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古代君主纳谏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02 04:00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轻文案 | 评论: 次 | 点击:

有关于古代君主纳谏的名言警句

1. 历史上的关于劝谏,纳谏的名句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bàng)讥于市朝(cháo),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jiàn)进;期(jī)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 关于纳谏的名言还有故事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启示:吃喝玩乐人人都喜爱,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要懂得适可而止。我们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别人如此,也应该想办法来劝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么都不说了。

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cn/200406/ca458870.htm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

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

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

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

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

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

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作为嫁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

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

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

3. 纳谏的名言警句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诗经•大雅•板》)

释:先民,古代贤人。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割草打柴的人。

千夫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宋•苏轼《讲田友直字序》)

释:夫,一般人。诺诺,连声答应,表示顺从不违。士,有识见的人。谔è谔,直言争论。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汉•王充《论衡•书解篇》)

释:宇,屋檐。失,失误。草野,指民间。经,儒家经典。诸子,诸子百家。

将拒谏则英雄散,策不从则谋士叛。(黄石公)

一分钟一秒种自满,在这一分一秒间就停止了自己吸收的生命和排泄的生命。只有接受批评才能排泄精神的一切渣滓。只有吸收他人的意见才能添加精神上新的滋养品。 ( 徐特立 )

审时适变篇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淮南子•泛论训》)

释:苟,如果。法,取法。周,合。循,遵循。

治事不若治人,治人不若治法,治法不若治时。(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时者国之所以存亡,天下之所最重也。”)

释:治,治理,掌握。不若,不如。时,时机,时势。

4. 古代帝王的名言

曹操煮酒论英雄

刘备在依附曹操时,曹操约刘备喝酒闲聊,曹操问刘备当今世界谁是英雄,刘备假装不知。故意提起袁绍、袁术等以转移曹操视线。谁知曹操对袁绍等人早有成熟的看法,他认为袁绍“多谋而无决,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而忘命”不算英雄,并直接了当地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当时的刘备窘迫到寄人篱下的地步,而曹操却一眼看出其为英雄,后来果然与曹操三分天下,可见曹操确有知人之明。

朱元彰评论陈友谅、张士诚。元末群雄割据时,朱元彰恰被陈友谅与张士诚夹在中间,西边陈友谅,东边张士诚。在讨论先打谁时,有人提议先攻实力较弱的张士诚,再打陈友谅。朱元彰在分析了形势后认为,张士诚性懦,打陈友谅时张必旁观。陈友谅高傲、性燥,如果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抄后路来攻。因此,要首先攻打强敌陈友谅。果如朱元彰所言,朱元彰攻陈时张袖手旁观,终于使朱元彰无后顾之忧的情况下拼掉了陈友谅。

宋太宗

宋太宗识吕端。吕端历仕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面对皇帝,他一向直言敢谏,“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就在宋太宗打算重用吕端的时候,却有人反映他“为人糊涂”。早已看准了人的宋太宗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他任宰相期间,正值北宋与西夏交恶,北宋军队俘获了西夏首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本已决定将其问斩,吕端却坚决反对。他主张善待那位老太太。宋太宗采纳了吕端的意见,果然收到了争取西夏人心的效果。在宋太宗逝世、一些大臣串谋废黜太子而另立皇子为帝的紧要关头,吕端不动声色地采取多项有力措施,迅速稳住了局面,使太子得以顺利登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动乱。

刘备看马谡。马谡极聪明但华而不实。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问诸葛亮对马谡的看法,诸葛亮还认为马谡通晓兵法,精明强干,是个人才。刘备说:马谡言过其实,终无大用。后来诸葛亮还是启用马谡去守街亭。马谡死啃兵书,硬背教条,不听从有实践经验的王平的劝告,终于痛失战略要地,被诸葛亮挥泪斩首。

汉宣帝名言

作为政治家的宣帝在训斥太子刘奭时讲出一句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用德教,用周政乎?”

刘邦

刘邦识周勃。周勃是从江苏沛县随刘邦起兵的家乡将领,文化水平不高,为人忠厚老实,不善词令,刘邦病危时嘱告吕后:“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 。吕后死后,周勃与陈平等智夺吕氏兵权,诛吕氏诸王,拥立文帝,后官至右丞相。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言问题

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原是魏征“纳谏”的话,唐太宗李世民常用告诫后人,久之成了李世民的“名言”。这句话的含义很直白,就是把一个政权看作“舟”,而百姓是“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意思,大致等同于“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2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这面镜子,大家不用回头,照着自己平时做事要少走弯路,不走弯路,少做错事,不做错事,凡事都要做到心如明镜,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心如明镜呢?

成吉思汗

名言:“打仗时,我若是率众脱逃,你们可以砍断我的双腿;战胜时,我若是把战利品揣进私囊,你们可以斩断我的手指。”

“人生最大的快乐在于到处追杀你的敌人,侵略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然后听他们妻子儿女的痛哭声 ”。

“镇压叛乱者、战胜敌人,将他们连根铲除,夺取他们所有的一切;使他们的已婚妇女号哭、流泪;骑乘他们的后背平滑的骏马;将他们的美貌的后妃的腹部当作睡衣和垫子,注视着她们的玫瑰色的面颊并亲吻着,吮她们的乳头色的甜蜜的嘴唇,这才是男子汉最大的乐趣!”

5. 关于纳谏的名言还有故事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

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死他;我如果听他的话,以后恐怕就得不到喝酒的乐趣了;不听的话,他又不想活,这可怎么办才好?”晏子听了便说:“弦章遇到您这样宽厚的国君,真是幸运啊!如果遇到夏桀、殷纣王,不是早就没命了吗?” 于是齐景公果真戒酒了。

启示:吃喝玩乐人人都喜爱,但是应该有所节制,要懂得适可而止。我们自己固然不能逾越分寸,看到别人如此,也应该想办法来劝阻他,不要怕得罪了人就什么都不说了。

齐景公知过能改,肯虚心接受他人的劝告,这种宽大的度量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cn/200406/ca458870.htm他深知,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明君兼听,昏君偏信。这是大臣魏征跟他讲的。

有一次,太宗虚心地问魏征,明君和昏君怎样才能区分开?魏征郑重地答道,国君之所以圣明,是因为他能广泛地听取不同的意见;国君之所以昏庸,是因为他偏听偏信。说完这句话之后,他又举了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加以论证。

他说,古代尧、舜是圣君,就是因为他们能广开言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小人就不能蒙蔽他。而像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这些昏君,住在深宫之中,隔离朝臣,疏远百姓,听不到百姓的真正声音。

直到天下崩溃、百姓背叛了,他们还冥蒙不知。采纳臣下的建议,百姓的呼声就能够上达了。

魏征的这些至理名言,深深地铭刻在唐太宗的心里。 从此,唐太宗便格外注意虚心纳谏。

他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提意见的态度如何,只要你的意见是正确的,他都能虚心接受。这里有一个“回天之力”的真事。

当时,唐太宗下令,要把洛阳破败了的乾元殿修饰一番,以备作为到外地巡视的行宫。对于皇帝来说,想要修理一下小小的行宫,本来是小事一桩。

可是,有一个小官张玄素,却上了一道奏折,痛陈此举不妥。他说,修了阿房宫,秦朝倒了;修了章华台,楚国散了;修了乾元殿,隋朝垮了。

这都是历史的教训。现在,我们唐朝百废待兴,国力哪里比得上当年的隋朝?陛下在国家的破烂摊子上,继续役使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耗费亿万钱财,大兴土木。

陛下没有继承前代帝王的长处,继承的却是百代帝王的弊端。如果从这一点看,陛下的过失远远超过了隋炀帝。

这是一道笔锋犀利、击中要害的奏折。 但是,小小的张玄素,竟敢把英明的君主唐太宗比作昏聩的暴君隋炀帝,冒犯天威。

这不是拿鸡蛋往石头上撞么?满朝文武都为他捏一把汗。人们都在观察唐太宗的反应。

假如不是唐太宗,而是别的皇帝,看到这一大不敬的奏折,当即会雷霆震怒,不仅张玄素人头落地,而且会株连九族。但是,唐太宗就是唐太宗。

他不仅没有怪罪张玄素,反而下令召见他。此时的唐太宗想进一步地试一试张玄素的胆量,就直问道,卿说我不如隋炀帝,那么,我和夏桀、商纣相比,怎么样呢?要知道,夏朝的桀王和商朝的纣王,都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暴君。

唐太宗这样问,自有深意。不承想,这个张玄素却直截了当地答道,如果陛下真的修了乾元殿,那就和夏桀、商纣一样昏乱。

听到这句答语,唐太宗不仅没有发怒,反而被深深地感动了。他想,一个小官,敢于冒死直谏,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他的江山社稷?因此,唐太宗收回了他的谕旨,停止重修乾元殿。

并且表扬了张玄素,同时赏给他500匹绢。对此事一直关注的魏征,听到了这个完满的结局,颇为感触地叹道,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这都是因为是有高尚道德的君子说的话呀! 这个“回天之力”的真事,充分地说明了唐太宗的虚心纳谏。

唐太宗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知错必改。有一次,他得到了一只精美绝伦的鹞鹰。

他一时忘记了魏征平时说的国君不可玩物丧志的话,就兴味十足地把鹞鹰放在臂上,逗着玩。不料,巧遇老臣魏征。

唐太宗一时情急,赶忙把鹞鹰藏在怀里。其实,魏征早已把一切看在眼里,却故作不知。

走上前去,特意讲起古代帝王追求逸乐之事,旁敲侧击帝王不可玩物丧志。唐太宗担心时间长了,鹞鹰闷死。

但是,魏征说得没完没了,唐太宗自知理亏,不敢打断。结果,鹞鹰还是闷死在怀中。

唐太宗知错必改,知人善任,且胸有大志。在民族政策上,他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成一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和亲的正确政策。

少数民族对唐太宗的政策措施,心悦诚服。唐太宗便具有了很大的向心力,他们纷纷来归,并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是汉藏民族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

作为嫁妆,文成公主带去了大批珍宝、经典、医书、宝器、金银、金鞍、佩饰、锦缎、药品,还有食物、饮料、种子、树木,还有狮子、凤凰,等等。文成公主带去的是中原地区的先进的文明。

松赞干布对这桩婚事非常满意。他对唐太宗自称女婿,上表祝贺唐太宗远征的成功。

这次联姻加强了汉藏民族之间的团结,也促进了藏族经济的发展。 由于用人得当、政策对路、轻徭薄赋、宽刑轻法,使得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政。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性史书。

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1. 乐不可极,极乐成哀;欲不可纵,纵欲成灾。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享乐不可极度,极度就变成悲哀;人欲不可放纵,放纵就变成灾难。

2. 非知之难,行之为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不是了解它困难,是实行它困难;不是实行它困难,是坚持到底困难。

3.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有良好开端的实在很多,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底的,却十分少。

4. 立身成败,在于所染 ——《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能否作出一番成就,在于从小养成的习惯爱好。

5. 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了解他人是困难的事,了解自己也的确不容易。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6. 提三尺剑以定四海 ——《贞观政要·卷八·论贡赋》

拿着短短的三尺之剑而平定天下,表示要征战天下,平定全国。

7. 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想要别人不知道,不如自己别做;想要别人不听到,不如自己别说。

8. 见善思齐,足以扬名不朽;闻恶能改,庶得免乎大过。 ——《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见到好人好事就学习看齐,足以扬名不朽,听到别人指出过错就能改正,才能免犯大错。

9. 凡大事皆起于小事,小事不论,大事又将不可救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大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小事不注意,发展成大事就不好挽救了。

10. 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长格物,随能收叙,无隔疏贱。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不以求全来选取人,不用自己的长处去要求他人。根据人的才能任用,不因他人的地位卑贱而排斥。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11. 激浊扬清,嫉恶好善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除去坏人.奖励好人;憎恨坏事,好施善行。

12. 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

一切事情都必须致力于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

13. 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把自己的欲望服从人民的欲望的,他的事业必然昌盛兴旺;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人民痛苦的,就必然会灭亡。

14. 刑赏之本,在乎劝善而惩恶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惩罚与奖赏的根本,在于奖威人们作好事,惩处那些作恶事的人。

15. 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治理国家就像种树一样,只要树根稳固不动摇,就能枝繁叶茂。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16. 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英明的君主总是想着自己的短处,所以更加明智;昏庸的君主总是掩盖自己的短处,所以永远愚昧。

17. 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用其所长,掩其所短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使用人才,要用其所长,弃其所短。

18. 一日万机,一人听断,虽复忧劳,安能尽善?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一天处理上万件政务,靠一个人听断,即使再辛勤,也难以完全办好。

19. 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奖赏和受赏者功劳相当,没有功劳的人就自己退后;惩罚与犯罪者的罪行相符,做坏事的人就会害怕。

20. 死者不可再生,用法务在宽简。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人死不能复生,因此执法量刑时,尤其对判死刑的,应尽量宽大简约。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21. 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作了而想叫人不知道。说了又想叫人听不到,这好比是闭着眼睛捕捉麻雀,塞着耳朵去偷钟一样。

22. 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慎择。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奖赏惩罚不可以轻易施行,用人更要仔细地选择。

23.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贞观政要·卷七·崇儒学》

当政的关键,唯在用人得当,若所用的人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长处,政事就必然难以得封治理。

24. 官不得其才,比于画地作饼,不可食也。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官员的任用,其才能如果不能胜任他们所负的职责,就像在地上画十饼子,只能看,不能吃。

25. 天下稍安,尤须兢慎,若便骄逸,必至丧败。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天下稍微安定下来,特别须要小心谨慎,如果因一点小安就骄暂淫逸起来,必定导致丧乱失败。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26. 发号施令,若汗出于体,一出而不复也。 ——《贞观政要·卷八·论赦令》

发布命令像身上出汗一样,一出来就收不回去了。

27. 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没有永久动乱的国家,也没有不能治理的人民。

28.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贞观政要·卷二·论任贤》

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历代兴衰更替;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自己的得失。

29.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作君王的道理、方法,必须先保存百姓。

30. 致治之本,惟在于审。量才授职,务省官员。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根本,其在于精简;衡量人的才能高低授给相应的官职,务必减少职官的定员。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31. 君子扬人之善,小人讦人之恶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君子会表扬别人的善行,小人会诋毁别人的缺点。

32. 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不别。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玉虽然有美好的品质,却隐藏在石头中,如果没有工匠的琢磨,与破碎的瓦砾没有区别。

33. 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小臣不可以让他们做大事,对大臣不可以在小事上加以责罚。

34.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天下太平的根本,在于任用合适的人才。

35. 公道溺于私情,礼节亏于嗜欲故也 ——《贞观政要·卷十·论慎终》

想要维持公道和礼节,必须抑制私情和嗜欲。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36.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水能够让船浮在水上,也能够使船沉到水底,比喻百姓对国家兴亡的重要性。

37. 自知者明,信为难矣。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能够做到自知,就会变得通明,但事实上却很难做到这样。

38. 明镜鉴形,美恶必见。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如同照镜子一样,善恶美丑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39. 崇尚节俭,大布恩德。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励精图治,提倡节俭,施恩天下。

40.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一个人要照见自己的形象,必须要有明亮的镜子;一位君主要知道自己的过失,必须依赖忠臣。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41. 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心中不能明察秋毫就容易犯错误,即使小心谨慎也容易疑心重重。

42.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要想使国家安定,必须以德治国。

43. 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 ——《贞观政要·卷九·论征伐》

前进之中有后退的含意,生存之中有灭亡的几率,得到了还有丧失的可能。

44. 不勤于始,将悔于终。 ——《贞观政要·卷四·尊敬师傅》

一开始就不勤于世事,最终必定后悔。

45. 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心中有苟且之心,道义节操就无法树立。节操不树立,道德教化就无法实行。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46. 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君主虽然圣明英武,但必须依靠臣子才能够治理好国家。

47. 能安天下者,惟在用得贤才。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要想国泰民安,只有任用贤才。

48. 兵威不息,劳止未康。 ——《贞观政要·卷三·论封建》

战争的创伤并未愈合,百姓的疲弊也尚未消除。

49. 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 ——《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

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

50. 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若要治理好天下,必须先加强自己的修养。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51. 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贤明的国君应广开言路,贤能的人才才不会被埋没,民情必然能够上达。

52. 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赏赐时不忘被疏远的臣子,处罚时不庇护亲近的人。

53. 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 ——《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自古帝王如果要有兴建营造,必须要顺应民众的需求。

54. 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 ——《贞观政要·卷六·论俭约》

帝王之所以喜爱骄奢,是因为这些可以满足放纵的逸乐之情;百姓之所以不愿意,是因为他们不堪劳苦疲累。

55. 鉴形之美恶,必就于止水;鉴国之安危,必取于亡国。 ——《贞观政要·卷八·论刑法》

想要观察自己的美丑,一定要面对平静的水面;想要考察一个国家的安危,就一定要吸取亡国的教训。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56. 小人非无小善,君子非无小过。君子小过,盖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铅刀之一割。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小人并非没有微小的优点,君子并非没有小小的差错。君子小小的过失,是白玉上的瑕疵。小人那小小的优点,则如铅刀上锋利的地方。

57. 从善则有誉,改过则无咎。 ——《贞观政要·卷四·教戒太子诸王》

跟从好的东西就能获得好的名声,改正过错就没有什么危害。

58.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贞观政要·卷八·论务农》

凡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59. 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贞观政要·卷五·论公平》

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

60. 攻破乃降,战胜乃克。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只有用强大的武力攻破他们使之投降;只有通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才能将他们击败。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61. 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民众向往休养生息而徭役却毫无休止,民生凋敝而帝王的奢侈之事却不见停息。

62. 谗邪者必受其福,忠正者莫保其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谄媚阴险的人必然平步青云,忠诚正直的人必然性命难保。

63. 未闻身治而国乱者。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没有听说自身行为端正而国家动乱的道理。

64.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贤明的君主,应当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昏聩的君主,只会听信谗言。

65. 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贞观政要·卷五·论仁义》

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66. 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百姓以君主为心脏,君主以百姓为身体。心脏正常,那么身体就舒适;内心正直,那么外表就自然让人敬畏。

67. 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好似把石头投入水中,顺从流水,千年才能偶尔遇见一次;而如果让流水顺从石头,则无时不能。

68. 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德,为下则危身 ——《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

说了却不做,是言而无信,接受了命令却不执行,是没有诚意,如果是君王,就会败坏名声,如果是臣下,就会危及生命。

69. 己之虽有,其状若无,己之虽实,其容若虚。 ——《贞观政要·卷六·论谦让》

自己虽有,但像是没有;自己虽满,但像是虚,指为人应当以谦虚为做人的准则。

70. 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 ——《贞观政要·卷三·论择官》

用人用得好,以后持身正的人会(被吸引)纷纷来善意劝导你;不小心用了恶人,同样不善的人会蜂拥而至竞争上位。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71. 狎则言无不尽,疏则情不上通。 ——《贞观政要·卷五·论诚信》

亲近小人,那么小人就会口蜜腹剑;疏远君子,那么朝廷就得不到实情。

72. 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一个人有忧患意识的时候,必然诚心诚意对待下属;一旦自己的志向达成了,就放纵私欲,不可一世。

73. 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诚心待人,即使是敌人也可以结为朋友;不可一世,即使是兄弟也会形同陌路。

74.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所以共为治也。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使君主的品德不断地得到发扬,错误不断地得到纠正,这就是共同治国的道理。

75. 直辞正谏,论道佐时。 ——《贞观政要·卷一·论君道》

应当直言进谏,谈论治国大道,匡扶时政。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76. 古之帝王为政,皆志尚清静,以百姓之心为心。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古代帝王治理国家,大多数都崇尚清静无为,以百姓为中心。

77.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让人敬爱的不只是君主,让人畏惧的不只是百姓。

78. 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好的君主任用奸邪的大臣,国家不可能治理得好;好的大臣辅佐荒淫的国君,国家也不可能治理得好。

79. 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每晚都孜孜不倦,兢兢业业,只想清心寡欲,使天下太平无事。

80. 君心治,则照见下非。 ——《贞观政要·卷一·论政体》

君主圣明,能够明察秋毫,知道下面的是是非非。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81. 首创奢淫,危亡之渐。 ——《贞观政要·卷二·论求谏》

一开奢侈糜烂生活的先河,国家的衰败灭亡就慢慢来临了。

82. 弘俭约,薄赋敛,慎终始,可以永固。 ——《贞观政要·卷二·论纳谏》

提倡节俭之风、减轻赋税、自始至终兢兢业业,才可以使江山永固。

83. 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 ——《贞观政要·卷二·论纳谏》

众人都唯唯诺诺,抵不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

84.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贞观政要·卷三·君臣鉴戒》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古籍名句 |《贞观政要》名言合辑,文案人必备硬货,一键收藏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