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克森的名言(艾里克森把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初中生正处于什么阶段)

时间:2022-03-30 20:4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有梦想的安娜 | 评论: 次 | 点击:

艾里克森的名言(艾里克森把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初中生正处于什么阶段)

1.艾里克森把人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初中生正处于什么阶段

艾里克森的八个人格发展阶2113段概述:

各阶段的年龄段及其良好的人格品质:

阶段年龄 发展危机 品质 积极结果 消极结果

0~1岁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希望 内在好的感觉, 坏的感觉,

信任自己和他人,乐观 不信任自己和他人,悲观

1~3岁 自主对5261羞怯和疑虑 意志 能作决定 积极严厉 自负怀疑,关注自我,空虚

4~5岁 主动对内疚 目标 成功的欢乐,主动、方向和目的性 对深思的目标和取

得的成就感到内疚

6~11岁 勤奋-自卑 能力 被生产性工作吸引,因完成工4102作1653而自豪 不适合感和自卑

感,不能完成任务

12~20岁 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 忠诚 对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有信心 角色混乱,没有固

生活充满憧回憬标准 定的标准 ,感到虚伪

20~24岁 亲密-孤独 爱 感情的共鸣,分享想法、工作和感情 避免亲密,关系淡漠

25~65岁 抚育后代-自我关注 关心 能投人工作,有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能力 失去对工作的兴趣

人际关系贫乏

65~死亡 自我整合-失望 智慧答 有秩序感和意义感 怕死, 对生活及生活中已得到

的或没发生的事情感到痛苦、失望

2.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生物学的影响,也考虑到文化和社会因素。

他认为在人格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过程,在个人及其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起着主导的和整合的作用。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在《儿童期与社会》这本书里,他提出了“人的八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发展任务,建立了自己的发展理论。 第一阶段为婴儿期,是从出生到2岁。

婴儿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于是对其周围环境产生了一种基本信任感;反之,婴儿便对周围环境产生了 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第二阶段为儿童早期,约从2岁到4岁。 这个阶段儿童主要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艾里克森认为这时幼儿除了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外,他主要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而渴望着探索新的世界。这一阶段发展任务的解决,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理想的态度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

第三阶段为学前期或游戏期,从4岁到7岁左右。 本阶段儿童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是产生俄底普斯情结的时期,对此,艾里克森的看法不同于弗洛伊德。他认为,男女儿童虽对自己的异性父母产生了罗曼谛克的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遂产生对同性的自居作用,逐渐从异性同伴中找到了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底普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的解决。

本阶段也称为游戏期,游戏执行着自我的功能,在解决各种矛盾中体现出自我治疗和自我教育的作用。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

第四阶段为学龄期,从7岁到12岁。 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学龄期儿童的社会活动范围扩大了,儿童依赖重心已由家庭转移到学校、教室、少年组织等社会机构方面。艾里克森认为,许多人将来对学习和工作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 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

这一阶段艾里克森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作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用以千方百计地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

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如果说以上五个时期是针对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提出的,那么以下的三个阶段就是艾里克森的独创。

由于这三个阶段,使他的发展理论更加完善。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

艾里克森认为这时青年男女已具备能力并自愿准备着去分担相互信任、工作调节、生儿育女和文化娱乐等生活,以期最充分而满意地进入社会。这时,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巩固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得到亲密感,但由于寻找配偶包含着偶然因素,所以也孕育着害怕独身生活的孤独之感。

艾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重要作用。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约至50岁,主要为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

这时男女建立家庭,他们的兴趣扩展到下一代。这里的繁殖不仅指个人的生殖力,主要是指关心建立和指导下一代成长的需要,因此,有人即使没有自己的孩子,也能达到一种繁殖感。

缺乏这种体验的人会倒退到一种假亲密的需要,沉浸于自己的天地之中,只一心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 第八阶段为老年期(成年晚期),直至死亡,主要为获得完善感和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

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如果对自己的一生周期获得了最充分的前景,则产生一种完善感,这种完善感包括一种长期锻炼出来的智慧感和人生哲学,伸延到自己的生命周期以外,与新的一代的生命周期融合而为一体的感觉。一个人达不到这一感觉,就不免恐惧死亡,觉得人生短促,对人生感到厌倦和失望。

艾里克森的发展渐成说有着自己的特色而不同于别人,可以说他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维性的纵向发展观——一个阶段不发展,另一个阶段就不能到来;而是多维性的,每一个阶段实际上不存在发展不发展的问题,而是发展的方向问题,即发展方向有好有坏,这种发展的好坏是在横向维度上两极之间进行的。

艾里克森的名言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01

刚刚看到一则新闻,简直被这个无脑妈妈气炸了:

一个新手妈妈加入了某个睡眠训练付费群,让三个月大的婴儿跟自己分房睡,训练宝宝的独立入睡能力,结果宝宝因为趴睡堵住了口鼻活活闷死了。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这个搞睡眠训练的公司,让妈妈都把孩子裹起来趴睡,单独放在房间里,再哭也不要管。妈妈发现孩子哭得不对了,问指导老师怎么办?“指导老师让她不要进去,不然前功尽弃。”孩子就这么没了。

新生儿趴着睡觉是上个世纪美国医生指导妈妈们做的事情,结果美国新生儿猝死率居高不下。

后来,他们发现中国和日本的新生儿都让新生儿仰卧,他们回去就试点,结果猝死率大大降低。

别人早已摒弃的糟粕在国内摇身一变,改名为“睡眠训练”或“睡眠引导”又开始悄然流行起来。

这篇新闻下面评论很多,真的有很多妈妈参加过类似这种训练营。为什么新手妈妈轻易相信这些机构呢?我想原因不外乎有两种:

一是:现在的妈妈越来越忙,训练孩子独立性,可以获得更多的时间可以给自己和工作。

认为孩子现在还小,什么都不懂,吃好睡好就行了,等孩子上了学再教育他也不迟,趁这几年,多赚些钱。

二是:理论知识滥用。轻信“婴童独立教育”,独立睡眠法、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等。

“不要跟孩子太过亲密,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这些想法真的对吗?

最近正在学习心理学,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孩子该怎样喂养?

02 关于母爱,你所知道的一切可能都是错的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你,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成才。”

他还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种,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者强盗。”

他提倡“环境决定论”:

“要把孩子当作机器一样训练和塑造:尽量不要亲吻和拥抱孩子,不要让孩子坐在母亲大腿上,不要轻易地满足孩子,就算孩子哭泣,也决不能心软,以免他们养成依赖父母的恶习……”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这套理论在当时风靡了整个美国,接着又影响了西方多个国家。

华生甚至拿自己孩子做实验,完全按照这套理论喂养。他的三个孩子从小和母亲分离,单独在一个房间睡觉,饿的时候提供充足奶水,没有任何安抚亲吻陪伴。

结果他三个孩子在成人后全得了抑郁症,大儿子自杀身亡了,二女儿也多次自杀,小儿子也一直流浪,无法正常生活。

直到世纪5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才用恒河猴母爱剥离实验推翻了华生的理论。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实验者在“铁丝母猴”胸前特别安置了一个可以提供奶水的橡皮奶头。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

哈洛从这个“代母养育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哈洛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

“爱存在三个变量: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母爱的本质是什么?

触摸,运动,玩耍。

触摸—多给孩子拥抱爱抚。

运动—轻轻摇晃,多与孩子互动。

玩耍—多陪孩子游戏、玩乐。

哈洛的实验得到了很多验证。比如二战时的孤儿院。

二战时,许多婴儿被送到孤儿院。尽管孤儿院给予了足够的温饱,但大部分婴儿还是去世了。

大家都觉得很奇怪,推断婴儿可能是死于细菌或疾病传染。于是政府规定——照顾婴儿的修女,要与孩子保持距离,并在婴儿床之间隔上布帘。

但情况并未好转,婴儿依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只有一个孤儿院除外——其养育的婴儿,死亡率特别低。

一位医生于是偷偷前去调查,结果发现这里的一位修女违反了规定,她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会抱起一个个婴儿,进行温柔地轻抚和按摩。

事情由此真相大白——触摸、运动和玩耍,才是真正的灵丹妙药。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03 对于孩子,你的回应就是他生命里的光。

比华生稍晚一些的社会学家艾里克森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

其中,婴儿期(0-1.5岁)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婴儿从一个熟悉温暖的环境突然来到这个陌生冰冷的世界,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信任感。

如果父母能够准确的回应孩子的需求,给孩子足够多的关爱和呵护,安全度过信任和怀疑的心理冲突期,在儿童人格中便会形成希望的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对未来充满希望敢于希望,不怕挫折和失败。而如果这个时期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成年后的性格更倾向于悲观多疑、不信任人和缺乏安全感,情感中非常害怕被抛弃。

所以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怎么宠都不过分。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精神分析有一句名言:无回应之地,即是绝境。

西班牙则有诗歌说:死亡,即是无回应之地。

也就是说,如果缺乏情感回应,人就等于处于绝境,甚至是死亡之地。

弗洛伊德在他的《性学三论》中讲过一个故事:

一个3岁的男孩在一间黑屋子里大叫:阿姨,和我说话!我害怕,这里太黑了。

阿姨回应说:那样做有什么用?你又看不到我。

男孩回答:没关系,有人说话就带来了光。

所以,不管是被关小黑屋的罪犯也罢,还是住在完美房间里的富豪也罢,都是处于绝境中。

观察你自己和身边人,这个道理也是一样的。

你会看到,那些拥有丰盛饱满的人际关系的人,他们容易呈现鲜活的生命力,有热情,有感染力;

而人际关系匮乏干瘪的人,生命力也容易是匮乏干瘪的,哪怕他们是天才。

所以人性就是这么矛盾,如果一个人处于损耗性关系中,创造力会受损;

但如果缺乏人际关系的滋养,哪怕这个人身上有天才一般的创造力在闪耀,他仍然是不可能幸福的。

所以大家务必要重视回应这件事,你的回应,就是孩子生命里的光。

任何关系都是如此:

如果只有物质满足,而缺乏情感互动,那这个关系的质量就没有什么好称道的。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04 父母之爱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故事,春节结束,爸爸要回城打,临别前一刻,小女孩问爸爸:“爸爸你在城里上班,一天赚多少钱呢?”

爸爸想了想:“大概200多块吧。”

小女孩从兜里掏出一大叠钱,一元的、五元的、十元的,都是些散碎零钱,被摸得破旧而油腻,叠得整整齐齐,很厚;最底下是一张崭新的一百块。

小女孩把钱递给爸爸,说:“这是我的压岁钱和今年所有的积蓄,一共213块5毛钱,全部给你,爸爸你再陪我一天好不好。”

父亲瞬间泪如雨下。

锦衣玉食,不如爱与陪伴。

父母的爱无人可以替代,你以为他们需要的是优渥的生活环境、氛围良好的重点学校、吃不完的零食,其实他们要的不过是你的陪伴。

妈妈误信培训机构3个月婴儿被闷死: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年纪还小,不懂事,没记忆。殊不知,孩子在幼年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触摸、运动和玩耍,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抗压能力差,自我价值认定低,社交能力比较弱,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有些记忆可能你自己不记得了,但是你的身体会记得。

现在的父母都喜欢说一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部分父母并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线其实在婴儿时期。对孩子真正的富养,不是给最多的钱,不是给最好的食物,而是给最多的陪伴。

父母之爱这件事没人可以替代。

END(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海柔,感性又任性的天秤女,分享情感生活中的暖和痛。创作不易,你的每个点赞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