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逝口号

时间:2022-04-02 20:48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风逝2022 | 评论: 次 | 点击:

风逝口号

1. 含有乘风破浪的口号

零二零二,独一无二,激情飞扬,永创辉煌。

零三零三,奋勇争先,挑战极限,勇夺桂冠。

四班四班,锐不可当,超越自我,再创辉煌。

乘风破浪,气宇轩昂,零五有我,共创辉煌。

零六零六,卓越优秀,冲刺巅峰,唯我零六。

零七零七,披荆斩棘,奋发图强,共创佳绩。

零八零八,意气风发,团结进取,永处佳绩。

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勇夺第一。

十班十班,奋勇争先,齐心协力,创造奇迹。

十一十一,自强不息,奋力冲刺,二零一一。

十二十二,说一不二,只做第一,不做第二。

十三十三,一马当先,凌云直上,气冲霄汉。

十四十四,胸怀大志,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五十五,激情飞舞,开拓进取,风雨无阻。

十六十六,一枝独秀,谁与争锋,唯我十六。

十七十七,勇拼第一,开拓进取,自强不息。

十八十八,意气风发,奋力拼搏,勇创最佳。

团结四班,豪情满天;众志成城,超越自我!

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团结互助,争取佳绩

千秋万代 十二最帅 斗志昂扬 十二最强

激情类:

激情澎湃,高考不败,斗志昂扬,属我最强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鹰隼试翼,风尘翕张,面对理想,直面阳光

高三某班、青春无限、超越梦想、勇于争先!

雄关漫道,谁与争勇,烈火熊炉,我自称雄。

冷静沉着,审慎思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霸气类:

文者称雄,武者称霸,xxxxxx班,雄霸天下。

扬帆起航,劈波斩浪,xx班一出,谁与争锋。

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

齐心协力,争创佳绩,勇夺三军,所向披靡。

英明神武,勇冠江山 ,史上最强, xxxxxx班。

亲密五班,合作无间,力挫群雄,舍我其谁。

龙腾虎跃,雷霆万钧,无与伦比,万众一心。

xx班一出,谁与争锋,横扫赛场,唯我称雄。

山中猛虎,水中蛟龙,xxxxxx班,卧虎藏龙。

文雅类:

磨砺意志,奋发冲刺,团结拼搏,展现自我。

放马金鞍,惟我十班,超越梦想,激丶情无限。

爱我季延,立志成材,奋勇冲击,永争第一。

竞速时代,xx班最帅,团结友爱,不可阻碍。

释放激丶情,放飞梦想,今天明天,由我创造。

青春似火,超越自我,放飞梦想,创造辉煌。

团结一心,奋勇向前,追求卓越,争创第一。

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磨练意志,强健体魄。

秀出自信,展现自我,非比寻常,xx班最强。

振兴中华,爱我x班;奋勇拼搏,永创辉煌。

刻苦学习,团结一心。奋勇拼搏,披荆斩棘。

凤凰庄,这片红色的沃土

巍巍牙山东麓,有一个因着凤凰寺而得名的村庄——凤凰庄,它是牙山脚下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落,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它的名字为东夼。这个当时仅有100多户、400多人的小村庄,自1941年迎来了它历史上的辉煌时期,一所红色的学校——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第三校,即抗大胶东支校(简称胶东抗大)校部驻扎在这里。此后三年多的时间,一批批胶东抗大的师生在这儿学习,生活,训练,作战,将这片民风淳朴的土地深深烙上了红色基因。

   一个细雨霏霏的秋日,我们走近凤凰庄,走访这儿的老人,探寻沉淀在岁月深处的红色故事。

   自1941年5月起,胶东抗大校部驻扎于此,历经了三任校长,分别是贾若瑜(任期为1940年8月—1941年7月)、聂凤智(任期为1941年7月—1943年5月)、蔡正国(任期为1943年5月—1945年8月),这三个参加过长征的老革命,在粉碎日寇胶东地区“拉网大扫荡”的数次战役中,战功赫赫。不仅如此,他们凭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坚持延安抗大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和同志们一起,为革命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军政干部,为共和国的诞生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也在胶东干部教育史上书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一、可歌可泣的军校故事

   (一)不搞特殊的贾若瑜

   在凤凰庄最早办公的校长是贾若瑜。1941年3月18日牙山战役告捷,贾校长左臂负伤。4月,他伤愈返校,5月率抗大校本部进驻东夼,即今日的凤凰庄。贾校长是个老革命,经历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战斗中他指挥若定,生活中严于律己。

   日军为巩固其占领区,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与“蚕食”,所以胶东抗大校址一直不固定。每次移防,作为校长的他必亲力亲为,检查行军作战的装备。一次他发现自己坐骑马鞍的被套里,有一个他爱人的小包裹,便立即让警卫员送给她。并再三叮嘱饲养员,以后不要让他的妻子向里面放东西,自己的东西要自己带,不能搞特殊。严于律己,贾校长率先垂范,为军校官兵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二)神机妙算的聂凤智

   延安抗大毕业的聂凤智先是留校任教。1939年10月,他奉命率抗大三团奔赴山东。一路上缺衣少粮,时常受冻挨饿,他率部队克服重重困难,于1941年春到达山东。7月,他被调到抗大第一分校胶东支校任校长。

   1942年11月8日,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从北平秘密飞抵烟台,部署对胶东“冬季拉网大扫荡”。鬼子实行多路突进,分路合击,步步进逼。至11月21日,已在牙山根据地周围围起了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式”包围圈。胶东抗大校部此时就设在牙山根据地的中心区东夼村。时任胶东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指示:“我们现在的原则是保存有生力量。”聂凤智深刻领会了许司令的讲话,在紧急部署会议上,他对校领导们说:“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根据分工,他率胶东抗大干部学员先掩护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转移,然后隐蔽穿插,悄然破“网”,跳到了“网”外。

   这是一次惊险的破“网”,甚至差两分钟炮弹就打在头上了。开会回来的第二天早上,正准备开饭,许多人正在盛饭,侦察员紧急报告,日、伪军已到10公里外。聂凤智立即命令:“不准吃饭,赶紧撤!盛了饭的带着饭走,还在锅里的抬着锅走,一分钟也不准耽搁!”民以食为天。有人不满地嚷着:“敌人还在10公里外,慌什么慌!吃顿饭也用不了几分钟,吃了饭再走!”聂凤智斩钉截铁道:“不行!”尽管大家埋怨他不近人情,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只得立即出发。

   还未爬上山头,隆隆炮声震耳欲聋,大家回首看去,刚才开饭处落下了一颗颗炮弹,硝烟四起,前后不过几分钟的时间。大家震惊之余,从心底里佩服聂凤智,纷纷赞叹:“聂校长真是神机妙算!”后来聂校长给大家解释,侦察员报告还有10多公里,他回来也得跑这么远,即使一个快一个慢,敌人也即将到跟前了,怎么能不当机立断呢?

   这次突围跳到“网”外后,聂凤智立即率胶东抗大连袭栖霞到福山段烟青路,配合吴克华和高锦纯指挥的八路军第五旅作战,迫使日军抽兵回防,结束“拉网大扫荡”。

   (三)鞠躬尽瘁的洪国治

   1941年,洪国治到胶东抗大任教,担任主任政治教员及政治指导员等职。他讲课将思想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深入浅出,很受学员欢迎。主任教员与指导员,两副担子他一肩挑,教学工作之余,他还走访群众,给村干部出主意,想办法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繁忙的工作使他积劳成疾,1944年夏天,他病情加重,时常咳血,大家劝他休息,他微微笑笑:“没关系,干革命就是要流血牺牲,吐点血怕什么!”看他身体虚弱,学员们不忍心他站着讲课,便把两个背包摞起来,请他坐着讲。他却断然拒绝,正色道:“先生站着讲,便于使用手势,增强授课效果。”卫生员按规定给他开了病号条,他也不肯休息,依然坚持上课;炊事班做了病号饭,他让给别的病号吃,自己仍然吃难以下咽的粗粮。

   长期呕心沥血,忘我工作,加之恶劣的生活环境,1944年秋,他病重得已经坐不起来了。即使躺在地铺上,他还在倾心听取学员的思想总结,一直坚持到把这批学员送走,他才入院治疗。

   1945年2月,洪国治英年早逝,年仅29岁。牺牲时,他没有成家,更无儿女,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壮丽的无产阶级教育事业。

   (四)最小的无名烈士

   宣传股长罗义淮与女生队副指导员衣向璞,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1941年11月,经胶东区党委批准,二人结为伉俪。1943年冬天,衣向璞刚诞下一个女娃娃,就遇上鬼子疯狂大扫荡,躺在担架上的她,生怕宝宝的哭声引来敌人,给革命造成不必要的牺牲。转移路上,她一直用棉被死死地堵着孩子的嘴巴,几经辗转,几度惊险,终于抵达了安全地带。松了口气的她解开襁褓一看,孩子早已没了气,她难过得泪水连连,肝肠寸断。衣向璞,这位英雄的母亲,为了战友的安全,痛失了自己的心头肉!

   才出生两天的孩子啊,父母还来不及给她起一个名字,就牺牲在了硝烟弥漫的战争中!而此时英勇奋战在反扫荡前线的罗义淮,甚至不曾看过自己的宝贝女儿一眼,更不曾抱过她。这,成了这对革命伴侣心中永远的痛!

   (五)独出心裁的“公衣”

   军校的女干部女学员和男同志一样学习训练,行军打仗。吃的是粗茶淡饭,睡得是铺草的地铺。遇上例假,遭遇敌人扫荡,很可能得冒雨行军或者强行渡河,彼时,血水就在身后飘着一道道血线。行军时她们还要背着自己所有的衣物,四颗手榴弹,一支大枪,四五斤干粮,爬山涉水,随时准备投入战斗。即使聂校长的妻子也不例外,平日与大家同吃同住同操练,反扫荡时并肩作战,只有周末才可以与丈夫团聚。

   夏季阴雨连绵,跟老百姓借的铺草也变得十分潮湿,女学员们身上长满了疥疮,脓包溃烂,上课甚至不能坐,只好跪着听课。但她们巾帼不让须眉,所有的学习训练不肯拉下,即使浑身又痒又疼,也不肯当病号,照样训练学习。

   部队物资有限,一年只有一套单棉衣,训练时经常大汗淋漓,行军时也可能雨水倾盆,衣服弄脏是常事。脏了男学员可以把单衣直接脱下洗洗晾干再穿,而女学员就不太方便。大家经常为此一起讨论,终于想出了好办法。当时一个月仅有一元津贴的她们,决定几个人凑份子扯几尺布,做一件“公衣”,谁换洗时,谁穿上。大家你尽我让,来自五湖四海的革命同志,团结得如亲姐妹一样。

  

   二、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

   安稳的时期,师生们紧张有序地学习训练,课程排得满满的。清晨上早操,或跑步,或爬山,或操法练习。上下午按照课程表学政治,学军事,学文化。学习条件很艰苦,课本,是教员们自己动手刻印的;课堂,就是村周围河边的树林或者空旷的打谷场等,膝盖就是课桌,背包即是凳子。敌人来了,背起背包转移,或者丢下背包就投入战斗。

   凤凰庄村子东边,有一棵浓荫如盖的大柏树,树下经常是抗大的讲堂。每天数十名学员围坐在那儿,用心听课。那棵郁郁葱葱的大柏树,有幸聆听了抗大教员深入浅出趣味横生的政治课;目睹了军事教员对学员战术、兵器、制式教练的严格培训……乡亲们经常看到学员们上课讨论、刻苦练兵等热火朝天的场面。今天,那棵大树不复存在,昔日热气腾腾、井然有序的抗大“课堂”,已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住宅。

   八路军秋毫不犯,仁义待人,老百姓都衷心拥护他们。白天,学员们在大柏树下上课,老百姓则在田里一边劳动,一边自觉放哨,有了情况,飞奔着向抗大校部领导报告。

   年逾八旬的王家珍老人说,村里老百姓吃尽了鬼子和国民党的苦头,都热情支持革命,部队住的人家都很可靠。如,他家就是烈士,1938年蔡晋康残害百姓,“火烧文化乡”,他父亲王建邦和三位红枪会队员一起去刺杀老蔡,为民除害,战斗中三位队员不幸中弹牺牲,他的父亲被打断了腿。敌人拉他父亲到康家村一个山洼,残忍地砍掉了他父亲的头颅。父亲壮烈牺牲后三个月,他才出生。年仅三十身怀六甲的母亲痛失丈夫,家里还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女儿,日子不知有多难。她恨透了国民党,尽管那时家住八路军是很危险的,但是她还是毅然冒着危险接纳他们。

   他说,他家东边的厢房住着女卫生员,四间南厅则住了一个排的警卫兵。条件很艰苦,战士们睡觉都是在铺着麦秧的泥地上。其他家一样,正房都是当地百姓自己住着。部队有家属的一般给找个有炕的屋子。聂校长房东的女儿王淑婷,在黄县工作,也是共产党员。

   王家珍老人满怀深情地回忆,八路军好啊,他们规矩可严去了,从不要老百姓东西,还尽帮着咱老百姓。在他家住的抗大战士,看四五岁的他面黄肌瘦,心疼这个没爹的孩子,偶尔吃次馒头,宁愿自己忍受饥饿,也要掰一块给他吃。他还清楚地记得抗大战士给他理发的情形,那手艺可真叫好,不一会,乱蓬蓬的头发不见了,变成了整齐清爽的小平头。他家里住的是校长的警卫战士,每天晚上都要轮班站岗。

   聂校长办公的地方,在王家珍旧居东北边不远处,是村里老党员王培卿的家。王培卿,是久经考验的老党员,八路军、地下党来村里进行革命活动,都是找他协助,他从不含糊,总是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为给来村的地下党员打掩护,他家的粪篓子和铁锨,不知赔上多少。抗大校部来之前,找村子里的干部了解情况,王培卿为此做了很多工作,他走门串户,秘密为学校找寻妥实可靠的人家。他宁愿自己一大家人挤挤巴巴,也要腾出房子来做校长室。受他影响,儿子王宝泰(现名铁秋)很早就加入了共产党,为革命转战南北,浴血奋战,不怕牺牲。

   就在这简陋低矮的小屋里,聂校长工作了数百个日日夜夜。他研读马列毛主席著作,读军事文献;潜心思考,起草文件,构想民族解放的蓝图;和抗大校部领导谋略学校发展规划,探究如何更快更好地为军队与地方培养革命骨干。课余时间和老百姓啦谈,宣传革命思想。他一点架子也没有,村里人都亲切地喊他“老聂”。而今,这处红色遗迹,已被政府修缮一新,栖霞人民永远缅怀革命先辈们的光辉业绩。

   鬼子来扫荡,抗大官兵与学员,奋不顾身,敢于牺牲,总是先掩护老百姓和地方政府转移。激烈的战斗中,有许多抗大官兵抛洒一腔鲜血,英魂长眠在了这片热土。抗大师生有了困难,老百姓也是毫不犹豫地帮扶。抗大校部人员主要住在村子中间,外面人根本不知道,住了多少人,住在哪里。老百姓有的自己家口大,正房根本住不开,为给抗大腾地方,家人有的甚至就睡在胡秫秸搭的储藏地瓜的阁楼上。那时鬼子伪军疯狂扫荡,气势猖獗,抗大师生住在谁家,都严守秘密。妇救会的妇女有空就帮着战士们缝补衣裳。战士们呢,课余时间教着村民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道理,帮着房东挑水,打扫庭院,铡牲口饲料等。麦收季节,指战员们三五人一帮,给这家忙收割,帮那家搞搬运,或在场院里翻晒粮食,一派军爱民、民拥军的和美景象。

   抗大师生的良好作风在凤凰村种下了红色的种子,老百姓热爱共产党,拥护八路军,他们积极参加民兵,协助抗大反扫荡,救助伤员。青年人纷纷报名参军,当时妻子送丈夫,父母送儿子参军蔚然成风。王家珍老人说,他们村子参军的很多,后来不少人在外面当了官,为革命做出了很大贡献。

   每次部队大集合,就是凤凰庄百姓最欢乐的时刻。驻扎在邻近几个村的全体战士队列整齐,步伐矫健,唱着革命歌曲,喊着行军口号进入村庄,全村男女老少都挤在街头欢迎,兴高采烈地观看他们的比武、欣赏他们的演出。每逢部队要出发去打仗,战士来不及收拾的东西,老百姓都会给他们妥善保管,等回来后再交还。在凤凰庄至今流传着许多军民一家亲的感人故事。

   校本部在凤凰庄驻扎时,正是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不时被迫转移,经常在突破日寇层层封锁中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有时不得不抛下刚刚来到人世的亲骨肉,送给当地百姓代养。

1941年6月,聂校长的儿子小庆荣出生了。刚满月时,聂凤智要率领抗大分校马上移防。他和妻子何鸣找到妇救会长尹德芝,诚恳地询问:“大姐,我们想把儿子托付给您,行吗?”尹德芝刚生了女儿不久,闻言二话没说就满口答应了,她坚定地说:“小庆荣是革命的后代,我保证把他抚养好,你们就安心去打鬼子吧!”

   此后的日子,尹德芝视小庆荣如亲骨肉,把他看得比啥都金贵。每次喂奶,她总是先把小庆荣喂饱,再喂自己的闺女。食不果腹的贫穷日子,奶水常常不够,她就只好给女儿煮点玉米面糊糊或者喝点白开水充饥。有一天,尹德芝给庆荣喂完奶,刚要喂闺女,突然大街上传来了急促的呼喊声:“鬼子来了,大伙赶快跑啊!”情急之下,她不假思索地把闺女撂在炕上,一把抱起小庆荣,跳下炕就往外跑。闺女在屋子里“哇哇”大哭,她忍着泪却不敢停下脚步,生怕跑慢了小庆荣有个啥闪失。这是多么无私伟大的母爱!是超越了血缘关系的人间大爱!庆幸的是,鬼子扫荡后,她回到家里,看到哭累了的女儿睡在炕上,安然无恙。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类似这样的军民鱼水情谊深的故事,俯拾皆是。

   王家珍老人热情地带着我们去参观他的老宅。正房背后白石灰墙上,当年宣传队长葛富贵书写的蓝色大标语——“拥护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字迹清晰如昨。

   遗憾的是,前些年为住房安全,村里进行河道改造,房子被拆掉了东面部分做了河道,曾经住着女卫生员的东厢屋不复存在,正房后墙那珍贵的标语,也只剩下了半截子。

   老人带着我们一一走过那些曾经居住过抗大师生的旧址,告诉我们,这个曾是抗大的餐厅,那儿住过黄参谋,这里是聂校长办公的地方……而今这些老屋子,或坍塌,或翻盖成新屋,早已不是往日的模样。

   站在一处破败坍塌的胶东抗大师生旧居前,我感慨万千。屋子虽然变了模样,但是,胶东抗大官兵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却犹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伟岸地屹立在祖国人民的心中。

   八十年前,凤凰庄,这片红色的沃土,滋养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而今,这彰显着民族厚实底蕴的红色文化,依然拥有着巨大的历史价值,它与时代脉搏同频共鸣,散发出撼动人心的时代魅力,它将成为一代代华夏子孙强筋壮骨的精神食粮,激励着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的重重艰难险阻,为强国之梦的实现奋力拼搏,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注:

   此文参考过张荣起老先生编著的《胶东抗大调研考证文集》,孙照明主席提供的胶东抗大资料,还有王家珍老人家数小时的讲述,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凤凰庄,这片红色的沃土

凤凰庄村外简介

凤凰庄,这片红色的沃土

凤凰庄,这片红色的沃土

这时给河道让路拆掉东边部分后的房屋

凤凰庄,这片红色的沃土

政府修缮一新的聂校长办公处

凤凰庄,这片红色的沃土

聂校长住过的地方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