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名言
时间:2022-04-02 06:23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蒙正童书馆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包公名言
1. 关于“包拯”的名言有哪些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拱默取容,以徇一身之利者,亦当罢而去之。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名臣。
简介
1. 包拯(公元999-公元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汉族。后世则把他当作清官的化身——包青天。包拯出身于庐阳一个官宦家庭。二十八岁考上进士。按照宋朝的制度,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但包拯是个孝子,他信守圣人“父母在,不远游”的教诲,直到三十六岁时父母亡故后才正式出任天长县(今安徽天长)知县。在知县任上,他断了一个奇案,声名远播。三十八岁升任知州,清正廉洁,受到上司重视和世人称赞,之后,便开始朝廷重臣的政治生涯。
2. 生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年),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在开封时,开官府正门,使讼者得以直至堂前自诉曲直,杜绝奸吏。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京师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之语。[1]
折叠家庭背景
3. 包拯是楚国忠臣申包胥第三十五代孙(《包拯墓志》《宋史·包拯传》《通志》卷八之五)。祖父包士通是平民百姓,读书耕田。父令仪,太平兴国八年进士,官至刑部侍郎,与文彦博的父亲文洎同供职阁中,遂结为世交。所以包拯与文彦博“方业进士,相友甚厚”,后来还结为儿女亲家。父后来致仕返回原籍,赠太保。母宣氏,赠冯翔郡太夫人。
4. 包拯兄弟三人,长兄包莹、二兄包颖均早前去世,只有他一个传宗接代。他家境殷实,所以从小受到了良好的传统知识教育和熏陶。
人物事迹
5. 折叠反对覃恩
6. 皇祐二年九月,大涝之后天气放晴,仁宗皇帝认定这是吉兆,除了在京城举行祭祀天地的盛大庆祝外,还下诏大赦天下罪犯,给所有文武百官每人晋升一级。这就是所谓“覃恩”。包拯对此提出异议,对仁宗说,罪犯服刑,那是对他们以往犯下的罪行所给予的惩罚,怎么可以因为洪水退去而减轻对他们的惩罚呢?至于官员晋升,更是要考核他们的政绩。假如这样马马虎虎地随便升迁,对那些确有政绩的官员不是太不公平了吗?这样的话,以后谁还会勤勉地为朝廷出力呢?
7. 折叠三弹张尧佐
8. 张尧佐是宋仁宗宠妃张美人的伯父,没有什么才干,却凭借张美人的关系,官运亨通。最初,张尧佐被委任为“三司使”。包拯极力反对,向皇帝谏议说,像张尧佐这样的人,就连小官也没有资格做,更不用说“三司使”这样显赫的大官了。但是,仁宗不但不理会他的谏议,反而又加封张尧佐为节度使。包拯非常痛心,继续上谏,坚持怒责张尧佐,可是仁宗仍然置若罔闻,到了第二年,更加封张尧佐出任宣徽南院使。包拯第三次向皇帝进谏,痛加陈词,甚至在朝廷上跟皇帝当面辩论起来,终于迫使皇帝罢了张尧佐的官。
9. 折叠参倒张方平
10. “三司使”张方平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假公济私。有一次,东京城一个名叫刘保衡的商人,开了一间酒坊,经营不善,欠下官府的小麦,折合现钱一百多万贯,他一时拿不出,张方平下令刘保衡变卖家产抵偿欠债,同时,又趁人之危,用极低的价格买下了刘保衡的家产。包拯获悉之后,大为震怒,认为张方平作为朝廷命官,却利用职权,巧取豪夺,罪不容恕,于是上书皇帝,参了张方平一本。张方平因此被罢了官。
11. 折叠抨击宋祁
12. 宋祁是名诗人,但是文人无行。他在四川当官时,生活奢靡。每顿饭,必须不少于三十六味菜,其中有十二味荤菜,十二味素菜和十二味半荤半素的菜。他还养着三十二名侍女,分别为他摇扇、捶背、敲脚。在他下榻的床边,每夜都有一名丫环通宵守候,照顾他的随时需要。宋祁又十分好色,稍有姿色的良家少女一旦被他看上,他必定千方百计地将她纳为小妾。他道德败坏,丑闻很多,却屡屡受到朝廷的重用。包拯对此非常不满,多次向皇帝上书,对宋祁的丑行大加抨击,终于罢了宋祁的官。
2. 关于包拯的名言
宋代包拯在端州做官时,写过一首《书端州郡斋壁》,如下:
清心为治本,(清私心是治事的根本)
直道是身谋。(讲直道是立身的宗旨)
秀干终成栋,(好木料终成栋梁)
精钢不作钩。(好钢材坚强不屈)
仓充鼠雀喜,(仓多存粮偷吃公粮的鼠雀高兴)
草尽兔狐愁。(野无杂草常啃青草的兔狐发愁)
先哲有遗训,(牢记先贤留下的立身处事的教导)
毋贻来者羞。(决不能让后人想到我而觉得羞耻)
很明显,这是一首有感而发、表明心志的作品。
3. 关于包公的诗词
北宋皇帝送给包拯六十大寿贺礼时太监附诗
道高德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
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
==============================
赞颂题名碑
元·王恽
拂拭残碑览德辉,千年包范见留题。惊鸟绕匝中庭柏,犹畏霜威不敢栖。
============================
题包公遗像
宋·无名氏
龙图包公,生平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
报国尽忠,临政无阿。杲杲清名,万古不磨。
===================================
包拯留传下来唯一的一首诗,据他的门生张田说,这是包拯开始从政时写下的一首明志诗。诗曰: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史册有遗训,勿贻来者羞。
包青天37字家训,字字铿锵,万古流芳
提起包公,马上会想到那个忠奸分明的青天形象,他作为一种民族记忆长存人们心间。
可是,很少有人想到,包公还是一位治家能手,他留下的37字家训字字铿锵、振聋发聩。他的孝肃家风穿越千年,万古流芳。
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999年,包拯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包令仪自幼刻苦读书,考中进士,做过知县。在他看来,勤奋读书、考取功名、报效国家是儿子必然选择的人生道路。
少年包拯耳濡目染,勤奋好学,良好的家风培育出包拯忠孝的品格。29岁那年,包拯考中进士后,因为父母不愿意随其赴任,包拯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官回乡,侍奉双亲,长达十年。
这一感人故事,让世人钦佩不已,连一代文豪欧阳修也肃然起敬,赞美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
双亲去世后,39岁的包拯再次出来做官,他奋笔写下了一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这首诗直抒其为官心要清、为人道要直的心声,成了包拯一生为官、为人的座右铭。
1042年,知端州三年期满的包拯即将乘船离开端州,端州百姓为了表达他们对包拯体恤民情的感激,送给他一方端砚。手下人见是一方砚台,并非金银珠宝,便收下了。船出羚羊峡,刚行至江中不久,包拯发现了砚台,严厉申饬了手下,并将这方端砚抛入江中,表示还于端州。这就是著名的“不持一砚归”的故事。
不仅如此,为官二十六载的包拯尤其痛恨贪官污吏,每每弹劾贪官,他常常引用范仲淹“一家哭何如一路哭”的名言,也就是说,惩罚一个贪官可能引起其一家哭,但不惩罚贪官,则一方百姓就要哭了。在进奏的《乞不用赃吏疏》中,包拯更是慷慨直言:“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
包拯的谥号为“孝肃”,按古谥法,“肃”字为上谥法,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身正人服曰肃;法度修明曰肃;严畏自饬曰肃。一个肃字恰如其分地传达出人们对包拯清心直道的高度肯定。
包拯的“肃”还突出体现在他的家训上。与其他许多洋洋洒洒的家训家规不一样,包拯的家训简洁得只有37个字:
“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1062年,正在枢密院处理军政要事的包拯突然发病,卧床不起,自知来日无多的他留下这么一句话。
换言之,子孙做官如果犯有贪赃枉法之事者,生,不得归包家;死,不得入祖坟。寥寥数语,透出一股冷峻、肃杀之气,干脆、果断得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让子孙后代不敢有半点非分之想。
包拯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墓志铭记载,包绶去世时,人们打开他随身携带的箱囊,发现除了诰命、书籍、著述和文具外,没有值钱的东西。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这些都说明,包氏子孙都一直恪守家训,居官清廉。
如今的安徽省九华山脚下的祠堂村,居住着2000多名包氏子孙。一年一度的家祭日,包氏后人都聚集在包家祠堂里,由最年长的老人主持,进行一场祭祀。祭祀的重要环节,是所有的包氏后人一起大声诵读老祖宗包拯留下的家训。
这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缅怀。作为包拯的后人,他们不能忘、也不会忘记900多年前祖宗留下的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