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谦让的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02 15:0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天天国学萧星云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孔子谦让的名言警句
1. 孔子的礼貌名言名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子曰:“不迁怒,不二过。”
2、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4、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5、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6、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8、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9、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2、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1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4、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5、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17、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8、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0、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21、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22、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23、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2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6、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27、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①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
②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③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④孔子的经济思想最主要的是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与“富民”思想。
⑤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
⑥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
⑦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
⑧孔子的美学思想核心为“美”和“善”的统一,也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⑨孔子治史思想的一个重要主张就是“直”,即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
2. 孔子的名言警句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
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三千人弟子,七十二贤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是可忍,孰不可忍?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
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
3. 孔子的名言中关于谦虚的
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是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翻译: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为我所学习的人。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自己内心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并加以改正。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四、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翻译:孔子说:“我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欢古代文献,通过勤奋的追求而获得知识。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出自:春秋.孔子《论语》
翻译:孔子说:“机敏好学,又谦虚下问,因此所谓的'文章'啊。“
论语笔记(351)谦让是对仁德的亵渎
第351章 仁为己任,不让于师
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从本章开始,我们发现一个现象,连续六章“子曰”的内容都不超过十个字。我们碰到了一个言简意赅,并且是超级简洁的记录者。但这对我们理解孔子本意来说却不是什么好事。没有前言后语、前因后果的简短句子是最不好理解的。
孔子说,在推行仁德,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后人据此概括出了一个“当仁不让”的成语。孔子及其儒家提倡“师道尊严”,学生不可违背老师。特别重视严肃的师生关系。以至后世儒家发展出了“师徒如父子”的说法,甚至把老师的地位升格到了“天地君亲师”并列的高度。学生在老师面前不但应该礼貌谦让,还要如天、地、君、亲一般地敬仰。那怎么会有面对老师都不谦让的说法呢?
对仁德的谦让就是对仁德的亵渎。
朱子注本章:“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朱子引用曾子的“仁以为己任”来解读“当仁”。士人以推行仁德为自己的责任。就算是面对自己的老师也不必谦逊。意思是要勇往无前且坚定地推行仁德。朱子说一个人的仁德是自身具备且能依教奉行的本质,并不是可以争来的,哪里有谈得上谦逊呢?
程子曰:“为仁在己,无所与逊。若善名为外,则不可不逊。”(《论语集注》)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程颐用孔子回答颜回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来解读孔子所说的不用谦逊。因为仁德是个人内在的修养,所以无需谦逊。如果仁德是外在的美名,面对老师就不能不谦逊了。朱子和程子都强调了仁德是内在修养,不是外在名声。就内在的仁德修养以及推行仁德的行为而言,仁德是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对仁德的谦让就是对仁德的亵渎。
孔子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韩愈《师说》有云:“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意思是说,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就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仅此而已。古代贵族子弟因其生来就能当官,自然不爱学习的人就多。不只是不爱学习,还看不起甚至嘲笑老师和爱学习的学生。《师说》就是借送李蟠文章来抨击那些“士大夫之族”。韩愈也是儒学大家,这是他在师生关系问题上对儒家的重大贡献。
孔子“当仁,不让于师”就已经体现出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思想。孔子认为在修行仁德这件事情上,学生完全有可能超越老师,达到新的高度。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在《公冶长》中,孔子同意子贡的对颜回的评价,并且说自己和子贡一样在学习能力上都不如颜回。孔子也非常喜欢学生有超越自己的地方。子曰“由也好勇过我。”(《公冶长》)比如孔子自认为是个好勇之人,但他也承认在好勇方面子路是超越自己的。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先进》)他还批评颜回过于尊崇老师的话,以至于不能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还说颜回对自己没什么帮助。孔子还是个善于认错的老师。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孔子发现自己说错了话,虽说为了老师的面子说我是开玩笑的,小子们记着,子游的话是正确的。子路的道德修养不愧为四科十哲的德行科的美名,孔子多次想去辅佐叛军都被子路所阻止,子见南子也被子路所批评。虽然每次子路批评他的时候他都有些不高兴的样子,但他还是接受了子路的劝谏,没有去为公山不狃等叛军服务。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承认“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乐于见到学生超越自己,甚至还能接受学生正确的批评意见。本章孔子为后世修行仁德,力求上进之人鼓足了勇气。在推行仁德这件事上,就是面对老师,也不必同他谦让。
道客村曰:
仁德内在自修行,为仁在己无所逊。
青出于蓝胜于蓝,当仁不让为己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