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帝师翁同龢名言(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到底是好官还是坏官)
时间:2022-04-02 07:5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羡慕繁华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清代帝师翁同龢名言(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到底是好官还是坏官)
1.清朝两代帝师翁同龢到底是好官还是坏官
没什么绝对的好官坏官。
人都有私心,翁同龢也不例外。他教过同治和光绪,特别是光绪,教了很多年。
本能的,他希望自己学生掌权,但对慈禧也是忠心的,这不矛盾。早期翁同龢是慈禧的人,支持过辛酉政变和垂帘听政,不然慈禧也不会把两个儿子都交给他。
之所以慢慢后来变成了帝党,那是他和光绪二十多年的交情本能的。况且稍有良知的人都知道,皇帝已经盛年,权利理所应当交给光绪,但慈禧不愿意,翁同龢在力所能及下帮帮自己学生而已,没做什么出格的,如果真有大逆不道,以慈禧的性格,恐怕就不是罢黜回家,而是脑袋搬家。
通常翁同龢的黑点是甲午主战,不给北洋水师拨经费,对李鸿章公报私仇等等。还是那句话,谁都有私心,翁同龢不例外,李鸿章也不例外。
甲午战争是日本蓄意很久的侵华战争,并不是光绪和翁同龢几个人主战就能战,李鸿章他们主和就能和的。要看形式,还要征求大部分重臣的综合意见决策的,最后连慈禧六十大寿都减了规模,可见慈禧最后也默认了。
至于给北洋拨军费,翁同龢肯定有私心,但财政紧张也是事实。北洋水师一败涂地,不只因为缺装备,平时纪律和操练效率也不高,不然就算输也不至于连对方一艘船都打不沉。
放的炮和鱼雷都很少打中。
2.帝师翁同龢简介 翁同龢是怎么死的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 别署均斋、瓶笙、瓶庐居士、并眉居士等,别号天放闲人,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历任户部、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卒后追谥文恭。
翁同龢工诗,间作画,尤以书法名世,幼学欧、褚,初学董其昌、米芾,中年后由钱沣上追颜真卿,又不受颜字束缚,结体宽博开张,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著有《翁文恭公日记》《瓶庐诗文稿》等。[1-2]
中文名
翁同龢
别 名
字叔平,号松禅、均斋、瓶笙
国 籍
中国(清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常熟
出生日期
清朝道光十年(1830年)
逝世日期
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
职 业
书法家、政治家
毕业院校
常熟书院
主要成就
同治、光绪年间书法家第一
代表作品
《瓶庐诗稿》《翁文恭公日记》
谥 号
文恭
3.
小题1:24、(3分)成大事者必有静气(或: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2分);是通过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育弟子的言论来引出本文中心论点的(1分)小题2:25、(3分)首先由翁同龢言论引出中心论点(1分),然后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以及获得“静气”的途径(1分),最后分析惊慌失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1分)。
小题3:26、(3分)举例论证。(1分)通过列举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和毛泽东用静气化解危机、推翻蒋家王朝的例子,论证“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分)小题4:27、(3分)最能体现议论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短语是“很大程度”(1分);“很大程度”是指“相当一部分、绝大部分”,起修饰限制作用(1分)。在生活实际中,造成惊慌失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最主要的原因心里没底(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还有其他特殊的原因,这样更符合实际。
(1分)小题1:试题分析:学习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即作者对某一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观点、看法、意见等。
(1)论点的形式:完整的陈述句(2)论点的位置: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句)(3)文中表达不集中时,则需要概括。通观全文,本文的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通过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育弟子的言论来提出中心论点。小题2:试题分析: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的。
先提出“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再举例阐述“静气”的含义以及获得“静气”的途径,最后最后分析惊慌失措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小题3:试题分析:先明确论证方法种类及作用: 论证方法 作 用 举例论证法(例证法) 通过……事例,具体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引用论证法(引证法) 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 比喻论证法(喻证法) 把……比 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观点) 对比论证法 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地论证了xx(观点) 然后通读第二自然段,可看出本段列举了东晋谢安沉着镇定破敌和毛泽东用静气化解危机的事例,论证“成大事者必有静气”的观点。
小题4:试题分析:了解议论文语言的特点。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主要特点。
“很大程度”正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4.三代帝师翁同
翁同龢的家门可谓相当显赫,人称“状元门第、帝师世家”而著称。
翁氏家族正式发迹于翁心存。翁心存历官工部尚书、户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同治年间入值弘德殿,授读同治皇帝。翁心存有三子,即翁同书、翁同爵与翁同龢。
翁同龢,自咸丰六年(1856)状元及第一举成名起,直至1898年回籍,四十二年都在京师任要职,历任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户部尚书、总理衙门大臣,是同治、光绪两朝帝师,并两次入值军机大臣。清代汉族大臣得入军机者仅有三人。
翁家在翁同龢的时代,走上最顶峰戊戌事变后,翁同龢被撵出京城,罢官归里。翁家仕途由盛转衰。
翁同龢子侄辈中,虽有翁曾源中状元,但终因翁曾源多病,英年早逝,再也无人能为翁家带来新一轮的复兴。翁同龢以状元入翰林,曾任同治、光绪二帝的师傅,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入军机,世称“状元宰相”。
然而,如此荣耀的他,就在光绪24年,翁同龢被一纸朱谕开缺回籍,以示保全。因担心个人政治得失影响家人,回到常熟后并没有住在自己的翁氏宅第,而是现在寺院短住,后来干脆在虞山西路鹁鸽峰下的祖坟边修建了几间房屋,命名为瓶隐庐,借以表明自己不再过问政事,过隐居生活的决心。
之所以选址在祖坟附近,是不是翁氏觉得无法为国尽忠,只能尽孝了呢?翁同龢为什么就会突然之间下班了呢?史书上有不少记载,当然也没有定论:第一点,他最先帮助公车上书。大家知道,戊戌变法的起源是公车上书,而这书如何能到皇上的手里,人称有帝师翁同龢的支持。
这说法是康有为后来逃外国时对康有为对翁的定位评价——“中国维新第一导师”。其实,这不足信,后来的资料记载,人家说康有为是个大忽悠了,为了自己“保皇”周游世界招摇撞骗,最后他自己倒成了有钱主,花天酒地,买房子娶小媳妇。
多少赤子之情的海外华人都被他给忽悠了。而这忽悠的本事,正是康有为不断给自己乔装打扮,所谓的翁氏提携也就自然而然的事,任他发挥。
第二点,他提拔康有为。导致戊戌变法后慈禧恨透了跟这相关的人物,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据他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看康长素(祖诒,广东举人,名士)《新学伪经考》以为刘歆古文,无一不伪,窜乱王经,而郑康成以下皆为所惑云云,真说经家一野狼也,惊诧不已。”
一看便知翁同龢觉得康有为不靠谱。没有丝毫的好感。
第三点,慈禧刻意砍了光绪的左膀右臂。翁同龢作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人,大清国的外交部长,对洋务依旧有点忌惮,甚至不愿意和洋人太多打交道。
但是翁同龢却是个有眼光的官员,起码知道洋务的重要性,不但和懂洋务的曾纪泽关系密切,也能赏识张荫桓这样留过洋的官员。目前已知情况是翁本人是渐进改革的提倡者(未必是维新派所说讲的全盘维新主张),张荫桓是激进改革支持者,力主推荐康有为的可能并不是翁同龢,而是张荫桓。
光绪此时必定期待激进改革,翁作为军机领班一定多有阻碍,慈禧看出了翁同龢主政形同鸡肋,事实上政绩答卷也的确不怎么样,索性将其罢免,顺便警醒尚年轻有为的张荫桓,一石多鸟啊。于是一个原本是该开缺张荫桓的事件,翁同龢却成了替罪羊,从这一点上看,似乎慈禧对翁没有那么嫉恨,倒是温顺优柔的光绪似乎冷血。
第四点,与李鸿章交恶使大清失败。有一个电视剧就提到,作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不肯拔款给北洋水师购买炮弹,导致光有炮而没有弹,日本人的军舰开过来,我们只好干瞪眼,根本原因就是他把钱用在给慈禧做大寿修园子了。
这一点,觉得就更不可信了,北洋水师的领导人李鸿章地位之高,在慈禧面前说话也颇有份量,岂止你能阻挠这军国大事,所谓此说法也显然是无稽之谈。当年,翁同龢因书法自成一家,为世所宗,索书者踏破门槛。
翁常熟不胜其扰,抱怨说我堂堂一国之相,日理万机,哪有闲工夫为他人临池握管。遂拿一常上门求字的京卿(据说这位后来还成了礼部尚书)开涮。
一日,这位持白团扇趋翁府求字,翁爷二话不说,饱蘸浓墨,挥笔在扇上大书四字“山穷水尽”,横加羞辱,影射其因久无差缺,境况萧条,此人见之,大窘,恨不得当场就悬在翁府的房梁上,遂毁扇掩面而去。此事辗转相传,曾络绎于翁门求字者,皆裹足矣。
他因这事传为清廉的美名。然而,据后来人家记述,这翁同龢出事,恰恰出在他书法和清廉上,人称他以权谋私,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有一个官员为了得到修颐和园的木料采购权,向当时主管的翁同龢打点,被断然拒绝,那人灵机一动,把他从上私塾开始写的字,全部收集整理起来,并花巨资帮助他出版了一本《翁松禅手札墨迹》,书本部印制好后,拿给他的时候,翁同龢爱不释手,人家告诉他印这本书只花了五两银子,他兴高采烈地付了五两银子,其实,这本书是花了巨资的,而这个官员也得到了木材采购权。
事后,这件事被人告到光绪那里,帝大怒,虽然表面上他没有拿人家的钱,但他为了自己出名,而受贿,名利双收,名排在利的前面,更为可恶。光绪就直接叫他回家养老了。
5.—代帝师翁同龢有着哪些成就呢
翁同龢,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生、井眉居士,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
同治四年,翁同龢接替父业,入值弘德殿,为同治师傅,前后教读九年。同治病逝后,光绪继位,慈禧又命同龢人值毓庆宫,为光绪师傅。
大清王朝历时267年,共举行会试112次,录取状元114名。 在这一百多号状元中,入阁拜相、官至大学士并荣膺太傅太保头衔的只有三人。
而作为状元出身的汉族大臣得以位列枢垣、权参机要的也只有三人,翁同龢便是其中之一。 翁同龢在职时,曾参与过军政、外交、经济、文教、金融、法律、工程、水利等活动,因他全力支持慈禧的两次垂帘听政而受到慈禧的宠眷。
李鸿章虽然是翁同龢的小门生,但在重大朝政问题上与翁同龢意见相左。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光绪不愿作亡国之君,翁同龢也沉痛检讨自己,说自己“奉职无状”。
在与康有为会见后,翁同龢萌生变法念头。他平曰里为光绪帝授读时,大讲西法之良,还给光绪介绍《日本变法考》《泰西新政摘要》《俄彼得变政记》等书。
当光绪毅然实施改革时,翁同龢辅佐草拟变法谕旨,颁布《明定国是》的诏书,正式宣布变法。 刚毅、荣禄、怀塔布等抱定“祖宗成法不可变”,接连上书慈禧,弹劾翁同龢“结党私政”,“揽权误国”,攻击维新运动。
后慈禧下令撤去翁同龢毓庆宫授读。变法后第五天,慈禧又迫使光绪下诏贬黜翁同龢开缺回籍。
戊戌政变后,又将其革职,永不叙用。翁同龢开缺对光绪是一个沉重打击,“同和去,皇帝股肱顿失”。
翁同龢晚年生活全仰赖门生亲友接济,甚至靠典卖字画度日。张謇先后四次到虞山探望翁同龢,还经常派专人给翁同龢送些白面、大米等生活用品,有时则汇款。
翁同龢临终前咏诗一首:“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 ”自撰挽联一副:“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予知免夫。”
翁同龢死后,流亡在瑞典的康有为异常悲痛,做诗十四章,其中一章为:“中国维新业,谁为第一人?王明资旧学,变法出元臣;密勿谋帷幄,艰难救国民;峨峨常熟相,凿空辟乾坤。”光绪死,慈禧死,三岁溥仪继位。
溥仪父载沣监国,为翁同龢平反“翁同龢著加恩开复原官”,后又追谥“文恭”。 翁同龢还是著名的诗人、书画家,尤其擅书,名于当时,有“乾嘉后第一人”之誉。
清末帝师,和李鸿章作对,宰相肚里能撑船
在清末,翁氏一家是与李鸿章一家比较有势力争夺的一家,两家斗得非常厉害,以致于认为翁、李之斗害家误国,影响了甲午战争。但是,李鸿章并没有害死翁同龢,而是协助曾国藩上奏疏,弹劾翁心存,导致其被流放病死。而翁同龢是在慈禧太后政变训政后被革职而永不叙用的,翁心存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病死于家中的,死时岁已七十有五。宣统元年(1909年),诏令其复原官,后追谥文恭。
李鸿章是洋务派代表,翁同龢是帝师清流派代表,李翁是政敌,李河曾杀翁,只在朝堂争斗中翁的行为也让光绪帝看不过不得己罢官退休而已!李鸿章有中兴大清的愿望,但大清已腐朽病入膏肓,李洋务运动实为一裱糊匠,在恭庆王失势后,大清朝岗更加混乱,至于甲午战争即使侥幸得胜(其实很难,大清建海军,恭亲王失势后,军费往往难以保证,李鸿章独木难支,甚至挪用军费作为孝敬太后以取自保,官兵管理也松驰,纪律不彰。
北洋水师要想打胜,非得有左宗棠这样的为官清廉、榜样力量强、懂得使用先进武器、带兵有方的国之栋梁带领才行,但如果左宗棠领导北洋水师,新疆就没人能保住了。
翁同龢在朝挤压李鸿章还差不多,翁比李要得势得多,两代帝师,其父亲更是前朝重臣。李合肥是参加曾国藩剿匪太平天国而起家。翁的削职是因为帮助光绪搞变法失败,此时甲午战争已经失败。
翁同和因为被骗子以购金丝楠木为名,骗去了60万两白银。而这60万两白银是光绪皇帝亲批给北洋水师购买炮弹的专款。后来中日甲午海战中,当邓世昌的“定远”号追击日本的“吉野”号时,因炮弹没了,功亏一篑,反过来被“吉野”号用鱼雷击沉。
但翁同和是帝师,当时没有处罚他。反而处罚了李鸿章,调去广州任两广总督。
后来恭亲王“鬼子六”奕䜣临终,慈禧和光绪问他最后有什么话要说,奕䜣说必须撤掉翁同和。于是后来光绪送了一把折扇给翁同和。翁同和问:“已经秋天了,送折扇给我干什么?”光绪什么也没说。光绪明白了,于是告老还乡。
翁同和还是在家乡老死的。
再搜索一下“十九世纪三大伟人是谁?”会出现几十条相关内容,一致认为:十九世纪三大伟人是俾斯麦、格兰特、李鸿章。
所以,李鸿章是不会做出杀翁同和的行为的。
有一句名言是:少时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李中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