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说话多做事的名言

时间:2022-04-02 18:05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儒风大家 | 评论: 次 | 点击:

少说话多做事的名言

1. 少说话,多做事的谚语,20条

● 嘴巧不如手巧。

● 多做强似多说。

● 讲在口,做在手。

● 会捉鼠的猫不叫。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少说话,多做事。

● 立下样子好做鞋。

● 好把式不在嘴会说。

● 行动比诺言更响亮。

● 大狗爬墙,小狗看样。

● 大鸡上灶,小鸡看样。

● 言善非难,行善为难。

● 语言并不能代替行动。

● 动手成功,伸手落空。

● 老鸡不上灶,小鸡看样。

● 一个羊过河,十个羊照样。

● 临渊羡鱼,不中退而结网。

●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 实干才永远是最响亮的语言。

● 多言不如少言,少言不如实干。

2. “少说话,多做事”是谁的名言

这句话不是谁的名言,是人们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提炼发展而来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的意思是直译为君子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真正的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 扩展资料 原文内容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饭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安定,工作上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言语要谨慎迟钝,工作要勤劳敏捷。” 子贡问君子。

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君子。

孔子说:“先把事情做好了,再说出来。” 司马牛问仁。

子曰:“仁者, 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译文]司马牛问仁德。

孔子说:“仁者,他的言语迟钝。”司马牛说:“言语迟钝,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不容易,说话能够不迟钝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里仁篇》 。

3. “少说话,多做事”是谁的名言

是爱因斯坦说的名言。

释义:

1.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2.说有益的话,做有益的事.

有关“少说话,多做事”的名言:

1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富兰克林

2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文嘉

3据我观察,大部分人都是在别人荒废的时间里崭露头角的。--福特

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陶潜

“少说话,多做事”造句:

1. 聪明的人是把话放心里,愚蠢的人是把话挂口上的。所以少说话,多做事是最好的。

2. 初参加工作岗位的人走进一个单位,要做一个少说话多做事的人。

4. 少说话多做事事例

李广。

汉朝名将李广。李广被敌人称为“飞将军”,司马迁为他立传,并高度称赞他。可他实际中就是一个少言的人,且说话有些结巴的人。司马迁说他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此评价确实极高。在古人眼里,少说话是一种教养,”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只有少说,多做才会避免祸从口出的频率,说话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智慧。 要会说话,更要少说话,有时故意装聋也是一种智慧,做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不该说话的时候就要闭住嘴巴,说话也是一种学问,更是一种智慧了。

扩展资料:

“少说话,多做事”是从《论语·里仁》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提炼发展而来。

这里的“讷”是忍而少言,“敏”是机敏、积极,意思是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要慢慢说,要三思而后说,不要口无遮拦,信口开河;办事情一定要积极敏捷、果敢决断、雷厉风行,不要拖泥带水。不然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却不知所以然,岂不误了大事;

而做事优柔寡断,机会必将贻误殆尽。“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出自《论语·里仁》篇。意为孔子说:“君子的修养要尽力使自己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另有解释说意思是:“人们应该说话谨慎,因为祸从口出,说话不谨慎,伤害自己又伤害他人,招来麻烦甚至招致灾祸。而做事情则应该干练勤奋。”

总之是告诫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是当今社会大多数人应遵循的准则。常言道:“言多必失”、“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但慎言并不是不让我们说话,而是告诉我们说话一定要谨慎。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广

曾国藩:话不说死,事不做绝,情不断尽

曾国藩:话不说死,事不做绝,情不断尽

曾国藩:话不说死,事不做绝,情不断尽

曾国藩说:“话不说尽有余地,事不做尽有余路,情不散尽有余韵。”

短短一句话,道出为人处世的真谛。

不管是说话做事,都要把握好分寸。

才能让别人舒服,让自己安心。

话不说死

曾国藩年轻时,曾与窦兰泉探讨学问。

没等真正理解窦兰泉所说的意思,曾国藩就开始擅自发表见解。

由于话说得太绝,语气显得虚伪强辩,像是一场丢人的表演。

事后国藩反省自己,这都是虚荣好名的心理在作怪啊!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废话太多,对自己的人品也是一种损害。

曾国藩开始给自己约法三章:

话不说死、开口必诚,才能力除狂妄的恶习。

《礼记》有言:“清明在躬。”

我们身心之间,应有一种清和之气。

谈吐间使子弟后辈感受到你的恬淡慈和,邻里乡亲淋浴着你的高风亮节。

这样才可以积累善行,带来吉祥。

话说太死,神思必定混乱不清;

话说太多,情绪就必然烦燥不宁。

这两个缺点,是招惹祸事的根源。

要保持自己身心中的清和之气,首先强调的是说话要有节制。

其次要想清楚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

你说出口的每一句话,都藏着你的见识:

节制是一种修养,豁达是一种态度。

人之所以固执己见,不过是因为目光短浅。

把话说死,丢人的终究是你自己。

曾国藩:话不说死,事不做绝,情不断尽

事不做绝

儒家讲:中庸。

道家讲:不敢为天下先。

曾国藩一生朋友很多,在上官和下属之间也很得人心。

正因他以“敬恕”二字自律,从不把事做绝。

敬字当头,就会谦逊而不放狂;

恕字待人,对人对事就不会过分苛责。

无论为官还是治军,凡事都能“留有余地”。

他攻克金陵后,并不急于犒赏军士。

而是裁军、减饷,体现出“功成身退”的智慧。

他写信给鲍超说:“应该以敬约束自身,以恕对待他人。

敬则小心翼翼,事无巨细皆不敢忽;

恕则凡事留余地,功不独后,过不推诿。

常常铭记这两个字,可堪大任、获福无量。”

待人接物时,见到他人不对的地方,大抵会慷慨激愤;

若能设身处地替对方想想,就会心平气和。

曾国藩做事,论功则推于人,论过则引为己责。

保持自我节制,留三分余地给别人,自然广得人心。

曾国藩:话不说死,事不做绝,情不断尽

情不断尽

初入京为官时,曾国藩俸银尚且不多。

他却捐钱买田,救济同姓同里的贫穷者;

还经常借钱给别人,接济贫苦的亲戚。

得知六弟和九弟的岳父家有难,他还写信劝说:“你们岳父去后,家中只剩下孤儿寡母,日子很难过。

若是连我们这样的姻亲都不帮,还有谁肯去帮他们?

我家少八两银钱,也不至于被债主追上门;

他们家得八两,日子就能过得宽裕许多。

弟弟们要设身处地为岳父一家人着想,救他们于水火之中。”

彼时曾家尚未发迹,也是家境并不殷实。

七八两银子借出去,如流水泼出,再也难收回。

曾国藩却认为,做人不能太无情。

自家虽不富裕,但尚有余力,更应该多多积善修德。

《朱子格言》讲:“见贫苦亲邻,须加温恤。”

不仅维护了亲情缘分,也是养自己一片慈悲仁爱之心。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