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阮籍唯美句子
时间:2022-04-02 03:2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孟婆的碗不空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阮籍唯美句子
1. 急求一篇关于阮籍的散文
穷途而哭这个成语的创造者,是文学史上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他不仅以笔,同时亦以身体书写着或许更为精彩的诗篇。
这种创造是如此的富于个性,不可磨灭,以至于我们只要一展开这四个字,就会看见一辆孤独的马车,在如盖的天穹下,一条荒僻的小路上,摇摇晃晃地移行着。驾驭者的手中并无缰绳,而是始终满盈的酒杯;颠荡的车身更是酒语喧哗,而非远途的行李。
它们似乎不是为了赶赴某个目的地——但车轮终于停下了,因为到了路的尽头。于是,驾驭者,一位诗人,放声而哭,驱车而返,直至率意地再踏上另一条路,重复着另一次的颠荡与酒醉。
尽管,我们可以凭借常识或经验,推测出阮籍之路的尽头,可能是一座悬崖,一片沼泽,一条无法逾越的河水,当然,亦可能是突然断绝在人迹不到之处的海德格尔的“林中之路”。但阮籍穷途而哭的循环,却令我产生了一种超现实的幻觉,因为世上的路是如此之多,难以计数,因此,只要文字仍然存在,阮籍就会在“穷途而哭”中继续驾驭着他的马车,在无穷的时间中循环——当一个又一个的王朝,在时间中褪色,消隐,这辆醉意的马车仍固执地前行着,仿佛获得了一种神话的惯性,从遥远的公元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同样混乱而迷茫的乱世——二十世纪,并与一个叫西西弗斯的滚石者的轨迹叠印了起来。
西西弗斯,原是希腊神话中的负罪人物,被罚不停地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于是,他只得再次重复这一劳作,永无止息——但在二十世纪的诗哲加缪手中,西西弗斯被改造成了一个英雄:他藐视神明,仇恨死亡,他接受了循环滚石这一荒谬责罚,并以诗意的激情,将之化为自己的命运与一种幸福——在这一觉醒中,西西弗斯获得了人的尊严,而神灵遁隐,他听到了沉默的世界升起了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虽然,我们不能认为阮籍的穷途而哭是诸神的惩罚,但同样是一个严酷时代的压迫,为了获得生存,阮籍被迫进入了一个荒谬的行为世界。
但我们同样可以与加缪一样认为,阮籍将自己的荒谬,改造成了自己的命运与一种幸福——“穷途而哭”,在这四个字所展开的世界中,魏晋司马氏的严酷时代与统治,远遁消融,占据着整个画面的,是一个醉意颠荡的西西弗斯式的身影。 为了使穷途者与滚石者之间有着更多的叠印,有必要对“穷途而哭”作进一步的探讨。
途的“穷处”,我们自然可看作西西弗斯的山顶;而“哭”字的解读,则颇具挑战,因为历来的读者都认为它是走到一条路的尽头时的绝望——他们把自己终生囿于一条路的行走,及无路可走时的绝望,不适当地移情到了阮籍的身上。实际上,阮籍根本就没有任何绝望的理由,当他与他的马车从某个地点踏上“途”,如西西弗斯从山脚推动巨石时,就已知道了那个“穷处”的存在,“穷处”并非突然出现的打击。
而阮籍亦并非为了“穷处”而上“途”的——而是为了途中的颠荡与酒醉——每一次的颠荡与酒醉,都是一次命运的觉醒,一种生命的飞扬,一种极致的沉酣。当西西弗斯在他的荒谬的命运的觉醒中,听到了大地升起了千万个美妙细小的声音,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将阮籍的“哭”,听作一种美妙声音的升起,是一种面向大地的喜极而泣——因为它是从一个人的内部世界升起的,因而有着更为明亮的音域。
但“穷途而哭”的“哭”的解读,并非就止于此。阮籍还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苏门长啸”,发生的地点,极富象征意义,苏门山的一座悬崖——途穷之处。
至于时间,则可能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的季节,阮籍与孙登——当时的一位以长啸而名闻遐迩的隐士相对而坐了。阮籍先谦虚地谈了一些学问上的见解,以及栖神导气之术——我认为应是关于“啸”的操作技术,因为“啸”是一种气流在口腔中灵活运转的效应。
或许,这些都太外在于生命的本质了,孙登一直木头般坐着,不发一声。阮籍只得长啸一声而返,半途中,忽听得悬崖顶端响起了孙登大师的长啸,如鸾凤之音,回彻于岩谷,天地之间——阮籍突然天启一般地觉醒了,他对他的荒谬命运的觉醒,实际上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当道路被悬崖切断,人处于穷境时,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啸”,提供了一种继续行走的可能,它仿佛一弯虹桥,从悬崖引向那片雨后的青冥与澄明。虽然,发出“啸”的人的肉体,仍伫留原地,但他的“啸”已携了他的生命的华彩部分,脱离了地球的引力,脱离了泥土之路的枷锁,如庄子的大鹏一般,遨游于无限的时空之中。
“啸”,由谐音,还引向生命与命运觉醒时的一种“笑”,亦是“穷途而哭”的“哭”最为本质的阐述,这其中的链接虽有着偶然,但真实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阮籍的每一次“穷途而哭”,实际上就是一次“穷途长啸”。
至于这“啸”,或“笑”,何以演变成了后人耳中的“哭”,我认为极有可能是由于误听。当阮籍驾着他的马车,颠荡到路的尽头,向着空旷沉默的大地发出那醉意而美妙的长啸时,在那些躲闪的远远的人的耳中,很容易把这醉汉口腔中运转的气流声,当作是绝望的哭声。
而这种长啸如果是在风中飘忽时,就更容易给人以呜呜咽咽的错觉。 当然,如此之多的人随之把“长。
2. 用一些好的词语形容阮籍
可用:晓风残月 光风霁月 嘲风弄月 风花雪月 日削月朘 日就月将 闭月羞花 月白风清 月明星稀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盈则食 月满则亏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月黑风高 日月入怀 日月如梭 日居月诸 得月较先 近水楼台先得月 月怀一鸡 吟风咏月 月圆花好 月晕而风 月明如水 月缺重圆 月下花前 日居月诸 日新月异 日往月来 日省月试 日积月累 春花秋月 晓风残月 晓月残星 水中捉月 流星赶月 田月桑时 花容月貌 年头月尾 松风水月 镜花水月 岁月如流 皓月千里 镂月裁云 风月无边 风花雪月 风清月朗 文德桥上半边月 兰荷碧月 月下老人 月悬碧空 月落乌啼 月影婆娑 月移花影 月笼轻纱 月色迷离 月出东山 月圆花好 月夕花朝 月出星隐 月上柳梢 日月合壁 明月高照 星月交辉 秋月惨白 星月皎洁 冷月凄风 日月参辰 闭月羞花 满月生辉 新月如钩 六月飞霜 日东月西 日升月恒 猴年马月 成年累月 众星捧月 长年累月 烘云托月 春花秋月 海底捞月 蹉跎岁月 吴牛喘月 嫦娥奔月 穷年累月 经年累月 披星戴月 月朗风清 月光明朗,微风清爽。
形容美好宁静的夜晚。 出自唐朝的《洛神传》:“时月朗风清,旷善琴,遂取琴弹之。”
月缺花残 比喻美好的事物遭到破坏、摧残。出自唐朝温庭筠《金荃集•和王秀才伤歌姬》:“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风花雪月 原古典文学中常用以作为描写对象的四时景色。现多指诗文堆砌辞藻,内容限于写景言情。
比喻风流场中男女间的恋爱或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出自宋朝邵雍《伊川击壤集•序》:“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也?” 水中捞月(水中捉月)(海底捞月): 到水里捞月亮。
比喻白费力气,事情根本办不到。出自明朝汤显祖《牡丹亭冥誓》:“虽则似空中拈花,却不是水中捞月。”
光风霁月 光风:指雨后初晴时的和风;霁月:雨或雪停止后的明月。指雨或雪过后天晴时风清月明的景象。
比喻人心地光明、胸怀开阔、品格高尚。也比喻和平安宁的社会气氛。
出自宋朝丘宗《鹧鸪天》:“陆海蓬壶自有山,光风霁月未应悭。” 众星捧月 天上众多的星星衬托着月亮。
比喻许多东西围绕一个中心,或许多人簇拥一个他们推崇的人。出自《论语•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捧月。”
闭月羞花 闭月,也作“蔽月”使月亮躲藏起来,花儿感到羞愧。形容女子容貌极美。
出自元朝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则为你闭月羞花相貌,少不得剪草除根大小。” 花好月圆 花正盛开,月亮正圆的时候。
比喻美满,祝贺之辞。出自元朝石君宝《曲江池》第一折:“则合这好花休谢,明月常圆。”
花容月貌 花一样的容颜,月亮似的面貌。形容女子美丽的容貌。
出自明朝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5卷:“那娟娟小姐,花容月貌,自不必说。” 吟风弄月 吟:吟咏。
指以风花雪月为题材吟咏写作。指一些作品内容空虚无聊,脱离现实。
出自元朝张养浩《普天乐》:“游山玩水,吟风弄月,其乐无涯。” 近水楼台先得月 靠近水边的楼台可以先看到月光。
形容地处近处便可获得优越机会,得到利益。出自宋朝陈义《寺居》:“楼台近水涵明鉴,草树连空写素屏。”
披星戴月 身披星光月色。形容早出晚归,极端辛苦忙碌。
出自元朝无名氏《冤家债主》:“披星戴月,早起晚眠。” 秋月寒江 秋夜皎洁的月亮,冬天清澈的江水。
比喻有贤德的人心地纯洁,清澈不染。出自宋朝黄庭坚《赠别李次翁》:“德人天游,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原指作画时,云彩以衬托月亮。
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烘托主体或主题。出自清朝《金圣叹批》:“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清风明月 清朗宜人的风,皎洁明亮的月。形容自然景色之美。
也比喻高人雅士。出自宋朝欧阳修《会高堂致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相人。”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比喻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景象。
出自宋朝黄庭坚《沁园春》:“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著无由得近伊。” 日月如梭 梭:织布时牵引纬线与经线交织的工具。
太阳和月亮如同穿梭似的来去。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
出自宋朝高登《东溪集•朱黄双砚》:“日月如梭,文籍如海,探讨不及,朱黄敢怠。” 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经:经过;行:流过。
像太阳、月亮每天经过天空,江河流经大地一样。比喻光明正大,永恒不变,历久不衰。
出自《后汉书•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海河带地,不。
阮籍:这样的人间,他能给的只有白眼!
引子: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这首诗是黄庭坚所作的《登快阁》,境界阔大,气势雄浑。尤其是颔联,曾有人拿它同杜少陵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相媲美。
诗是美的,但做起诗歌阅读题来,学生们的表现却让人急不得恼不得。好多学生都对“青眼”一词摸不着头脑,恨得我只能对他们翻白眼,索性好好写一写有关“青眼”的文章。
要说“青眼”,就一定要说说“白眼”,因为无论“青眼”,还是“白眼”,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人,而这个人可以说是后世所有读书人的偶像,有诗为证,以“白眼”为例:
王维说: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杜甫说: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白居易说:林间箕踞坐,白眼向人斜。
文天祥说:白眼睨青天,我生不有命。
清代的黄景仁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鲁迅先生也说:华颠萎寥落,白眼看鷄虫。
……
你看,这么多人都爱在诗里学他的“白眼”。
鲁迅先生甚至在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里,不无幽默地说:
“(他)年青时,对于访他的人有加以青眼和白眼的分别,白眼大概是全然看不见眸子的,恐怕要练习很久才能够,青眼我会装,白眼我却装不好。”
这个人是谁?
他当然就是那个让李白也由衷地赞叹“何时竹林下,更与步兵邻”的阮籍阮步兵了。
一
阮籍,字嗣宗,竹林七贤之一。曾任步兵校尉,人称阮步兵。与嵇康并称“嵇阮”,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这些知识是学生们早就知道的,除了这些,他们还知道阮籍另一个有名的典故——穷途而哭。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在《晋书》里,阮籍就是这个形象,他总是喝得醉醺醺地驾着车,随意西东,走到没有路的时候,忍不住嚎啕大哭而回,以此来消解内心的痛苦和绝望。这个典故后来在王勃的《滕王阁序》里,化成了“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样的句子。
在王勃的笔下,任性率真的阮籍是个向逆境低头的窝囊小子,不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其实还真冤枉了阮籍。因为阮籍所处的时代,正是司马家族不择手段疯狂夺权的时期,夺权之后又是残酷的高压统治,这样黑暗的政治时刻不是寻常的困境,阮籍身处其中,除了以疏狂不羁,放浪形骸来化解外,没有别的选择。
而除了“穷途而哭”,这个课本涉及的典故外,阅读量甚少的学生们很难知道阮籍其他的故事,比如这个“青白眼”。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
《晋书·阮籍传》里这样记载着。
所谓“青”,此处即“黑”的意思,譬如李白的《将进酒》中的“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个“青丝”就是黑发。《孔雀东南飞》里“新妇入青庐”一句中的“青庐”,据相关考证其实也只是迎新娘子搭起的黑色帐篷。而“青眼”说的自然也就是黑眼珠了。
当阮籍碰到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他就会平视这个人,表示自己的尊重和欣赏,这时人们就可以看到他黑黑的眼珠,而倘若是他厌恶的人,那么他就会两眼一翻,连看也不看那个人,让人只能看到他的白眼珠。
鲁迅先生认为,翻白眼也是技术活,要勤加苦练才成,翻到一点黑眼珠也看不到的程度,他就做不到。而阮籍估计喜欢的人并不多,所有翻来翻去,就练成了翻白眼的绝技,翻到一点黑眼仁也看不到的境界。
他的母亲过世,嵇喜——名士嵇康的哥哥前来吊唁,他连个正眼也不肯给,自然更不会同嵇喜交谈了。嵇喜守礼而来,却没有被他以礼相待,当然很不高兴,回去就和弟弟嵇康讲了。
而嵇康立刻懂了阮籍的心思,他当即带着美酒还有他的琴前去吊唁,当他的琴声在天地间弥散,当美酒在案前飘香,这样的举动一下子就击中了阮籍的心脏,用这样美好的事物来告慰他最爱的母亲,这才是他想要的祭奠方式。于是他起身,用乌黑的眼珠深深地看着嵇康,他不再觉得孤单。两个蔑视礼法的人都在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自己。
“青眼有加”这个成语就来自于此,后来又就此衍生出了“青睐”,“垂青”等等词语,其实它们说的就是两个字——喜欢。
如果了解了“青眼”这个典故,那么黄庭坚的“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自然也就好懂了。它不过是说,知音不在,自己早就没有了弹琴的兴致,最开怀的事就是美酒当前了。
二
有关阮籍不拘礼法的痴狂事还有很多,《世说新语》中还有以下几则写阮籍的小故事:
一、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阮籍的嫂嫂回娘家,阮籍便去为嫂嫂送行。有的人讥刺他不守“叔嫂不通”的礼俗。阮籍却一点也不在意,说“礼法难道是为我这样的人而设的吗”?
二、阮公邻家妇有美色,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常从妇饮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
阮籍邻居家的妇人容貌美丽,当垆卖酒。阮籍总是同也是“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到那里买酒,然后就同人一起喝,喝醉了就睡在妇人的身旁,全不避忌。妇人的老公一开始很是疑心,便偷偷窥察,最终明白阮籍和自己的妻子只是一起喝喝酒,喝醉了就坦然酣眠,并无任何绮念,也就不再理会。
同样的事《晋书》中也有记载:
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
有一家军人的女儿,美丽而有才德,还没有出嫁就死了,阮籍并不认识她的父兄,听说了径直前往吊唁,狠狠地哭了一番才回来。
这样的举动,不要说在男女之大防的从前,便是现在,恐怕人们也不能正视,难免妄揣。而阮籍却一切自然,随性而作。什么礼法,当然拘不住他的赤子之心。还是《晋书》里评价得好:其外坦荡而内淳至,内心淳正光明到了极点,自然外在也就坦坦荡荡。
他这样任性不羁,潇洒傲然,却不允许自己的儿子有这样的做派,同样是《世说新语》中的记录:
阮浑长成,风气韵度似父,亦欲作达。步兵曰:“仲容已预之,卿不得复尔!”
阮浑是阮籍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风采、气度非常像自己的父亲,他也想学父亲阮籍做放达超然的人。这时阮籍却委婉地阻止儿子,他对阮浑说:
“仲容(阮籍的侄子阮咸,也是竹林七贤之一)已经入了我们这一流了,你就不要再这样做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自己这样撒了欢地活着,为什么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这样任性呢?
归根到底,阮籍嵇康这一类的放达之人,内心世界里是最想正常地活着,只是看着一些伪君子道貌岸然的样子觉得恶心无比,就故意反其道而行之。一切正如宗白华先生在他的《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一文中所说的那样:
阮籍佯狂了,刘伶纵酒了,他们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如此说来,阮籍当然不愿意自己的儿子也像自己这样拼命地活着,因为为了一点真实,在这个虚伪的世界他活得太拧巴太痛苦了。他不愿意自己的儿子再步自己的后尘。
后记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我们再来读一段《晋书》中有关阮籍的文字,在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知道,这样的名士风流只不过是阮籍自保的面具而已,少有大志,非常之时,也只是水中花,可望而不可即。他喜欢饮酒,每饮必醉,这也并不是他内心的选择。
晋文帝司马昭为晋武帝司马炎向他求亲,他能怎样拒绝?只能喝酒!大醉六十天,让此事不了了之。
新贵钟会总是不怀好意地拿时事来寻隙,只待他说错了一句话就来罗织罪名。他能怎么办?只能喝酒!喝醉了就呼呼大睡,让钟会无计可施。
这样的一个人间,除了白眼,阮籍也实在没有什么别的好给的!
像黄庭坚在《登快阁》一诗里写的那样,“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真正的做到自由潇洒超然物外,那就要我们这个世界真的是一个“澄江一道月分明”的清凉世界。
可惜,这样的世界阮籍是看不到了。
而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他永远的白眼。
相关文章:
- 上一篇:对你不好的人名言警句
- 下一篇:描写坏境优美的名言(描写环境优美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