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作品三部曲

时间:2022-03-30 23:1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孤读者笔记 | 评论: 次 | 点击:

高尔基的作品三部曲

1. 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什么

1、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

2、人物简介

玛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政论家,学者。他是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俄罗斯族。1868年3月16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的一个木工家庭。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生活1892年用笔名“玛克西姆·高尔基”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马卡尔·楚德拉》,从此专心从事写作。1936年6月18日在莫斯科逝世。

3、主要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少女与死神》、《伊则吉尔的老婆子》、《鹰之歌》、《海燕》等,这些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革命、自由的渴望,也表达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特别是1901年创造的海燕形象,被认为是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的象征,给人们极大鼓舞。

现实主义作品:《奥尔洛夫夫妇》、《柯诺瓦洛夫》、《沦落的人们》、《草原上》、《因为烦闷无聊》、《二十六个和一个》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主要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凄惨和市侩的卑鄙龌龊,表现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觉醒,表达他们对剥削制度的愤怒和抗议。

2. 高尔基的三部曲是什么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1913年)阅读与下载:《我的大学》是一部有着深刻教育意义和巨大艺术魅力的作品。

作品叙述了少年的“我”怀着上大学的愿望来到喀山,梦想破灭之后,不得不为生存而劳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与小市民和大学生交朋友。他进入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在那里学到了在有围墙的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经过痛苦的思想探索,终于成长为一个革命知识分子。

《我的大学》至今仍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激励了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追求光明的勇气和信念。本书为该小说的世界文学名著名家导读版,由著名作家刘心武主编,配合语文教学,内容包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名家导读、正文、读后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高尔基最卓越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宝贵财富。小说以其现实主义写实风格和热情勇敢的生活态度征服了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心。

它问世之后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鼓舞着无数渴望光明和知识的年轻人勇敢前进。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成为中学生喜欢的文学经典名著之一。

几代人都是读着这本书一步步成长,最后迈入了大学的门槛,而“苦难是一所大学”、“人是在不断反抗周围的环境中锻炼出来的”这几句话已经成为许多有志者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无论在什么样的困境中都不放弃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高尔基简介: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 “社会”大学的课堂。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1年他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05年革命前夕,高尔基的创作转向了戏剧,1901~1905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特别是《小市民》、《底层》展现了现实生活中工人的新形象与新的精神面貌,表现了他们为自己权利而斗争的决心与乐观情绪,它们的上演,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和剧本《敌人》两部最重要的作品――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

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

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

对新。

3.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是哪三部作品

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最初发表于1913年,它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时期生平的自述,也是举世公认的艺术珍品,是作者根据自己亲身的生活经历,对俄罗斯19世纪末期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写照,也是俄国人民,特别是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经过磨炼后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阿廖沙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寄人篱下的生活,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讲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背井离乡,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否得不为生存而奔波。住“大杂院”,卖苦力,同流、浪汉接触,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识分子交往,进了一所天地广阔的社会大学。

在这所大学里,他经历了精神发展的复杂道路,经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验,对人生的意义、对世界的复杂性进行了最初的探索。

4. 高尔基代表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是

《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在意大利卡普里岛的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就写出了这本巨作。

2

《在人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在小说,作家不只是再现了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和他们的生活习俗、道德观念和精神境界,而且塑造了一系列体现劳动人民智慧才能的人物形象,广泛深刻地再现了广大下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思想情结,描绘了俄国社会一个时代的历史画卷。

3

我的大学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第三部曲,其余两部为《童年》、《在人间》。作者描写了他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教程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在生活底层与劳苦大众的直接接触,深入社会,接受革命者思想影响和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养料是他得以成长,从生活底层攀上文化高峰的重要条件。

在《我的大学》里,高尔基用自己的笔触反映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在高尔基的自传小说,我们看到青少年时期的高尔基就已经对俄国的丑恶现实十分憎恶,一直努力探索生活的道路。他曾经幻想自己做一个强盗,劫富济贫或者用祈祷上帝的方式来改善人们的生活,但当时他还很年轻,当然这只是天真幼稚的幻想。在大量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中,他也未能找到曾苦苦思索的“我孩怎么办”的问题的解答。接触了许多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高尔基又想从他们那里找到新的生活道路 记得采纳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在西方作家群体中,有默默无闻从事写作的,如卡夫卡;有出入文艺界,在圈子中享有盛誉的,如乔伊斯;还有一种,不仅是文艺圈,还有政界,两面通吃,左右逢源——高尔基无疑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列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茨威格等等,都是他结交的文豪;列宁、斯大林和他的关系更不用多说。他的人生经历也使得他死后颇多争议,包括他的自传也遭受到了质疑。

高尔基的“自传三部曲”,包含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囊括了主人公孩童、少年、青年三个时期的经历故事。

《童年》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童年》中译本

《童年》以主人公阿辽沙的童年生活为主要内容,叙述他的所见所感,浓重刻画了外祖父和外祖母两个人物,并描写了其他下层社会的各色人物的性格、境遇,如善良的小茨冈、痴迷科学的“好事情”等等。

外祖母可以说是全书中最重要的角色。她善于讲故事,身上闪耀着很多人性的光辉点和宝贵品质(当然,也有酗酒的毛病)。可是作为一个女性,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终究也是要在外祖父面前屈服,尽管她的身材要比外祖父高大。

外祖母吃过不少外祖父的拳头,这似乎在俄罗斯家庭里是极为常见的,例如阿辽沙的两个舅舅,都有打老婆的习惯。与之相反,阿辽沙的父亲马克西姆则显得形象高大,可惜却是不幸过早去世。

全书以阿辽沙父亲的死亡开头,奠定了悲剧的基调,而最后以母亲的离世结尾,似乎也是一种呼应吧。

《在人间》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在人间》中译本

《童年》的描述对象是以阿辽沙身边的亲人为主的,如外祖父、外祖母、母亲、舅舅等;《在人间》的对象则是底层社会的各种不同职业的劳动人民,如厨师、司炉、手工匠人等;《我的大学》的对象变成了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等。而贯穿三部小说中的,是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对人性、对社会的不断反思。

《在人间》是三部曲中篇幅最长的一部。《童年》中,以主人公阿辽沙的童年生活为主要内容;此书描写的则是阿辽沙少年时的遭遇,因而也可以看作是成长小说。为了生活,阿辽沙不得不从事各种劳动,包括学徒、洗碗工等,吃苦也是在所难免的了。

此书对各色人物的刻画介绍,特别能体现反映出人性的复杂。书中除了较少个别的是较为纯粹的好人或坏人,大部分都可以说具有双重性质。

《我的大学》

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我的大学》中译本

《我的大学》和《童年》相比,内容风格是迥异的。《童年》中,较多的是主人公阿辽沙的家庭生活,外祖父母、母亲是主要的描写对象;《在人间》则是阿辽沙走出家庭,在社会中从事各种劳动以生活下去;《我的大学》则是长大后的阿辽沙在思想方面的发展。

作者所谓的“大学”,不妨说是“社会大学”。主人公在社会中学习成长,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身边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同时也有了各种思想的闪现、交流、碰撞,以及阿辽沙的不断反思、探索,对社会、对人生的更深入的认识和分析。

由于小说的人物众多,并且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因而要记住所有角色的名字和他们的思想见解实属不易。总的来说,阿辽沙在雪地偶遇的乔治,他的“人们寻求的是忘记和安慰,而不是知识”的想法,以及岗警尼基福雷奇的“一条看不见的线”的国家机构体制看法,对主人公产生的影响是较大的。

不难看出,主人公的所见所感,以及内心的压抑苦闷,也造成了他一度悲观厌世,因而也就有了一次自杀的经历。

在小说的结构上,可按照阿辽沙生活的地方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城市生活,一是乡村生活。但显然的,两个地方的经历都是不如人意的,前者以自杀未遂而告终,后者则以房子烧毁而结束。

相关阅读

高尔基《文学写照》,对托尔斯泰等作家的回忆

-THE END-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