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敬的名言
时间:2022-04-01 23:4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新福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孙敬的名言
1.关于苏秦和孙敬的成语是什么
是悬梁刺股。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
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扩展资料:
与“悬梁刺股”相似的成语:
1、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
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
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2、程门立雪
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
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我的学说就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立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一同学习的人。
之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此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同学游酢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
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悬梁刺股
2.帮我找几条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事例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业精于勤荒于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闻鸡起舞(东晋、祖逖)悬梁刺股(孙敬、苏秦)囊萤映雪、凿壁偷光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刻苦攻读头悬梁 冀州孙敬传佳话
人们常用“头悬梁,锥刺股”这个典故来赞扬刻苦学习的精神。这个典故中的“头悬梁”讲的就是一位河北人的事,他叫孙敬。
孙敬,字文宝,汉朝信都(今冀州市)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记,而且视书如命,晚上看书学习常常通宵达旦。邻里们都称他为“闭户先生”。
孙敬读书时,随时记笔记,常一直看到后半夜,时间长了,有时不免打起磕睡来。一觉醒来,又懊悔不已。有一天,他抬头苦思的时候,目光停在房梁上,顿时眼睛一亮。随即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下边这头就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一起。这样,打磕睡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拽一下头发,一疼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从这以后,他每天晚上读书时,都用这种办法,发愤苦读。
年复一年地刻苦学习,使孙敬饱读诗书,博学多才,成为一名通晓古今的大学问家,在当时江淮以北颇有名气,常有不远千里的学子,负笈担书来向他求学解疑、讨论学问。
从这以后,人们就把孙敬的“头悬梁”和苏秦的“锥刺股”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做为一个成语,用来激励后人发愤读书。
理学鸿儒流芳千古
800多年前,大儒朱熹在尤溪诞生。朱熹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朱熹也将福建的思想文化推向了历史高峰。
如今在尤溪,精心打造的朱子文化园成为人们了解朱熹、研究朱熹的必到之处,亦成为闽中腹地一处具有浓郁朱子文化氛围的旅游胜地。飞檐斗拱、古色古香,朱柱青瓦、铺陈古朴,举目皆是匾额、楹联、朱子名言锦句,寓意隽永、气象森严,驻足观望,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曾有诗曰:“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武夷山被评为“双世遗”,朱熹功不可没。
九曲溪畔平林渡,隐屏峰下绿萌中。左去天游峰,右往朱熹园。仲春时节,记者到此寻踪这位贤者圣人未曾远去的旧影。
朱熹园又称武夷精舍。1183年,朱熹于武夷山九曲溪畔创建武夷精舍,在此讲学8年,完成《易学启蒙》《小学》《孝经刊误》等著作,修订完成并付诸刊刻《四书章句集注》,标志着朱子文化集大成的理学体系的成熟。如今,这里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部分。
绿茵之中端坐着朱子塑像,背山面水。他左手扶额头,右手放膝盖,目光慈祥,似在静思人生。塑像身后,就是他所创建的武夷精舍,如今的朱熹园。
走过“武夷精舍”牌坊,映入眼帘的是前殿的一副门联,联曰:“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12字,言简意赅地总结了朱熹承前启后的思想成就。朱熹园内,精心布设的文字、图片、实物,详尽介绍了朱熹的生平,突出展示了他在武夷山自童年受教直到中年著述、老年办学而终成大儒的不平凡经历,简述了他的学说贯通古今、远播海外的盛况。
1191年,朱子回到建阳,在考亭建竹林精舍(考亭书院)。书院背负青山,三面环水,清流荡漾,一派桃源山乡景致。这里成为朱熹晚年定居治学、传道授业和终老之地。朱子在考亭书院广收门徒,形成浩大而严密的“考亭学派”,被誉为“闽学之源”。现存明嘉靖十年(1531年)修建的“考亭书院”牌坊和现代纪念建筑“集成殿”,成为海内外朱子后裔及朝圣者的朝拜之地。
考亭书院正前方,是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的观书园,与考亭书院一路之隔,遥相呼应,相得益彰,其纵轴为考亭书院中轴线的延伸。在入口处中央位置,一块横卧的巨石上,刻着“观书园”三个繁体红色大字。两侧几堵矮墙上,刻有朱熹《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还有“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等朱熹语录。镶嵌匡衡“凿壁借光”、高凤“流麦不顾”、孙康“映雪读书”,以及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等古人勤奋读书故事的浮雕。
观书园内还有“三园”“一心”,即劝学园、博学园、明理园,而位于观书园中心地带的映心天台,造型为一本打开的图书,一股清水从书的下端潺潺流过,照应了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中的“半亩方塘”。
考亭书院左近,麻阳溪畔,依水而建的建阳考亭古街里,青石板街、水榭戏台、黛瓦青砖、飞阁流檐、民俗小摊、非遗展示……这是一条活着的古街,处处充满着烟火气息,洋溢着勾栏瓦肆中庶民的幸福,让游客仿若穿越时空,回到宋时的繁华市井。
历史文化的传承,彰显在简牍文书的字里行间,也隐藏在延续城市文脉的文物建筑里。保护利用从而活化文物古迹,让历史遗珍再绽韶华,是今人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坚守。
“这几年,党的政策好,依托底蕴深厚的朱子文化,考亭越变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在建阳区考亭进发休闲农庄,老板丁海荣乐呵呵地说。每逢周末、节假日,她的农庄客似云来,生意异常火爆。
1200年农历三月初九,朱熹病逝,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墓地系朱熹生前所选,左前侧是鲤鱼岗,右前方乃唐石山,前临虎山雄踞,背倚九龙岗,地形称“风飘罗带”。朱熹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