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有什么名言
时间:2022-03-31 08:0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半亩文案馆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战国策有什么名言
1.求《战国策》名句
贵其所以贵者贵——认清权力本源之策
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施恩不望报之策
无功不当封——利害对照之策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避免两败俱伤之策
鬼且不知也——“西瓜偎小边”之策
蝼蚁得意焉——固本舍术之策
毛羽未丰不可以高飞——度糖量力的智能
诽在己,誉在上——重臣自保之策
其变不可胜数也——鸡蛋不放同一篮子之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辞官自保之策
狡兔三窟,高枕无忧——三重保险之策
三战三胜而国危——小国不可好战之说
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以小事大策略之辩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论辩
处事应对之策
言者异,则人心变——以退为进的游说之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政治正确以脱罪之策
胜而不骄,约而不忿——菩始且能善终之策
前倨而后卑——潜心研究而成大功之策
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拉高难度以阻止事情发生之策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加深对手阵营内部矛盾之策
一国三公,吾谁适从——有见地无作为之鉴
美女破舌,美男破老——排除敌国贤臣之策
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化危机为转机之策
布衣之怒,流血五步——赤脚拼穿鞋之策
以酒亡国,以色亡国——借题发挥之策
以是为非,以非为是——分化合纵之策
出君之口,人臣之耳——密谋策反之策
计不决者名不成——促使把握时机之策
凤凰于飞,五世其昌——卜卦辞的后见之明
我能往,寇亦能往——正面迎敌不躲避之策
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忠孝不能两全之叹
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以死唤醒人心之策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坦诚签和约之策
父教子贰,何以事君——临难不亏大节之论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知过不改而招弑之鉴
有党必有雠——广结善缘之策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忘恩负义的歪理
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认命伏诛之叹
朝不及夕,何以待君——时机紧迫痛下决心之谏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固贪而失国之鉴
人各有偶,齐大非偶——小国依赖大国非福的避祸之策
多行不义必自毙——纵欲养恶之策
2.战国策22句经典语录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赵一·晋毕阳之孙豫让》日中则移,月满则亏。——《战国策·秦三·蔡泽见逐于赵》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一·张孟谈既固赵宗》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战国策·魏一·知伯索地于魏桓子》世有无妄之福,又有无妄之祸。
——《战国策·楚四·楚考烈王无子》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战国策·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战国策·秦三·秦客卿造谓穰侯》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齐四·齐人有冯谖者》宁为鸡口,无为牛后。——《战国策·韩一·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战国策·魏四·秦王使人谓安陵君》于安思危,危则虑安。——《战国策·楚四·虞卿谓春申君》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战国策·燕一·燕文公时》道不拾遗,民不妄取——《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祸与福相贯,生与亡为邻——《战国策·楚四·或谓楚王》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战国策·齐三·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战国策·秦三·范睢至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战国策·秦一·卫鞅亡魏入秦》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四·赵太后新用事》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战国策·秦五·谓秦王》削株掘根,无与祸邻,祸乃不存。
——《战国策·秦一·张仪说秦王》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战国策·秦四·顷襄王二十年》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战国策·楚一·江乙说于安陵君》。
3.战国时期有什么名言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 ——《管子&S226;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S226;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S226;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S226;外篇&S226;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S226;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fr=qrl&cid=201&index=2&fr2=query 这里有很多。
4.《战国策》中有哪些成语 俗语 谚语啊
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楚策》 道不拾遗,夜不闭户《秦策》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赵策》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燕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齐策》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已者容《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燕策》 一、《战国策·西周策》 【百步穿杨】(百发百中):能射中百步以外目标的杨树叶。形容射击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
后世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绝不落空。 二、《战国策·秦策》 【比比皆是】(秦策一):到处都是,形容为数很多。
【侧目而谈】(秦策一):斜着眼睛看人,指心存畏惧,不敢正视。也指愤怒或不满地看。
【抵掌而淡】(秦策一):抵掌:鼓掌、击掌,形容无拘无束地畅谈,气氛欢洽。 【前倨后恭】(秦策一):倨:傲慢,怠慢。
光前傲慢而后来恭敬,前后态度不一样。常指人势利。
【曾参杀人】(秦策二):曾参:孔子的学生,向来以孝贤出名。比喻流言传播得广,也会让人相信。
【两虎相斗】(秦策二):比喻力量强大的双方之间的争斗。 【远交近攻】(秦策三):结交离得远的国家而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是战国时秦国用以吞并六国,建立统一王朝的一种外交策略。后也指一种为人处世的手段。
【积少成多】(秦策四):积累少量的东西,能成为巨大的数量。 【未路之难】(秦策五):未路:最后一段路,走最后一段路很困难。
比喻保持晚节不容易。也比喻做事情越接近成功,工作越艰巨。
【悬梁刺股】(《汉书》(秦策一):因怕困倦影响学习,而把头发束起来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大腿。形容勤奋苦读。
三、《战国策·齐策》 【安步当车】(齐策一):用慢步行走当作坐车。 【吠非其主】(齐策一):狗专向不是它主人的人叫,比喻人各为其主,为主人做事。
【毂击肩摩】(齐策一):车碰着车,肩摩着肩形容行人车马来往拥挤。 【挥汗成雨】(齐策一):原形容人多拥挤。
后也形容因天热或劳动等出汗多。 【接袂成帷】(齐策一):袂:衣袖;帷:帷幕,衣襟可以连接成帷幕。
形容城市繁华,人口从多。 【门庭若市】(齐策一):门口和庭院里热闹得像集市一样。
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极多。
【以一当十】(齐策一):一个人可以抵挡十个人。比喻军队以寡敌众,勇敢善战。
【战无不胜】(齐策二):打仗没有不取得胜利的。形容力量强大百战百胜。
或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画蛇添足】(齐策二):比喻多此一举,弄巧成拙。
【比肩而立】(齐策三):肩靠着肩站立,比喻距离很近。 【不自量力】(齐策三):不能正确估量自己的力量。
【布衣之交】(齐策三):平民之间交往的友谊,亦指显贵者与平民的交往。 【随踵而至】(齐策三):一个跟着一个。
形容来得人很多,连绵不断。 【直言不讳】(齐策四):有话直说,无所忌讳。
【狡兔三窟】(齐策四):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比喻藏身的地方多,便于逃避灾祸。
【归真反璞】(齐策四):指除去外饰,恢复其本来面目。 【高枕而卧】(齐策四):指垫高枕头安然睡觉,比喻无所顾虑。
【扶老携幼】(齐策四):搀着老人,领着小孩。多形容某些欢迎、投奔、逃亡等吻合,人们成群结队而行的情况。
【寝不安席】(齐策五):睡觉时不能安于枕席,指有心事而睡不着觉。 【折冲尊俎】(齐策五):冲:古时用以冲去敌城的战车;折冲:挫败敌人;尊俎: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借指宴席。
原指在宴席上运用策略制胜对方。后也泛指外交谈判。
四、《战国策·楚策》 【心旌摇曳】(楚策一):旌:古代的一种旗帜,心神像旗帜一样摇摆不定。形容情思起伏,不能自持。
【被坚执锐】(楚策一):身穿锐甲,手拿兵器,形容全副武装投入战斗。 【狐假虎威】(楚策一):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
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 【桂薪珠米】(楚策三):薪贵如桂,米贵如珠,形容物价昂贵。
【食玉炊桂】(楚策三):指吃的东西像玉器一样贵重,燃烧的同桂木一样珍贵。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苦。
【见兔顾犬】(楚策四):看到野兔,就回头唤狗去追捕。比喻事态紧急,但及时想办法还来得及。
【峻阪盐车】(楚策四):阪:指山坡。形容老人年迈,难负责任。
【亡羊补牢】(楚策四):丢失了羊,就补修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差错,及时设法补救,以免继续受损失。
【与世无事】(楚策四):跟世人没有争执。形容不慕名利,超然达观的处世态度。
五、《战国策·赵策》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赵策一):师:榜样、借鉴。记住以往的经验教训,可以为以后的事作借鉴。
【胡服骑射】(赵策二):原指学胡人的服饰装束,练习骑马射箭。后比喻政治文化改革措施。
【不可同曰而语】(赵策二):不能同时谈论。形容事物之间差异很大,两者不能相提并论。
【不遗余力】(赵策三):不留下一点剩余的力量。 【弹弓之地】(赵策三):弹弓所用的泥丸、石丸或铁丸。
比喻地方很小。 【天崩地坼】(赵策三):坼:开裂。
天坍塌,地开裂。比喻重大事变。
也形容倒塌或爆炸声音的强烈。 【交浅言深】(赵策四):交浅:交往不深,关系不很密切。
指对交往不多的人谈。
《战国策》经典20句,通古今,晓人情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士乐于为知己的人舍生忘死。女子乐于为喜欢自己的人修饰打扮。
感悟:在《战国策》原文中,这是豫让决心为重用,信赖自己的知伯复仇时说的话。豫让是晋国人,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跻身智伯门下后受到尊宠,称他为国士。智伯伐赵襄子没有成功,被赵襄子战败身亡。豫让改名换姓,为了改变相貌、声音,不惜在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乔装成乞丐,找机会报仇。
在邢邑(即今邢台市)多次行刺赵襄子未遂后终于被捉,豫让知道非死不可,于是恳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让其刺穿以完成心愿;赵襄子答应了要求,豫让拔剑连刺衣服三次,然后自杀。豫让成为比荆柯刺秦还要早若干年的"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两句话概括了人们的一种典型心理,自古知己难得。千百年来不同时代的人们又赋予这两句话不同的含义而经常引用。
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
注重小节的人不能成就大的威名,不忍受小的耻辱的人不能建立美名。
感悟:我们常说,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春秋时代,管仲用箭射齐桓公,射中了他的带钩,这是篡夺;侍奉公子纠而不能为他殉死,这是怯懦;被鲁国囚禁,这就是身遭凌辱。这三种行为可以说是一般人都难以忍受的耻辱。假使使管仲终生穷困,因为曾遭监禁感到压抑而不出仕,因为自己所造受的耻辱感到惭愧而不去拜见齐桓公,就不免做一辈子被羞辱的'卑贱之人。然而管子同时拥有这三种过失,却执掌齐国的政事,一举匡正天下,九次会盟诸侯,使齐国成为五霸的首领,美名传遍天下,光辉照權邻国。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藏身的洞穴,只能避免丧命而已。
感悟:这是齐国策士冯谖对孟尝君说的话。意思是劝告孟尝君要想巩固自己在齐国的政治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得有许多安全的退路才行。这两句后来形成“狡兔三窟”的成语,用以比喻保障安全的退路越多越好,以便逃避灾祸;也可用于戏称人的住处多,到处都有可安身的地方。
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别人对自己有恩德,不可忘记;自己对别人有恩惠,不可不忘。
感悟:这几句浅近平易的话虽然表达的是古人的一种借鉴观念.但对今人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困为即使在今天,那些忘恩负义或恩将仇报的行为,也会遭到人们广泛地鄙弃;自己给了别人一点帮助或一点好处便念念不忘.动辄重提,同样为大众所不齿.本名句可供阐述人际关系时引用。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见到兔子再去招呼狗,不算是晚了;羊丢失了再去修补羊圈,也不算太迟。
感悟:作者以这几句作比喻,说明应及时修正错误,总结经验,以减少损失。见到兔子再放出狗,虽然时间急迫,还来得及;羊已丢失了马上修补羊圈,虽不能找回已丢的羊,但以后就不会再丢失了。以这儿句说明有错要及时改,不可固执错误,否则会造成更太的祸患。“亡羊补牢”已成引用率很高的习见成语。
战国时期,楚国的楚襄王(也就是芈月的侄子)即位后,重用奸臣,国家一天天衰亡。楚国有个大臣叫庄辛,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和一些人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国家迟早有一天会灭亡啊!”
楚襄王听了大怒,臭骂庄辛。庄辛见楚襄王不纳忠言,只好躲到了赵国。五个月后,秦国派兵攻打楚国,攻陷都城郢城。楚襄王惶惶如丧家之犬,逃到城阳城。到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派人把庄辛迎请回来,说:“过去因为我没听你的话,所以才会弄到这种地步,现在,你看还有办法挽救吗?”庄辛就讲述了亡羊补牢的故事。
以财交者,财尽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用钱财交朋友,钱财用完了交情就会断绝;贪美色面结合,到年老色衰时爱情就会消失。
感悟:这几句不失为警句名言,作为人生格言,仍可引用。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作父母的疼爱孩子,就要为他们作长远打算,不能只顾眼前得失。
感悟:这是触龙说赵太后时说的话,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在劝诫那些一味宠爱、娇惯子女的父母时可引此名句;重温“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也可使今人受到有益的启迪。
同欲者相憎,同忧者相亲。
译文: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容易相互憎恶,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容易互相亲近。
感悟:内心的企求相同的人,往往成为竞争的对手,都想捷足先登,唯恐他人得到而自己得不到,所以容易相互产生憎恶甚而仇视的心理;有共同的痛苦或忧患的人,或同病相怜,或同仇敌忾,所以容易相互亲近,引为知己。这些都是一般人的心理。我们可以用“同欲者相憎”来说明有共同企求的人容易互相产生憎恶的心理,也可以反其义而用之,说明在大目标相同的前提下,应该克服“同欲者相憎”的传统心理。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宁可作鸡的嘴巴,决不作牛的肛门。
感悟:鲍彪注:“《正义》云:鸡口虽小乃进食,牛后虽大乃出粪。”这两句表现的是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喻示人们要作自己的主人,而不作他人的附庸;宁可在小局面中独当一面,也不在大局面中任人支配,俗语有“宁为鸡头,不作凤尾”,与此意同。
怀重宝者不以夜行,任大功者不以轻敌。
怀藏着贵重的宝物,不能在晚上行走;担任重大事业的人,不能够轻视敌人。
感悟:深夜行走,怀有重宝,可能遭图财害命者的抢劫,招致杀身之祸,作者以此作比,说明担当重任者应时时谨慎,不可轻敌,否则将遭暗算,招来灾祸。因为“重宝”和“大功”,都会招来忌妒。说明一个浅显易知的社会通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可不慎。
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前面的事情不能忘记,它可以成为后事的老师。
感悟:此二句“精警的语言,告诉人们决不能忘记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应将前事作为老师,时时提醒自已,引为鉴戒。此二句和“前车之覆。可以为鉴”一样,都是哲意深刻的生理名言,常被人所引用。
谋泄者,事无功;计不决者,名不成。
谋略泄露了,事情一定不能成功;计划不果断,名望也不能建立起来。
感悟:若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作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谋划并注意保密,若计划泄露了,或多谋而寡断,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则将一事无成。这个道理可广泛地适用于政治、经侪、军事各个领域。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常用于以勉励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感悟:成语意思可以从字面来理解,“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意思是行百里路,走了九十里,也只是走了一半;深层含义是说,干事情越接近完成时越艰难、越关键。很多人开始的时候总是雄心壮志,宏图远大,可是随着时间的进行,慢慢的就没有了动力,没有了毅力,没有了决心。到最后草草了事。
孪子之相似者,唯其母知之而已;利害之相似者,唯智者知之而已。
双生的孩子长得极为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能一眼分辨出来;利害混淆在一起的事物难以分辨,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把它们区分开来。
感悟:这几句以形象的比喻,说明在日常事物中,“利”与“害”常常混杂在一起,或看似有利实则有害,或看似有害实则有利,或虽有小利却存大害,或虽有小害而终获大利,令人分辨不清。唯有智者能够去伪存真,去粗存精,顾此及彼,由表及里,看到问题的实质,不为斤斤小利所诱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以这几句说明利害常常杂糅在一起,必须认真调查,审时度势,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才配称之为智者。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
太阳运行到中天则向西移,月亮满盈后就会亏缺,万物极盛之后就会衰败。
感悟:自然界的万物都遵循着由兴至盛、由盛转衰的客观规律而运行变化。当其发展到极盛阶段之后,由于某种条件的作用,就会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注意到事物的这种特性,对于人的处事、立身都是有益的。
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能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奏章直言劝讳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过失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
感悟:这几句是齐威王下令求谏的话。“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以则很著名的故事。邹忌从几件生活小事中悟出:平时说他的好话的人,不是偏受他,害怕他,就是有求于他。因此劝齐威王不要像他受蒙蔽一样尽听阿谀奉承之词。齐威王觉得邹忌讲得很有道理,就下令群臣史民。齐威王敢于悬赏求谏,表现了具有实事求是精神的政治家的襟怀与风度,值得后世的政治家借鉴。
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
遵循古法成就的功业,不完全高于今世;效法古人的学问,不能够制定今天的制度。
感悟:我们现在学国学,学习古人的智慧,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古人的智慧是要经过“转化”才能适用于当下。因此,我们不能教条地学习古人,一定要懂得辩证变通。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成事者不谋于众”的意思是:要成就大事,不应该去听从身边人的意见或者建议。
感悟:成大事者不谋于众,这一原则通俗地说,就是谋求特别重大的事情,不必与人商量。因为谋求非常重大事情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与气度,自己看准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别人商量,反倒麻烦搜索。
首先,如果别人见识低下,心胸狭小,气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会动摇你的意志,也会破坏你的信心和情绪。第二是人多口杂,也会出现走漏风声、葬送机会的坏事。
秦孝公的商鞅变法就是这样的情景。当时秦孝公支持商鞅改革,秦国的大臣都不太支持。商鞅就对孝公讲一番道理:“对于一般人,事情开始的谋划,和他们谈不拢,只能成功之后和他们共同享乐。讲究崇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于俗人,建立大功大业的人,不必和普通人商议。能使国家强盛,旧的章法便可换一换。”
圣人不能为时,时至而弗失。舜虽贤,不遇尧,不得为天子;汤、武虽贤,不当桀、纣不王。故以舜、汤、武,不遭时不得帝王。
即使是品格,智慧最高超的圣人,他也不能创造时势,时机来了就不能把它放过。虞舜虽贤,如果不遇到唐尧,他也不会成为天子,商汤、周武王虽贤,如果不是遇到昏君夏桀和商纣,他们也不会称王于天下。所以,即使是贤能的虞舜、商汤和周武王,他们如果不遇到时机,也都不可能成为帝王。
感悟:时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便是圣人也只能在时机到来的时候及时抓住,而不能够创造时事。
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
无形者,形之君也:无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的主宰。君:统辖,主宰。无端者,事之本也:没有发端的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感悟:中国古代从老子开始,非常注重“虚无”的东西,《道德经》里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形而上学的说法。在现实中,我们要做事也要特别重视那些无形的事物的价值,谁能看到“无”的价值,利用“无”的价值,就必然更容易成功。这句话还告诉我们,要见微知著,在事物还没有成型、事情还没有发端的时候就看清它的走向。来源:儒风大家
书画半亩
传统文化、书画名家、艺术品收藏、茶道、天籁琴音
插花艺术、旅行摄影、养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