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了解的道家名言(关于道家的名言)
时间:2022-04-02 07:2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国学明志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关于了解的道家名言(关于道家的名言)
1.关于道家的名言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中。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
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5、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道德经》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
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道德经》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2.请翻译以下道家名言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
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
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
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
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 ②恒:一般的,普通的。
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
④无名:指无形。 ⑤有名:指有形。
⑥母:母体,根源。 ⑦恒:经常。
⑧眇(miao):通妙,微妙的意思。 ⑨徼(jiao):边际、边界。
引申端倪的意思。 ⑩谓:称谓。
此为“指称”。 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
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引语] 老子破天荒提出“道”这个概念,作为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它的涵义博大精深,可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也可从文学的方面去理解,还可从美学原理去探求,更应从哲学体系的辩证法去思维…… 哲学家们在解释“道”这一范畴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物质性的东西,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有的认为它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同时也是产生宇宙万物的泉源。不过在“道”的解释中,学者们也有大致相同的认识,即认为它是运动变化的,而非僵化静止的;而且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等一切运动,都是遵循“道”的规律而发展变化。
总之,在这一章里,老子说“道”产生了天地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评析] 在这一章里,老子重点介绍了他的哲学范畴——“道”。
道的属性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这是早已存在的一个问题,自古及今,它引起许多学者的浓厚兴趣。在历史上,韩非子生活的时代距离老子比较近,而且他是第一个为《道德经》作注的学者。
关于什么是道,在《解老》中,韩非子这样说:“道者,万物之所(以)然也。万理之所稽也。
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
故曰道,理之者也。”这表明,韩非子是从唯物的方面来理解老子的“道”的。
在《史记》中,司马迁把老子与韩非子列入同传(还附有庄子、申不害),即认为韩、庄、申“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汉代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同样认为老子的“道”的思想是唯物论的。
但是从东汉末年到魏晋时代,情形有了变化。一些学者体会老子哲学所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妙义,肯定宇宙的本体只有一个“无”,号称玄学。
随后佛学传入中国并渐渐兴盛起来,玄与佛合流,因而对“道”的解释,便倒向唯心论方面。宋明时期的理学家同样吸取了佛学与玄学思想,对老子的“道”,仍旧作了唯心主义解释。
总之,“道”是唯物还是唯心论,学者们一直有根本不同的看法。 [解读] “道”的革命性和权威性 “道”这个哲学概念,首经老子提出。
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老子》一书中频频出现,它有时似乎在显示宇宙天地间一种无比巨大的原动力;有时又在我们面前描画出天地混沌一片的那种亘古蛮荒的状态;或展示天地初分,万物始生,草萌木长的一派蓬勃生机,如此等等。 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的由来。
老子对“道”的尊崇,完全源于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诚信,这完全有别于那个时代视“天”和“上帝”为绝对权威的思想观念。“道”,对老子来说,仅仅是为了彻底摆脱宗教统治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根据,它比“上帝”更具权威性。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是源于他对自然界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一种强烈的神秘主义直觉而至。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
源于一种生物学上的意义,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无论在精神上亦或在物质方面,从古迄今,都表现为一种近乎原始的依赖性,有如婴儿之对母体。古人有云:“人穷则反本。”
这个所谓的“本”,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也就是指“自然”,这个人类和万物的母亲。屈原长诗《天问》为什么会提出许多对宇宙天体、历史、神话和人世方面的疑问?当他对政治前途和黑暗现实感到失望时,很自然地会产生一种对自然的返归。
3.帮我找些道家的名言,就要句子,不要解释,越多越好
清正在德,廉洁在志。
身有正气,不言自威。 有公德乃大,无私品自高。
官多一分廉,民增一分福。 劲松立险处,正气显人格。
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 多植荷花塘自清,勤反腐败政自明。
莫怨清廉淡滋味,应愁贪婪铁窗泪。 清丝要知廉洁早,莫待进牢愁白头。
反腐莫论事大小,倡廉不在位高低。 廉如清风常拂面,贪似毒药蚀灵魂。
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 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将失去明天的幸福。
天天洗脸净在其外,日日反省明在内心。 勤政从一言一行做起,廉政从一分一厘拒之。
布勤,无以成就事业;不廉,难以凝聚人心。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勤者不贫,廉者不腐。
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一言一行不忘公仆形象,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
一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 德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
戒贪,贪则无品;戒骄,骄则无知;戒情,情则无进。 为政重在廉,做人重在诚, 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
腐败,只能获取片刻的享乐; 清廉,却能换来永久的幸福。 廉洁方能聚人,律己方能服人, 身正方能带人,无私方能感人。
淡泊名利好比清茶一杯静心正身, 务实为民好比功积如山德载千秋。 智者,以别人惨痛的教训警示自己; 愚者,用自己沉重的代价唤醒别人。
为官当自律,甘心清贫,不触“高压线”; 做人须正己,诚信守法,勿打“擦边球”。 纵贪欲如落水,不用吹灰之力,终成灭顶之灾; 保清廉似上山,定需步步用力,方能攀上巅峰。
4.谁知道教育人的诗句或名言警句
幼学·家教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
《礼记·大学》儒家主张的治国,齐家,是有密切关系的两件事,一个人的家教不好,而又能教人的,没有这回事。 ●怀子三月,出居别宫。
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妇女怀胎三月,出居别的地方,眼不看邪恶的东西,耳不听胡乱的东西,说话、饮食用礼义来节制。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专利:集中,散逸:分散。这是颜之推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要教导媳妇最好在初入门,要教好儿子最好在孩提时。
●天下之本在家。 汉·荀悦《申鉴·政体》天下的根基在于家庭。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唐·韩愈《师说》如果爱护自己的孩子,那就要选择老师来教育他。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清·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建树立足在于幼年所受的教育。
●父善教子者,教于孩提。 宋·林逋《省心录》孩提:幼儿。
善于教育儿女的人,必须从小做起。 ●强国之基在养蒙,儿童智慧须开爽,方能凌驾于人上。
清·林纾《闽中新乐府》养蒙:教育、启蒙。 ●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保傅》年轻时养成的习性如天然生成的一样,一旦成为习惯就不易改变了。这里指出抓年轻时的教育对于后来的成长极为重要。
●人材之成,自儿童起。 清·陈宏谋《序》起:开始 ●居身务其俭朴,教子要有义方. 清·朱柏庐《治家格言》居身:对自身生活行为的操守。
义方:道义和思想行为的一定标准。 ●爱子教之以义方。
《左传·隐公三年》慈爱子女,要教育他们行事应遵守的规矩法度。 ●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
明·方孝孺《行善戒》犹:仍然。意指疼爱儿女但不能忽视教育。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战国策·赵策》父母爱子女,就得替子女作长远的打算。
●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 《资治通鉴》道:道义,正道。
适:正是。不从道义上爱护一个人,正是害了他。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荀子·大略》君子对于自己的子女,喜爱他们而不表现在脸上,使唤他们而不优以辞色,用道理诱导他们而不强制压服。
●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诈;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贤明的人和有识之士教育子孙,总是勉励他们立志,而不是教以花言巧语;劝导他们正直,而不是从事奸诈;示范他们俭约,而不是示范以奢侈;赠送他们以训诫,而不是赠送以财产。
●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枣故养正当于蒙。 明·王延相《雅述·上篇》 蒙:无知。
童蒙,指儿童无知的时期。 ●今教童子枣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意志,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讽:劝告。 ●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
明·王守仁《训蒙大意》不能已:不会停止。 ●教子工夫,第一在齐家,第二在择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齐:整治。 ●子弟童稚之年,父母师傅贤者,异日多贤;宽者,多至不肖。
清·张履祥《训子语》童稚:年幼时期。异日:日后。
●至乐无如读书,至安无如教子。 《史曲·愿体集》至:最。
●爱之必以其道。 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爱惜子女必须讲究方法。
●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朱熹《宋名臣言行录》成:成才。
要想成就功业,必须家里有好的父兄,外有严格的师友。 ●教子须是以身率先。
明·陆世仪《思辨录辑要》卷十教导儿子必须自己带头去做。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 清·张履祥《愿学记》人们都想教好子女,但不懂得从我做起,这真大惑不解了。
●子弟教不率从,必是教之不尽其道,为父兄师长者,但当反求诸已,未可全责子弟也。 清·张履祥《备忘一》率从:服从。
反求诸己:自己要反思。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韩非子·外储说》做母亲的欺骗儿子,做儿子的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的家教还成什么样子。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威严:既有使人敬畏的气魄而又严格要求。慈:仁爱。
畏慎:敬畏而谨慎。 ●人以孝悌忠信是教,家惟礼义廉耻是尚。
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23回为人应教以孝悌忠信的道理,治家应崇尚礼义廉耻的风气。 ●贤母使子贤也。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九 贤良的母亲会教育孩子学好。 ●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
汉·王符《潜夫论·遏利》子孙如果是有才德的,不须财富多;如果他们没有才德,财富多了反而会招来怨恨。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北朝·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教子》如果对子女偏颇宠爱,看来虽是优待他们,实际上是更危害他们。 ●无药可延卿相寿,有钱难买子孙贤。
元·〈冤家债主·梆子》延:延长。卿: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朋友、夫妇也以。
5.道家思想的名言
1、和3差不多的意思,都讲的是辩证看待事物。
2、反复循环的理念,老子的思想体现的不适很多。抱歉,没有找到这个。
3、君子不谓小善不足为也而舍之,小善积而为大善;不谓小不善为无伤也而为之,小不善积而为大不善。-------《淮南子·缪称训》有道德的人不认为小小的好事不值得去做而舍弃它,因为小小的好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的好事。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柔弱处上。节选自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题解:这篇是老子的方法论,论证柔弱胜刚强的自然辩证关系。
正在生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东西,而走下坡路的东西都是刚强至极走向反面的东西。这是从大自然万物的生机来说明的。
所以说从趋势看,刚强是走向死亡的道路,柔弱是万物生存的路途。比喻之人世,社会之于国家,弱势的一方会渐渐处于优势,太过刚强则会走向反面,就像那些自恃强大而用兵逞强的国家一样,会走向反面。
治理国家,手段太强硬会适得其反,柔弱的政治方法才会与社会共振和谐。 淮南子》泰族篇中有“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
6.200高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是个谜,谜中之谜——玄妙之美) 反者道之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知仁者智,自知者明。 不自见,故明;不自足,故彰。
慎终如始,终无败事 PS:道德经之外的道家~~~~~~~~~~~~~~~~~~~~~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凡人心险于山川”––– “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境界最高的人不感到自己的存在,神人不追求建功立业,圣人不希求名声)–––––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鸟在深林中筑巢,不过占用一枝之地足矣,何必要拥有整个森林?鼹鼠在河边饮水,不过以喝饱肚子为限,何必要占有整个河流?)–– “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在遥远的姑射山,有神人居住。
他肌肤如冰雪洁白,风姿绰约如处女,不食人间五谷,餐风饮露。腾云驾雾,驱驰日月,而奔驰畅游于宇宙之外 “形(肉体)固可使如槁木(枯木),心固可使如死灰”––––– “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
……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做好事不要做得出名,做坏事不要触犯刑律。
沿规律窍门而生存。这样,可以永保身体健康,可以保全性命,可以存养亲人,可以享尽天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有用东西的用处),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东西的用处)也”––––––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事之变,命之行也”–––––– “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经常因循)自然”––––– “古之真人,其寝(睡觉)不梦,其觉(醒来)无忧,其食不甘( “古之真人,不知悦生(不庆幸活着),不知恶死(不忧患要死)”–––––– “不以心捐道(不以主观改变客观),不以人助天(不以人为妨碍自然),是之谓真人 “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战而赢得人心,不战而屈人之兵,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 “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大地载着我的形体,使我生活劳苦,使我老年逸乐,最终以死使我得以 “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生为累赘,死为解脱)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鱼而忘情于江湖,人忘情于自由之道)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不奔走操劳,去掉聪明才智,忘掉肉体,摒弃知识,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境界最高的人,其心如镜子,照物而无情,不将就,不奉迎,不掩藏感情,所以他能轻视外物,用心不伤)。
“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当今的仁人志士,举目远望而生忧患之心。 “不仁之人,决性命之情(指放纵欲望)而饕(贪婪于)富贵”– “天下莫不以物(外物)易(改变)其性(本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为蝇头小利而献身),士(知识者)则以身殉(牺牲于)名,丈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
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伤害本性),以身为殉(以人身殉物),一也 “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
道家经典名言五十句,字字珠玑、句句经典!超世境界值得品读
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大意】: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道德经》【大意】:狂风刮不了一早上,暴雨下不了一整天。
3、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德经》【大意】:消磨它的锋锐,解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4、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大意】:如果不能守虚处静,而以多闻博识自许,进而有为多言,那很快就会导致穷败。不如处虚守静,而无为不言,能够取得成功。
5、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道德经》【大意】: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道德经》【大意】: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
7、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大意】:不显示自己,不自以为是,因而更显耀突出;不夸耀自己,因而有功绩;不自以为贤能,因而受到尊重;只有那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8、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大意】: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大意】: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0、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道德经》【大意】: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就会失去根本,急躁就会丧失主导。
1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道德经》【大意】:想要关闭它,就要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就要先强化它;想要废除它,就要先兴旺它;想要夺取一些东西,就要先给予一些东西。
12、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德经》【大意】:最方正的东西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大意】:天下最柔软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间自由驰骋。
14、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大意】:过分的爱惜会招致巨大的付出,过多的拥有会招致沉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困辱,知道适可而止便不会遇到危险,如此就可以长久安全了。
15、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大意】:上等的人闻道便努力去践行,中等的人闻道则将信将疑,下等的人闻道会哈哈大笑,不笑不足以是大道。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大意】:祸啊,福就依傍着它;福啊,灾祸就隐含其中。
17、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大意】: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想要得到的欲望。知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1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大意】: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堆成,千里远的行程须从脚下开始。
19、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大意】:对待结束时的工作,还像开始时一样认真,则做任何事都没有不成功的。
2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大意】:我有三种法宝,掌握并保持它:第一是仁慈,第二是俭啬,第三是不敢在天下争先。
2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道德经》【大意】: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事外,反而能保全性命。这不正是因为无私吗?反而能成就一己之私。
2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大意】:大自然的规律,利于万物而不加害万物。圣人所遵从的原则,是给天下人带来好处但却不与之争利。
23、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道德经》【大意】: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2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大意】: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定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很多想不到的困难。
2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道德经》【大意】:天地无所偏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偏爱,任凭百姓自作自息。
26、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大意】: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27、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德经》【大意】: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
28、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德经》【大意】:天道对人无所偏爱,但其结果却是常常帮助善人。
2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逍遥游》【大意】:举世赞誉也不感到得意,举世非议也不感到沮丧。
30、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养生主》【大意】: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31、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大意】: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人都知道有用的用处,却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32、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大宗师》【大意】:泉水干涸,鱼儿困在陆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湿润求得生存,此时此境却不如彼此不相识,各自畅游于江湖。
33、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大意】:小的迷惑能够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34、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大意】: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人身体的死亡还是次要的。
35、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庄子·应帝王》【大意】:极致之人的内心就像一面明镜,对于外物来之即照、去之不留,如实映照而不私藏,所以能摆脱外物牵累而不损心劳神。
3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大意】: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
37、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外物》【大意】:竹笱是用来捕鱼的,捕到鱼后就忘掉了鱼笱;兔网是用来捕捉兔子的,捕到兔子后就忘掉了兔网;言语是用来传告思想的,领会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语。
38、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大意】: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
39、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庄子·山木》【大意】:利用物而不受制于物,那么怎么可能会受牵累呢!
4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大意】:不知是庄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中变成庄周呢?庄周与蝴蝶那必定是有区别的。这就叫物、我的交合与变化。
41、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缮性》【大意】:一个人如果迷失在物质世界中,在世俗里失去了自己的真性情,这个人就是本末倒置之人。
42、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庄子·人间世》【大意】:知道是无可奈何的,就当作命运一样去接受,这就是人生最高的德行。
43、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庄子·山木》【大意】:君子的交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而心地亲近,小人以利相亲而终会利断义绝。但凡无缘无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会无缘无故地离散。
4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大意】: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白马跳过一个很小的缝隙,忽然一下而已。
45、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庄子·天下》【大意】: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视万物,不搬弄是非,以与世俗相处。
46、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大意】:修养最高的人能任顺自然、忘掉自己,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意于求功,有道德学问的圣人无意于求名。
47、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庄子·知北游》【大意】:古代的人,随外物变化而内心保持不变;现在的人,内心多变而不能随外物变化。
48、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心之失。《庄子·刻意》【大意】:如果情绪上放纵自己悲伤或快乐,那么自身的德行就会不正;如果不能控制自己的喜怒,那么就无法体悟大道;如果心存好恶,那么最原初的心性就会缺失。
49、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庄子·刻意》【大意】:多数人看重利,廉洁之士看重名声,贤人君子崇尚志向,圣人看重精神。
50、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庄子·列御寇》【大意】:有手艺的人劳累,聪明的人忧虑,无能的人无所求,所以逍遥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