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昌济的名言

时间:2022-04-01 23:42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红网 | 评论: 次 | 点击:

杨昌济的名言

1.杨昌济书写的对联“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是他本人作品

是他自己的作品.参考资料如下:

杨昌济(毛泽东的伦理学老师):前清秀才,后留学日本6年,留学英国3年,考察德国等国近一年.当时的谭延凯请他出任教育司长,被他婉拒.他的理想是:”强避桃源成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毛泽东的理想主义色彩,前期革命活动所需人际资源(例如章士钊,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等)无不与这位老师密切相关!而且也是他的岳父.

在毛泽东所在的第八班教室的墙壁正中央,杨昌济亲笔书写了一幅对联———“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以此抒发他决心以教书育人为天职,培养经国济世之才的激越情怀。

2.杨昌济的介绍

杨昌济(1871.4.21——1920.1.17),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1871年4月21日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清泰都隐储山下的板仓冲,后求学于岳麓书院,拥护康梁变法主张,参加南学会、不缠足会等组织。先后留学日本、英国,主攻教育学、哲学、伦理学。1913年后回国任教于湖南省第一师范等校。支持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先后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一批进步青年,促成新民学会的成立。参加筹备湖南大学,撰《论湖南创立省立大学之必要》,被誉为“湖南大学蓝图设计第一人”1。1918年后任北京大学教授。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葬于长沙县板仓。其一生以“欲栽大木拄长天”诗句明志。著有《达化斋日记》、《杨昌济文集》、《劝学篇》等,译有《西洋伦理学史》等。因世居板仓,所以杨昌济后来被人称之为“板仓先生”、“板仓杨”。234(概述图片来源5)

3.杨昌济的资料

杨昌济 杨昌济(1871——1920.1.17)伦理学家,教育家 湖南长沙人。

又名怀中,字华生。杨开慧之父。

早年就读城南、岳麓书院,究心宋明理学。戊戌变法时,参加南学会,并在《湘报》撰文宣传振兴农工之学。

1903年春至1913年春,先后在日本弘文学院、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及英国爱伯汀大学留学,并赴德国考察。对西方教育、哲学和伦理学之历史与现状、理论与实践均有深入研究。

归国后,相继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省立高等工业学校,讲授伦理学和教育学,并积极参加反袁斗争和新文化运动。曾在《新青年》、《东方杂志》发表论文,介绍西方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思想,并联系国内实际,提倡民主与科学,宣传新道德。

关心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陈昌等一批进步青年,鼓励他们“欲栽大木拄长天”。支持成立新民学会,筹备创立湖南大学。

1918年秋就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伦理学教授,在京期间,力助新民学会成员赴法勤工俭学,并介绍毛泽东去北大图书馆工作。五四运动期间,参与发起北大哲学研究会,著文号召青年敢说敢做。

1920年初病逝于北京德国医院。归葬长沙县板仓。

著作有《达化斋日记》及《杨昌济文集》。

杨昌济的名言

蔡和森:忠诚印寸心 浩然充两间

当前浏览器不能支持视频播放,可下载最新的QQ浏览器或者安装FLASH即可播放

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4月5日清明节,红网、时刻新闻从这一天起,推出“为了民族的复兴•英雄烈士谱”大型系列报道,纪念为了民族复兴事业而奋斗、牺牲的英烈,弘扬传承英烈精神和社会正气,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蔡和森:忠诚印寸心 浩然充两间

蔡和森。

红网时刻记者 谭卫丰 通讯员 罗兴湖 尹晓奔 娄底报道

毛泽东同志曾说:“一个共产党人应该做的,和森同志都做到了。”

周恩来同志曾说:“和森同志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

邓小平同志曾说:“蔡和森同志是我党早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人民永远记着他。”

日前,记者来到娄底市双峰县蔡和森同志纪念馆,感受这位最早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烈的伟大胸襟。走访蔡和森研究专家,探寻这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光辉典范的点点滴滴。

蔡和森:忠诚印寸心 浩然充两间

在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倡导的下,1918年4月14日,新民学会成立。

成立新民学会,不忘对改造社会的理想之心。

翻开《习近平讲故事》来寻找双峰元素。在第108页《革命的青春》故事里,习总书记说:“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很多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代就确立了革命理想,立志为民奋斗。毛泽东同志在青少年时期就立志献身中华民族强盛,他25岁同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发起成立新民学会……”

1920年,杨昌济临终前,给友人章士钊信中写道,“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才,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重二人”。这“二人”指的就是杨的得意弟子,毛泽东与蔡和森。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蔡和森不仅注重对书本知识的研究,而且注重社会调查,向社会广求知识。他们把向书本学习叫读有字之书,把向社会学习叫读无字之书。

1918年4月14日,一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14位青春焕发、风华正茂的青年,踏着轻松的脚步,兴致勃勃地来到岳麓山下刘家台子蔡和森的家里。新民学会成立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会议确定学会宗旨为“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章程要求会员“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青年时代的蔡和森就以改造社会为初心,立志做新民、新青年。这与当前国家提倡的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行动有着惊人的相似。

蔡和森:忠诚印寸心 浩然充两间

1920年,蔡和森首个提出建立中国共产党。

倡建中国共产党,不忘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之心。

1919年12月,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以及女友向警予一起,举家赴法勤工俭学。抵达法国后,蔡和森则以顽强的毅力,如饥似渴地阅读上百种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书籍,废寝忘食地“猛看猛译”。在到达法国不到半年的时间里,不忘追寻真理的信仰初心,先后译出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一批马列著作的重要章节。

1920年8月13日,蔡和森给毛泽东写了第一封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党主张:“我以为先要组织党——共产党。因为他是革命运动的发动者、宣传者、先锋队、作战部,以中国现在的情形看来,须先组织他,然后工团、合作社,才能发生有力的组织。”1920年9月16日蔡和森又给毛泽东寄去第二封6000多字的长信。这一次,蔡和森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党的组织为集权的组织,党的纪律为铁的纪律。”收到他的来信后,毛泽东更是热情回复:“你这一封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同。”

蔡和森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一起筹组中国共产党旅欧早期组织,是“法国支部的创始人”之一。蔡和森虽然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但他的建党思想和建党活动,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蔡和森:忠诚印寸心 浩然充两间

1931年,蔡和森宁死不屈、英勇就义,年仅36岁。

用生命铸就忠诚,不忘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之心。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这是蔡和森的初心,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蔡和森投身革命以后,就把全部精力和热忱奉献给了党的事业。他自小生活艰辛,并患有哮喘病,参加革命后,长期处于艰苦的工作和紧张的斗争环境中,经常陷于贫病交加之中,但他任劳任怨,不知疲倦地工作,通宵达旦地写作。工作累了,写作倦了,就直接横倒在床上休息一下,然后继续写作、继续工作。他的著作就是这样呕心沥血地拼出来的。

蔡和森时刻以党的事业大局为重,当革命遇到挫折,个人因受到错误处分被撤销领导职务时,他也没有任何怨言,依然赤胆忠诚,忘我工作。他严守党的纪律,坚决服从党组织的安排。1931年,他从莫斯科回国后,曾提出去中央苏区工作的申请,但还是无条件服从了组织上派他去香港就任两广省委书记的决定。当时,广东党组织遭到破坏,香港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曾有人劝他不要去香港,他说:“干革命,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能只考虑个人的安危。”蔡和森同志一到香港,就引起国民党特务的注意。在他冒着危险出席香港海员的一次重要会议时,不幸被捕。

蔡和森被敌人从香港引渡到广州关押。在狱中,他大义凛然、坚强不屈,信念坚定、壮志凌云。尽管受尽严刑拷打,但依然从容镇定地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百般折磨其肉体,摧残其筋骨,但其革命意志却愈加坚定。他鼓励狱中的同志坚持斗争,相信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蔡和森同志的壮烈牺牲,充分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钢铁意志和坚贞的革命气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蔡和森用智慧和激情表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用生命和热血践行了共产党人的使命。他那勇往直前、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永远镶刻在鲜艳的党旗上,永远激励着我们担当与前行。他,永远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楷模。他,正是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光辉典范。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