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辨别的名言(关于辨别的作文素材以及名人名言~急求~)

时间:2022-04-02 00:2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语文梦工场 | 评论: 次 | 点击:

有关辨别的名言(关于辨别的作文素材以及名人名言~急求~)

1.关于辨别的作文素材以及名人名言~急求~

同学,你是东昌的吧…… 找了N久 你就先写一句:学会辨别就是不盲从。

然后自选以下材料: 【名言】 1、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孔子)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韩愈) 3、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4、择善人而交, 择善书而读, 择善言而听, 择善行而从。

5、“凡有真知灼见的人,无论社会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独行其是。(竺可桢) 6、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

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们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人性的弱点》) 【感悟】 1、盲从会让我们丧失生命财产; 2、盲从会断送我们的前途; 3、盲从会阻碍科技发展,人类进步。 4、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消费,节省财产; 5、理性可以使我们正确投资,获得收益; 6、理性可以使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7、理性可以推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8、有明确的人生目标让人理性;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会让人盲从; 9、内心世界丰富让人理性;精神空虚,缺乏爱会让人盲从; 10、用知识武装自己让人理性;没有知识,愚昧会让人盲从; 11、有坚定的信念让人理性;没有坚定的信念会让人盲从; 12、有勇气挑战权让人不盲从;没有勇气会让人盲从; 13、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让人理性;人云亦云让人盲从; 14、具有怀疑精神让人理性;一味听信让人盲从。

【典型事例】 1、非典面前的不盲从: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理性不盲从,这是非典时期广州人紧张不慌张心态的基础。2003年春节前后,广州对非典的恐慌达到了高潮。

在记者会上,钟南山院士以其人格担保,呼吁市民保持理性。那句流传甚广的“非典可防、可治”通过媒体传播开去,迅速稳定了民情人心。

与其说人们相信钟南山,还不如说是相信科学能够最终战胜非典病魔。 2、爱国方面的不盲从 :最近的 “家乐福事件”引起了一些爱国青年用极端的行径来发泄自己心中的愤懑,但是,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不但无益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文明形象,而且还损害了我们的大国风范,更是中了西方反华势力的诡计:将我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引向非文明、非理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扰乱中国社会秩序,破坏奥运会前社会的和谐,并最终达到遏制中国走向大国复兴的丑恶目的。

因此,我们惟有理性而不盲从,笃定而不冲动,我们才能冷静地对待问题;惟有文明而不粗暴,守礼而不极端,我们才能心怀宽容、面带微笑地向世界敞开怀抱。 3思想上的不盲从:一天,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课堂上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很快便举手回答说“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位学生身旁走过,并要求大家仔细地闻一闻,空气中是否有苹果的的香味?这时已经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刚才的问题。

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外,其余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问那位没有举手的学生说:“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吗?”那位学生肯定的回答:“我真的什么气味也没有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

这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现在的学生也一样,人云亦云的还真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许多教育家也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大力提倡“不盲从”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及创造能力。

4、面对新闻不盲从:2007年10月12日,一组新近拍摄的野生华南虎照片成为媒体聚焦的中心。照片拍摄者周正龙也在一夜间,从陕西省镇坪县山区的一位普通农民变成万众关注的新闻人物。

这组照片的重大意义,在于发现了已宣告绝迹20多年的野生华南虎。然而始料未及,正当人们为野生华南虎的现身兴奋不已时,质疑声却从网络汹涌而起。

最后,经过鉴定,华南虎的照片属于作假。 5、科学上不盲从:(1)1966年,丁肇中重做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个实验,那就是测量电子的半径。

丁肇中得到的实验结果与理论物理学家推导出的理论相符合,因为早在1948年,理论物理学家根据量子电动力学的理论,得出电子是没有的体积的结论。但是到了1964年,实验物理学家经过实验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

随后,多个物理学家同样得到电子半径为10—13厘米实验结果,即得出了实验与理论不相符合的结论。1966年,丁肇中重做这个实验,证明以前那些科学家做的实验结果都错了。

后来丁肇中总结这个故事得出的体会是“做实验物理,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 (2)法国科学家法布尔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实验。

这种毛毛虫有一种“跟随者” 的习性,总是盲目地跟随着前面的毛毛虫走。法布尔把若干个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并在花盆周围不到20厘米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最爱吃的松针。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一圈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毛毛虫们还是不停地坚忍地团团转。

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终于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死去。法布尔在实验笔记中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么多毛毛虫中,。

2.关于要比较真伪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古语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

“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文·为政》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

“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庄子·人世间》

“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荣辱》

“贪官者,民贼也;奸商者,民蠹也;豪强者,民之虎狼也;其或以知(智)欺愚,恃强凌弱,欺人孤寡,谋人财产,此皆不义之财也;不义之财,理无久享,不极在自身,亦极在儿孙。不义之财,人人皆得而取之。故曰:‘做阿宝者’,非‘千’(骗)了,顺天之罚而已。”

——“江相派”:《骗经》之《阿宝篇》

“《兵法》有云:‘兵不厌诈。’ 在三十六种计策中,骗计以各种形式和内容表现为19计。如:瞒天过海计,借刀杀人计,声东击西计,无中生有计,暗度陈仓计,笑里藏刀计,李代桃僵计,调虎离山计,欲擒故纵计,抛砖引玉计,金蝉脱壳计,假道伐虢计,偷梁换柱计,假疾不癫计,上屋抽梯计,树上开花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

——陈弓编:《三十六计》(秘本兵法)

3.有关辨别方向的谚语

1、早上出门看太阳,晚上回家看北斗

2、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经来

3、太阳公公出东方,到了傍晚挂西边。

4、北斗七星是北面,家家户户门朝南。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

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现成的话。谚语类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不胜枚举。

谚语跟成语一样都是语言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增加语言的鲜明性和生动性。但谚语和名言是不同的,谚语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名言是名人说的话。

4.关于分清是非的名言

1、是非明而后可以施赏罚。——王安石

2、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黄宗羲

3、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顾宪成

4、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史典

5、眼前得失等云烟,身后是非悬日月。——陈恭尹

6、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王小波

7、真正的君子知道,自己的见解受所处环境左右,未必是公平的;所以他觉得明辨是非是难的。——王小波

8、智慧首先教人们辨别是非。——玉外纳

9、事在是非,公无远近。——张九龄

10、毁誉从来不可听,是非终久自分明。——冯梦龙

11、人之进学在于思,思则能知是与非。——朱熹

12、千古艰难小生死,万代权衡大是非。——宋振庭

13、宁肯孑然而自豪地独守信念,也莫不辨是非地随波逐流。——查·丘吉尔

14、目前之耳且可涂,身后之是非难罔。——张廷玉

15、假设善恶是可以判断的,那么明辨是非的前提就是发展智力,增广见识。——王小波

5.关于独立判断的名言警句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屈原 《九章·橘颂》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卢纶 《和张仆射塞下曲》

宁可没有主意,也不要虚妄的主意。——(美国思想家)杰弗逊

我们都是如此见识短浅,以致总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他不但犯错误,而且是闻过则喜。——(德国诗人)歌德

所有的颜色你是数不过来的,但是应该会分辨它们。——(前苏联作家)阿·巴巴耶娃

在判断之前,应当消除内心的成见。——(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6.关于要比较真伪的名言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古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红楼梦》“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

——?“巧诈不如拙诚”。 ——韩非子“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论文·为政》“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论语·学而》“凡交,近则必相靡以信,远则必忠之以言。” ——《庄子·人世间》“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

——《荀子·荣辱》“贪官者,民贼也;奸商者,民蠹也;豪强者,民之虎狼也;其或以知(智)欺愚,恃强凌弱,欺人孤寡,谋人财产,此皆不义之财也;不义之财,理无久享,不极在自身,亦极在儿孙。不义之财,人人皆得而取之。

故曰:‘做阿宝者’,非‘千’(骗)了,顺天之罚而已。” ——“江相派”:《骗经》之《阿宝篇》“《兵法》有云:‘兵不厌诈。

’ 在三十六种计策中,骗计以各种形式和内容表现为19计。如:瞒天过海计,借刀杀人计,声东击西计,无中生有计,暗度陈仓计,笑里藏刀计,李代桃僵计,调虎离山计,欲擒故纵计,抛砖引玉计,金蝉脱壳计,假道伐虢计,偷梁换柱计,假疾不癫计,上屋抽梯计,树上开花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

——陈弓编:《三十六计》(秘本兵法)。

有关辨别的名言

古代经典哲理名言:论求知

朝闻道,夕可死矣。

——(先秦)《论语·里仁》

【翻译】

早晨听到道理,晚上死都可以了。

【链接】

先秦

“先秦”是中国历史学名词,指秦朝以前的历史时代,起自远古人类产生时期,到秦始皇灭六国为止,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

先秦的起止时间是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在长达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

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注解】

(1)之:学问、道德。

(2)好:爱好。

【翻译】

对于学问、道德,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链接】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成书于战国初期。通行本《论语》共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录孔门弟子相互谈论之语48章。《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人,记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传弟子,也有孔门以外的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先秦)《论语·为政》

【注解】

(1)知:第五个知通“智”,意为聪明,其余的都是“知道的意思”。

(2)之:第一个“之”是代孔子的训言,第二个“之”是代其事物

(3)为:是。

【翻译】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链接】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此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先秦)《论语·述而》

【翻译】

多听,选择好的加以采纳;多看,全记住它。

【链接】

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灭商后,周成王封商纣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启于宋,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带)。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是鲁国极为有名的勇士。叔梁纥先娶施氏,生下9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他的妾生下一个儿子,叫孟皮,足部有病。在当时的情况下,女子和残疾的儿子都不宜继嗣。叔梁纥晚年与年轻女子颜氏生下孔子。由于孔子的母亲曾去尼丘山祈祷,然后怀下孔子,又因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凹下,像尼丘山,故起名为丘,字仲尼。仲是第二的意思,叔梁纥的长子为孟皮,孟为第一的意思。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并且好学,20岁时,学识就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据《史记》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说:“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的善意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出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大的作为,但在治理鲁国的3个月中,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不得意,孔子就将大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孔子的弟子多达3000人,贤人有72人,其中有很多是各国高官。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善良之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做人的准则。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是一本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先秦)《论语·为政》

【注解】

(1)十有五:十五岁。有,通“又”。

(2)立:能立于世,指知道按理的规定去立身行事。

(3)天命:含有上天的旨意、自然的禀性与天性、人生的道义和职责等多重含义。

(4)耳顺:意思是听到的话能够辨别其真伪是非。

(5)不逾矩:指不超越礼法。

【翻译】

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确立自己的理想,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不用多加思考,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这是孔子的话,这段话启示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知识、阅历也应不断增多、加深,要有所精进。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先秦)《论语·卫灵公》

【翻译】

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达旦不睡觉地苦思冥想,也没什么用处,还不如学习。

【链接】

孔子好学

孔子3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孔子极为聪明,并且好学,20岁时,学识就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他说:“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者非必仕,而仕者必如学。

——(先秦)《荀子·大略》

【翻译】

学习的人并不一定是为了做官,但是做官的人一定要经过学习。

【链接】

荀子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荀子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他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贡献。荀子学识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现存的《荀子》32篇,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哲学、逻辑、政治。

学,殖也,不学将落。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十八年》

【注解】

(1)殖:种植。

(2)落:坠落。

【翻译】

学习就像种植草木,不学习将如草木坠落叶子一样,才智会日益减退。

【链接】

左丘明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一说复姓左丘,名明),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是姜子牙的支孙,世代居住在齐国的都城营丘,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临淄一带。为逃避灾难,全家人先到楚国,后又辗转来到鲁国。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左丘明晚年时眼睛出了毛病,不得不辞官回乡,不久就双目失明了。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使他振作起来,将几十年来的所见所闻、各诸候的要闻和君臣容易得失的话记述下来,汇集成著名的历史名著《国语》。《国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它与《左传》一起成为珠联璧合的历史文化巨著。

《左传》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先秦)《管子·形势解》

【翻译】

士人勤学不怠,所以才能成为圣明之人。

【链接】

《管子》

《管子》是战国时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以中国春秋时代政治家、哲学家管仲命名,其中也记载了管仲死后的事情,并非管仲所著,但仍被认为可以体现管仲的主要思想。《管子》中的文章大概出自深受管仲影响的稷下学派之手。汉朝学者刘向对《管子》进行了编辑。

《管子》一书共86篇,其中有10篇已佚。《管子》全书16万字,内容可分八类,即《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7篇,《短语》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4篇,《管子轻重》。

人之有学也,犹木之有枝也。

——(先秦)《国语·晋语九》

【翻译】

人有学问,就像树林有树叶一样。

【链接】

《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约公元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公元前453年)。具体内容涉及春秋时期的经济、财政、军事、兵法、外交、教育、法律、婚姻等,对研究先秦时期的历史非常重要。《国语》在内容上有很强的伦理倾向,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认为“礼”是治国之本,而且非常突出忠君思想。《国语》具有浓重的民本思想,反对专制和腐败,重视民意,重视人才。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