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友谊的名言孔子(求孔子关于友谊的经典语录15条左右包括出自哪条语录备注清楚)
时间:2022-03-31 21:36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彭富春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形容友谊的名言孔子(求孔子关于友谊的经典语录15条左右包括出自哪条语录备注清楚)
1.求孔子关于友谊的经典语录15条左右 包括出自哪条语录备注清楚
"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21』哀公问社於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 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缴如也,绎如也,以成。
"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
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 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 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4.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4.8』子曰:"朝闻道,夕夕死可矣。
" 『4.9』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10』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於比。
"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4.12』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
"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国,如礼何?"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矣。" 『4.16』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 『4.24』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虽在缧(xie4)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5.6』子使漆彤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
"子说。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
"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 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
"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 "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10』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木亏)也;於予与何诛?"子曰:"始吾於人也 ,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谓之'文'也。"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5.18』子曰:"藏文仲居蔡,山节藻(木兑),。
2.论语中关于友谊的句子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呼?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第一) 译:曾子说:“我每天都会几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做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时是不是很诚实?有没有温习老师传授的知识?” 2、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第五) 译:孔子说:“甜言蜜语、满脸堆笑、点头哈腰,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心怀怨恨跟人交朋友,左丘明认为可耻,我也认为可耻。”
3、颜渊、季路待。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字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公冶长》第五) 译:颜渊、季路侍奉时。孔子说:“为什么不说说各人的愿望呢?”子路说:“愿将车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坏了也不遗憾。”
颜渊说:“但愿能做到不夸耀优点、不宣扬功劳。”子路说:“您的愿望呢?”孔子说:“但愿老人能享受安乐,少儿能得到关怀,朋友能够信任我。”
4、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子罕》第九) 译:孔子说:“一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5、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第十六) 译: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3.孔子与朋友交往的名言
孔子与朋友交往的名言有,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道不同,不相为谋。
4.5条有关友谊的名言警句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 -(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 2、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3、天涯何处无芳草。 4、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5.孔子的名言关于对待朋友的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而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的学说,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 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 孔子说:“君子团结群众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群众。” 10、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的。” 11、子曰:“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译文 孔子说:“人无信誉,不知能干什么? 13、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 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14、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译文 孔子说:“《关雎》这篇诗,主题快乐却不过分,忧愁却不悲伤。”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译文 孔子说:“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18、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译文 孔子说:“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20、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 孔子说:“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2、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译文 孔子说:“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2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采就会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 孔子说:“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25、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译文 孔子说:“明智的人喜欢水,仁慈的人喜欢山;明智的人好动,仁慈的人好静;明智的人快乐,仁慈的人长寿。”
2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
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28、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
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29、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
孔子的仁爱:天下本非一家,只因仁的存在而生出无远弗届的爱
一个理想的状态是,生命和仁合一,也就是合乎仁的生命。但现实的状态却会出现生命和仁的冲突,即为求生而害仁和为成仁而杀身。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中,孔子主张放弃生命而实现仁。
父子之间的关系当然是一种人际关系,但是一种特别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血缘关系。父母和子女虽然是具有差异的个体,但通过血缘,两者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联。父母的生命在子女身上获得了延续和更新。父母对于子女的爱可以看作是对于自身生命的爱护的延伸形态。同时,子女对于父母的爱也可以被认为是对于自己生命的来源的回溯和感恩。
这是由血缘的本性所规定的人的生命的特性。但血缘关系也正是在人类身上所固有的自然的关系。它是已有的、既定的,不可改变和永远延续的。血缘如同土地一样是自然的。如果说土地是外在的自然的话,那么血缘则是内在的自然。根据这样的分析,仁爱作为人类的情感,是一种血缘之爱,同时也是一种自然之爱。
作为如此,仁爱就不是一种无差别的爱,而是一种有差别的爱。一种无差别的爱否定人对于自身亲人的爱的优先性。这在于,爱自己的亲人虽然是自然的,但很可能是自私的和非正义的。与此不同,无差别的爱主张爱一切人,并且将爱建立在正义的原则上。但这种无差别的爱只是一种理想的爱,而非现实的爱。
在现实当中,人们首先和大多体验的爱还是亲情。在这样的意义上,孔子的仁爱学说不是从理想出发的,而是从现实出发的。但当孔子把孝弟看作仁爱的根本的时候,他就不可避免地遇到了爱的正义性问题。人爱亲人和爱他人可能一致,也可能发生冲突。在冲突之中,如果人爱亲人的话,那么就是不爱他人;如果人爱他人的话,那么就是不爱亲人。
在这种困境中,人究竟如何选择?孔子考虑的不是谁是正义者的问题,而是考虑谁是亲人的问题。亲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天然地和人共属一体。其中也包括了利益的相关性。于是,当人无条件地首先爱亲人,而不是爱他人的时候,仁爱就具有有限性了。孔子所说的亲亲相隐就破坏了仁爱的正义性和普遍性。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就虽然是一种合情的爱,但不是合理的爱。这是因为它对于父子是仁爱,但对于他人却不是仁爱。
孔子自身也许也意识到了孝弟的有限性,也许认为亲亲相隐只不过是一种破坏仁爱正义性和普遍性的特例。虽然孔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情是仁爱中最根本的情感,但他并不试图将孝弟只是局限于家人之间,而是认为应该将孝弟的情感扩大到天下。
这无非是说,人们不仅要爱自己的父兄,而且要爱天下所有的人。“子弟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因此,所谓的孝弟或者仁成为了一种在世界中普遍化的亲情。这要求人们要像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天下所有的人。基于这种普遍化的孝弟情怀,人们才产生了“天下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观念。
天下本非一家,但仁者将它看作一家;四海之内并非兄弟,但仁者将他看作兄弟。如此理解的仁就不仅包括了人对于亲人的爱,而且还包括了对于非亲人的爱,也就是对于天下人的爱。此外,仁爱不仅意味着人对于人类的爱,而且还包括了人对于自然的爱。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一个仁者或者智者也是山水自然的热爱者。在这样的意义上,仁成为了一种博爱。但孔子的博爱是亲情的扩大化和普遍化,而不是超出了亲情的一种人类的兼爱和上帝的圣爱。
通过对于仁作为一种普遍化亲情的解释,孔子把仁看作成人的本性。这也就是说,仁是人的天性。一个人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他有仁爱之心。没有仁,人便不是人;正是仁,才使人成为人。如此理解的仁就是善。一个仁者正是一个善者。
“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一个仁者当然只有善行,而没有恶行。如果说仁是人的本性的话,那么善也是人的本性。孔子的思想其实为儒家占主导的人性本善说奠定了基础。作为人的本性,仁不仅是善良的,而且是美好的和智慧的。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孔子要求人居住在仁中。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居住是人生在世的基本存在方式。居住在仁之中,是居住在人的本性之中,也就是在人的真正的家园之中。因为仁是善的,所以这种居住是善的;因为美善合一,所以这种居住是美好的;因为里仁是合于真理的选择,所以这种居住也是智慧的。
既然仁是人的本性,那么人就应该始终与仁同在,正如人始终与道同在一样。“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虽然道是高远的,但又无时无处不遍及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可以说,人的任何事情都有它的道。
因此,人要遵道而行。对于人来说,仁是他最根本的道。这就要求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依仁而行。唯有成为为一个仁者,人才能成为一个君子。作为人的本性,仁也是人存在的终极意义。“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人的身体和生命是宝贵的,没有生命便没有了一切。但只有被仁所灌注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否则是无意义的。
一个理想的状态是,生命和仁合一,也就是合乎仁的生命。但现实的状态却会出现生命和仁的冲突,即为求生而害仁和为成仁而杀身。在这种两难的抉择中,孔子主张放弃生命而实现仁。
仁作为人的本性,不仅规定了人内在的心灵,而且也规定了人外在的活动。仁展开为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存在方式。这又具体地表现在人与自身和人与他人两个方面的关系。
就人与自身的关系而言,孔子强调克己。己是自己。人不仅能意识世界,而且能意识自己,故能和自身构成一种特别的反身的关系。克己就是自己克制自己,自己规定自己,让自己恪守在一个边界之中。
与克服世界不同,克制自己是一件艰巨的事情。这在于,克服世界是用自己的力量去和世界斗争,而克制自己是用自己的力量和自己作斗争。自己和自己作斗争,这需要人拥有非凡的力量,也就是自己能够超出自己。但这如何可能?这关键在于人自己用礼来约束自己的欲望。
所谓的礼就是对于是与非的边界的划分和确立。它指出,人可以做哪些事情?人不可以做哪些事情?礼和非礼是人的存在的界限。合礼的事情是可以做的,非礼的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要遵守礼所制定的边界,不要越过它。
由此,人规定自身感觉、言说和行为。孔子认为克己和复礼是同一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制自己就是让自己遵守礼的规范,也就是复礼。同时,克己复礼是让人保持自身的本性,实现仁,也就是爱人。
就人与他人关系而言,孔子主张爱人。爱人首先必须承认一个已给予的情景,人不可能离世孤独地生活。人离开人类而与动物为伍只是一种幻想。“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人生活是生存在世界之中,也就是生活在人与人之中。他人的存在如同自己的存在一样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人生活在世界之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和人打交道。只有在人我的共在之中,人才能真正展开自身的存在。人不仅要承认他人的存在,而且要理解他人的存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这表明在一个共在的世界里,人不是要考虑自己,而是考虑他人。他人的存在对于自己的存在是必须的。没有他人的共在,也就没有自身的存在。
在共在中,人与他人建立了多种关系。其中,孔子强调友谊的重要性。友谊当然是人与他人一种特别的关系,也是一种特别的感情。友谊不同于亲情。亲情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友谊也不同于爱情。爱情是男女之间且包括了身体的关系。友谊在根本上是建立在同道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说,有友谊的人们有着共同的道的追求。同道使不同的人们建立了友谊并成为了朋友。
但对于孔子来说,不仅要建立友谊,而且要区分好的和坏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坏朋友的区分的根本点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无非是一个人是否真实,亦即诚实。一个诚实的朋友不仅对于道是忠实的,而且对于人也是忠实的。
但人如何处理好人与他人的关系?这关键在于人如何从自身出发去看待他人。
孔子强调,从否定方面讲,人不要把自己不意愿的给与他人。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另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从肯定方面讲,人要把自己意愿的给予他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被视为儒家的金规则。在当今世界,它仍然具有普世价值。
无论是否定方面,还是肯定方面,这一金规则都设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同一性。这就是说,我所不欲的也正是他人所不欲的,同时,我所欲的也正是他人所欲的。这依据于这样一种假设:天同此理,人同此心,心同此欲。由此,人可以由己推人。
不过,人与人除了同一性之外,还有差异性。每一个人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存在都是不同的。因此,也许我所不欲的,正是他人所欲的;或者相反,也许我所欲的,正是他人所不欲的。如果事情是这样的话,那么不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且“己所欲,亦勿施于人”。虽然孔子没有作如此明确的表达,但他也表现了对于差异的尊重和允许。这就是所谓的忠恕思想。他甚至认为,忠恕是他的一贯之道。
何谓忠恕?所谓忠是忠实、忠诚和忠心。它指一颗真实无虚的心灵,内不欺己,外不欺人。所谓恕是宽恕。人不按自己的尺度去要求他人,而让他人如其自身去存在。这也就是说,人要承认和允许他人的差异性,甚至原谅他人的不足和错误。
孔子认为仁具有五种德性,而作为恕的宽就是其中之一。“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这五种德性都是人对于他人的仁爱的不同态度。其中的宽就是宽恕。正是因为人能够容忍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所以能够得到多数人而不是少数的拥护和支持。
本文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教授,著有系列学术专著“国学五书”(《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论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与发行)。本文图片来源网络,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