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御名言

时间:2022-04-01 22:5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徐小丽LittleLily | 评论: 次 | 点击:

黄元御名言

1. 急用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素问·宝命全形论》)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素问·上古天真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明·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金匮要略》) 3.上工治未病。(《难经·七十七难》)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素问·上古天真论》)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刺法论》)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素问·脉要精。

2. 默契的灵魂也喜欢和孤独相依为命是什么意思

默契的灵魂也喜欢和孤独相依为命日期:2015-4-3 [ 正常 大字体 ] 元旦一早,我给读大一的表妹打电话,问她学校生活如何?表妹向我抱怨最近课程又多又紧,没时间也没精力去社交了。

"哥,我是个喜欢独处的人,是不是孤独的人注定没朋友?"表妹问。 "哎呀,喜欢孤独和交朋友是两码事,你这个认识有点偏,我得给你说道说道。

"电话这端,我瞬间被激活了得瑟模式。

表妹其实很优秀,今年才16岁,高考超重点线一百零二分考进上海名校。喜欢孤独,享受人群后默默耕耘的寂静时光,正是这类优质理工科妹子的一大特点。

不过,要说孤独的人都难找到好朋友,我却不认同。 喜欢孤独,享受独处,并不是一种孤僻自封的消极情绪。

大航海家南森就曾说过: "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孤独和沉思。" (大家一定想不到,为了开导她,我花了多大力气才找到这句合适的名人名言:) 由此可见,孤独也算是一件精神必需品。

喜欢孤独,跟喜欢摇滚乐、沉醉文学、迷恋新奥尔良烤翅一样,并无太大异常。沉浸孤独,如同热爱夜色的纯粹,你在黑暗深处擦亮光火,我衔着一根寂寞的香烟款款而来,相顾无言,却会忽然异口同声地问道:"哥们儿,聊十块钱呗?!" 我的大学生活也特别繁忙,参加了学生会和很多社团。

人前佯装玩闹,可骨子里偏偏喜静,有点富裕时间就巴不得看看书,思考一点不敢声张的宇宙、时空和生存真理。但是好像我身边一直也不缺知心而默契的朋友啊! 比方说我十兄弟里的四哥。

我做自动化一班的班长时,他是三班的班长。我做导员助理,他也做助理,我进学生会做副主席,他成了那一届的秘书长。

大家平时话不多,个人修炼个人的小宇宙,不过接触频繁,偶然间一次开口,一下连同了两个孤立的阀门,水到渠成地就浇灌了对方的自留地。因为我们忽然发现,两个人居然悄没声息在读同一本小说,崇拜同一位导演,暗恋同一枚美艳的好莱坞女神。

默契之深,让人情不自禁把对方捧在恩爱的怀抱,互相奉为"最佳损友"。 然而我们相处时却沉默居多。

即便后来成了要好的朋友,两人也很少侃侃而谈,就算坐在彼此身旁,也常是专注各自的事情,相顾无言,莞尔于心。 比如我俩都喜欢中医,互相却没怎么沟通过。

有次偶然谈起来名医黄元御的"圆圈"医理,我四哥不但跟我讲出很多相似的体会,还学以致用地为了我把脉开方,治好了我的失眠症。 毕业后,我去北京出差,他知道消息,一定会到机场接送。

他肠胃不好,不能饮酒,而我偏偏天生酒徒,他便坐在餐桌上,用茶水掺酒,一杯一杯陪我尽兴。 我跟四哥说,我每回来北京,你老陪着我,我招我四嫂不待见啊!四哥说,哪有?她懂我,虽然说得不多,但也懂你。

我说,每次来去匆匆,其实也真没能多说几句话。 四哥说,咱们这种关系,就算没有酒肉,2000里地的见上一面,不说话,喝一下午肝胆相照的大碗茶,不也挺好? 孤独的世界,不需要太多人懂你,有个能在黑暗中点亮光火的人,足矣! 工作之后,我遇到了一位表面干练火辣,内心喜静孤独的师姐。

我进单位时,师姐已近30岁,朋友圈里她是叽叽喳喳、闹腾活跃的大姑娘,玩伴扎堆,聚会繁盛。可一旦空下来,她特别珍惜自己的独处时光:读书、听音乐、写文章、练舞蹈,玩得自信又自强。

师姐那时遭遇了家里的逼婚,追求她的人也并不在少数,可她信念很坚定。她说她心里要的人,是那个能和她一起分享孤独时光的人。

后来,师姐嫁给了一个表面上看起来很文气的警察--随和、少言却也多才多艺。这大大出乎朋友的意外。

我看过他们去新加坡蜜月旅行的照片--拍得异常的沉静,完全不是师姐那种风风火火的风格。婚后,警察去异地求学深造,回来后又常常没日没夜的侦查重案要案,师姐和他生活聚少离多,偶尔师姐独自参加朋友的聚会,我们问起"警察哥哥"呢?师姐一阵憨笑,脸上却是止不住的幸福: "他忙由他忙,我还羡慕他能这么专注呢!" 师姐说着,还要替警察哥哥代喝几杯,看着她开心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她真的找到了和她有着相似"孤独"气质的王子。

孤独与交友,本不在一个对立面上。高质量的交友,永远不会建立在肤浅的玩闹时间经营上。

默契的灵魂,仿佛两个相互靠近,却沉静无声的音叉一样,静候着机缘的共振。 《心灵捕手》里叛逆的天才少年威尔,从不缺少现实中的顽劣伙伴,却最终被拥有一颗同样孤独灵魂的桑恩教授拯救了心灵,成为忘年之交。

金庸笔下的曲洋与刘正风,皆为同道党朋不容,孤独相逢,却琴箫合奏,一曲"笑傲江湖",莫逆于心,忘情生死。 孤独正是一面滤镜,既可以让人观照自己,又能滤清时光的喧哗与复杂,让人重返纯粹和自由。

我反而觉得,适当孤独和喜欢孤独的人,虽不能呼朋唤友,左右逢源,却更容易敲开另外一扇心灵的大门,成为知心诚挚的恋人或朋友。 你要等的人,也许并不是和你在人群中谈笑嬉闹,把酒言欢的那一个,而是能在安静的时光里,与你认真分享彼此孤独的人。

3. 都说后天补脾吃什么补最好

补脾吃什么好?脾为后天之本。

人体营养物质的来源在于饮食,而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全依靠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虚则水谷精微无以传输运化,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就得不到濡养,从而出现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身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怯冷,妇女脾虚带下;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脾虚表现。

1、脾虚之人宜吃具有补脾益气作用的食品,宜吃甘平或甘温的食物,宜吃稀软易消化的温热食品。 如:宜服食山药、粟米、高粱、青稞、蚕豆、狗肉、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鳜鱼、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等。

2、忌吃生冷瓜果蔬菜,忌吃性属寒凉之物,忌吃滋腻厚味、坚硬难化之物,忌吃辛辣耗气、破气伤胃的食品,忌吃炒爆助火、香燥黏糯的食物。 如: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

4. 在我的家乡,有那些历史名人、历史古迹、历史故事

山东省历史上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有:齐国大夫晏婴;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战国时期有:名医扁鹊;哲学家子思;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建筑工匠鲁班;围棋名手弈秋;军事家孙膑;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思想家_梁赤; 汉代有: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缇萦;水利家_宽;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文学家东方朔;经学家匡衡;文学家韦玄成;农学家汜胜之;文学家孔融;经学家郑玄;哲学家仲长统;文学家王粲;文学家刘桢;天文学家刘洪;; 三国时期有: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孙炎; 晋代有:数学家张邱建;文学家羊祜;玄学家王弼;文学家左思;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有: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诗人颜延之;文学家鲍照;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文学家温子升;文学家王籍;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名医徐叔向;医学家王叔和;史学有崔鸿;农学家贾思勰; 隋朝有:画家展子虔; 唐朝有: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诗人储光羲;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有:学者胡旦;文学家王禹_;学者、文学家石介;医学家钱乙;文学家晁补之;医学家成无己;女词人李清照;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有:历算学家张行简;水利家王居卿;围棋名手刘仲甫;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画家张择端;金石学家赵明诚;画家梁楷;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金末史学家孔元措;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有: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史学家、文学家王恽;水利家贾鲁;文字学家杨桓;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散曲家杨朝英;戏曲作家高文秀;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戏曲作家康进之;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有:机械家王诏;民间水利家白英;文学家谢榛;戏曲家李开先;散曲家冯惟敏;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书画家邢侗;学者焦_;文学家、诗人于慎行;散曲作家刘效祖;名医毕荩臣; 清朝有: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历史学家傅以渐;经济学家张尔岐;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文学家田雯;诗人曹贞吉;史学家张昭潜;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戏曲作家孔尚任;书法、绘画家潘伍云;诗人赵执信;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医学家黄元御;书法家刘墉;地方志学家李文藻;学者孔继汾;儒医孔继_;学者孔继涵;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民间名中医綦沣;文字学家王_友;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金石学家陈介祺;医学家蔡玉珂;教育学家武训;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艺术家孙中新;藏书家杨以增;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金石学家吴式芬;针灸名医杨作质;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名医臧应詹;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5. 养脾有哪些中成药

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

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对于饮食养脾方法,历代流传下 少格言名句。

如晋代葛洪:“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

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 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

明代胡文焕《养生要诀》:“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 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

民谚:“少食多滋味,多食伤脾胃”等等。应用养脾食物,这又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

很 多养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对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 胀,大便溏泻,或谷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怕冷,或妇女体弱带下,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等,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

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 下: 1、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

《本草经疏》亦云: “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 而强健。”

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2、锅巴——又称锅焦。

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

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 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

《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 服,颇有效果。 3、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

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昧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

《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4、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

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

《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5、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

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

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6、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

《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

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7、花生——性平,味甘,中医多认为有补脾养胃的作用。

如《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滇南本草图说》又指出:花生“补中益气”。

《药性考》记载:花生“炒熟用开胃醒脾”。清代医家张璐也认为:“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8、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

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

《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9、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

《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10、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

《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

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11、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

《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12、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

明代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13、白鲞——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 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

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14、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

《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

益脾胃则诸证自除。”脾胃虚弱者可。

6. 哪个地方生产的名人最多

孔孟故里(山东),名人辈出,不胜枚举。

春秋时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孔子; 他的学生曾子;兵家孙武; 齐国大夫晏婴; 战国时期 名医扁鹊; 哲学家子思; 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创始人墨翟; 建筑工匠鲁班; 围棋名手弈秋; 军事家孙膑;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学孟子; 思想家_梁赤; 汉代 医学家淳于意,其女儿使废肉刑的缇萦; 西汉今文《尚书》的最早传授者伏生; 文学家东方朔; 经学家匡衡; 文学家韦玄成; 农学家汜胜之; 文学家孔融; 经学家郑玄; 哲学家仲长统; 文学家王粲; 文学家刘桢; 天文学家刘洪; 三国时期 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山东沂南); 经学家、训诂学家、郑玄弟子孙炎; 晋代 数学家张邱建; 文学家羊祜; 玄学家王弼; 文学家左思; 书法家王羲之; 南北朝 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何承天; 诗人颜延之; 文学家鲍照; 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 文学家温子升; 文学家王籍; 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 名医徐叔向; 医学家王叔和; 史学有崔鸿; 农学家贾思勰; 隋朝 画家展子虔; 唐朝 天文历算学家崔善为; 诗人储光羲; 文学家段成式; 宋朝 学者胡旦; 文学家王禹_; 学者、文学家石介; 医学家钱乙; 文学家晁补之; 医学家成无己; 女词人李清照; 抗金英雄、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金代 历算学家张行简; 水利家王居卿; 围棋名手刘仲甫; 古代建桥工程专家王辟之; 画家张择端; 金石学家赵明诚; 画家梁楷; 道教全真道北七真之一丘处机; 金末史学家孔元措; 金代史学家、书法家党怀英; 词人、学者周密; 元代 著名诗人和散曲家杜仁杰; 史学家、文学家王恽; 水利家贾鲁; 文字学家杨桓; 散曲作家、文学家张养浩; 散曲家杨朝英; 戏曲作家高文秀; 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王祯; 戏曲作家康进之; 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于钦; 四书五经注释者董养性; 明朝 机械家王诏; 民间水利家白英; 文学家谢榛; 戏曲家李开先; 散曲家冯惟敏; 著名诗人、文学家李攀龙; 抗倭名将、军事家戚继光; 书画家邢侗; 文学家、诗人于慎行; 散曲作家刘效祖; 名医毕荩臣; 清朝 文学家、药学家王象晋; 戏曲作家、文学家丁耀亢; 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薛凤祚; 历史学家傅以渐; 经济学家张尔岐; 诗人宋琬;史学家马马肃; 文学家田雯; 诗人曹贞吉; 史学家张昭潜; 著名文学家蒲松龄; 戏曲作家孔尚任; 书法、绘画家潘伍云; 诗人赵执信; 书画篆刻艺术家高凤翰; 医学家黄元御; 书法家刘墉; 地方志学家李文藻; 学者孔继汾; 学者孔继涵; 经济学家、训诂学家郝懿行; 民间名中医綦沣; 文字学家王_友; 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许瀚; 文学鉴藏家、古钱币学家李佐贤; 金石学家陈介祺; 医学家蔡玉珂; 教育学家武训; 著名金石文学家,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 艺术家孙中新; 藏书家杨以增; 著名学者和古籍编纂家马国瀚; 金石学家吴式芬; 针灸名医杨作质; 兵器制造专家丁守存; 名医臧应詹; 史学家、书法家吴浔源。

7. 黄姓的历史上,有什么名人,沾点边

黄姓人才辈出,历代都涌现出一些颇有建树的人物。

如秦朝末年的黄石公; 西汉丞相黄霸; 东汉神童黄香; 三国时有名将黄忠,黄盖; 唐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他于875年起义,881年攻克洛阳,继又于当年年底进入长安,做上了皇帝,国号大齐,但由于没有根据地,起义很快便被镇压,黄巢自杀; 五代有画家黄筌、黄居 ; 北宋有著名书法家、诗人黄庭坚; 南宋末有思想家黄震; 宋元之际有音韵训诂学家黄公绍; 元代有女纺织技术家黄道婆和书法家、音乐家、画家黄公望;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女文学家黄娥; 明清之际有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为三大儒之一; 清代有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黄慎,围棋国手黄龙士,篆刻家、书画家黄易,诗人黄景仁; 近现代有作家黄人,革命家黄兴等等。黄姓为我国第八大姓,在南方人口中所占比例较高。

黄元御名言

中医真传:良医救人与庸医杀人的区别,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

火神派鼻祖郑钦安在《医理真传》言:“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为了辨识阴阳,其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如果说火神派的用药风格是心狠手辣,那么用阴阳辨诀认证则使心明眼亮,此为善学郑氏者。

近年来我一直在研究火神派。火神派的主要精神我归纳为四大纲领:阴阳为纲,判分万病;注重阳气,善用附子;详辨阴证,尤精阴火(假热之象,或称假火);阴盛阳衰,阳常不足。我在各地讲学一直讲四大纲领,我在想还有什么值得讲一讲的,那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主题:阴阳辨诀。郑钦安发明的阴阳辨诀,无论是在研读学习火神派,还是在回归正统中医这点上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什么叫阴阳辨诀?它有什么作用?它有什么意义?运用阴阳辨诀的关键是什么?

大家知道我归纳的火神派最基本的学术观点就是阴阳为纲,判分万病。“认证只分阴阳”“功夫全在阴阳上打算”,郑钦安把百病都归纳为阴病、阳病。阴证亦阳,阳证亦阴。他的两本专著《医理真传》《医法圆通》通篇都是在讲怎么用阴阳辨别。既然要分阴阳两纲,那么前提就是要分清何为阴、何为阳。《黄帝内经》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如何辨别阴阳,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郑钦安说,医学一途,最“难于识阴阳”。张景岳说:“伤寒纲领,惟阴阳为最,此而有误,必致杀人。”陈修园说得更明白:“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良医和庸医的区别就在于能不能辨别阴阳两纲。

为了辨识阴阳,郑钦安总结了“辨认阴虚阳虚要诀”,亦即“阴阳辨诀”,作为辨认阴证阳证的纲领,他又称之为“阴阳实据”。在郑钦安的概念里,阴阳辨诀和阴阳实据是完全等同的概念,他称之为“辨认阴虚阳虚之切法”。《医理真传》《医法圆通》通篇都是在关注用阴阳辨诀和阴阳实据来辨认疾病。他非常重视这个辨诀,临床认证,每次都强调以此为准,“总在考究阴阳实据为要”,“定阴阳实据治之,发无不中”。什么是阴阳辨诀?郑钦安在《医理真传》的“辨认一切阳虚证法”“辨认一切阴虚证法”及“钦安用药金针”章节中做了详细论述。为了节省时间,我以舌、脉、神、色、口气、二便为纲给大家解读。

正版 中医火神三书 医理真传 医法圆通 伤寒恒论 清郑钦安 ¥91.56 购买

阳虚:

舌——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浅黄润滑,强调舌润滑不燥,即使舌红也不需在意,就是阴证,就是阳虚。

脉——脉浮空或细微无力。

神——目瞑倦卧,无神,声低息短,少气懒言。

色——面色唇口青白,爪甲青。

口气——必口吐清水,饮食无味,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汤。

二便——二便必自利。

阴虚:

舌——舌苔干黄或黑黄,全无津液,芒刺满口。

脉——脉息有神,六脉长大有力。

神——其人烦躁,精神不倦,张目不眠,声音响亮。

色——面目唇口红色。

口气——口臭气粗,口渴饮冷,饮水不休。

二便——尿黄便秘,二便不利。

两相对比,确如郑钦安所说,“阴阳二症,判若眉列”。这一阴阳辨诀,等于给了我们衡量阴阳的一把尺子。即使用高校讲义衡量,阴阳辨诀都没有出格的地方,阴证什么样,阳证什么样,舌、脉如何,气色如何,哪本讲义都这么讲,绝非火神派标新立异,更未离经叛道,所以我们说阴阳辨诀是“中医正统正脉”,大家记住了这一点,承认了这一点,下面的立论才有基础。我们下面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大家认同阴阳辨诀这个看法的基础上。

那么,这一阴阳辨诀有什么作用?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郑钦安对阴阳学说的丰富和发展,临床上如果能确定阴阳实据,治疗没有无效的。更甚之,用郑钦安的原话来讲,掌握了阴阳辨诀,“便可超人上乘,臻于神化”。毕生研究火神派的唐步祺先生十分看重这一点,他称赞郑钦安:“阳虚阴虚辨证纲要,最切实用。”喝早茶的时候我和杨志敏院长一起聊天,杨院长对火神派理解得很深,她说阴阳辨诀使她真正开窍。我自己也是学过阴阳辨诀才真正有了登堂入室的感觉,才真正会看病了,会分阴阳了,治病时也有信心了。我本人体会,若要学习火神派,首先要学会分清阴阳,辨明真假。学习掌握阴阳辨诀后会发生质的变化。

下面从四个方面谈谈阴阳辨诀的重要意义、运用阴阳辨诀的关键是什么。

1 阴阳辨诀在阴火方面的应用

第一个方面是阴阳辨诀在阴火方面的应用。我们临床上见到的“满身纯阴”之证,例如尿清、便溏、舌淡、脉沉,证候单纯,辨证一点儿都不难。难辨的是有阴火的阴证,李东垣的弟子说过,阳证易辨易治,阴证难辨难治,说的就是这个。关键是阴证特别复杂,复杂在哪呢?我曾经把阴证归纳为三个层次,“满身纯阴”之证,没有一点儿热象的,这是第一个层次。关键是阴证的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它们都有一些假象,就是阴证引起的阳虚外浮,郑钦安称之为“肿痛火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红肿热痛。阴证的第二个层次是阴盛格阳,第三个层次是阳虚欲脱,都会出现假热、假火的局面。如果我们掌握不了阴阳辨诀,就会把这些假火、假热辨成真火、实热或阴虚内热,那治疗起来只能越治越糟。所以阴阳辨诀的重点在辨阴证的第二个层次和第三个层次。

明·陶节庵云:“自然阴证人皆可晓,及至反常则不能矣。如身不发热,手足厥冷,好静沉默,不渴,泄利腹痛,脉沉细,人共知为阴证矣。至于发热面赤,烦躁不安,揭去衣被,饮冷脉大,人皆不识,认作阳证,误投寒药,死者多矣。”他说的“阴证”当指纯阴之证,“及至反常”则指有阴火之阴证。刘渡舟教授亦说:“少阴寒盛之极则有格阳之变,而见反常之象,往往使人难以辨认。”“三阴上逆外越”引起的种种假热之象,“变证百出”,对于这个我们怎么辨别?郑钦安勘破阴霾,去伪存真,创立阴火之说,这是他学术经验中最独到、最精华的部分。大家都知道火神派崇尚扶阳,其精华就在于对阴火、假火的辨认。对阴火、假火的辨认,我们唯有阴阳辨诀可恃。

让我们重温“钦安用药金针”,这是郑钦安在三本书中写得最精彩、最深刻的一段话,辨别阴阳要诀的关键就在这段话的八个字里。“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他强调在阴证的前提下(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等),“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不被这些假热、假象所迷惑,一律专主扶阳,反之,专主益阴。我认为阴阳辨诀最关键的就是这八个字:一切诸症,一概不究。这是勘破阴火的八字箴言,也是贯彻阴阳辨诀的心法。我们通俗点儿说,在阴证、阴象的基础出现一点红肿热痛,你不要被它迷惑,你要看它的基础是阴证、阴象。形象点儿说,一片大草原上,有几朵红花不意味着整个草原都是红色的,整个草原是碧绿的。

结合病例来讲,我诊治过一个病人,李某,男,55岁。病人口腔、舌边、嘴唇处溃疡反复发作3年多,此起彼伏,伴有鼻腔燎灼感,咽痛、色红,偶有耳鸣,目赤。大家看他五官几乎没有一处好的地方,通通是我们老百姓常讲的在“上火”。病人时有胃部胀痛,大便黏,小便黄,舌淡胖润,脉浮滑无力、寸弱。舌象、脉象是阴象。在舌、脉、神、色、口气、二便中有两项存在的话,这就是一个阴证。这个病人是一个中医“票友”,多年来研究中医,能给别人开方,我去给他家老爷子看病的时候,发现他订阅了《中国中医药报》。三年里他一直给自己开方,多是滋阴降火之品,治之不效,经人介绍找到我。我跟他说:“你所有这些所谓阳证的表现都是假象,舌胖润、大便黏、胃胀等通通是阴象,你这是假火,滋阴治法是南辕北辙,我给你开个方试试。”我以温潜之法治之,处以潜阳封髓丹加味:砂仁25g,附子30g,龟甲10g,黄柏15g,肉桂10g,炮姜20g,牛膝15g,磁石30g,麦芽30g,茯神30g,炙甘草30g。病人服用7剂后,口舌、嘴唇处溃疡及咽痛均消失,余症亦减,自觉精力增加。他跟我说,因为他懂得中医,他就觉得自己是阴虚,所以服药时战战兢兢,但是没想到最后效果这样好。守方调理半月,病人诸症若失,以附子理中丸善后。这种方法的治疗不仅疗效很好,而且不易复发。

中医真传:良医救人与庸医杀人的区别,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

我曾提出“头面五官多阴火”的观点,即头面五官出现老百姓所说的上火的象,如目赤、牙痛、口疮、咽炎、舌疮、鼻炎等,绝大多数是假火、阴火,我不能说没有阳火,但是大多属阴盛逼阳上浮所致,尤其久病、久治不愈、病程很长的,百分之百是假火,绝少因阴虚阳热所致。本例病人目舌口鼻耳和咽喉等皆现肿痛火形者确属典型,是他自己把自己治坏的,因为他一直都是滋阴降火,所以其症此起彼伏,缠绵不愈,与阳虚体质固然有关,但主要是屡服滋阴之药所致。

因为五味中苦味属心,所以口苦一般按心火论治,治以清心泻心之剂;口苦在六经病中亦为少阳病主症之一,多从少阳证入手治以柴胡剂。曾治侯某,男,40岁。口苦半个月,没精神,容易发怒,余无异常,形瘦,自幼手足发凉,畏冷,经营鲜蘑生意,偶尔需要出入冷库。病人舌淡胖润,苔略黄,脉左沉、关浮,右弦滑、寸弱。我辨为阴盛阳浮,处以大回阳饮:附子30g(先煎1小时),炮姜30g,炙甘草60g,肉桂10g,7剂。病人药后复诊:口苦明显减轻,手足已转温,精神转旺。在原方基础上,附子增为45g,另加红参10g,生麦芽30g,10剂。3个月后,其妻因病来求治,谈及侯某口苦未发。

我们医院口腔科一个主任有一天过来跟我切磋,他说:“我经常遇到很多牙周炎、牙龈炎病人,我用了很多消炎药,也用了牛黄解毒片,但是效果一直不好,你能提供一些办法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可能是所有口腔 科医生的困惑,因为五官是阴火的重灾区,他们限于专科的范围,只看到头面五官所谓的上火症状,他们看不到全身的症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们只知道牙龈肿痛,其实病人全身已经是阴寒一片,所以降火、清火通通是南辕北辙。我跟他讲这个道理,他有点儿明白了,然后他说:“我恰好舌边起溃疡,一年要发作两三次,每发作一次都灼痛难忍,影响饮食,我现在就是发病期间。”我就给他开了7剂药,吃了5天,他告诉我好了,过了两年,再也没发作。因为我是治病求本,所以就不太容易发作,我的意见是一旦再发作,就是因为没有调理好、保养好。

再说一个和眼睛有关的病例,我爸爸的一个同学,女性,眼睛干涩疼痛一年多,一直治不好,后来就找到了我。我看她眼睛胀疼干涩,但她舌、脉、神色的表现是阴象寒体,毫无疑义,用潜阳封髓丹,但是吃了5剂后没有什么效果。我反复琢磨,我想起黄元御治疗眼病有一个乌肝汤,和潜阳封髓丹有所不同,但它的方义也是温阳潜纳。乌肝汤的方药就是茯苓四逆汤加桂枝、白芍、何首乌。我决定改用乌肝汤,病人服用后目疼干涩都消失了。后来我用乌肝汤治愈了好多目胀疼痛,我治头面五官症状,或者用潜阳封髓丹,或者用乌肝汤,效果都很好。

所以我看到这些病例,就像前面提的第一个病例,他有咽痛、目赤、口腔溃疡这些所谓热证,你要知道在阴阳辨诀下,一切诸症,一概不究。这八字箴言在这里就能体现,所有上火症状都属于一切诸症的范围内,所以就要一概不究,你要看看病人全身的表现,有热象的都属于一概不究的范围,不要跟着它走,要从整体而言。

我今天主要讲阳虚,因为火神派擅长的就是阳虚的辨别。我们看到的任何阳虚症状,任何热象都属于一概不究的范围,不要被它们蒙蔽了,不要怕它们、不要管它们,你扶阳就是了。虚阳下陷最典型的症状是足心发热,很多病人要把双脚放在凉水桶里才感觉舒服。我们按五心发热来讲,这是阴虚;我们按“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来讲,这是湿热。但是这些都不对,足心发热最标准的治法是治以四逆汤或者甘草干姜汤。

我再介绍一个病例:病人许某,女,85岁,足心发热如焚半年,眩晕,乏力,嗜睡,纳差,都是一派阴寒的征象。舌大胖润,脉浮滑。这个病人直肠癌术后14个月,糖尿病8年。我看这个病人足心发热如焚,但是全身征象是阴象,就用了经典的四逆汤,因为病人有表证,所以我加了麻黄、细辛(她来看病的时候天还不太冷,我们只穿衬衫,她却穿四件衣服,还是怕冷)。病人服药一个月后,足心发热再也没有发作过。这个病人既有虚阳上浮的假热,又有虚阳下陷。不管是上浮还是下陷,按阳虚辨诀来说这是阴证,那就要扶阳。所以我说阴阳辨诀是阴火的照妖镜。

【融图文化】 精装无删减 4册黄帝内经全集原著中医养生书籍 ¥168 购买

历代关于“阴阳升降”的格言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素问·生气通天论》

按:阳气之在人体,如同空气和阳光那样重要。人若失去阳气的温煦,必将生机灭绝,面临着死亡。故阳气的衰退,寿命亦将减少。

“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五常政大论》

按:阴精,谓阴寒之气;奉,上奉,上升之意。阳精,指阳热之气降,下降,下陷的意思。

经文指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会影响人的寿命。在气候寒冷的地区,阳气不妄泄,阴精内养,因而长寿;在气候炎热的地区,阳气易发泄,阴精易消耗,因而寿短。这是古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及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科学论断。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

按:阴阳和调,阳气才固密不泄,阳气固秘于外,阴气秘藏于内,精、气、神,五脏六腑,都治而不乱,运行不息。若阴阳失去平衡,乃至分离,则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失去存在的条件,那么生命也就灭绝了。

“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结乃散。”——《金匮要略·水肿病脉证并治》

按:阴阳二气本来是相互依存,相互滋生的,二者相得,能使阴阳二气畅行无阻,阴阳互助,则胸中大气运转有力,人气振奋,纵然水寒凝滞之邪,也会逐渐消散,失气和遗溺,是阴阳相失的结果,邪实则亡食正气,正虛则阳不温煦蒸发而小便自遗。

“善言天者,必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本于天。”——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一·论大医习业》

按:此四句出自汉儒董仲舒之《贤良三策》中。是说,谈论天道,必须结合人体人事来讨论,以做到息息相应。阳指功能活动,要赖形质产生;阴指营养物质,要靠阴精来奉养。天、地、人虽异,其理则一。

“生由乎阳,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阳来则生,阳去则死。”——明·张介宾《质疑录·论阳常有余》

按:人体的体温来于阳气的温养,人之死,由于阳气亡失,阳脱在前,阴留在后,有一分阳气则有一分生机,阳气绝则必死。可知人之生存死亡,视阳气的存亡而定。

“求汗于血,生气于精,从阴引阳也;引火归元,纳气归肾,从阳引阴也。”——明·张介宾《类经·论治类》

按:血汗同源,夺血者无汗,夺汗者伤血,故养血可以作汗。精气同源,气能生精,精可化气,故八味丸补肾益精,引火归元,是从阳引阴;六味丸补阴以生阳,为从阴引阳之法。

“病见于阴,甚必及于阳;病见于阳,穷必归于弭。”——清·尤怡《金匮要略心典·卷上》

按:阴病日久必然会阴损及阳,病发于阳,久必由阳及阴,阴阳二者不可分离,治疗亦应阴阳兼顾而治,不可见阳治阳,见阴治阴。养阳气之不足可救阴邪之偏胜,补阴液之亏损可救阳气的亡失。

“亡阳者,阳外亡而不守也,其根在肾;无阳者,阳内竭而不用也。其源在胃。”——清·尤怡《伤寒贯珠集·卷一》

按:无阳写亡阳似同而实异。亡阳因汗下失度,久病阴不敛阳,阳气暴脱于外,来势急,多发生于疾病的极期。无阳为阳气不能化生,由胃气虚极不能纳谷生气,阳气化源断绝,二者一亡脱于外,一竭绝于内。

“阳属腑气,主乎卫外;阴属脏真;主乎内营。下焦阴阳宜潜宜固,中焦营卫宜守宜行。”——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吐血》

按:阳经主表内合于腑,主要功能是卫护于外;阴经属赃,主要作用是营运于里。下焦肝肾之阳应该潜藏而封固不宜外泄和上越。中焦脾胃是营卫化生之地,营卫应该循常道运行,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二者互相协调,循行有序。

“阳外泄则为汗,阴下注则遗。夜暮热炽,阴虚何疑。阴伤及阳,最难充复。”——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虚劳》

按:阳气外泄则出汗,阴精下注则遗精。入夜而热,热势变炽,一定是阴虚致热,一旦阴损及阳,造成阴阳两虚时,治疗需费时日,因久病元气大亏,难以短期恢复。

“夫阳气藏于阴中,阴气敛之,则阳方静谧。少阴之藏敛不固,则阳气从阴中勃然而出。”——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咽喉》

按:阴阳在人体,阳气恒涵养于阴中,阴气以收敛阳气,二者不弃不离,阳气即能安谧平静,不会妄动,若谓之封藏失固,则阳气失恋,即勃热逸出。可见寒噤战栗而倦卧。

“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血脱气无所归。”——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刪补名医方论》

按:《经》曰:“独阴不生,孤阳不长。”所以丹溪翁指出四物汤为阴柔之剂,妇人久服有绝孕之嫌,万物皆然,不得阳和之气,则不能孕育成实。而阴虚则阳无所附,血脱则气无所归。是阴阳失和,有脱离之可能,必须使二者相交,或滋阴以藏阳,或补气以生血,使血随气行,阳生阴长。不然阴虚久削亡气,无气则死,阳虚久则寒生,寒极则附灭,阳灭亦死。

中医像是一个没有刀剑的江湖,飞花拈叶皆可伤人,金石俱是神兵。

江湖,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不同的人聚集在一起,讲学论道,修炼精进,就形成了江湖的门派。同样,中医的江湖里也有门派之分。这些门派之间,展开学术争鸣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宛如华山论剑!但实际上更多的是互相启发,承传提高的问题。古往今来,中医可以讲的上名字的一共有七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

一、伤寒派

创派祖师:张仲景。

传世秘籍:《伤寒杂病论》,后世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特点:历史时期,伤寒派曾极度辉煌,被尊为四大经典著作之一,研习者甚多,高手如云,但苦于祖师的水平太高,所有的门人都很类似于全真七子而无一能够超过祖师的,这一门派到了今日,由于西医所占份额的逐渐加重,该派已经呈萎缩状态,派中高手数量明显减少,很多号称是“伤寒高手”的“教授”们已经可怜到居然使不出伤寒招数的地步,真是可悲之极。笔者及周边师友由于受到伤寒熏陶较多,自始至终从于伤寒门下,间采他家,每逢诊病,多半方剂是伤寒方,或是伤寒法,多应手而效,想来伤寒真的是一门很好的学派。

二、千金派

创派祖师:孙思邈

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千金派的创派是在古代最强大的大唐帝国时期,物质文明达到极其发达状态,自然而然,人类就要回归良性的心态,所以千金派对于高尚医德的追求也是中医史上的顶点,孙思邈在著作中提出了千古名篇《大医精诚》篇和《大医习业》篇,强调医生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比之现代动不动就开数千元药费的医生要强出很多。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也是千金派得名的缘由。

三、局方派

派祖师:宋朝名医众人,但是执笔为裴宗元、陈师文

著作:《太平惠民合剂局方》

如果想做一个好的医生,你只要把局方派的《太平惠民合剂局方》这本书好好背一背就可以了,毕竟它上面所载的方药全部是从成千上万的中医高手们的看家绝招精选出来的,想想令狐冲用来对付五岳剑派所使用的招法也不过就是十个魔教长老的精华而已,那么这么多的中医高手打造出来的一本书的价值又有多少呢,答案是无穷无尽,笔者最爱用的方子里面有一首就是其中的,用来治一种病,几乎没有不见效的,就是这么神奇。

所以很多中医后来都成了局方派,一直到今天有很多医生也是。局方派有个致命的缺点,如果你的基础很好,不妨使用里面的方剂,自可左右逢源;如果基础一般或是太差,那么,就常常不能明白高手们出招的深意了,更多情况下,反而弊大于利。

四、温补派

创派祖师:李东垣(李杲)—温补脾胃

张景岳(张介宾)—温补命门

著作:李东垣《脾胃论》张景岳《景岳全书》

二人虽同是温补派开派祖师,但二人根据自己对于《黄帝内经》等知识的把握和临床经验的侧重,而一个专攻于脾胃的阳气的温煦,一个专门在意命门之火旺盛。

派中的观点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生存,全是阳气的作用。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活人和一个死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体温相差个十几度,就是这么点儿的温度差,一个生命就此结束,可见阳气温煦我们身体的重要作用。小孩子阳气旺盛,所以总是上窜下跳的不老实,所以会长个子,长到一定时期,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而逐渐的阳气衰退后,人也就变的老了,所以阳气少的老年人是不爱动的,同时也因为阳气的减少而怕冷起来。

温补派就是始终强调着阳气的极端重要性,不管从诊断疾病还是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药材,都一般偏向于使用具有温热性质的中药来补益人体,临床效果较好。尤其是张景岳,把兵法和阵法融入到中医对付疾病的方法内,颇具深意,值得细玩。

五、攻邪派

创派祖师:张子和(张从正)

著作:《儒门事亲》,该书并非张从正本人所写,而是其私淑弟子等人编写。

攻邪派的张子和无论是看病还是用药都很邪,熟知中医的人都知道张子和的诊断和各种治法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都是很中规中矩的黄帝法,但是作为老百姓以及一般水平的庸医们,往往就不能理解张子和的相对高深的功夫了。所以感觉起来他有些像金庸先生笔下的黄老邪,凡事不合世理,不按章法,不循常规。估计张老先生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邪性,所以名字里的“从正”二字恐怕也含有“改邪从正”的意味吧。

张氏强调凡病都是因为邪气入侵身体所导致的,所以强调治病一定要先驱除外邪,邪去后正气自然平安(邪去则正安),即“攘外必先安内”,外不攘,内必不安。也和中国拳术名言“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道理暗合。

张氏擅长使用汗法、吐法、下法治疗病人,效果非常理想,但是由于这三种方法在治疗疾病的同时,都或多或少的让病人不愿接受,所以相对来讲,如果大病、重病、怪病、疾病、难病,患者相对不愿接受。

六、温病派(寒凉派)

创派祖师:刘完素,后世派中高手颇多诸如吴又可、叶天士、吴鞠通、薛一瓢、王孟英

著作:《温病条辨》、《临证指南医案》、《瘟疫论》等

自打祖师开派以来,强调人的各种疾病,和“火”沾边的占多数,比如情绪会转变为火,季节的气候不合时宜会转变为火,饮食辛辣肥腻甜食过多都会转变为火,而且认为一般的病的转归转为火的居多,且认为人体阴常不足,阳常有余,所以人体就像干柴,容易收到火热的侵害,用药讲究以寒凉药物为主,并且注意维护人体的阴气和阴血,从而起到防止火热性疾病发生的目的。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温病派诊断上非常重视舌象,并可以从舌像上观察出人体内阴液的充盈匮乏程度,以及火热的充斥程度和对人造成的损害程度,这一点不同于伤寒派“重视脉象而忽略舌像的争端方法”。

中医真传:良医救人与庸医杀人的区别,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

七、汇通派

创派祖师:唐宗海、张锡纯、朱沛文、恽铁樵四人,几乎是同一时代,年纪以唐氏较长。

著作:《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

其实当如三国名言“分久必和,和久必分”一样,中医也好,西医也好,它们都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期的必然的、客观的产物,它们到了该结合或是该分离的阶段就会按着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而然的,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勉强都是不合适的,所以我认为我们现代中西医结合是比较不成功的,很多西医连一点中医基础都没有,就敢给人开中成药。还有一部分中医满脑子都是西医思维,从不讲组方配伍,更不论寒热虚实,与其说是开方不如说是卖药,自己开的方,自己都讲不清(而且这样的中医不在少数)。

踏入这江湖,便迷上中医。各大门派都有独家绝技,且都可见血封喉,祛病于数剂之间。在刀剑的江湖里,我喜欢华山剑宗风清扬,回到中医的江湖,我便忍不住想到当代经方名家胡希恕先生,虽然胡希恕先生柔弱清癯的身影与风清扬相去甚远。但都在各自的江湖里:一个剑法超脱,灵动飞快,杀人于顷刻之间,不讲求内功修为,推崇“剑技第一”;一个用药轻灵,六经八纲领各有归宿,草木亦可回生,不讲求脏腑经络,只求的方证对应。

很长一段时间,一直想看清中医的样子,却始终未能入愿,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无奈。

不知不觉,忽然发现这个整日被自己端详的家伙似乎慢慢地有了一丝模样儿。

那么,中医到底该怎么提高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呢?中医经典与临床就是中医的根和魂。抓住了这两点,你也就找到了精进武功的无上心法。刘渡舟老先生对于经典的学习提出了“学习三忌”,笔者深感赞同,现摘录如下:

一忌浮:指自学之人,心不专一,不能深入书中,只是浮光掠影地浏览一下,当然这种学习是没有什么结果之可言;

二忌乱:指自学之人,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习计划和步骤,一会儿看这本书,一会儿看另一本书,好像蜻蜓点水。这种杂乱无章,没有系统的学习,也必“学无所成”;

三忌畏难:指自学之人,在自学过程中,有的内容看不进去,发生了困难。孰不知,凡是自己看不懂的地方,也正是知识贫乏的具体反映。如果不以钉子精神向深处深钻以求解决,反而畏难自弃,必然枉费—番心机,半途而废。记得古人鞭策人们学习,说出许多的格言和警句,如什么“石杵磨锈针,功到自然成”啦,“精神一到,铁石为开”啦,“不经一翻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啦,都说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只有坚持学习两不畏难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本着这种精神,我刻苦自勉,寒暑不辍地学习中医知识。我阅读了很多的医学名著,如金、元四家和清代的伤寒注家、温病学家以及明清其它有代表性的作品,使我的眼界大开,学识随之不断提高。

中医的临床是在中医思维的指导下的实践活动,绝不是目前有些中医大夫看到有炎症就清热解毒,看到血红蛋白低就补益气血,看到有肿瘤或者增生就寻找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以上的种种,无非是中医基础不扎实,不读书、少读书的结果。待中医根基打牢后,临床疗效的提高只是慕然回首的“顿悟”过程。

读书之乐,临床之苦,其间各种心酸,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江湖名,中医道,中医的江湖愿你我砥砺前行!

本头条号有很多内容只对粉丝开放,如有需要,请加关注[作揖]

版权声明:我们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