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言读后感
时间:2022-03-31 09:3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常乐居士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名言读后感
1.孔子名言读后感1000字
正孔子是中国古代创办私学最为成功的第一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中为恢复"礼治"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以德育为首的"六艺"教学为中国古代教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修己以安百姓"反映了孔子教人成长的三个境界,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己以敬"就是说要不断地进行自我修养,达到对人事恭敬而又谨慎。
孔子是中国古代创办私学最为成功的第一人。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当时“礼崩乐坏”的乱世中为恢复“礼治”而带着学生周游列国十四年,将毕生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其以德育为首的“六艺”教学为中国古代教育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
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
2.孔子名言读后感想(20字)品德
这本书让我受到了教育,书是世界的营养品,是最为耐心和最令人愉快的伙伴。
从书中你会发现很多乐趣,使人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勇敢。 这本书中有一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使我深受启发:有一年夏天,天气十分炎热,头顶烈日的两个人劳累极了,便走到一棵榕树下乘凉,休息了一会,他们恢复了体力,这时,他们开始讨论这棵榕树。
一个人先说:“这棵树真不错,可惜没有果子!”另一个人说:“对啊,不结果子的树,不是好树。真是的,不结果子,让人快渴死了!”这时,大树说话啦:“愚蠢的人类啊,我让你们乘凉,恢复了体力,这时,你们却又怪起我来了。”
3.孔夫子 箴言读后感
俗话说:“时间就是生命”,还有“时间就是财富”,“时间比金钱重要”,“消磨时间的人等于自杀”,“爱护时间的人就等于获得一块金石”等等。真可谓描述时间的精典名言太多太多,不胜枚举。但时间又不是任何人都善于充分利用的。而孔夫子对时间的诠释比较透切且精辟,也给人们以警世,要充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把握时间。
席勒说孔夫子的箴言中把时间概括为三种:一是未来,未来的速度是缓慢的;二是现在,现在的速度是箭一般迅猛;三是过去,过去是静止的。
紧接着下一节作者说孔夫子对三种时间进行诠释。对于未来的时间要耐心等待,不要急躁;对于现在已经飞逝的时间,你也不要恐惧犹豫,他已经往慢慢溜走,你也不能使它行程受阻;对于过去的时间也不要后悔,因为后悔也不能使过去的时间找回来。
孔夫子还从三个方面进行空间讲述:即时间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空间的测量有三种:它的长度绵长无穷,永无间断;它的宽度辽阔万里,没有尽处;它的深度深陷无底。
最后一节孔夫子箴言中提出建议,你若要一个聪明而幸福的人,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未来的时间。不要让未来的时间(即使从今日起的,未结束生命的每分每秒)从你脚下轻易溜走,你不要把现在当作友人,不要把过去当作仇人,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把过去丢失的、浪费的宝贵时间找回来,这才是最真的事实和道理。“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真理常常藏在事物的深底” 。那你必将是个聪明而幸福成功的人。
望采纳,谢谢!
4.求论语名句的读后感10条
论语读后感 《论语》的交友观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点好像没有涉及到——如何处理一个朋友群的关系。
即,几个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这里面就不仅存在单纯的两两交往的问题,还包含更复杂的一对多,多对多的问题。
四、孔子和他的两个学生 说了这么多《论语》中的交友观,由于《论语》主要记载的是孔子的思想,我倒对孔子的朋友产生了兴趣。我想孔子应该有很多朋友。
单就《论语》来看,我却只找到两处。一处是“原壤夷俟。
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另一处就是上面提到过的“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后者不知从何考证,前者看来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
孔子有没有纯乎价值认同的“知己”呢?仅看《论语》,似乎没有。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知我者其天乎!”(宪问)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学生中有没有人能充当这一角色呢?有时,师生关系也可到达一种朋友关系。我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颜回和曾参。
从前,我之所以读一本书是因为它来到了我的手边,而书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我一口气或分几天读完它。后来,知道了有公共图书馆这等读书的好地方,我也懒得去翻书目卡片,只是在开放阅览室书架上随手抓一本我能读得进去的书。
再后来,通过网络,也约略知道近来新出的哪几本书是值得一读的,可我也往往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偶尔在浏览的网页上碰到一两本好书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时间和心情静下心来看,相逢或相违全凭运气。所以,我读《论语》也只是因为选了《中西经典选读》这门课,于是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
5.孔子语录读后感一千字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但仍有很多人会问为甚麽我们要孝敬父母呢?我 可以肯定地说因为父母是我们世界上最伟大的恩人,他们抚养我们、教育我们, 并牺牲了一生的时间,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却只是为了让我们长大成人,做一个 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样无私奉献的父母,不应该受到我们的孝敬吗?
还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每一次有测验,妈妈便会在我的身旁教导我,即使 耗上几个小时的时间,她也有耐性来教导我。当有空闲的时候,爸爸便会用故事的形式来教导我做人的道理,而每一次我都听得津津有味。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 是有一次,我在半夜中突然发烧,并惊醒了家人,那时候妈妈爸爸便彻夜不眠地 帮我换毛巾、量体温,若病情严重了,他们便会忧心忡忡,若病好了,他们才放 下心头大石。正如孔子语录中篇所说「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总是担心 子女的健康,所以自我们出世以来,父母所付出的心血和牺牲的休息时间,又怎 麽能用三言两语说得清呢?父母的恩情,是我们永远报答不完的。
那麽怎样才算孝敬父母呢?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 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人如果只是供养父母,而不从心里去孝敬他们,这 与养狗和养马又有甚麽分别呢?作为子女不应该只是为供养父母的衣食住行而 满足,还应该尽量使父母感到愉快和有舒畅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更是我们的美德。几千年来,这一美德一直传承至今。母亲节刚过去,不知道每一位子女又怎麽和母亲庆祝呢?我和我的兄 弟姊妹送了一份特别的礼物给她,这就是把一家人去旅行的相片,我们兄妹的毕 业相和生日相放在一个相架内送给她,虽然这份礼物并不是十分名贵,但却蕴含 著我们真诚的心意,当母亲收下这份礼物时,她感动得流下眼泪,在那一刻,我 明白到即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只要用心去做,让他们能感受到真正的开心,
那样便是孝敬了。
我曾在「中国新闻网」看过一则新闻,内容是关于安徽省金椒县马厂镇有一 个已有100岁的老婆婆叫王李氏,这位老婆婆一生的心愿是到北京城天安门参 观,但是由于家境贫困,所以难以实现。而她已年逾花甲的儿子王守成为了窦现 母亲的心愿,在2002年8月徒步背著百岁的母亲,千里跋涉、历经千辛万苦, 终于到达北京,而母亲满足地说:「太好啦,我这一生没有白活。」这篇报导告 诉我们,孝顺父母不一定要有钱,最重要的是做子女的要真心爱父母,让他们感
到欢喜和享受天伦之乐。
大千世界,千差万别,在当今社会上,仍有一些人不但不孝顺父母,甚至于 动手殴打父母。我的家乡有一个黄姓男子,从小就不懂得要孝顺父母,认为父母 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父母稍有一点不符合他的意思,便会动手殴打他们。在 某一日的凌晨他到父母摆的水果摊向父亲要钱,他父亲不给,又再次动手殴打父 亲,而在旁的母亲阻拦不及,只好拜托旁边的商店员工报警,这个丧尽天良的儿 子,受到了应有的惩罚,警员到达后就把黄姓男子当场逮捕。
现今大部份的青年认为父母所付出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事,子女只要定 期把家用给父母,凡是替父母效劳,有酒肴让父母先享用便算是孝顺了。其窦这 些想法是不全面的。孔子 篇说过:「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肴, 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子女只是给予父母在物质上的需要和满足,但却忽略 了父母真正的感受是甚麽,这样并不是真正的孝敬,只是表现出一种待人有礼、负责任的行为罢了,但是孝敬父母是用这样的态度吗?
父母对我们恩重如山,所以孝敬父母不应该只是表现在物质上的供给,更应 该有一颗真正关怀父母的心。孝敬父母的方法有很多种,并不是完全在于金钱或 礼物,关键是在于你的孝敬是否包含著真心和爱心。我们要知道父母之年,日日 减少,逐渐衰老,所以做子女的应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孝敬父 母,而且要从物质上、精神上、生活上和心底的深处去孝敬、关怀父母。
《孔子传》读后感——儒学的集大成者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头条号平台查看)孔子是大家都听说过的古代圣人,《论语》虽然是孔子的学生编辑出版的,但是写的都是孔子的言行,首先确认儒学是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看了《孔子传》,其中有件事直接刷新了我的认知,那就是孔子的父亲与祖父都是武将出身,且孔子最初也是先学武,而后学文的,说实话的以前一直以为孔子就是一个学派的创始人,妥妥的学霸而已。没想到孔子还是文武全才啊。
细细想来,也就觉得正常了,毕竟身在春秋之际,没有今日中国之和平环境,没有一定的武力值,还要到处传播学说,是很危险的,也是不可取的。
换而言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正确的真理啊。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在经济方面,孔子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对于孔子,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就是:古文不记得的了,但意思就是,认为不正确不合理的事情,就算是别人威逼利诱下,也不能去做。但是如果是正确且必须做的事情,无论有多少困难与险阻,都要不顾一切地去完成使命,这就是儒学的最主要的经典要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