属支部游击队小队又增添了十多名战士,尚差十多条枪,怎么办呢?邓惠中找党支书商量有无办法。

支书说:形势逼人啰,这里有几个财主家里有枪,或许能从他们那里借枪?有个财主对游击队的“借”枪很生气,邓惠中等“借”枪还未出门,他就在后面嘀咕说,明天就到乡公所报告你们抢枪的事。邓惠中听后折身对那老财主笑道,告诉你,这枪是你们家的,可现在已经到了我们手里,但我们一未向你打枪,二未破门而入,三未伤害你家人,你说我们是抢枪,谁能说得清?依我看,你不报则罢,真要去报了,恐怕反而替你自己找麻烦,那乡公所几个爷儿们不趁机敲你一把才怪!这老财主一想邓惠中讲得有道理,低头轻声道:“还是你双枪老太婆厉害!”敌人抓到“双枪老太婆”邓惠中,简直疯了一样的高兴,因为这等于是他们继“捣毁”《挺进报》后,又“粉碎”华蓥山游击队的一个重大“胜利”。

故一抓到邓惠中,敌特机关上下就全都行动了起来,动用一切力量企图让这位传奇的女游击队队长在他们的面前服输。但是他们想错了。

第一次受审时,邓惠中除了承认自己带暴动游击队打过地主老财主外,其他什么也没有承认,尤其是没有承认自己是共产党员。第二次又提审邓,当邓惠中仍不承认是共产党员时,特务就叫了一个名叫陈永福的半瞎子和一个姓贺的学生出来作证。

邓惠中一见这两个叛徒就大骂了他们一通。敌人便指挥手下对邓惠中动刑。

后来他见硬的不行,又将邓惠中的儿女全都逮捕来了,跟邓惠中讲条件:如果你交出其他共产党员来,全家就可以一齐放了,如果死心塌地不交代,就杀你全家。邓惠中根本不吃这一套,反而又大骂敌人,说“我和我全家人都不怕死,怕死的只有你们这些反动狗官!你若杀了我,将来自有人要杀你,血债一定要用血来还。”

敌人不得不摇头罢休,并对同事说:这么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厉害的女人!不久,国民党中央来令说,凡是捉到真正的共产党员,本地不能关押,一律送重庆渣滓洞监狱,就这样,邓惠中和她的二儿子邓诚被押解到了渣滓洞……到重庆的这所“人间地狱”的牢房后,一听说是“双枪老太婆”来了,渣滓洞监狱的难友们欢欣鼓舞,都想目睹一下女英雄的风采。不过,据后来脱险的同志讲,当他们见过邓惠中后,都说:原来“老太婆”并不老,而且看上去也是很普通的一个妇女,只是有些人高马大,由于她裹过小脚,走路姿势有些独特。

1949年11月27日夜晚的那场大屠杀中,邓惠中和她的儿子邓诚,同一时间被残暴的敌人用机枪扫射而牺牲。“双枪老太婆”邓惠中,牺牲时其实也只有49岁。

扩展资料:《红岩》的影响:1、《红岩》一经面世,立即引起轰动,先后被改编成电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剧《江姐》等,从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发行800多万册;同时,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行。该书被中宣部、文化部、团中央命名为百部爱国主义教科书。

2、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在人们的意识深处,说《红岩》是一部以历史叙事为目标的“小说”,反倒不如说《红岩》是一部关于人的信仰的启示录更为准确。小说《红岩》是极严格按照当时意识形态规范和已有的文学写作规范的要求与观念创作而成的。

3、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翔宇《论〈红岩〉的“身体”革命意识》:《红岩》是从“身体”入手。

红岩双枪老太婆名言

《红岩》: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岩》是现代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重庆的国民党当局疯狂镇压共产党人领导的地下革命斗争,着重表现以齐晓轩、许云峰、江雪琴等共产党人在狱中所进行的英勇战斗,虽然最后惨遭杀害,但却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据不完全统计,《红岩》从1961年问世至今,几十年时间共发行1000多万册;《红岩》中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更是通过影视媒体的广泛传播,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爱国主义和革命理想主义的生动教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小说《红岩》是红色文学经典中,社会影响最大、受众群体最广、反响最为热烈的一部作品,它以中国共产党人信仰坚定、意志坚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形象化地讲述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艰苦卓绝的光辉历史,直到今天,仍然鼓舞着中国人民初心不改的政治信念。

《红岩》:一片丹心向阳开

  《红岩》(节选)

  决斗的时刻,愈来愈近。今晚,从敌人慌乱的行动中,使人感到时机分外紧迫。楼七室除了余新江和几个学生监视着牢门,其余的人都沉默不言,暗自准备着随时接受行动的命令。

  呼——呼——

  一阵狂风卷过,寒气阵阵袭来,崛立在签子门边的余新江浑身发冷,禁不住颤抖了一下。屋瓦上响起了哗哗哗的声音,击打在人的心上。是暴雨?这声音比暴雨更响,更加嘈杂,更加猛烈。“冰雹!”余新江听见有人悄声喊着。他也侧耳细听那屋瓦上的响声,在沉静的寒气里,在劈打屋顶的冰雹急响中,忽然听出一种隆隆的轰鸣。这声音夹杂在冰雹之中,时大时小。余新江渐渐想起,刚才在冰雹之前的狂风呼啸中,似乎也曾听到这种响声,只是不如现在这样清晰,这样接近;因为他专注地观察敌人,所以未曾引起注意。这隆隆的轰鸣,是风雪中的雷声么?余新江暗自猜想着:在这隆冬季节,不该出现雷鸣啊!难道是敌人在爆破工厂,毁灭山城了么?忽然,余新江冰冷的脸上,露出狂喜,他的手心激动得冒出了汗水。他突然一转身,面对着全室的人,眼里不可抑制地涌出滚烫的泪水。

  “听!炮声,解放军的炮声!”

  似乎证明他估计的正确,耳边又传来一阵春雷般的响声。这声音,这人民翻身的声音,他们已经期待了多少个白天和晚上,当它突然出现的时候,怎不引起强烈的反应。几天以前,和地下党还有联系的时候,他们知道人民解放军已经入川,可是谁能想到,胜利的炮声,今夜就传入耳鼓。

  一股强大的力量,猛然从每个人心中升起,立刻汇成了巨大的力量的洪流。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一曲荡气回肠的《红梅赞》,曾令几代中国人热血沸腾、如痴如醉;而一部慷慨悲壮的小说《红岩》,则更是令广大读者心潮澎湃、难以释怀。

  《红岩》背后的历史事件

  小说《红岩》反映的是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1948年初,重庆“文城书店”地下联络站负责人任达哉被捕叛变,重庆乃至四川地下党遭受重创。由于任达哉的突然叛变,中共重庆市委委员许建业被敌人诱捕,特务守候在许建业任职的“志成公司”,很快又抓捕了中共重庆市工委书记刘国定。紧接着,中共川东农村武装暴动负责人李忠良、中共重庆市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部长冉益智、中共下川东地工委书记涂孝文、中共川康工委书记蒲华辅等人也先后被捕叛变,又供出了陈然、江竹筠、李青林等133名中共地下党员。仅仅几个月时间,就使川东地下党组织遭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毁灭性打击。在这133位被捕的地下党员中,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在敌人的刑讯逼供中,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意志刚强、视死如归,就连特务头子徐远举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些被捕的共产党员中,就我接触所及,大部分党员阶级立场坚定,节操高尚,叛变投降的只有少数人,如刘国定、冉益智、涂孝文等。”小说《红岩》塑造了众多共产党人的正面形象,比如,许云峰的人物原型许建业烈士,就是一个威武不屈、铮铮铁骨的革命英雄。许建业是中共重庆市工委委员,罗广斌在写给党组织的报告中说,他“十次苦刑犹骂贼,从容就义贯长虹”,徐远举也说,“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许建业,在残酷的拷打之下,那种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更令人敬佩不已。许建业被捕后,不管我用多么严酷的毒刑,都动摇不了他的革命意志。”许建业在英勇就义时,一路高唱国际歌,大声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那些立足旁观的普通民众,无不为之动容流泪。又如,小说《红岩》里“江姐”的人物原型江竹筠,牺牲时年仅29岁。敌人为了让她供出党的秘密,把她十个手指都钉满了竹签,可是江竹筠却一声不吭、绝不屈服,那种顽强的革命意志令所有在场的特务都感到震撼。再如,小说《红岩》里刘思扬的人物原型刘国志,出身于富贵之家却选择了革命,被捕以后家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进行营救,可他就是不签“脱党声明”,他对家人说:“我死了有党,等于没有死;我如果背叛组织,活着又有什么意义!”毫无疑问,许建业、江竹筠以及刘国志等人,称得上是真正有信仰的共产党人;无论“红梅赞”还是“绣红旗”,其雄浑悲壮、荡气回肠的音乐旋律,都是一曲曲为他们所谱写的英雄颂歌。

  小说作者的《红岩》情结

  小说《红岩》是由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三人共同撰写的,他们三人都曾是川东地下党员,因叛徒出卖而被关进过渣滓洞或白公馆,他们是极少数能够活下来的历史见证者。正是由于三位作者在渣滓洞或白公馆里,目睹了一个个共产党人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所以重庆刚一解放,他们就开始撰文去宣传这些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目的就是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些革命先烈,为了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精神。从1950年6月开始,罗广斌便与刘德彬、杨益言进行合作,在重庆《大众文艺》杂志上发表了长篇报告文学《“中美合作所”回忆片断:圣洁的血花——献给九十七个永生的共产党员》,第一次让广大读者了解了被囚禁在渣滓洞与白公馆里的共产党人的斗争生活。1958年,他们三人又再度联手撰写了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发表在《红旗飘飘》第6集上,这是小说《红岩》的最初样本。报告文学《在烈火中永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因此中国青年出版社邀请他们将这个故事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经过他们三人与编辑三个月时间的闭门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41万字的经典力作。

  小说取名《红岩》,有着深刻地思想寓意:“红”象征着中国无产阶级政治革命,“岩”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可战胜的坚强意志。罗广斌、刘德彬、杨益言为了宣传《红岩》精神,用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虽九死而犹未悔”来形容也不为过。在有些人看来,渣滓洞与白公馆中的共产党人,都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英勇牺牲了,他们却能够活着逃出来,是不是“叛徒”还无法确定。所以,刘德彬1958年在“反右”运动中首先受到了冲击,并被取消了小说《红岩》的署名权。罗广斌更是饱受精神折磨,《在烈火中永生》和《红岩》使他一夜成名,可是某些人却始终都对他存有戒心。另一位作者,杨益言也是以同样的罪名受到了冲击。

  《红岩》的作者罗广斌出身于成都的一个豪门家庭,却毅然投身革命,在江竹筠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有研究者认为,小说《红岩》里刘思扬的人物原型是刘国志,在笔者看来,刘思扬其实就是罗广斌本人,不妨举一个例子:在小说《红岩》里,刘思扬被家人花钱保释了出来,后来因为他识破了敌人的阴谋,又被特务抓了回来。而这一点,恰恰是罗广斌本人的经历写照。罗广斌也是由哥哥罗广文保释出来的,据同罗广斌关在一间牢房里的周建平回忆:“罗广斌这青年有骨气,他始终不肯交出组织关系。7月,他被家人保释出去,但第二处必须要他写一份自白书或者悔过书,他仍然一个字不肯写,宁愿回到这里来,所以又抱着铺盖来坐牢。”这使我们明白了这样一个问题:报告文学取名为《在烈火中永生》,为了纪念已经罹难的革命烈士,“永生”象征着他们的革命精神将永垂史册;而小说取名为《红岩》,则是在说明所有的共产党人,都具有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与坚不可摧的政治信念。由此可见,罗广斌一生都在宣传“红岩”英烈,目的就是要去告诉广大读者,所有被囚禁在渣滓洞与白公馆里的共产党人,信仰坚定、立场鲜明的革命者,他们没有一个人玷污过共产党员这一光荣称号,他们都是许云峰、江姐式的革命英雄。这既是小说《红岩》的创作主题,也是罗广斌等人内心深处的《红岩》情结。

  小说《红岩》的经典价值

  小说《红岩》是一部题材十分独特的“红色经典”,它以革命先烈在敌人监狱中的英勇斗争为题材,形象化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自己的政治信仰,前仆后继、无私奉献、英勇牺牲的革命精神,它既是“一曲共产主义思想的光辉赞歌”,同时也是“一本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精神的教科书”。这部作品的经典价值,就在于作者以历史在场者的切身体验,向读者讲述了具有什么样的思想品质,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首先,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就应该像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先烈一样,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即便是身陷囹圄失去了自由,仍坚持学习绝不放弃世界观改造,以便使自己在思想上始终都与党和人民的利益保持一致。比如在作者笔下,“渣滓洞”与“白公馆”这两处人间“魔窟”,虽然是革命者年轻生命的最后归宿,同时又是一所磨砺他们人格意志的革命大学校,先烈们明知他们的结局就是“死亡”,但却仍然如饥似渴地学习《共产党宣言》《联共党史》和毛泽东著作,一刻也不放松去补充自己思想上的政治养分。就像他们为自己牢房所贴的那副对联一样:上联是“歌乐山下悟道”,下联是“渣滓洞中参禅”,横批是“极乐世界”。作者为此解释说,“这里悟的是革命之道,参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禅!‘极乐世界’,正是写的人们掌握了革命真理的心境”。

  其次,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因为具有崇高的政治信仰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又使他们的精神因素变成了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敌人使用什么样的残忍酷刑,丝毫都不能动摇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比如,特务将一根根竹签钉进江姐的手指头里,而每钉一根便立刻鲜血喷涌,然而江姐却能用革命的精神意志去战胜肉体上的痛苦,令徐鹏飞等特务竟怀疑她是一个由钢铁所做成的“特殊人”;成岗被特务打得遍体鳞伤、血肉模糊,“冰冷的水泥磨石地面上,横躺着一具血肉模糊的躯体,脚上还钉着一副沉重的脚镣。鲜红的血水,正从那一动不动的肉体上往水泥地面淌落”,可他却仍然“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徐远举曾为此无可奈何地感叹道,渣滓洞和白公馆里的那些共产党人,没有一个是贪生怕死、摇尾乞怜的软骨头,他们“那种宁死不屈的革命精神,更令人敬佩不已”。

  再者,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必须是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革命者,正是因为他们无私无畏并将人民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所以他们才会淡化生死、勇于牺牲,“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无论许云峰、江雪琴还是成岗、刘思扬,他们在肉体与精神上经历了一次次考验,每一个人都能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心地坦然、毫无畏惧地去面对死亡。这种“集香木以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凤凰涅槃,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殉道”精神,但他们所殉的是无产阶级革命之“道”、殉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美好理想之“道”、殉的是劳苦大众翻身解放之“道”。这种不忘初心的革命信仰,是他们留给我们后人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小说《红岩》所描写的时代虽然已经离我们而远去,但是江姐等共产党人“绣红旗”的动人场景,以及许云峰、江姐等革命先烈手挽着手、气宇轩昂地走向刑场的高大背影,却深深地刻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脑海里。列宁曾有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现在已经实现了先烈们曾经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中华民族也已经从“站起来”、“富起来”变得“强起来”,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和英勇牺牲,因为他们和所有革命先烈一样,都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红岩》里的那些革命英烈,堪称“不忘初心”的光辉典范!

  (作者宋剑华,系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读支部

  【民建北京市丰台区工委综合第四支部】

《红岩》:一片丹心向阳开

支部参加民建北京市委会组织的为爱行走活动

  民建北京市丰台区工委综合第四支部成立于2007年9月,前身是2004年7月成立的临时支部。现有支部会员27名,支部委员9名,支部主委殷巧红。

  支部会员以律师、会计师、国有企业工作人员、民营企业工作人员为主。支部自成立以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履行参政党的职能,积极参加民建北京市委会和民建丰台区工委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落实民建丰台区工委提出的各项工作要求,向民建北京市委会、民建中央积极提交各类提案、建议、信息和征文等,或通过发表论文和摄影作品等多种途径,踊跃为民建组织做出贡献。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王 纲:

  小时候,妈妈发现我特别爱听评书,一天,她向我介绍了几部红色经典的文学作品,《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红岩》……从听评书到读原著,这些作品像一盏盏明灯,点燃了我心中的红色激情。读《红岩》的感受最特别,当时第一感觉就是特别想哭,因为那些仁人志士明明已经等到了革命胜利,却在黎明前的最后一夜失去了生命。江姐,浓缩了千千万万女性革命者的优秀品质,“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如果需要为共产主义理想而牺牲,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可以做到脸不变色,心不跳!”许云峰、华子良、双枪老太婆……无数革命志士,用自己的生命延续着革命的成果,他们坚定的革命信仰,深深震撼着我的心。作者罗广斌、杨益言,用饱含血泪的笔触,“把这里的斗争告诉后代”;我也用《红岩》给孩子们讲述那些真实的革命故事,在我家三代人之间传承革命情怀。

  支部党员吕天遨:

  作为一个70后,在上小学时,我就阅读过《红岩》这本书,40年过去了,再一次翻看《红岩》,发现自己不但对其中的英雄人物依旧无比崇拜,同时,更多了些新的感悟。

  这是一部悲壮的小说,“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这些书中的革命志士多是一些青年知识分子,从小都有富裕的家庭生活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解放,他们投身于革命,以自己的生命为中华民族迎来了和平。特别是在“绣红旗”的过程中,这些革命志士对未来的中国是多么期待和向往!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中的生命是脆弱的,这些革命者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赢得了长久的和平发展,在我们享受现代文明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如今的和平生活。

  享受和平,珍爱和平。

  支部党员宋 扬:

  在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再次认真阅读了红色经典小说《红岩》,受益匪浅。现在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战争、没有硝烟,但幸福的背后是无数革命英雄的牺牲和奉献。他们,用坚持带来了解放、用英勇收获来了和平、用生命换来了胜利。

  《红岩》描写了在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的形势下,国民党特务在集中营对共产党人进行灭绝人性的折磨,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不屈。所有的英雄人物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江姐,她坚贞不屈的精神深深感动着我。美好的生活,让人淡忘了血与火的历史,也使人麻痹了精神。读罢《红岩》,不禁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不能忘记和平的生活源于血染的历史、不能忘记曾为此付出生命和鲜血的先烈们。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安逸和幸福,我们要将先辈们的精神一直延续下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努力。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