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无完人的名言

时间:2022-04-01 09:3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华网 | 评论: 次 | 点击:

关于人无完人的名言

1.有关“人无完人”的事例和名人名言

名言:

1、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 柏拉图《理想国》

2、尴尬其实是人生经常遭遇到的一种状态,它有个小小的规律,你越是害怕它,它就越张牙舞爪,让你不知所措。如果你坦然处之,心想人非完人,谁都有出糗的时刻,它也就泄了气,渐行渐远了。 —— 毕淑敏《红处方》

3、我能坚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质 —— 法朗士《文选》

4、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

事例:

唐太宗问许敬宗:我看满朝的文武百官中,你是最贤能的一个,但还是有人不断地在我面前谈论你的过失,这是为什么呢?

许敬宗回答: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嫌恶它;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地对月欣赏,吟诗作赋,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

无所不能的上天且不能令每个人满意,何况我一个普通人呢?我没有用肥羊美酒去调和众口是非,况且,是非之言本不可听信,听到之后,也不可传播。

君王盲目听信臣子的,可能要遭受杀戮;父亲盲目听信儿子的,可能要遭受诛杀;夫妻听到谗言,可能会离弃;朋友听信谗言,可能会断交;亲人听到谗言,可能会疏远;乡邻听信谗言,可能会生分。

人生有七尺高的身躯,要谨慎对待听到的传言,舌头上有龙泉剑,杀人不见血。哪个人在人前没有说过别人?哪个人背后不被别人评说?

唐太宗说:“你讲得很好,我会记住的!”

的确,一个人若想取悦于每个人是不可能的,但只要凡事依正道而行,无愧于心,别人说长道短,无须理会。人若悟到这一点,自然就省却了许多的烦恼。这是许敬宗智慧的地方,也应该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人处世的借鉴和参照。

扩展资料:

人物简介

许敬宗(592~672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今浙江杭州市富阳区)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侍郎许善心之子,东晋名士许询后代。

父亲许善心,仕隋朝为给事中,唐朝赠礼部侍郎。隋炀帝大业中期,考中秀才,授淮阳书佐。不久,值班于谒者台,负责接待和传送文书。

公元618年(隋义宁二年),隋朝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发动政变,杀死许善心。许敬宗哀求不止,免其一死。不久,投奔瓦岗军,为李密记室,与魏征一起掌管文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敬宗

2.议论文名言警句和素材 人无完人

“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任何事物总有它的长处和短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认识的局限,谁都不敢保证自己的所知是最多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失误的时候,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是永远的成功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缺陷的一面,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是最完美的。因此,认识自我,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所在,还要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并且能善用自己拥有的长处去改正自己的不足,学会扬长避短,平凡的自己也就可以创造出让人自豪的成就。

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是很难看到自己的“背后”,很难观察到自己性格中缺陷的一面。学会观摩别人,使自己能借鉴其长,得以提高。我们得用他人的眼光审视自己,以此认识自己的短处。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观摩别人,是审视自我、完善自我的途径。

富兰克林说:“宝贝放错了地方,它便是废物。”这是说在某一方面很有用的东西,一旦用错了地方,就起不了丝毫的作用。正如有的人,明明精通某项技术,却选择了自己并不擅长的工作,结果往往是一事无成。现在我们高中生,明明有着大好的学习光阴,但有的同学却“视之不甚惜”,一味贪玩,不顾学业,最后只能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经营自己的长处,是许多成功人士的经验之谈。经营长处,犹如投资业绩优秀的大公司,是稳赚不赔的。然而,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不能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更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同时尽量扬长避短,完善自我。

人无完人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也许别人的优点正是你的优点,别人的缺点正是你的缺点;也许别人的优点能衬出你的不足,别人的缺点能告诫你警惕。观人如观己,借别人之长来补己之短;观己亦观人,审视自我,明己之过,使自我彻悟,对自己也是一个提高。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并勇于经营,将会使自己的人生增值,所以我对自己说:“我不是弱者,我有成功的希望,我要看清自己的位置,敢于进取。如果能当人前花,绝不当人后草。”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把自己的优点发挥至极致,你将会拥有精彩的人生

3.体现“人无完人”的名人名言

1、越是丑陋的人,越怕别人说他丑陋;越是完美的人,越爱说自己不完美。 —— 郑渊洁《皮皮鲁与鲁西西》

适用于劝诫他人直面自己的缺点的情况。

2、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完美。你想得到些什么就不得不失去些什么。 —— 柏拉图《理想国》

适用于生活中的不如意的情况。

3、我能坚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质。 ——法朗士《文选》

适用于强调不完美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体现。

4、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今天的男人和女人一起改编了赵传的版本:我不完美,可是我很真实;我不漂亮,可是我很酷;我不富有,可是我很快乐;我不成功,可是我很自信;我不多情,可是我懂得珍惜。 —— 张爱玲《张爱玲文集》

适用于恋爱情境之中,男人和女人都是不完美的个体。

5、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欢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我在冰峰的深海,寻找希望的缺口,却在惊醒时,瞥见绝美的阳光。 —— 几米《几米语录》

适用于生活并非一帆风顺的情况。

6、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

适用于强调爱情并不是为了成为完美的人,而是学会接受不完美。

关于人无完人的名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非公有制经济要健康发展,前提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健康成长。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也要认识到这一点,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不要听到这个要求就感到不舒服,我们共产党内对领导干部也是这样要求的,而且要求得更严,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都要‘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出自宋人戴复古《寄兴》一诗:“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意思是说,黄金无法求足色,白璧也会有细微的瑕疵,对人无须求全责备,即便你有些小缺点,我仍然愿意与你一起相携到老。后人把这首诗凝缩成“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俗语,说的是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没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能求全责备,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瑕疵和错误。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使用了传统“比兴”的修辞手法,以金比人。“足”,本义为“人之足也”,是个象形字。徐锴认为上半部分的“口”象“股胫之形”。“股”指大腿,“胫”指小腿。下半部分象“止”之形状,即脚趾。则“足”的本意即为大腿到脚趾的部分。后来可以单指脚,也可用来指代整个腿脚部分,甚至身体,因而抽象就有“整个”“全体”的意思,再虚化就是“满”“全”或“纯”的状态。以“足”来形容金银成色足够、充分,通常写作“足色”。但“金无足赤”一语中,使用的是“足赤”,而非“足金”。怎么理解呢?

这要从古书中对金子的成色记载来说明:明曹昭《格古要论》卷中《金铁论·金》:“古云:金怕石头银怕火。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色为足色金也。”也就是说,黄金含金量不同则呈现的颜色不同,含金十成则呈赤色,因而“足赤”就是“足金”。直到现在,我们依然无法提取出百分之百的纯金,所以说“金无足赤”。

“完”就是“全”,在最初往往作为动词,表示“使完整”“保全”。后来词义虚化,逐渐有“完美”意。“完人”一词,在宋代已出现,多指身体健全的人。到了元代,“完人”开始有“完美无缺的人”的意思。元刘祁《归潜志》卷十三:“士之立身如素丝然,慎不可使点污,少有点污则不得为完人矣。”直到现在,我们依然用“完人”来形容十全十美的人。历览前史,完人实在是凤毛麟角,“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哪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实业家、学问家、艺术家,没有一点缺陷和不足呢?所以说“人无完人”是至理名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太大了,可以从对客观事物、对他人、对自己三个方面分析:一是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如中国的文艺作品有一个传统:善恶分明,褒贬迥异。所以很多人动笔写作,常要把所追忆的人物描写成大智大勇,完美无瑕。这就造成作品中的人物要么是好人、完人,要么是坏人、小人。京剧中,为了明确区分善恶给人物画上了青脸、白脸,就是一个例子。事实上,生活中的人物没有如此简单划一,历史上真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性格丰满而多面。

二是我们对人要有包容的态度。既然承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对人就要宽厚包容,与人相处要有宽容大度之心。对于主事者来说,关键在于用人所长。晏子谈“任人之大略”说:“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善用人者能够量才适用,把不同专长的人才安排到合适的位置,使才位相配、人岗相适,故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提醒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对人要宽宏,对己则要谦虚,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加以改正。《左传·宣公二年》云:“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一切事物永远在变化和发展,人生是一个不断追求完善的过程。《大学》所谓“止于至善”,是千百年来士人学子修身的终极目标。晚清重臣曾国藩被誉为“千古第一完人”,但他自谓“吾生平短于才”“秉质愚柔”,梁启超曾评价说“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但是“中人之资”的曾国藩靠着“坚忍有恒”的意志,不断学习向善,一生实践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走得比别人更远,因而离完人的目标也更近。《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进德修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脚步永不停息,所谓“终日乾乾,夕惕若”。这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给予我们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强调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文艺工作者要“加强文艺评论工作”,这些都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接受教育,才能保证个人得到不断完善。从这种认识考虑,对个体而言,就要严于律己,对于共产党员,更要严格要求,从严治党。对社会制度而言,就要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对于国家和整个社会而言,尤其需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避免“人治”的缺陷与偏见,实现公平与公正,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作者:王云路,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