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悌美德名言成语

时间:2022-03-30 22:0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人间烟火孰知味 | 评论: 次 | 点击:

孝悌美德名言成语

1. 孝悌美德的名言警句

养儿方知父母恩 可怜天下父母心 1,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 2,母亲的心是女儿的天堂.——柯罗里 3,父母的美德是子女最大的财富. 4,岁月给母亲忧愁,但未使她的爱减去 半分.——华兹华斯 5,母亲犹如光辉灿烂的朝阳.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莫泊桑 回答者: 薄荷小珍珠 - 童生 一级 10-13 20:19 可怜天下父母心 回答者: 2021794 - 试用期 一级 10-19 19:1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此不能也,非不为也;为老人折枝,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庄子)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两人,更相为命。

(李密)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将出牵衣送,未归倚阁望。

(黄遵宪) 子孝父心宽。(陈元靓) 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康德)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孟郊) 母亲的心是儿女的天堂。

(意大利谚语) 我望着摇篮,我的儿子在成长,我没有休息的权利!(何塞·马蒂) 老来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司汤达) 对老年人的尊敬是自然和正常的,尊敬不仅表现于口头上,而且应体现于实际中。

(戴维·德克尔) 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是对人类劳动的尊重。(俗语) 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 与其批评孩子,不如做个榜样。(茹贝尔) 必须拿出父母全部的爱、全部的智慧和所有的才能,才能培养出伟大的人来。

(马卡连柯) 没有父母的爱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马卡连柯) 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俗语) 你不同情跌倒在地的老人,在你摔跤时也没有人来扶助。(印度谚语) 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马卡连柯)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 莫把心爱的儿子留在你身边,放他出外锻炼才会名满天下。

(泰国谚语) 为了孩子,我的举动必须非常温和而慎重。(马克思)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 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

(康熙)。

2. 关于孝悌的名言

1、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5、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3. 和孝悌有关的名言

1.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2.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3.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4.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大孝终身慕父母。——孟轲

6.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歌德

7.母亲,是唯一能使死神屈服的力量。——高尔基

8.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10.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 孝悌之类的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荀子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孝经·圣至章》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马迁

事亲以敬,美过三牲。——挚虞

父子不信,则家道不睦。——武则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内睦者,家道昌。——林逋

慈孝之心,人皆有之。——苏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李毓秀

凡为父母的,莫不爱其子。——陈宏谋

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周秉清

长者问,对勿欺;长者令,行勿迟;长者赐,不敢辞。——周秉清

5. 关于美德的5条成语,5条名言,3个事例

孔融让梨、岳母刺字、闻鸡起舞、曹冲称象、铁杵磨针、囊萤映雪、程门立雪、嗟来之食、韦编三绝、废寝忘食

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长幼有序。——孟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更多

尊老爱幼

比如做公交车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

孝敬长辈

对自己的长辈尊重,时常看望关怀

已尽孝心

帮助弱小

弱小是指弱势群体及需要帮助的有困难的人群

社会大众都会伸出援手帮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6. 表现我国古代孝悌传统的成语

【兄弟怡怡】兄弟和悦相亲的样子

【友于兄弟】友于:兄弟般情谊兄弟之情非常浓厚

【式好之情】式:古代发语词;好:指兄弟和睦兄弟和睦友好情谊

【兄友弟恭】 哥哥对弟弟友爱弟弟对哥哥恭敬形容兄弟间互爱互敬

24孝典故:

孝感动天 亲尝汤药 啮指痛心 百里负米 芦衣顺母 鹿乳奉亲 戏彩娱亲

卖身葬父 刻木事亲 行佣供母 怀橘遗亲 埋儿奉母 扇枕温衾 拾葚异器

涌泉跃鲤 闻雷泣墓 乳姑不怠 卧冰求鲤 恣蚊饱血 扼虎救父 哭竹生笋

尝粪忧心 弃官寻母 涤亲溺器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汝南(今属河南省驻马店市)《殷氏族谱(第五次修订)》载:

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应殷氏家族宗亲的要求,在清明会上讲一下殷氏家训。但这全是文言文,我只能尽力把自己学习殷氏家训的理解,认识给大家做一宣讲,算是抛砖引玉。

一、孝:孝道、孝敬、孝顺、孝心、孝行、孝养、孝子、孝子贤孙、孝服、孝友、穿孝、戴孝、带孝、吊孝、挂孝、热孝、守孝、脱孝、贤孝、重孝、谢孝。这里这么多孝,主要是两个意思,一是敬孝,是指人对父母,长辈生前的行为;二是父母、长辈过世以后的行为。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中华民族诸多姓氏,家规家训很多,归结起来“孝”是第一位的。尽管其它的家规,家训说法很多,说服力很强,说法再多,最终还是回到了孝上。比如“忠、孝”在古代来讲,忠孝两全,指人的道德水准、处世哲学。英雄人物、伟人,往往都是忠孝两全的人。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过去讲忠于君主,忠于主人,现在讲忠于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忠于爱情,这和一个人尽孝是不矛盾的。古人称尽孝之人为孝子。我们绵竹的孝德、旌阳的孝泉就是孝文化的发源地,“一门三孝”的故事是出自这里。汉代姜文俊,其子姜诗,儿媳庞三春,孙子姜安安都是著名的孝子,特别是安安送米的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汉代还没有科举制度,科举起源于隋朝,那么在这之前官员是怎么选拔的呢?

一是世袭制,官宦人家的子弟,可凭借门第与父兄功绩,在成年后得以入仕。制度十分复杂,规矩很多。

二是有军功的可以当官。汉朝初年,秉承秦朝军功爵制,国家倾向于"尚武"思想。军功爵制,最早追溯到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是商鞅。军士凭借杀敌数量与立功大小,被朝廷授予不同等级的军职和爵位。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如汉武帝初期,卫青本是一马夫出身,但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一步步升迁到大将军职,地位可比三公。卫青外甥霍去病,也是战功卓著,汉武帝特设骠骑将军一职,地位仅次于三公。可见寒族出身的人,依旧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文景之治时期,统治者遵循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因此国家得到休养生息。缺乏战事,便意味着军功爵制选拔人才的效果大打折扣。直到汉武帝时期设立太学,朝廷对人才的选拔,便逐渐由"尚武"转向"崇文"。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三就是察举考核制度。察举制度首次出现,是在文帝时期;而正式确立,却是在武帝时期。所谓察举,即考察与推举,地方长官在考察、选取符合要求的人才,将他们推举给朝廷。以这些被推举者的成绩为凭据,朝廷再对其进行任命。从类别上看,察举制度分两种,一种是常科(常年存在),主要有孝廉、茂才、察廉和光禄等;一种则是特科(皇帝临时决定),主要有贤良方正科、文学科、明经科、明法科、至孝科、有道科、敦厚科等等。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以举孝廉为例,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姜诗,字士游,广汉郡雒县汛乡(今孝泉镇)人。东汉时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涌泉跃鲤”主人公。格外孝顺,尽心侍奉母亲。永平三年,举孝廉,授郎中,出任江阳县(今属泸州)令,治理有方,人民安居乐业,卒于任上。姜诗就是举孝廉被推荐上去做官的,可见孝道是多么重要。光有本事,不尽孝道,无法进入仕途或得到更高升迁。隋朝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官员父母去世以后,要向朝廷报告,辞职回去守孝,不报告是犯法的。中国传统文化讲:百善孝为先,把这孝提到了善事的第一位。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尽孝不分贫富,不分职位高低,不分时间。一个人只要有孝心,不在乎有钱无钱,当不当官,有无空闲,主要是心存孝念。这方面古今例子太多了。等有了钱,当了官,也有了时间,父母也不在世了,就是常说的“子欲养而亲不在”。我们年画村马尾河桥上“二十四孝”的故事就是讲的这个理,所以尽孝要常记于心。尽孝是一种传统美德,当今不少人父母在世时,不尽孝道,不供养,也不怕社会舆论,不怕别人议论。父母去世后,为了收取礼金得遗产而大办丧事,兄弟姐妹之间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闹上法庭,这哪里还有什么孝道。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二、悌:从本意上讲是尊敬兄长。常言“长兄当父”,讲的就是这个“悌”字。包公生下来就是嫂嫂带大的,包公因此称之为嫂娘。一个家庭、一个家族要团结,兄弟姐妹之间更要团结,互相尊敬,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对外都可以讲团结,兄弟,姐妹间更要讲团结,要忍让。相互之间有什么问题要谅解,有什么事可以摆出来沟通的,相互沟通,谅解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悌”。

《弟子规》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这充分说明了孝和悌的重要性。孝和悌要从娃娃抓起。现实社会中,兄弟姐妹之间为了一些利益或一些小事反目成仇的例子不少。我们殷氏家族的宗亲一定要和睦相处,珍惜这一生难得的一家人相处的机会。殷氏家族把孝悌放在家训的首位,就是传承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伟大精神。现实生活中正反两个方面的例子很多,我们要宣传,学习好的,批评教育不好的,更进一步宣传我们殷氏家训,要更进一步加强团结,不但把小家搞好,要孝敬父母、长辈,尊老爱幼,热心公益事业,积极参与我们殷氏家族的活动。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三、忠:忠诚、忠实、忠告、忠厚、忠心、忠勇、忠义、忠直、忠正、尽忠、忠孝节义、忠心耿耿、忠言逆耳、忠贞不谕,关于“忠”的词语很多。不论个人还是家庭,族群、地方、单位或国家,“忠”都是十分重要的,封建社会讲忠君,现今我们处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个崭新的时期,我们要讲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从小范围来讲要忠于事业,就是要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家里要忠于家庭,忠于爱情。我们殷氏先祖之所以把这“忠”做为家训是有传统和传承的。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殷氏五修谱》上讲:“忠之意义极其广大而充之,可以亘古今,参天地,昭日月,壮河岳,古来忠德最著者如关公、岳武穆、文信国史阁部诸人,千载而下犹凛凛有生气”。这里就包括了我们的先祖哲公,明洪武年间,哲公任过刑部、吏部尚书,后来在内阁任左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常务副总理),后因他在内阁谏论朝政,得罪了首辅被贬,赐名为赭。为了国家和人民而被贬,正是大忠之人。

先祖教导我们,忠有三种:一是对己之忠,就是对自己的事业要忠。不论务农、务工、经商或是干其它事业,干一行就要干好这一行。二是对人之忠,人有亲疏远近之分,但为人处世不能分亲疏远近,对人不能敷衍了事,要尽心尽力,承担了的事就要尽力完成。要以忠为本,我不负人,人定不负我。现实生活中,可以切实做到我不负人,但别人未必就不负我,所以先祖教导我们一定要共同负责、共同努力。三是忠于社会,特别是公益事业一定要当成自己的事来做,不能推诿懈怠,提倡先公后私。这与当今社会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法是一致的,可见我们殷氏先祖的思想境界。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谈到忠,不得不说一下我们绵竹殷氏家族的事。解放前殷氏祠堂是十分有名的,家规、族规都刻石立在宗祠大门前。所有规定是针对全族的,任何人都必须遵守。出土的殷氏宗祠的记事碑上载:祝氏祖婆带领五个儿子从乐至到绵竹后,家族发达兴旺,一部份人先富起来,还有一部分人处在贫困之中。于是捐田捐地建立公墓。另外,殷家人都知道殷盛仪(殷举人)的故事。他赶考,赴京的费用都是合族之力出资,仅靠他一家之力肯定不行。殷盛仪中举后,除孝德殷家外,齐天甘泉埝、九龙殷家大院同时挂文魁匾以示荣耀。殷氏家族的大小事无不是族中共同商议决定才办好的,即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解放后,清明会取消了,乐至祭祖也无人前往了,直至2008年在殷万福、殷坤甫的积极奔走之下,绵竹殷氏家族才又重新开始举办清明会,祭祀入川始祖祝氏祖婆,从此清明会延续至今。2013年至2014年在殷乾纪、殷坤安等人的努力下,才在乐至县双河场殷家庙村找到宗昊公墓、碑,2014年耗资六仟余元把宗昊公高四米五,宽四米五的牌坊碑修复好,从此恢复了一年一度的乐至祭祖。在这中间要特别提到一个人,就是原清道七大队,后居住金陵雅居的殷坤才兄长,他不顾年老有病,眼睛不好,一人骑自行车挨家逐户去上门宣传清明会,为绵竹殷氏家族做出了忠于事业、忠于家族的榜样。他因白血病去世,至今我们殷家人仍没有忘记他。总之,我们殷氏族人要团结起来,严守祖训,忠于社会,忠于自己,忠于他人,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四、信,人生所不能少者信也。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意思是孔子说:“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意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真不知道他是否可以(做成事)。即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信用是介于道德与法律之间,供人使用的一种媒介。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得以实现。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守信用,与人约定的事,不论口头约定还是书面约定,不论是电话约定,还是微信约定,一定不能失信,要按约的时间、地点去,这在现在叫诚信。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五、礼: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源远流长。做什么事情,先学会做人!《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就是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这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真实教诲,以礼待人才能以理服人!“孔融让梨”——一个大家再熟悉不过的故事。四岁的孔融之所以使大家敬佩,正是因为他懂得谦让,懂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懂得使别人快乐,懂得别人的快乐就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如果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但不懂得礼仪的人,那他也是一个对社会毫无用处的人。因为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也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秦时诗歌《相鼠》云:“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意思是,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意思是,礼的作用,在于使人的关系和谐为可贵。在春秋时代,“礼”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何为礼之用,就是见之于态度,施之于仪文。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古人讲究跪拜之礼。我们现在不讲究跪拜,但见面的礼节还是要的,讲究的是有分寸,不论从言语上、态度上不能以势压人,讲的是平等,是团结,和为贵。我们现在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讲的就是礼,礼貌待人,和睦相处。我们农村到处都是乡规民约,几乎都是沿用的过去的家规、家训、族规,当然抛弃了一些封建的糟粕。我们讲礼,更要讲男女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殷氏家族不论男女老幼,只要是殷氏家族的成员,均有权参与殷氏家族的一切活动。这就是我们学习殷氏家训的真正含义,这才是最大的讲礼。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六、义,《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利思义,即人要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不能没有对利的追求。见利思义,不是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已有,即先义然后利。但是,对利的追求。应受到一定的制约,应当不失德义。如若人们取了不义之利,则心不安,受之有愧,而且他人不服,法也不容,甚至后患无穷。为了一已私利而置德义于不顾的人,是有失人格的人,这类人定会为人所不齿。

孔子见利思义是义重于利,孟子舍生取义是义重于生。宋代文天祥、清代绵竹杨锐成仁取义,都是为了民族大义而舍去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个义的含义就是大义、高义。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殷氏先祖教导我们,如有人于我有恩,我当报之以德,这也是义。某件事情当做,我尽力去做,义也;遇灾荒,救济贫困、孤独,我当出钱粮,我不敢吝啬,义也;在家庭居父兄之位,即要尽父兄之责,义也;居子弟之位,即尽子弟之责,义也;居于普通老百姓,要尽到老百姓的责任,义也。就是说不论干什么要尽到自己的能力,要做好本职工作,这就是义。

现实生活中作为一个公民,有权利享受国家提供的一切福利待遇,比如教育、医疗、交通、绿化等,但也有服兵役、纳税、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社会秩序等一系列义务。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先祖殷哲就是大义之人,他历任刑部、吏部尚书、天官之职,后升任内阁左丞,但为了国家、百姓敢于直言谏书,被皇帝贬了官,赐名为赭。哲公就是大义之人,所以我们殷氏家族的家训里将这义字做为家训。

七、廉:最容易败坏名誉、丧失人格者就是一个“利”字,这“利”字与“害”字相连,有利必有害,这就是讲要想利无害,就要从廉字上着手。何以叫做廉,就是遇着财利不敢妄取的意思。古来廉者,最著者莫如伯夷、叔齐,当武王伐纣灭殷商之时得了天下,伯夷、叔齐耻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宁愿饿死,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最廉洁的体现。我们目前反腐败,提倡廉洁奉公,就要弘扬正气。殷氏先祖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极好的榜样。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不取不义之财,拾得别人遗失之钱财,当广为传播以待失者来取,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拾金不昧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廉并非是要当了官或掌管了钱财才需注意的,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自觉遵循的道德规范,特别是掌管钱财的人一定要严加约束自己。我们殷氏家族管理财务的殷乾纪、殷坤安近十多年来帐面上的一切开支与收入清清楚楚,钱帐相符,这一点我们殷氏家族的人是有目共睹的。绵竹殷氏家族是从湖南武岗入川的,武岗有一个清官姓严,他卸任时嘱咐当地老百姓有两句话:“亏死莫告状,饿死莫做贼”,希望大家瑾守廉德,顾我族人,注重廉字,以保全名誉,维持人格。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八、耻,孔子曰“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是人有知耻之心﹐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意思是孟子说:“羞耻心对人至关重要,善于权变而乖巧的人,表现不出羞耻心来。不因比不上别人而羞耻,怎么能赶上他人呢?”

殷坤才:我对于《殷氏家训》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理解

一个人因为别人侮辱我,欺凌了我而怒气暴发而不可收拾,结果是一败涂地,所以忿怒之气不可有。而耻,是因为我学问不如别人,事业不如别人,技能不如别人而产生的羞愧之心,所以要知耻、明耻,就是常言说的知耻而后勇。明耻很重要,可耻之事甚多,在这些事中,有轻重缓急,要分清楚,弄明白。(殷坤才/文)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