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规矩与新想法名言(当老规矩遇上新思想)

时间:2022-04-01 03:4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红网 | 评论: 次 | 点击:

老规矩与新想法名言(当老规矩遇上新思想)

1.当老规矩遇上新思想

老北京的确有许多老规矩,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见生人打招呼用“请”“您”“对不起”“稍候”等谦词敬语.随着时代的前进,这些规矩年龄越来越大,越来越老.他们会不会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我认为,他们不会死,有存在的必要,而且在新时代具有特殊意义.

首先,北京老规矩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北京老规矩多为谦词敬语,也有一些是行为约束.无论是说话,还是行为,都是中国人言行举止的形态,也是人类文明的外在形态之一,怎么能不要呢?其次,北京老规矩并非如有些人所说是对人性的压抑,对人自由的束缚.从我们知道的一些老规矩来看,绝大部分老规矩仅仅是对人社交场合言行的约束,不包括对某些特定场合,比如男女私密空间或兄弟姐妹之间的要求.总的说,老规矩属于社交礼仪范畴,并不太多涉及私人空间.难道人与人之间的来往不应该有必要的礼仪吗?第三,老规矩经过千百年来无数人的锤炼,经过几十代人传承而未被淘汰,足以说明其生命力,为什么要消失在我们这一代呢?

老规矩所以有被淡忘之势,所以今天又被重新提起,不说历史原因,就看我们周边的现实吧,足以说明老规矩有多么宝贵,足以说明人们多希望它回来.以我自己近年来的经历看,我就经常遇到陌生人愣突突的发问和冷冰冰的咨询,甚至连起码的问候语、抱歉话以及谦恭之态都没有.最近在参加语言大会期间,被不礼貌的语言对待,还不要紧;善意的提醒后竟被更不礼貌的语言,包括一些大人而包围,这可怎么得了啊!我并不是让这些孩子们用北京老规矩待我,而是用起码的谦词敬语.比如,你好(当然说您好更好),对不起、请稍候和谢谢等等.更可怕的是,对这样一件本来无关紧要、提个醒儿而已的事情却招来一所大学个 别老师和学生们的莫名奇妙的攻击,有说我们如何辛苦,有说南方人不懂北京话里的“您”,有说无录像无真相,甚至有人冷嘲热讽的说还是请你回北京讲老规矩去吧,更有甚者,伴以各种人身攻击和谩骂侮辱之言,太可怕了.

2.老规矩和新想法作文

提到“老规矩”,现代的年轻人都会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陈旧的东西,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所以当今社会里,“老规矩”正在不知不觉地消失,被我们渐渐淡忘。但“老规矩”其实并不是迂腐无用的“老古董”,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每一条规矩都是无数人的生活经验总结得出的,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道理,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节,是一种尊敬长辈的表现,也是为了不让长辈担心自己出什么事情。比如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要随便动别人家的东西,也是从小就要让小孩子懂得的礼仪。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被爸妈宠着,要什么就给什么。所以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就经常会翻主人家的东西,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样。主人碍于面子肯定不会说孩子,但心里肯定会觉得这个小孩不懂事,同时也会觉得家长不会教育孩子。

老人经常跟我们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姿态,做到举止端庄、优雅,同时也告诫我们做人要正直。现在的小孩子很小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转自第一公文网:gongwen.1kejian.com]

在韩国,也有很多“老规矩”。比如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长辈开始吃饭后,晚辈才能开始.这是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但是如今一些家庭中,小孩先吃,吃最好的,这一类现象也越来越多,完全没有了“长幼有序”的观念。

再比如晚辈向长辈敬酒时,晚辈要将杯举得低于长辈的杯子,用杯沿碰对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就是失礼,晚辈还应该背脸并将双手举杯而饮。现在的职场当中,下级向上级敬酒的时候也需要遵守这些礼仪。

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些“老规矩”看起来麻烦死板,但它们蕴藏的含义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礼仪。孔子说“不知礼,无一礼也”。虽然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这些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准则是不应该忘却的,否则我们和那些不懂得什么是礼仪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我们必须承认有很多的“老规矩”看起来是有些繁琐和死板,但这不是我们应该抛弃它们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开动头脑,想想怎么把这些“老规矩”变成这个时代的“新潮流”,让这些宝贵的智慧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

3.作文 以 “老规矩”与“新想法”为题材

“规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

在这儿,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老规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纲在微博中罗列的北京老规矩有:阖家坐在一起吃饭,座位次要长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宠的小孩子可以挨着长辈,但是不许乱了次序.开始吃饭,便不许端着碗到处跑——那是乞丐的行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严的体现.可见,规矩是体现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家族的教养和人文素质传承之道.

老规矩是对文化的坚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润了文化.我一直记得一次在摆餐桌的时候,顺手将筷子插在了米饭上.母亲因此而狠狠教训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极大的不吉利.因为这使整一碗饭像是香炉,更是犯人临刑的辞阳饭.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规矩,却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敬畏与讲究.

规矩是中华文明流传千年的源流之一,如今很多年轻的家长已经不再在乎这些了.饭店里时常有孩子欢跑的身影,家长们往往是端了碗在后面追.甚至很多溺爱孙辈的老人亦不再讲究规矩.宴时座次早已没了顺序,孩子获得了第二宝座.老规矩曾经体现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已经不见了.

2013年底新闻联播推出了家规系列的采访,引发许多热议.北京是全国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爽利而大方的特点,正是源自于这老规矩.无论是对一言一行的约束,还是对内心的教养,规矩起到了约束人们一言一行的作用,由此才产生了行为上的文明,产生了法制和礼教.

时代发展,文化的冲击加速规矩的流失,规矩背后的文化也在被人遗忘.新的文化快速销蚀着传统文化.人们以所谓自由忽视了老规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规矩.然而近来,年轻一辈的人们热议起了老规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文明抢劫的时代,内心缺失了束缚和因文化冲击而带来了日渐明显的冷漠与轻漫、孤独与反省.也许他们意识到千百年来,老规矩约束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约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底线.不仅是一言一行要规矩礼谨,更有内心对正义和善良的坚持.这份坚持成就了不同的家庭,在被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有了所谓文化、传统、特色.而这恰恰是现代人们所缺失的.

“规矩可以不被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何时开始,人们的要求也变得这样低了?老规矩需要社会的重视,需要内心的珍重.这并不是网络上的一时兴起就能够唤起人们内心对文化礼教的尊重的,然而对于这突然而至的热议与怀念,人们却应当为之欣慰.

4.老规矩和新想法作文

提到“老规矩”,现代的年轻人都会嗤之以鼻,认为那都是陈旧的东西,没有一点实际的用处。

所以当今社会里,“老规矩”正在不知不觉地消失,被我们渐渐淡忘。但“老规矩”其实并不是迂腐无用的“老古董”,而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每一条规矩都是无数人的生活经验总结得出的,里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学道理,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两句话。比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这就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节,是一种尊敬长辈的表现,也是为了不让长辈担心自己出什么事情。

比如去别人家做客时不要随便动别人家的东西,也是从小就要让小孩子懂得的礼仪。现在的小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被爸妈宠着,要什么就给什么。

所以去别人家串门的时候,就经常会翻主人家的东西,好像是在自己家一样。主人碍于面子肯定不会说孩子,但心里肯定会觉得这个小孩不懂事,同时也会觉得家长不会教育孩子。

老人经常跟我们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要求我们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养成良好的行为姿态,做到举止端庄、优雅,同时也告诫我们做人要正直。现在的小孩子很小开始就有各种各样的健康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转自第一公文网:gongwen.1kejian.com]在韩国,也有很多“老规矩”。比如一家人在吃饭的时候,长辈开始吃饭后,晚辈才能开始.这是表达尊敬的一种方式。

但是如今一些家庭中,小孩先吃,吃最好的,这一类现象也越来越多,完全没有了“长幼有序”的观念。再比如晚辈向长辈敬酒时,晚辈要将杯举得低于长辈的杯子,用杯沿碰对方的杯身,不能平碰,更不能将杯举得比对方高,否则就是失礼,晚辈还应该背脸并将双手举杯而饮。

现在的职场当中,下级向上级敬酒的时候也需要遵守这些礼仪。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这些“老规矩”看起来麻烦死板,但它们蕴藏的含义都是我们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礼仪。

孔子说“不知礼,无一礼也”。虽然现在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这些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准则是不应该忘却的,否则我们和那些不懂得什么是礼仪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

我们必须承认有很多的“老规矩”看起来是有些繁琐和死板,但这不是我们应该抛弃它们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开动头脑,想想怎么把这些“老规矩”变成这个时代的“新潮流”,让这些宝贵的智慧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必不可少的角色。

5.老规矩作文素材名言

1、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

——爱迪生2、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3、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

——契诃夫4、每人心中都应有两盏灯光,一盏是希望的灯光;一盏是勇气的灯光。有了这两盏灯光,我们就不怕海上的黑暗和风涛的险恶了。

——罗兰5、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

——卡耐基6、上天完全是为了坚强你的意志,才在道路上设下重重的障碍。——泰戈尔7、人生的道路上,谁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就看你能不能战胜它。

战胜了,你就是英雄,就是生活的强者。——张海迪8、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诺贝尔9、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动。——卢梭10、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米歇潘11、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爱默生12、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罗曼·罗兰13、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6.电影老炮儿中老规矩与新想法的作文

《老炮儿》的上映为2015年增添了感伤的一笔,在中国电影的换代格局中彰显了特色。

《老炮儿》是两个“老炮儿”合作的作品,冯小刚和管虎的合作让大众在热闹和喧嚣之中感慨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巨变。剧中老六似是一个老舍或王朔笔下的人物出现于现世,他依然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尽管世界已然大变。

他的讲规矩、重义气、有老礼儿,他当年在胡同和北京那一份响当当的江湖地位等等,都已经随时代变迁远去了。这个主题其实是好莱坞或香港电影里常见的,江湖大哥早就金盆洗手,在面临对自己亲情的挑战时,又一次走进江湖面对自己的命运,这不是什么新鲜的故事,只是放在了北京的胡同里有了的沧桑感。

北京胡同曾经是一个最有传统积淀的社会,皇城根的大气、见多识广的机智等等都凝结在这里,形成一套独到的都市文化。而新中国首都的生活文化又有自己的一套特色。

这些构成了上世纪70年代北京的特色,经过30多年变迁,已经有了根本改变。但老六还是用当年的方式待人处事,当然也有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这些人的价值观未必合乎社会最主流的价值,但却是延续着某种民间的传统,让人感受到一股强烈的气场在。但这些传统到了今天的“小鲜肉”们早就变了滋味。

这部电影也用了一批当红的小鲜肉明星,要赞颂老一代还得借用“小鲜肉”的新江湖地位,有点讽刺意味。都是江湖,但冯小刚和管虎所怀恋的是当年的江湖。

他们觉得那个江湖有较高的标准,有较强的血性。老炮儿得意地拿出两千块来赔那豪车的划伤,却引来年轻人的讪笑。

连王朔这个精神上的大哥都飘然不知所踪,足见时代的变化之大。当然这两个江湖其实在人性上也是通着的。

一代代人都会觉得自己最好的时代也是所有人最好的时代。但这部片子所感慨的是那一切已经彻底地远了,那一代叱咤江湖的人物已经衰老。

在中国电影的大变局之中,这同样也是冯小刚和管虎的感慨。曾经最合时宜的今天要以不合时宜来合时宜,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这也是这个故事的感慨所在。

这个故事的好处是在幽暗中对人性表现出一抹温情,对谁都没漫画化。财迷的兄弟最后也站出来,小飞也有自己的人性一面,连那个讨要路费的女学生也最终寄来了钱。

这些都让这个故事有老江湖的宽容和人性的智慧,他们最终对人性没有失望。这和一些生搬硬套的意识形态化解释不搭调,但这部片子用这温情给了让大众感动的东西。

(环球网评价)。

7.老规矩与新想法碰撞有关的作文题目

在规矩中生活,从规矩中突破 观望苍穹,北雁南飞,定成一字人字,有规有矩,因此能抵南而御寒;察看后土,行蚁繁杂,定各蚁严格分工,有规有矩,因而化渺为强力。

因此,有规有矩方可成大方圆也。(修改后,标题醒目,开篇形象鲜明且富于感情。)

规矩能使团体更加团结。 三国时期,曹操有次带兵打仗,驻扎在一个乡村中。

他命令士兵们不准去践踏庄稼,否则按军法处置。不料他的马突然受惊,跑到了田地里,踩坏了一大片庄稼。

曹操二话不说,当场削掉了自己的头发,士兵们大为震惊,从此军队里更加团结。试想若没有这条规矩,大家都能践踏田地,不但百姓会有所不服,曹操的威严也无从体现。

最后这个团结就像没有凝聚力的一盘散沙,很容易被颠覆。我们的班级也是一样,若没有班规,校规束缚我们的言行举止,我们就会像脱疆的野马般横冲直撞,任意妄为,这样的一个混乱的团体,后果不堪设想。

(更换不恰当的材料,使内容更符合题意。) 规矩能使世界更加有序。

(调整分论点的表述方式,使文章的思路更清晰,结构更严谨。) 红灯停,绿灯行。

这是自小便知道的道理,就是因为人们有种潜移默化的这种思想,按照这样的形式过马路,交通才会如此通畅。殊不知,这就是规矩,若没有它,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交通系统早已经瘫痪了。

还有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上下楼梯靠右行,垃圾要分类放,公共汽车前门上后门下,遇事要排队……这些平时我们潜意识里就会做的事,其实就是规矩啊,规矩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习惯生活在规矩中,因此我们的生活并没有混乱,反而更有序。

(增加正面表述的论据,充实文章,使段内形成正反对比的结构,加强论证的力度。)近日,某省内一家家乐福超市中发生了一严重的踩踏人致死的事故,造成了三死十几伤的严重后果。

这起事故是商家的经营模式违反国家法规,举行限时优惠活动而引起的。如果每个人都漠视社会的道德规范和国家的法规,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没有了规矩,社会将失去平衡。 我们在规矩中生活,也要从规矩中突破。

尽管规矩约束我们的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但有些时候如果墨守成规,我们的社会就有可能停滞不前。(利落过渡,辩证分析“规矩”,使用新材料,突破原有思路。)

过时的规矩需要突破,从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百日维新运动的首领之一梁启超,关注西学,对国外民风民俗有一定的了解。

他发现中国的女人还在裹小脚,我们的社会还宣扬三从四德,男尊女卑。于是他便大力引进西方文化,并首先让自己的女儿停止遵循那些陈规陋俗,经过他的努力,中国人的思想有所解放,女性的地位也有所提高。

试想若没有人敢打破这些束缚人发展和自由生活的陋规,中国会有进步吗? 无规矩不成方圆。有规有矩,可成大方圆也!我们在规矩中生活,但也不能一味坚持陈旧的规矩,要学会突破规矩,这才是我们对它应有的态度。

8.作文 以 “老规矩”与“新想法”为题材

“规矩可以不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 在这儿,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 老规矩造就了特殊的北京人.郭德纲在微博中罗列的北京老规矩有:阖家坐在一起吃饭,座位次要长幼有序.若是家中得宠的小孩子可以挨着长辈,但是不许乱了次序.开始吃饭,便不许端着碗到处跑——那是乞丐的行为.形容不整是家教不严的体现.可见,规矩是体现一个家庭或是一个家族的教养和人文素质传承之道. 老规矩是对文化的坚持.在很大程度上,它孕育了文化,浸润了文化.我一直记得一次在摆餐桌的时候,顺手将筷子插在了米饭上.母亲因此而狠狠教训了我.后来我才知道,这是极大的不吉利.因为这使整一碗饭像是香炉,更是犯人临刑的辞阳饭.看似有些迷信的老规矩,却体现了人们对生死的敬畏与讲究. 规矩是中华文明流传千年的源流之一,如今很多年轻的家长已经不再在乎这些了.饭店里时常有孩子欢跑的身影,家长们往往是端了碗在后面追.甚至很多溺爱孙辈的老人亦不再讲究规矩.宴时座次早已没了顺序,孩子获得了第二宝座.老规矩曾经体现的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已经不见了. 2013年底新闻联播推出了家规系列的采访,引发许多热议.北京是全国使用“您”字最多的城市.北京人有爽利而大方的特点,正是源自于这老规矩.无论是对一言一行的约束,还是对内心的教养,规矩起到了约束人们一言一行的作用,由此才产生了行为上的文明,产生了法制和礼教. 时代发展,文化的冲击加速规矩的流失,规矩背后的文化也在被人遗忘.新的文化快速销蚀着传统文化.人们以所谓自由忽视了老规矩,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没有了规矩.然而近来,年轻一辈的人们热议起了老规矩.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在这个文明抢劫的时代,内心缺失了束缚和因文化冲击而带来了日渐明显的冷漠与轻漫、孤独与反省.也许他们意识到千百年来,老规矩约束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约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是人们日常行为的底线.不仅是一言一行要规矩礼谨,更有内心对正义和善良的坚持.这份坚持成就了不同的家庭,在被口耳相传的过程中有了所谓文化、传统、特色.而这恰恰是现代人们所缺失的. “规矩可以不被遵守,但不可以被毁灭.”何时开始,人们的要求也变得这样低了?老规矩需要社会的重视,需要内心的珍重.这并不是网络上的一时兴起就能够唤起人们内心对文化礼教的尊重的,然而对于这突然而至的热议与怀念,人们却应当为之欣慰。

老规矩与新想法名言

“新规矩”给“老规矩”上了道金箍

以往,许多村、社区干部善于钻营“关系网”“保护伞”,想方设法与乡镇干部搞好关系。逢年过节,一些村、社区干部都会给乡镇干部送一些土特产,干部下村检查调研,一般都是一包烟、一顿饭、一餐酒,这都是“老规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严下先严上,从“八项规定”到整饬作风的道道禁令,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头上。有了这些“新规矩”,“老规矩”就如同被上了“金箍”。现在乡镇干部到村、社区检查调研,少了阳奉阴违,没有了吃喝迎送,逢年过节干部清静了,社区、村干部也少了歪心思、多了正点子,纯洁了上下关系,也推动了工作落实。

要知道收一包烟、吃一顿饭、拿一回土特产等不是一件小事,一茶一饭关乎名节,一丝一缕彰显志向,一人一事决定形象。搞那些所谓的“老规矩”,就有可能离组织越来越远,离违纪越来越近;离群众越来越远,离高墙越来越近。严守规矩需从小事严起,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以党规党纪为首要遵循,遵章守纪不越红线;以法律法规为基本准绳,奉公守法不破底线;以章程规范为重要依据,履职担当分清界线;以遵守公德为起码要求,为人处世要有边线。切实做到让党规党纪的禁令始终高悬,法律法规的戒尺始终常伴,真正让规矩重于泰山、坚如钢铁,让自己行得端、坐得正。

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在新的规矩面前,党员干部要有敬畏之心,有道是,心有敬畏,行有所止。商鞅敬畏法治,立木取信,所以开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盛世。唐太宗敬畏人民,所以才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觉悟,创造出了贞观之治的千秋功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中央八项规定实施初,一些人以为只是“一阵风”,搞起了表面执行,但是敬畏不是他律,表面的应付是行不通的。习近平同志就曾告诫过县委书记,要正确行使权力,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党员干部任何时候都要自觉把自己置于规矩之内,把规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严格按党性原则、政策法规、制度程序办事,遵守“新规矩”当成己任,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上有所作为。

法度就好比规矩,守规矩者,不越法纪“雷池”,绝无“暗室亏心之忧”,自然能坦坦荡荡,光明磊落。党员干部守不守规矩关系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到懂规矩、守规矩、严格按规矩办事,是各项法规政策和规章制度高效规范运行的保证。国家法律是党员、干部必须遵守的规矩,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重要的党内规矩,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党中央提出“三严三实”的要求也是规矩。这些都需要我们严格遵守。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自觉按原则、按规矩办事,做懂规矩、守规矩的典范。

清代画家沈宗骞有一句名言:“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党员干部不但要懂规矩,守规矩,还要创建与时俱进的新规矩,让讲规矩成为我们工作的新常态。

文/彭淼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