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天一阁优美的句子
时间:2022-03-30 22:2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锐散文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描写天一阁优美的句子
1. 游天一阁作文600字我是初一的,要600~700字,语句优美一点 爱问知
游天一阁诺诺班这周主题是《阿拉宁波》,老师要求孩子们搜集一些门票并带在自己家乡拍的照片。
我回家细一查找,门票自然是没有的,用过以后早扔了;照片好象也没有有代表性的,还是周六去拍些新鲜的。想来想去还是天一阁最好,又近又方便,还独一无二。
连续多日的阴雨寒冷后,周六终于迎来一个艳阳天,正是出游的好日子。怎么着也要在大门口来一张,正好可以带去,老师一看就知道。
麒鳞--古代中国的祥瑞,诺诺太不庄重了,还做鬼脸。里面大树成荫,在炎热的夏天应是避暑的好地方。
骑着这头小小的铁牛,诺诺很开心。阳光太强,照片居然出现了彩虹的颜色。
女孩子都爱花,诺诺在梅花前摆个POSE。麻将记念馆前,诺诺玩的不亦乐乎。
树影斑驳,诺诺手搭在刻石碑者帽上,看似不尊重。 又回到麻将馆,我也来玩玩。
真的走累了,坐在台阶上,看看以前的戏台吧。
2. 游天一阁 作文600字
今天是5.1节,妈妈带我去参观世界闻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一走进天一阁,正门前就出现出一座石雕人,头上带着官帽,身上穿管服。这个人是谁?我走近一看石人前面的那块小石碑,知道了:原来他叫范钦,是天一阁的创建者,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在石雕后面,有一幅“溪山逸马图”,我粗略数数,有八匹骏马;细细一看呢,八匹马在溪边仰鬃踢蹄,甩头扭尾,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参观好了这幅“溪山逸马图” 我们就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又看见天一阁的另一块照壁,我一看,哼!画上有一只和麒麟差不多的怪物!它旁边是朵朵云雾,云雾下有隐隐约约的山。我刚想走,妈妈说:“这不是麒麟。是叫‘獬豸’的一种动物。”参观了这幅奇异的壁画,向左边一望,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东草明堂,哇!真是漂亮!瞧,刚进入房间的门,就有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旁边还有两副对联,图画前面,有好多把精致古老的红木椅,前面桌子旁有两把大的,四周环绕了些小的。
走过了东草明堂,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了藏书楼。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木式楼阁,楼下正中悬有白底黑边的“天一阁”匾额一方,廊柱楹联写道:“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琅环。”那书架当中的用具真是好:中间是大桌子,四周是带有漂亮油漆的椅子,上面刻着三个清清楚楚而又醒目的字:藏书楼。
走出了藏书楼,我突然看见那边有个封闭的小屋,就走过去,原来是刻书房!看看这里,一些刻书工具,一些书架,再加上两块石碑,古人使用的器具真让我惊讶不已。
参观好了藏书楼,我和妈妈就沿着走廊走进了南园,天哪!风景真是优美!这里小桥流水,几座怪模怪样的假山分别在小河的中央与边上,走廊上,有好多盆香味扑鼻的花。绕过南园的小河,我们便走进了一座不是很宽敞的屋子,只见一块又长又大的匾上写着“水北阁”三个大字,两旁的柱子上写着“江上风生浪作堆,中山云在意入妙”,这里的橱窗里陈列着数不清的书籍,例如明朝任庆元所编的《商略》、清朝的《新疆图志》……淡淡的书香味令人陶醉,因为这里每本书都散发着它那浓浓的古味,原来这里就是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穿过了南园,穿过了司马第,我们不知不觉到了平和堂,嘿!看啊!这里有三个石头人在“打麻将”!我一看,哦!中间坐着中国人,左边坐着英国人,右边坐着日本人,听游人说麻将就是这个宁波人——陈鱼门发明的。麻将馆的地上,到处是麻将的图案。
过了平和堂,我们几下子摸到了一个叫秦氏支祠的景点,我抬头一看,啊!好一个大戏台!边沿的条纹全是用金做的,上面刻着精花彩画,漂亮得令人目眩,屋顶上,中间有一面小镜子,旁边就是一条条金边花纹,百看不厌。
时间过得可真快,夕阳西下,美丽的天一阁便参观完毕,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古色古香的百年古阁。
3. 用天一阁 东钱湖 河姆渡写一段话
刚进大门,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不禁脱口而出:“好一个美丽的水上世界”,真是西湖风韵,太湖气魄。
我们绕过了勤女亭、松岛、霞屿禅寺,来到了影月桥,桥上有上百根石柱,桥中间铺着一道白砖,白砖上都雕刻着荷花图案,这些荷花图案千姿百态,惟妙惟肖,几十幅图中竟然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我们绕过桃花坞,来到了两座亭子里,远远望去,两座亭子都是圆形的,可是当你进入亭子里面,你会发现里面的架构却是方形的,这种内外有别的构造方式充分地体现了设计者的巧妙匠心。
亭子一律是红漆的柱子黑漆的顶,显得富贵而不落俗套,雍容而不失典雅。亭子里面分别刻着香桂、闻涛两首诗,听旁边的游客说,王安石就是在外面的长廊上听湖里的波涛声后才写下了“闻涛”一诗的。
从亭子里出来走到长廊上,长廊的两边就是东钱湖了,向东远眺,东钱湖水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碧波万顷,远方山峦起伏,层峦翠叠,点点白帆在水中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金灿灿的阳光给美丽的东钱湖披上了金色的衣服。
静下心来,细细听去,隐隐约约可以听到鱼的游水声、渔夫的划船声,和着美妙的微微的波涛声,那是怎样的一首乐曲啊,真是浑然一体,丝丝入扣,使人神清气爽,心情愉悦,真想枕着这天籁之音慢慢入睡,融入这美妙的篇章。 我们继续往前走,绕过清风亭,穿过影月宫,欣赏过水上观音,就来到了山石文化园,顾名思义,山石文化园以其嶙峋的怪石而闻名,那一幅幅奇形怪状的石头不禁让人感叹大自然之鬼斧神工,巧妙绝伦,一块长方形的石头变成了一座天然的石桥,一条小溪从桥下穿过,一直流到湖里。
站在石桥上远远看去,东钱湖的两岸,垂柳依依,有的随风摇摆,有的垂入湖中,如同人的头发一样,柳随风动,柳条越洗越绿,真所谓“风吹杨柳千门绿”呀! 我陶醉在这美丽的东钱湖风景之中,习习凉风吹来,使人感觉到丝丝凉意,时间虽已不早,但是这美丽的景色却使我们流连忘返,不忍归去。 “东钱山水甲天下,走遍宁波看东钱”,东钱湖是一道五彩的风景线,东钱湖的美在于自然之美,更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悉心爱护,正是这清纯的美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人们陶醉在这浩渺碧绿的东钱湖中。
东钱湖的景色还有很多,比如九龙壁、梨花峦、未来宫,坐在柳下石椅上观赏湖上美景也别有一番情趣。总之,东钱湖到处都是迷人的景色,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它一定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今天是5.1节,妈妈带我去参观世界闻名的藏书楼——天一阁,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一走进天一阁,正门前就出现出一座石雕人,头上带着官帽,身上穿管服。
这个人是谁?我走近一看石人前面的那块小石碑,知道了:原来他叫范钦,是天一阁的创建者,也是一个有名的藏书家。在石雕后面,有一幅“溪山逸马图”,我粗略数数,有八匹骏马;细细一看呢,八匹马在溪边仰鬃踢蹄,甩头扭尾,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
参观好了这幅“溪山逸马图” 我们就从右边的直门“春随人意”中进去,又看见天一阁的另一块照壁,我一看,哼!画上有一只和麒麟差不多的怪物!它旁边是朵朵云雾,云雾下有隐隐约约的山。我刚想走,妈妈说:“这不是麒麟。
是叫‘獬豸’的一种动物。”参观了这幅奇异的壁画,向左边一望,展现在眼前的就是东草明堂,哇!真是漂亮!瞧,刚进入房间的门,就有一幅栩栩如生的风景画,旁边还有两副对联,图画前面,有好多把精致古老的红木椅,前面桌子旁有两把大的,四周环绕了些小的。
走过了东草明堂,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来到了藏书楼。这是一栋两层楼的木式楼阁,楼下正中悬有白底黑边的“天一阁”匾额一方,廊柱楹联写道:“石品洞天题海岳,书藏福地辟琅环。”
那书架当中的用具真是好:中间是大桌子,四周是带有漂亮油漆的椅子,上面刻着三个清清楚楚而又醒目的字:藏书楼。 走出了藏书楼,我突然看见那边有个封闭的小屋,就走过去,原来是刻书房!看看这里,一些刻书工具,一些书架,再加上两块石碑,古人使用的器具真让我惊讶不已。
参观好了藏书楼,我和妈妈就沿着走廊走进了南园,天哪!风景真是优美!这里小桥流水,几座怪模怪样的假山分别在小河的中央与边上,走廊上,有好多盆香味扑鼻的花。绕过南园的小河,我们便走进了一座不是很宽敞的屋子,只见一块又长又大的匾上写着“水北阁”三个大字,两旁的柱子上写着“江上风生浪作堆,中山云在意入妙”,这里的橱窗里陈列着数不清的书籍,例如明朝任庆元所编的《商略》、清朝的《新疆图志》……淡淡的书香味令人陶醉,因为这里每本书都散发着它那浓浓的古味,原来这里就是中国地方志珍藏馆。
穿过了南园,穿过了司马第,我们不知不觉到了平和堂,嘿!看啊!这里有三个石头人在“打麻将”!我一看,哦!中间坐着中国人,左边坐着英国人,右边坐着日本人,听游人说麻将就是这个宁波人——陈鱼门发明的。麻将馆的地上,到处是麻将的图案。
过了平和堂,我们几下子摸到了一个叫秦氏支祠的景点,我抬头一看,啊!好一个大戏台!边沿的条纹全是用金做的,上面刻着精花彩画,漂亮得令。
4. 春游天一阁快乐的作文300
春游天一阁 “书藏古令,港通天下”,是我们宁波城市的宣传标语,对每一个宁波人都是耳熟能详的。
寒假开始,我们雏鹰假日小队的四名队员一起来到闻名中外的天一阁,了解地域的文化特色,研究独特的文化内涵。 我们在天一阁的西大门集合,大门左右两边各有一尊清代的石狮,那么庄严,那么镇静,好像是天一阁的忠诚卫士,又好像在欢迎我们。
这木结构的大门也是清代的构筑,门厅外侧有一块长方形的横匾,上面写着“南国书城”这四个大字,是潘天寿先生与1962年赠写的。 进入了天一阁,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人物塑像,他就是这家藏书楼的主人——范钦。
他小时候,家里非常穷,完全是靠自己的刻苦成材。他喜欢藏书,最终聚藏书籍达七万卷。
我们从后面的弧形门中进去,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嵌在墙上的一块照壁,壁上有一个麒麟,一个龙角,一个牛嘴,它是传说中的异兽,是正义的象征。 范钦认为书最怕火,而水则能克火。
1665年,范钦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等作总体规划,用山石堆成九狮象,形态逼真,叫人浮想联翩。
天一阁以古色古香的风格展示宁波历史名城的不朽光辉,是宁波城市的一张永不褪色的明信片!我爱天一阁。
5. 天一阁景事融合作文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书藏古今就是指天一阁。趁这个阳光明媚,暖如春天般的新年里,天空蔚蓝一片,云娃娃都去旅游了。我也满怀欣喜地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天一阁。
来到天一阁门口,两头威风凛凛的石狮子一开始就吸引了我。门上还贴着两幅写满了繁体字的对联,使天一阁显得更加古色古香。
一走进天一阁,就看见一个头戴官帽,身披长袍,手拿古书,坐在椅上的人,听说他就是天一阁的创建人——范钦。在去东明草堂的路上,我们还看到了一只“麒麟”,它踏着两座云雾缭绕的高山,似乎正腾云驾雾。导游说:“这是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曲直。”走过了东明草堂,来到了藏书阁,一个又一个柜子,里面那一本本古书令人看得眼花缭乱。
走过了走廊,那小桥流水的南园展现在我眼前。假山上还有几座怪模怪样的东西。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九只狮子,一只大象,一只海龟。只见那九头狮子相互嬉戏,一头大象正为它们守护着。一只海龟和上面的一个“寿”字假山,它们相互映成“长寿无疆”。
后来我又去了平和台。那全是麻将的天地。还有那金碧辉煌的戏台,顶部中央还有一个大“旋涡”,真是奥妙无穷。
天一阁博大精深,还有许多东西等你来发现。今天我先打道回府喽!
应县木塔,妥帖安放着高深的禅意,萦绕着我不绝于缕的乡愁
“吱呀……”随着两扇小小的木质的门的打开,千年的时光便扑面而来。
我来不及过多思索,只轻轻拍打了一下身上的尘土,就把脚缓缓迈上了楼梯。我怕这仅仅只是一个梦,我要赶在梦醒之前睹尽朝思暮想的妆容;我也怕,只是稍微一个迟疑,原本挂在门上的锁就自己跳了回去,阻断了我前行的路。
我不敢发出重重的呼吸声,小心翼翼扶着楼梯的把手慢慢地,往上走。
我想,比起钱绣芸,我是幸运的。听说天一阁藏书宏富,酷爱诗书的她想着哪怕不让看书,能做一枚夹在书页的芸草也好。爱极成痴,天天用丝线绣刺芸草,最后干脆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了“绣芸”。父母看她如此着迷,便请知府做媒让她嫁给了天一阁范家后人,可哪曾想到范家规矩森严,妇女严禁登楼。那一座书楼她终究是没有登上去,她所有的憧憬与向往最后只能忧郁成一声长叹,与泥土一起深埋。这个叫绣芸的女子,最终也只能要求丈夫将她葬在天一阁附近来完成一种挚爱的无奈。
当我一步一步,轻轻地,慢慢地,越来越靠近释迦塔的时候,我的内心涌动着无法言说的欢喜。这是一种深刻而具体的靠近,是可以触摸到灵魂,聆听到呼吸的靠近。这座坐落在塞北小城应县的木塔,是萦绕了我从儿时到少年,再至成年的一种固执的情怀。
它的巍峨、它的神奇、它的壮观早已尽人皆知,那些,是属于世界,属于国家的。或者也可以说那是属于科学家、建筑学家、文化研究者等等的人们。而以乡愁的名义生成,以温暖与亲切的方式抵达到生命深处的情怀是真正属于我的,属于每一个应县人。包括木塔在岁月里凝结成的一种精神理念,早已超脱其建筑本身。
“我每天坐在这里,能与木塔老人对话,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这是八十多岁的米德胜老师说的话。他在木塔前院开了一间“米一轩”书法工作室,我问他每天坐在那里练字会不会感觉到枯燥,他用微笑与平和诠释了一种心境,他拿起手中的毛笔,写下:浮图宝刹下,心底天地宽。
当原山西省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常亮老师说,少年时,大晚上他从学校跑出去,莫名就坐在木塔下,然后睡了一晚的时候,我仿佛已经触摸到了木塔的温度,它是有生命的啊!
多少漂泊在外的孩子,远远望见了木塔,就是找到了家的方向。离开多久,迈出多远,那一种被木塔引领的情感一旦被唤醒,就依然浓得化也化不开。应该说,这是一种烙印。从你的生命“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所处的土地上的一切瞬间就像无数藤蔓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不可抵挡地与你的血脉融为一体。
与人提起木塔,总不忘说那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可以与巴黎埃菲尔铁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齐名的古老的塔。不知道要有多少美好的词汇才能述尽它的美;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更充分地让听这些话的人体会到我们内心澎湃的优越感。
至少,我是这样的。
可是,在此之前,我一直是遗憾的。
我常常困惑,为什么小时候我连五块钱的门票都拿不出来,只能站在红色的围墙之外,用无比的羡慕抬头仰望那些登临塔顶的人。可是,那样的事实确实存在,而至最后一家五口只能在木塔下拍了一张全家照,也算掩耳盗铃式的安慰了。等到有一天我终于可以花上几十块钱笑容满满地走近木塔时,却因为木塔的严重倾斜而杜绝参观。
很长时间我以为我与木塔无缘了,我为木塔写了很多字,可是从来没有登上过木塔,我开始感觉那些文字一寸寸薄了下来。
想要登上木塔,其实并非想要一一了解它的所有,作为一个举世瞩目的建筑物,木塔早已被无数人临摹过。而我,登上木塔,只是想与它来一次真实的会晤。
一个阳光和暖的午后,终于,有机会登上木塔了。
真好!
刚开始,需要屏声静气努力适应眼前的一切,在一二层间的暗层依然光线昏暗。等到沿着脚下的木板转小半圈,再次登上木制的楼梯到了二层的时候,顿时豁然开朗,光线一下就明亮了起来。其实每一层都是这样的雷同,五明四暗的构造都是遵循着暗层低矮,明层高大的格局,明层均塑佛像。除了一层,均有四门,设木隔扇。
登上木塔,最该看的应该是佛不枯的笑容,在一种游离于世俗之外的情感中去体悟生命的另一种高度。
佛教,从东汉明帝时正式引入中国,从此在这片东方沃土生根发芽,而且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地中国化、世俗化,已深深融入到中华血脉中。历朝历代,高到皇权统治者,低到贩夫走卒,行至佛前一样低下头来,让燥热的灵魂冷却下来。佛以不可逆转的力量给予他们一样平等的敬畏与信仰。
有一次,汉明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头顶一道白光的金人绕殿飞行,忽然又升到天空向西方飞去了。第二天,他便把梦告诉大臣们,有位叫傅毅的告诉他,天竺有神名叫佛,陛下梦到的金人准是天竺的佛。于是,好奇的汉明帝便差人去往天竺求佛,后来也就有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洛阳(当时称雒阳)白马寺。任何新生事物与陌生的环境总要有一番磨合与相互适应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佛教只注重佛经的翻译与阐述教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与传统文化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而且历史上还上演了“三武一宗”的灭佛政策。然而佛教本身的宗教思想与东方文化的相互吻合,促使其最终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之一,对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对哲学、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形态,都发生了深远的多方面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是崇佛的,所以才有了大同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生为羯族的后赵首领石勒与石虎是信佛的,他们在暴虐的杀戮与佛的慈悲中寻求着精神的某种解脱;后秦的姚兴是尊佛的,他不远万里将一代高僧鸠摩罗什迎入长安,为整个中国佛教史开创了一个新纪元;隋文帝是信佛的,他说“我兴由佛法。”在隋朝短短的38年间,修建寺塔5000余所,塑造佛像数万。汤显祖的剧中有禅,禅里生趣;冯梦龙在文学里宣扬佛性,用佛性丰富文学;徐霞客,万里与僧游,足迹遍天下。
契丹人放弃了原始的萨满教,开始狂热地尊崇佛教,每一位统治者都表现出了不可思议的痴迷。他们大兴佛寺,优待僧人。自然,于他领土范围内的应县木塔,便是典型的崇佛的产物。
应县木塔,其实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释迦塔。
木塔从一到五层全部塑有佛像,第一层是佛陀为迷惑苦难的大众演绎生命解脱之道,飞天、金刚护法、弟子及信众围绕周围。第二层是诸佛说法修行,各司其职。第三层则是佛已将学到的佛法转换为一种智慧,无论是东方不气不恼的不动佛,还是南方代表巩固、增加意志的宝生佛,以及心量遍及无限时空的西方阿弥陀佛、粉碎烦恼之力的不空成就佛一起成就了第四层的报身佛。第四层中,佛的左右有两菩萨文殊与普贤,两位弟子大迦叶和阿难随侍其后。到了第五层共有九尊佛像,周围是四大古佛和四大菩萨,而中间的就是从应化身、报身进入到法身佛的毗卢遮那佛,也就是大日如来。表明佛将他的智慧与法力向周围辐射,带来无限的生命力。
这时的大日如来,两手于胸前结智拳印。
在大漠边疆,你若需要一种乐器来吹奏,那一定是胡笳。只有胡笳才能将那苍凉与萧瑟,将那茫茫万丈豪情吹尽。而看懂一尊佛,必然少不了明白他予以世间的各种手势。
以拇指和中指相捻,其余各指舒展的说法印是在寺院里常常看到的手势;屈臂上举于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掌向外,这是代表佛为救济众生的大慈悲心愿的无畏印;而以手自然下伸,指端下垂,手掌向外的手势则是表示佛菩萨能给众生愿望满足的与愿印;以右手覆于右膝,指头触地的则是降魔印;双手仰放于腹前,右手置于左手上,两拇指相接,这也是我们常常看到的一种佛的手指,叫禅定印。
大日如来的智拳印则是两手分别以四指握拇指于掌中,再以右拳握左手食指于胸前。此印相表示消灭无明烦恼,能得佛的智慧。
高深的禅意,被一座塔妥帖地安放,这一刻是否能照见一个人深沉的孤寂?或者,被世俗胀满的咆哮会有了片刻的安宁?
这里,很久没有人来人往了,除了定期上来打扫的居士,也就是一些负载着研究使命的人才能有机会上来。被时光剥离的鲜亮的色彩,让每一尊佛、每一堵墙,甚至每一根木头,连同墙上的壁画都显现出了古朴。尘世,在此时被这种纯粹的原始隔离在外。这样浓郁的陈旧感反而更具有了震撼力。
站立佛前,我一一端祥,那些曾经参与到契丹王国中的历史使命竟一一喑哑。我向南挪了挪步,老旧的隔扇的木门慵懒地靠在背面的窗档子上,我迈过同样是木做的门槛向远处望去。山野寂寂,天蓝云闲,被命名为“辽代街”的街面上人流不息,市井的叫卖不绝于耳。哪还有军鼓声声,战马嘶鸣?不时飞过头顶的灰色的鸽子来去自如,竟不畏惧这曾是大辽炫耀政治资本的盛世高歌。阳光洒满了细小的格子窗,映照出简单的黑白色调,就像一些戾气被暗藏,被慈悲地抚慰。
所谓的军事瞭望口,所谓的征服中原的万丈豪气,最终在时间中消弥,消匿了自身的民族心性与特征,被佛摩挲过的骨头与灵魂,在悄无声息的岁月里变得平和与安静。
我甚至天马行空地开始想,这是否正是九百多年前那个在战火纷飞与家国情怀中眉头紧蹙的萧太后最愿看到的情景?她把一粒希望的种子在公元1056年洒落,她深信终究有一天会在不知名的风里,见风而长,蓄起生命的温度。
有人说这位萧挞里是为了刚刚去世的父亲萧孝穆祈福而建起了应县木塔。可又有人说她根本不是萧孝穆的亲生女儿,她是大将郭崇之小女,在回应州老家探亲时正赶上宋辽关系紧张而被困,为了避难不得不随母舅姓陈,之后阴差阳错被萧孝穆认了女儿送进宫去。萧挞里能顺利成为后来即位的辽兴宗的皇后自然要归功于萧孝穆的姐姐,也就是兴宗的亲生母亲萧耨斤。
历史只有成为历史的时候,才会被后人喋喋不休,那些穿堂而过的时光里我们或许早已辨不清哪一桩才是萧挞里在心里构建的那个建成木塔的因缘。是为了萧孝穆祈福,还是为了那位做了宋仁宗皇后的亲生的姐姐成为宫廷斗争的牺牲品而默然凭吊,或者她对官场的险恶与斗争生了厌恨之情。这一切,不必再刨根问底,所有的一切,毫不影响这位性情温和、气度不凡,被追封为“仁懿皇后”的女子心存的善念。她是在皇权的映照下,完成着一种精神高度的延展。
我返身,跪倒佛前,一级一级,一尊一尊去拜。在第三层,跪下去的一瞬间,我看到了面前落满的干涩的鸽子粪,我有意无意地避开。然而抬起头的一瞬间,南面宝生佛的头顶竟然落了一只鸽子,它左右环顾,旁若无人。
我惊诧于佛的无边宽容,更诧异于一只鸽子的有恃无恐。
在这漫长的近千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只卑微的飞鸟竟然有了凌驾于佛陀头顶之上的勇气?
我左思右想,绞尽脑汁地去想,心像跌进了茫茫沙漠一般,始终找不到出口。我再次把目光投向宝生佛,他手结与愿印,低眉微笑。在他无尘的眉间瞬间照见了我内心的惭愧。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我们心中所敬畏的怎可只是一尊佛像?而非佛的智慧?
佛以无边的智慧从印度走到中国,走遍世界,佛愿将世间“沧桑心”变成“菩提心”,佛以自在心观世间,观众生。
九百多年来,无数人来过,这些不同的面孔不同身材的男男女女,看他们带着各自不同的心境走来走去。塔身被挤得满满,被人间各种气味充斥着。
明成祖朱棣来过,带着他的文武随从,也带着大明王朝的盛世之气;明武宗也来过,把一个浮燥帝王的狂妄灌满了木塔的角角落落。薜敬之来了,元好问来了,还有大贪官章弘也来了,他指手画脚换掉了朽烂的楼板栏杆,还拆掉了底层的玲珑木隔扇,砌了一米厚的土墙。他的身后跟了一群狐假虎威的小吏,他的身上涨满了民间的怨气。还有,那些为木塔维修、彩画的张王李赵,从不同的朝代带着各自的身份闹闹嚷嚷而来。
有来自乡间的小民,有才气逼人的学者,还有伟人名流,他们也一定如我般循着木塔的八角的造型走来走去,也把木制的地板踩得“嘎吱嘎吱”作响。或者,推开隔扇的木门,扶着外栏的粗木极目远望,恒山苍莽、南山秀丽,还有一条古老的桑干河,看农田千亩,看人间草木更替。
“俯瞩桑干滚滚波涛萦似带,遥临恒岳苍花岫嶂屹如屏。”木塔第三层南门两侧的这一幅匾联,山光水色间道尽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桑干河,以万年之姿哺育起了灿若星河的两岸文化。日日夜夜,也一定无数次抚慰过木塔,于是它们一起与这片土地血脉相连。
我不知道这些人在回身之后,于佛像前站立是否也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历史并没有留下只字片言。但我想,如果不是缀满了塔身的那些牌匾与诗文,或者那些人亦如尘埃般在岁月里散了去。
牌匾,也是木塔内的一大可观之景。在神秘的佛教氛围中又多了些儒家的人文气息。现在悬挂着的52面牌匾包括赞美木塔雄伟的,如“天宫高耸”“霄汉凭临界”“天下奇观”等;也有体现禅意佛法的,如“庄严法相”“第一浮图”“毗卢真境”等等。每一层的牌匾都让你目不暇接,除此,还有历朝历代修缮以及彩画之后留下的人名,用一根小木条条写上,贴在每一层的顶上。
这些人,以一块匾或者一个名字的名义留在了木塔,还有一些人,面孔早已模糊,可他们的伤害还在,被掏挖以及破坏过的佛像虽然被修补,然而那些醒目的伤痕仿佛还在诉说着过往的悲怆。那些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的无助,丝毫动摇不了那些凶神恶煞的被叫做日本鬼子的人对他们强迫实行的奴化教育,这一切是否让佛深切感受到了苍生难度?
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环顾四周,除了几位文研究院的学生在写写画画,那就是飞进飞出的鸽子了。
眼前有一位清秀的姑娘走过,她俯身欲捡起地上的两片羽毛,清爽的,很干净的那种灰。我问,你捡鸽子羽毛吗?她笑起来的样子也很干净,和那羽毛一样轻柔,她说,是的,我看着好看就想捡回去收藏。
我愿意相信,这里的羽毛都沾染了佛的智慧,她带走的,是一种人生的豁达。
走走停停,看看,也拜拜。到了第五层,也就是最高层了,我甚至很想找到通往塔顶铁刹的那个阶梯。转来转去,只在靠北面处的天花藻井旁立着一个很长的木梯,我动了一下,它马上就颤动起来了。这能上去吗?这么软不会掉下来吗?可是我真的想上去!
同行的寒潮鼓励我,还帮扶着了梯子。我实在想循着当年梁思成的足迹走上去,想把木塔看遍。可是等我好不容易壮着胆子爬到中间的时候,一个小姑娘的声音传来了。
“阿姨,您不能上去,上面很多年没有维修了,上去很危险的。”
一下子,我就被惊回了尘世,顿时出了一身冷汗。
她也是文研院的学生,我还嘟囔着,她们肯定上去过,不让我上。
此时才觉,半日已过,深知这塔中所蕴藏的种种未能看尽,而人生岂有圆满?纵然我想它已是多年,却也终须作别。而别后余生,它会变得更美更真,因为,我登上了木塔,我站在了佛前。
我想,最应该感谢的是萧挞里这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一念之间,铸就了这方热土的一种精神图腾。她的一念,成为了无数人的心心念念。
塔内的佛像早已被时光斑驳得不成样子,而佛的智慧以永恒的方式存在着。作为应县人,木塔存在的本身就如佛的智慧一般,成为一种精神理念,就是他们永不褪色的乡愁。
“吱呀……”还是那个熟悉的声音,看护木塔的人打开底层的木门把我们放了出来,然后又紧紧上了锁。
我笑了,一扇门,不过是表象,而心中的塔永远无法被隔绝。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赵平,山西应县人,山西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各大文学网络,《西部散文选刊(原创)》《鹿鸣》《中国地名》《朔风》《山西日报》等,著有散文集《风吹来的沙》《且以明媚过一生》。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关于赞美青春的名言警句
- 下一篇:禅师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