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英国十九世纪的唯美句子

时间:2022-04-02 06:4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颜威的历史观 | 评论: 次 | 点击:

描写英国十九世纪的唯美句子

1. 关于19世纪的英国

19世纪是大英帝国的全盛时期,1914年占有的殖民地比本土大111倍,是第一殖民大国,自称“日不落帝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衰败。英国于1920年设立北爱兰郡,并于1921年至1922年允许爱尔兰南部脱离其统治,成立独立国家。

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独立自主,大英帝国殖民体系从此动摇。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政治地位下降。

随着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相继独立,到60年代,英帝国殖民体系瓦解。1973年1月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

历史上,英格兰,苏格兰,威而士和爱尔兰是四个国家。后来英格兰和威而士由联姻合并,再后来,都铎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伊里莎白一世无后,便传为给她的外甥,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于是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

后詹姆士的儿子查理被克伦威尔的革命军推翻,克伦威尔统治期间武力征服了爱尔兰。1923年,英国国会决定将爱尔兰分为2部分,南部的23个郡独立为爱尔兰共和国,北部的4个郡作为北爱尔兰仍留在英国。

大不列颠是一个岛屿,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共同组成,所谓UK是United Kingdom的缩写,也就是联合王国的意思。

2. 关于19世纪末的英国

19世纪的英国是遥遥领先的世界强国和海上霸主,有着当时“世界工厂”的称号,亦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倡导者,并且是早期议会民主制度的诞生地,无论在科学技术还是文学艺术水平亦有显著的贡献。在其顶峰时期,大英帝国曾经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了地球所有经度,太阳时刻都会照耀英属领土,故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大的帝国。然而二十世纪头50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国力减退。

19世纪英国的文学可以说是非常的繁荣时期。著名小说家有批判现实主义的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哥斯凯尔夫人(1810-1865〉与特罗洛普(1815-1882)等人。还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散文家,如托马斯·卡利尔(1795-1881)、托马斯·B ·麦考和j(1800-1859)、马修·阿诺得(1822-lg88)、约翰·亨利·纽曼〈1801一」1890)、约翰·斯图亚特·米尔(1806一1873)、约翰·拉斯金〈1819一1900)以及托马斯·亨利·哈克斯雷(1825-1895)等。其中许多人与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一道揭露抨击社会阴暗面,并在意识形态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诗歌方面也具有风格标新、表达立异的特点,尝试这种改革的诗人有罗伯特·布朗宁,他创造了一种诗体小说,即把小说中对人物的塑造方式引用到诗歌中。这使得诗体小说重点,从单纯对故事的叙述向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究转变,使得维多利亚时期的诗歌带有心理分析的因素。其余诗人,如丁尼生、马修·阿诺得、爱德华·菲兹杰拉德(1809-1883)、但丁·G ·罗塞提(1828-1882)及他的天才妹妹克利斯蒂娜(1830-1894)、杰拉德·M ·霍普金斯(1844-1889)和阿尔杰农·查尔斯·斯温伯思(1837-1909)都在诗歌改革方面大有尝试,为二十世纪的现代诗歌开辟了道路。

19和20世纪之交,可以说是英国近代音乐文化的转折点。E.埃尔加是这个转折的先行者。他有高度的创作技巧和非常巧妙的配器手法,以管弦乐《谜语变奏曲》和雄伟壮丽而带有神秘感的清唱剧《杰龙修斯之梦》最为著名。稍后的F.迪利厄斯与其说是英国传统,毋宁说更多受印象主义影响。他写了不少纤细柔美的音乐和协奏曲。在有些作品中,他把乐器和人声微妙地融合在一起,非常动人。G.霍尔斯特曾沉醉于印度哲学,他同样具有高度的管弦乐创作技巧,交响组曲《行星》在今天得到重新的评价。在埃尔加等人的同一时期,P.沃洛克(1894~1930)写了不少精致的英国风格的歌曲。G.班托克(1868~1946) 则收集、改编了许多英国和各地方民族的民歌,并写了不少取材东方和具有东方特色的音乐。

3. 英国 19世纪

19世纪的英国社会几个层面……工业化过程中,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从过去的利益关联体逐渐演变为对立的阶级。

工业革命中,机械大工业逐渐代替了手工业生产,工人却由生产的主体沦为机器的附属品。资本家为谋取最大利润,总是千方百计增加工时,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甚至雇佣妇女儿童而且给予较低的工资。

但是,资本家却不能给予工人必要的劳动安全保障,劳动环境恶劣,工伤事故不断,严重危害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1841年受命调查煤矿工业的皇家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使得整个英国感到震惊。

报告揭露出煤矿里种种野蛮景象:雇佣妇女和儿童,工时之长达到残酷的程度,没有安全设施,卫生条件和道德状况普遍很差,令人恶心。关于这个报告的讨论以及其他工业揭露出来的类似状况,几乎立即在英国文学里反映出来,它们分别从道德和美学的观点出发,不断地掀起批评工业主义的浪潮。”

[5]工业革命以及自由放任主义所带来的这些负面效应必然要激化劳资矛盾,并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对此,政府本应通过劳动立法进行干预。

但是,在工业时代之初的英国,自由放任主义大兴其道,认为劳资双方的契约关系是双方自愿签订的、法律不应干涉的关系,在履行契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也应该自负其责。因此,在当时的英国,尽管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政府的劳动立法进展迟缓,这引起了工人阶级的极大不满。

市场竞争的加剧,还造成了大批穷人,社会出现了不平等和贫穷现象。到19世纪晚期,英国国内有近百万人失业,急需政府出面予以救济。

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资产阶级藐视人权,不把失业工人和穷人当做人来看待,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懒惰”所致,因而应由“个人负责”[6]。以这样的思想观念为指导, 1834年,在工业资产阶级的推动下,政府制定了一部《济贫法》。

这部法律规定,在各地建立济贫院,凡无生活来源、需要社会救济者必须进入济贫院。但是被救济者在济贫院内被迫从事繁重体力劳动,里面的生活条件又极为恶劣。

“如果接受救济的人生活得同自食其力的人一样好,那么这种救济制度就会从根本上使所有人丧失勤奋努力、刻苦自励的精神,如果真的实施这种制度,那么作为其补充,就需要一种有组织的强迫劳动制度,来迫使那些没有自立动机的人像牛马那样干活儿。”[7]可见,这部济贫法实际上把“救济穷人”变成了一种“惩治穷人”的手段[8]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摆脱济贫税负担和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充足的劳动力来源。

大量工人失业和贫困对政府和资产阶级构成了强大压力。这一事实迫使政府开始认识到,贫困问题是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理应承担起救济贫困的责任。

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在经济领域里出现了无序、恶性竞争,生产与资本高度集中垄断及其他不利于经济发展的行为。这在当时奉行经济自由主义哲学的人看来是很正常的。

他们认为,个体的自由竞争和自由放任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一切经济事务由市场主体去自我管理和调节;管的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主张政府应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但是自由放任主义已经不适应新的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总体上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于政府宏观目标的实现。

工业社会中严重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迫使政府改变统治策略,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对政治、经济、社会事务实行积极的国家干预政策,进行政治和社会变革,否则将危害社会稳定和国家统治。正如德国比较法学家茨威格特指出的那样,“19世纪的英国其国际地位因为拿破仑的战败而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强大,但是国内却陷入了严重的社会和政治危机时期。

工商业已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拥入城市的工人不断增加,但议会两院仍由极其保守的世袭贵族、主教和土地贵族把持着。这时,由于拿破仑战争弄得精疲力竭的欧洲大陆对英国工业所能提供的出口市场十分有限,因而英国的失业人口猛增,工资下降。

而土地所有者却实行谷物的关税制,以抑制粮食的廉价进口,这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苦难。饥饿、罢工使英国的进步力量开始认识到,如果想要避免革命,就必须进行政治和社会的改革。”

[9]整个19世纪英国的政治、社会和司法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进行的。 在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激烈斗争下,受变化的自由主义的影响,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对政治、经济、社会、司法制度实行积极的干预政策,进行一系列立法改革。

首先进行了议会选举法改革。通过两次议会选举法的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争得了选举权,资产阶级逐渐控制了议会议席,议会里土地贵族的优势地位逐渐丧失,这样工业资产阶级和大商人就能通过自己在议会中的代理人制定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法律。

为了保护工人的人身权利,从19世纪30年代起,议会就开始通过一系列社会立法。几次颁布《工厂法》,严格限定童工和女工每个工作日的工作时间为9小时; 1847年通过了(成年男工) 10小时工作日法案;通过一个《煤矿法》,规定了井下作业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这些法案旨在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对劳。

4. 英国文学的19世纪

浪漫主义诗歌的第一个大诗人是布莱克。

这个靠镌版谋生的手工匠人是法国革命的热烈的拥护者﹐但又反对它的哲学基础理性主义﹐所写的诗也大异于18世纪的优雅含蓄﹐而著重想象力和神启式的宗教感﹐初期的《天真之歌》(1789)写得纯真﹐《经验之歌》(1794)写得沉痛﹔后来诗风一变﹐转而写作篇幅巨大的长诗如《四天神》(1804)﹐其中有一套独特的象征和神话系统。大学生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却经历了另一种变化﹐即从拥护法国革命变成反对﹐于是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

两人的诗歌合集﹐题名《抒情歌谣集》﹐于1798年出版。两年后再版﹐华兹华斯加了一个长序﹐认为“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主张诗人“选用人们真正用的语言”来写“普通生活里的事件和情境”﹐而反对以18世纪格雷为代表的“诗歌词藻”。

他进而论述诗和诗人的崇高地位﹐认为“诗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同人心一样不朽”﹐而诗人则是“人性的最坚强的保护者﹐是支持者和维护者。他所到之处都播下人的情谊和爱”。

这一理论有足够的实践作为支持。华兹华斯的小诗清新﹐长诗清新而又深刻﹐他的十四行诗雄奇﹐他的《序曲》(1805)首创用韵文来写自传式的“一个诗人的心灵的成长”﹐无论在内容和艺术上都开了一代新风。

柯尔律治另有特长。他的《古舟子咏》(1798)借用了一个充满了奇幻之美的航海故事﹐探索了罪和赎罪的问题﹔他的短诗《忽必烈汗》(1816)发掘了诗的音乐美和人心的联想作用﹔他的理论著作《文学传记》(1817)吸收了德国哲学家谢林的论点﹐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尤其是想像力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使他成为英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敏锐的理论家之一。

然而这两人的诗才在短期的闪耀之后相继熄灭了﹐另一代诗人在1815年左右起来﹐把浪漫主义诗歌带进了更广阔的境界。拜伦﹑雪莱﹑济慈三人各有特色﹐但是都忠于法国革命的理想﹐拜伦是出于对暴政的反感﹐雪莱是着眼于未来的理想社会﹐济慈是由于憎恨这个使“青年脸色苍白﹑骨瘦如鬼”的残酷世界﹐在艺术上﹐他们都有重大的创新。

拜伦在他的杰作《唐璜》(1818~1823)里一反欧洲旧传说﹐把主人公从纨子弟转变成热血青年﹐让他两度横越欧陆﹐通过他的眼睛见证了又评论了广阔的欧洲现实﹐而作者在本诗里对于口语体的运用又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拜伦诗如其人﹐始终为自由而斗争﹐产生了超越英国和欧洲的文化和政治上的重大影响。

雪莱的抒情诗情思专注而意境高远﹐《西风颂》(1819)鼓舞了当时和后世的革命志士﹔他的哲理诗探讨人类解放和理想的男女关系等重大问题﹐以议论入诗而诗句依然绚烂多采﹔他有志于复兴希腊式的诗剧﹐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20)里他师法埃斯库罗斯而又不取其懦弱﹐重申人的复兴的胜利﹐诗句挺拔﹐取得了辉煌成就。而济慈﹐这个英年夭折的天才﹐在1819年一年之内﹐写出了他几乎全部最重要的诗篇﹕《心灵》﹑《夜莺》﹑《希腊古瓮》﹑《秋颂》﹑《许佩里翁》﹐每一篇都使人感染到年轻诗人是怎样不知疲倦地追求著美﹐然而这却只使他更憬然于当时英国无处不见的丑﹐使他明白“只有那些把世界的苦难当作苦难﹐而且苦难使他们不能安息的人”才能达到艺术巅峰。

正是这对于“世界的苦难”所感到的切肤之痛使得济慈的诗篇不仅瑰丽﹐而且深刻。这一时期诗歌还有司各特﹑克莱普﹑莫尔﹑坎贝尔﹑胡德等人的作品﹐总的成就是惊人的。

英国文学史上﹐莎士比亚去世以后﹐没有另外一个时期有这样多的第一流诗人﹐创作了这样大量的为后世所珍视的第一流作品。浪漫主义也有著名的散文作家﹐如哈兹里特和兰姆﹐前者的《时代的精神》(1825)是精辟的文论﹔后者的《伊利亚随笔集》(1823)以其风趣﹑典雅得到了英国和世界无数读者的欣赏。

此外还有《一个英国鸦片服用者的自白》(1821)的作者德‧昆西﹐《幻想的对话》(18241848)的作者兰道尔﹐都讲究风格﹐喜作“美文”。德‧昆西还运用词句的音韵﹐试图在散文中造成诗的效果。

与之成为对照的是平民政治家科贝特所写的《骑马乡行记》(1830)﹐结合对民生疾苦的观察和美好山水的感兴﹐表明朴实有力的平易散文仍在发展。散文的更大成就见于小说。

原来以写诗出名的司各特从1814年起写了27部长篇历史小说﹐用雄迈的文笔再现了苏格兰﹑英格兰和欧洲历史上的一些有突出意义的事件﹐包括人民起义﹑民族矛盾﹑宗教冲突和近代国家在反封建的斗争中的建立﹐展示了历史的进程﹐刻划了众多的英雄人物﹐留下了《威弗利》(1814)﹑《罗布·罗伊》(1817)﹑《米德洛西恩的监狱》(1818)﹑《艾凡赫》(1819)等名著﹐不仅创建了一个新的小说部门﹐而且对英﹑法﹑德﹑义﹑俄﹑美等国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影响。同样有影响的﹐特别在英语国家的读者当中﹐是女作家奥斯丁。

她一共写了6部小说﹐都以乡下绅士家女儿的婚姻为主题﹐用笔细腻而略带嘲讽﹐写出了真爱情的可贵﹐伪善的可笑﹐创造了一类有见地﹑有个性的新的青年妇女典型﹐而小说结构匀。

5. 请简单介绍一下19世纪的英国

科学:因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的自然科学在19世纪居于世界的前列,出现了道尔顿、法拉第、赖尔、焦耳、麦克斯韦、达尔文等一批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政治:君主立宪制;责任内阁制,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9世纪70年代后,内阁的权力膨胀,议会的权力和作用开始缩小。经济: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提高,英国开始推行自由贸易政策。

在19世纪40年代,最终废除了《谷物法》,为英国的对外贸易扫除了一大障碍。 在19世纪早期,英国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

随着工业发展,产能扩大,决定了其必定向着金本位制过度。在19世纪末期,英国在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了实际上的金本位制。

另外,金融业在19世纪初也有所发展。地位:19c的英国是遥遥领先的世界强国和海上霸主,有着当时“世界工厂”的称号,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倡导者,并且是早期议会民主制度的诞生地。

在其顶峰时期,曾控制了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因其控制的土地覆盖了地球所有经度,太阳时刻都会照耀英属领土,故号称“日不落帝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大的帝国。

6. 风景描写较多的18世纪英国文学

一、《西游记》 1、名著背景:作者吴承恩, 字汝忠,号射阳居士,明朝著名小说家。

《西游记》写于明朝,被列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现在仍然是我国四部古典名著之一。 2、中心思想:本书只要描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和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故事,赞扬了以孙悟空为主的师徒四人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

3、写作特点:1、这部小说善于说故事,可读性强。 2、善于塑造任务形象,它所塑造的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使人过目不忘。

3、全书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大胆奇特的夸张。 4、人物性格: 孙悟空: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正直无私、行侠仗义、无所畏惧、敢于反抗压迫。

猪八戒:一方面好吃懒做、见识短浅、爱搬弄是非、耍小聪明、说话、爱占小便宜、贪恋女色;另一方面又不失忠勇和善良、战斗勇猛、知错能改、淳朴憨厚。 沙僧:忠厚诚恳、任劳任怨。

唐僧: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立场坚定、勇往直前的精神坚不可摧;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 皮猴憨猪严师忠僧 ———《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人物性格评析 代表故事: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智取红孩儿、三借芭蕉扇。

5、阅读感受:办成任何一件大事,都绝非易事。想要成功就必须付出努力和心血。

人必须经历艰难才能最终获得幸福成功。 三、《名人传》 1、名著背景: 作者罗曼罗兰,20世纪上半期法国著名作家。

1915年因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著名的反战主义者。《名人传》是《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的总称。

2、中心思想:本书叙述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和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他们面对家庭生活的不幸和社会的排斥,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

真实苦难使他们直面人生,而与苦难的搏斗,则造就了他们的伟大。) 3、人物形象及对应的典型情节和性格特征: 贝多芬(1770—1827),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有着卓越的音乐天赋、炽热的叛逆气质和巨人般的坚强性格。

性格: 桀骜不驯,普通乖僻,不幸孤独,自强不息,伟大的音乐之神,坚忍不拔的巨人形象。 贝多芬的故事主要侧重“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以他的意志,以一种不可抵挡的力量扫空忧郁的思想,战胜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米开朗琪罗(1475—156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大卫》、《摩西》、《被缚的奴隶》、《垂的奴隶》和《末日审判》。

他的艺术创作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顶峰,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性格:慈祥,博爱,善良,孤独,多疑,懦弱,有毅力,身体力行, 家庭富有自己却贫穷,屈服于教皇势力。

米开朗琪罗的故事讲的是一个悲剧,展示了一个天才为了征服世界,为了创造不朽的杰作而流出惨痛的鲜血。内容主要分为上篇“战斗”,下篇“舍弃”和尾声“”。

托尔斯泰(1928—1910),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主要作品有《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复活》。 性格:博爱,敏锐,自我完善,具有虔诚的宗教观点。

托尔斯泰的故事主要的内容是:童年,高加索纪事,哥萨克,塞白斯多堡纪事,爱情与婚姻,对社会的忧郁等等,是三篇故事中最长的一篇,也是对主要人物的生平和所创作的东西描写最详细的一篇。 4、写作特点: 采用了大量的引文,抓住传主最主要的性格特征,使之成为统领全篇的灵魂,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

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名人传》中的名人都是世界级的艺术大师。

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时代而不衰。作者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

5、阅读感受:1、人生难免会遇到磨难,生活也并非充满了鲜花和欢乐。 2、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克服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难。

3、评价人物要看人的品质和价值,而不能以貌取人,以偏概全。 五、《朝花夕拾》 1、名著背景:作者鲁迅,浙江绍兴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状。 3、故事及思想: 《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猫“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噑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

7. 关于19世纪末英国的历史

这一时期正是英国历史上极富盛名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除贵族能够继承田产和房产外,人们通常没有自己的住房。

多数城镇中产阶级家庭以租期为三年、五年或七年的出租房屋作为安身之所。一套典型的中产阶级住房格局基本如下: 通向一楼的正门入口处一般建有高出路面的几级台阶,拾阶而上进入一楼。

这里通常设有门廊、餐室和供男主人使用的房间,如书房或会客室。医生等职业男性习惯于在住所的第一层接待患者或客户。

门廊处有楼梯通向二楼。整套住宅最精美的房间就在这一层,来自街道或厨房的噪音不会影响这里。

客厅占据大部分二楼面积,有时它被拱门或折叠门分隔成两三个房间,用作乐室、画室或温室。当有客人造访时,仆人会首先请进客人,帮他们脱掉外套,再引领至通向客厅的楼梯,这时女主人在楼梯顶端迎候客人。

三楼以上是家庭成员的卧室。主卧两侧分别设有男女主人的更衣室,用于保存各自的服装和私人物品。

孩子们的餐室、活动室和卧室是分开的。七八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与保姆住在一起,再大些就要与同性的同胞共处一室,直到成年才会有单独的卧室。

住房宽裕的家庭还设有教室,由家庭教师为孩子们上课。 顶楼或阁楼用作储藏室和仆人的下处。

除通向二楼和三楼的前楼梯外,一般设有连接地下室和阁楼的后楼梯,这是仆人运送生活物品或出入下处的主要通道。 中产阶级生活宽裕,家庭主妇追求时尚的家居风格自然也就无可厚非。

清雅的日式布局曾一度风靡,繁复的中东风格和简洁的古希腊风格也曾独领风骚,而影响最为持久的还是雕饰厚重的哥特式古典风格家具。在实际生活中,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状况如何?1881年出版的一本家居指南提供了标准的家庭布局模式: 门廊铺设石质地板,上有产自东方的地毯,一个伞架,一两把高背椅。

餐室中,支架居中的圆形或椭圆形餐桌再配上几把皮椅会令每位就餐者感到惬意。客厅中间摆有一个质地厚重的圆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长椅,座椅,钢琴等。

客厅墙面通常贴上带图案的浅色墙纸,地板刷成深棕色,中间铺有印花图案的小地毯。卧室的布置相对简洁,主要有床、衣柜、梳妆台、盥洗盆、壁炉等。

19世纪中期以后,卧室通风逐渐受到重视,铜铁架床代替了传统的挂帘四脚床。 与中产阶级家庭的居住条件相比,工人家庭显然相形见绌。

工业革命时代早期,大片的工人居住区都是背对背的建筑模式,即每套住房的左右和背面都是另一户的墙壁,只有一扇朝前开的窗户。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

木桌木椅,墙上几只吊钩,一个小衣箱,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一些简单的厨具,这就是全部家当。 中产阶级的住宅分出私人空间和家庭共享空间,而贫穷的工人家庭连一张全家人一起吃饭的餐桌都摆不下。

为了避免已近成年的兄妹或姐弟同床共枕,许多父母不得不把孩子送到空巢的老夫妇家借宿。农民的居住状况与城市工人相差无几。

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的居住状况普遍得到改善。工人阶级和下层中产阶级的住房都单独排列,前后门俱全。

后门通向一个砖墙围起的小院,可以种些植物、晾晒衣服、堆放杂物。房间数量也有增加。

一楼通常是厨房和客厅,二楼则是父母与子女分开的卧室。 到19世纪60年代,熟练的技工和工匠在婚前已有能力用积蓄购买必备的家具,并在婚后一二年内再添置部分二手日用商品。

这一时期工人家庭的室内布局大体如下:一楼客厅是接待贵客和周日全家聚餐的重要场所,因而布置最为精心。除沙发、椅子、地毯、书籍外,有的家庭还会配上钢琴。

起居室兼为餐室和家庭活动室,中间摆放铺着油毯的木桌和几把长椅或凳子,壁炉旁边散放着几把舒适的座椅,一个厨柜用来盛放餐具和厨具。 生活设施 尽管今天仍有许多英国人住在19世纪建造的房子里,但最初的取暖、照明和烹饪方式已不复存在。

勿庸置疑,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的生活设施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即使在富有之家,浴室和供暖设备都很少见。

室内光线昏暗,还经常发生火灾。 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

维多利亚时代,殷实之家在每个房间都设有壁炉。有时人们用木头做燃料,这在农村尤其普遍,但设计壁炉的初衷是用于烧煤。

煤在燃烧时不会火星四溅,比较安全,而且燃烧缓慢,无需经常留意。除非有卧床病人,一般家庭很少使用卧室的壁炉,只有大富人家才能享受卧室壁炉取暖的奢侈生活。

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人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06 21:48 19世纪早期,尽管蜂蜡燃烧时间长,亮度大,但由于造价昂贵,绝大多数家庭还是用蜡烛照明。

在农村,日光和炉火的光亮都被利用起来。在反映这一时期日常生活的油画里,经常会有农妇坐在家门口纺纱、编织的场景,这并非单纯为画师摆造型,而是真实生活的写照。

19世纪40年代,比蜡烛安全且照明效果好的油灯逐渐进入百姓家庭。此后,修剪灯芯、清洗灯罩和定期添油成为一项新家务。

在燃料中鲸油。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乔治·艾略特

乔治·艾略特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亚当·贝德》《织工马南》《罗慕拉》。

19世纪的英国女性文坛,群星璀璨,文才辈出,乔治·艾略特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作为女性作家的代表,乔治·艾略特以她特有的女性气质捕捉到了弥漫于19世纪英国社会的情感结构,多角度探讨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浪潮下意识形态的变迁,以及当时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变化的反应。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米德尔马契》

《米德尔马契》讲的是这个叫“米德尔马契镇”里发生的故事,故事围绕着多萝西娅、卡苏鹏、拉迪斯拉夫、利德盖特、罗莎蒙德等人来进行展开。以他们之间的爱情婚姻情节为主要线索,同时又涉及医疗农业改革、议会竞选、遗嘱篡改、工业化侵袭、阴谋的酝酿与败露等支线。还有些支线人物,布尔斯特罗德、赞瑟斯通、文西夫妇等。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多萝西娅是一个个性非常鲜明的人,她对生活充满好奇,始终抱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很乐观,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但她性格天真,热情而至于幼稚,坦诚而不知顾忌,慷慨而不计得失,同情而看不见被同情者。

她给人的表现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像属于她生活的世界。以至于她这样的性格使得她爱上了一个比她大二三十岁的卡苏鹏。

卡苏鹏是一个长得十分有特点的人,他是米德尔马契镇被公认为“学识渊博的人”,是该市的上层人士。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多萝西娅天真地以为嫁给学者她就能成为一个智慧的人,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然而结婚后,多萝西娅才发现自己“上当”,卡苏鹏根本不是自己要找的人。他们的婚姻生活与婚前的预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随着婚姻生活的继续,一些矛盾逐渐激化并表现出来。

最终在卡苏鹏去世后,多萝西娅嫁给了卡苏鹏的侄子威尔·拉迪斯拉夫,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情感依托,二人过起了平凡普通的生活。而多萝西娅也放弃了所有的财产和抱负,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个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妇。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故事另一主角利德盖特是一个年轻有为的青年,他有着丰富的学识,先进的思想,善良的内心,远大地抱负。他来米德尔马契镇是真心想为米德尔马契镇的居民做些实事,为当地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为此,他创建医院,进行医疗改革,并坚持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即使困难重重也不放弃。然而他先进的医学理论却得不到民众的认可,他自负地、一厢情愿地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镇上的居民们,甚至急于要求当地居民接受和认同他医疗改革的观念。最终不得不为了生计放弃理想,做一名平庸无为的医生。他温柔多情,却被痛苦的婚姻所累。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在流言蜚语中,他迎娶了市长的女儿罗莎蒙德为妻。他只想要一个相夫教子的平凡妻子,但罗莎蒙德却不甘于平凡。莎蒙德拥有出众的美貌,一开始她就想凭借出众的美貌获得有利可图的婚姻,然后再实现自己的野心。在与利德盖特的婚姻中她始终戴着伪善的面具,以掩盖自己的贪婪、虚荣,最终骗光了丈夫利德盖特的财产。利德盖特事业失败,抱负难以实现,最后在无比郁闷中走向了死亡。

多萝西娅和利德盖特,前者单纯天真,后者孤高自负,但两个人都怀揣着理想和抱负,都试图在一个闭塞、守旧的小镇上通过最大努力来实现理想和抱负。最终不尽人意,多萝西娅总算在爱情上有了归宿,而利德盖特在挫折中郁郁而终。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故事背景

“人类进步得太快,以至旧体制和旧学说遭到了废弃,可是人类又还没来得及掌握新体制和新学说”

“一切固定的古老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迅速展开,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现代化国家。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因为英国率先展开工业化,所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的国家。1750年,英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左右,而在1840年已经达到45%,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21%。垄断了世界的机器制造业,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城市化。1801年,英国只有20%的城市人口;1851年,已有50 %的人口成为城市居民;1901 年,城市人口已占全国人口的77%。一个世纪的发展,英国完成了城市化历程。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天下大势

请问,18世纪至今的天下大势是什么?那就是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是一股不可逆转的趋势。这场趋势就像洪水一样,来势凶猛,无人能挡。

这场趋势从英国最先开始,接着是法国、德国、俄国为主的欧洲国家,随后是美国,再接着是日本,以巴西、阿根廷为主的拉丁美洲,二战后中国、韩国、新加坡为首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这个过程到现在还没完成,因为非洲和一些贫困地区还没有开始这个过程。18世纪以来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带来的其实是四个方面的转变。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1)文明的演变。

由农业文明全面向工业文明演变。这是个大话题、大命题,我不做讨论。参照主流学者的观点,人类文明其实就两种: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分水岭就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前是农业文明,之后为工业文明,我们现在依然处于工业文明之中。

(2)经济基础的转变。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农业经济主要是自给自足,工业经济主要是商品买卖。

(3)生活方式的转变。农村田园牧歌式生活方式向都市生活方式转变。传统的、清新的、宁静的农村生活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完全被瓦解。

(4)意识形态的转变。意识形态的转变主要是经济基础和生活方式转变带来的,以及大量新富裕资产阶级崛起,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以至于他们的价值观日渐成为社会主要意识形态。

新富裕资产阶级价值观主要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适者生存。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作用下,物质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发财梦、一夜暴富、冒险进取、唯利是图、消费主义等各种精神并起。

乔治·艾略特笔下19世纪的英国:为金钱发狂而丧失做人底线的社会

新富裕资产阶级凭借金钱、财富来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们对金钱看得特别重,认为金钱是万能的,以至于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极端利己的金钱意识形态。

金钱至上和利己主义

19世纪的英国,在当时人的眼里,金钱代表了一切,金钱也可以主宰一切,甚至亲情和良知。金钱、权力、欲望使无数人为之疯狂,人性精神也随之异化,失去生而为人的最低底线。

人们对金钱的渴望和占有欲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人成为金钱驱使的奴隶,人性被金钱所吞噬,财富和地位已让他们失掉关爱他人的能力,只为谋求个人名利而不择手段。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