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关于死亡名言(古代有哪些关于生死的格言)

时间:2022-04-02 21:57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一鼎国学 | 评论: 次 | 点击:

古代关于死亡名言(古代有哪些关于生死的格言)

1.古代有哪些关于生死的格言

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

◇尊重生命,完全尊重生命。◇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

◇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动则生,静则乐。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没有人永远活着,没有东西可以经久。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

2.古人对于生死的句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 中国古代之生死观 儒家是中国文化的正统和主流,对中国影响也最大。

儒家很重视人德生命,《尚书·洪范》中说"五福"(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其中关于寿命就有两条,即"寿"、"考终命",除此,还有"六极"(凶短折、疾、忧、贫、恶、弱),直接涉及身体的有"凶短折"和"疾"。可以看出他们认为身体的善终是福,而身体的短命和疾病都是不好的。

但他们认为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东西,即"德"。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任,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朝问道,夕死可矣。

"(《里仁》)。在孔子看来,人最重要的是"道",是"仁"。

孟子更明确地论述了这一点,他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孟子·告子上》),这就是说,人生在世,有比生更为重要得东西。

所以他常用"性命"来代"生命"。当时和他辩论得告子认为"生之为性",即认为生命就是性命。

孟子认为如果从生命上讲,则人与犬、牛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在性上,才有区别。"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离娄》)正因为"几希",才是人与动物有了区别。所以在生命与"仁义"做取舍得话,要"舍生取义"。

但他们并不是否定生和不重视生,不过在两者只能取其一的情况下,只能选择后者。在他们看来人活着一天,就要做一天的事情,对于将来之死,不必关心。

生必有死,乃自然的事情。汉代扬雄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

"(《法言·君子》)他反对神仙之说。王充也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

物无不死,人安能仙。"(《论衡·道虚》)南北朝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灭论》)宋代朱熹说:"人之所生,精气聚也。人只有许多气,须有个尽时。

尽则魂气归天,形魄归于地而死矣。人将死时,热气上出,所谓魄降也。

此所以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朱子语类》卷三)明儒罗伦说:"生必有死,圣贤无异于众人。

死而不亡,与天地并久,日月并明,其惟圣贤乎!"(《文集》)。明末王夫之认为应该"珍生",因为生才可以载义。

他说:"圣人者人之徒,人者生之徒。既以有是人矣,则不得不珍其生。

"(《周易外传》卷二)"生以载义,生可贵;义以立生,生可舍。"(《尚书引义·大诰》) 2、道家及道教之生死观。

道家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关于生死的看法也非常重要。

老子谈论生死的不多。他认为一个人不太重视自己的生命,反而能较好的保存自己。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老子似乎发现,如果一个人如果太显露自己,就会遭到外界的损害。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76章)。所以保存生命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处众人之所恶"。

太注重自己的身体,反而有害。"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50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75章)。

养生贵在于"啬",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对于死亡,老子认为"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亡",王弼解释"身没而道犹存",盖一个人与道同体,才可不朽。老子说:"从事于道者,同于道"(38章)对于生死,庄子做了详细而深刻地论述。

他认为,生、死都是大化运行中的一个阶段,所以对于死亡亦不必恐慌,要顺其自然。人是"气"的一种存在形式,"人之生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知北游》)。

他认为生死不过是形式的变化。他说:"古之真人,得之也生,失之也死。

3.求关于死亡的名言或故事(答出有追加)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丹心”是指赤红炽热的心,一般以“碧血丹心”来形容为国尽忠的人。

“汗青”是指历史典籍。古时在未有纸的发明之前,要记录军国大事,便只能刻写在竹简之上;但必须先用火把竹简中的水分蒸发出来,这样才方便刻写,并可防虫蛀;后人据此引申,把记载历史的典籍统称为“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及谭嗣同均是为国为民而肯抛头颅、洒热血的烈士,其壮烈情怀均与这两句诗的诗意吻合,那到底这两句诗是谁人手笔呢?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广东兵败被元军俘虏,并被带往北方囚禁,途中经过零丁洋,便写了“过零丁洋”诗来抒发国破家亡的抑郁。其诗的下半阙如下———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其后,文天祥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

4.历史上关于生死观的名言有哪些例如:司马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2、哀莫大于心死。——庄周

3、退休是死亡的开始。——巴普洛·卡梭

4、世上只有一个真理,便是忠实于人生,并且爱它。——罗曼·罗兰

5、寒冷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巴金

6、人生处世,当匡济艰危,以吐抱负,宁能米柴琐屑终身乎?——秋瑾

7、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叔本华

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9、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陶渊明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

11、要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生死的名言

1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普希金

13、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爱因斯坦

14、管鲍之和,穷达不移;范张之谊,生死不弃。——许名奎《劝忍百箴》

15、平日若无真义气,临事休说生死交。——施耐庵

5.关于死的名言(格言与诗句) 越多越好

名人名言-死亡 : 人活到七十五岁,总不得不时时想到死,我们不会因此而感到不安。

太阳看起来好象是沉下去了,实在不是沉下去而是不断地辉耀着。——歌 德 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

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纪伯伦 生和死是无法挽回的,唯有享受其间的一段时光。

死亡的黑暗背景对托出生命的光彩。——桑塔亚那 活在活着的人的心里,就是没有死去。

——坎贝尔 死并不是人生最大的损失,虽生犹死才是。——卡曾斯 人不应当害怕死亡,他所应害怕的是未曾真正地生活。

——奥里利厄斯 谁怕死,谁就已经不再活着。——左伊默 痛苦和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

抛弃它们就是抛弃生命本身。——哈夫洛克·埃利斯 死不是死者的不幸,而是生者的不幸。

——伊壁鸠鲁 死亡使一个伟大的声音沉寂之后,他生前平淡无奇的话,都成了至理名言。——白朗宁 死亡也许是免费的。

——但它是用一生换来的。——曼利厄斯 怕死比死更可怕。

——赛恩斯 以死来鄙薄自己,出卖自己,否定自己的信仰,是世间最大的刑罚,最大的罪过。宁可受世间的痛苦和灾难,也千万不要走到这个地步。

——罗曼·罗兰 儒夫在他未死之前,已身历多次死的恐怖了。——凯 撒 一个老年人如果能有广泛的兴趣,学会关心他人,使自己的生活汇入到整个世界的生活中去,他就会象一滴水归入大海,慢慢地忘记了自己的存在,最终,也不会再有对死的恐惧。

——罗 素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哈姆雷特》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

古代关于死亡名言

死是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生不如死”

季羡林曾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那么人活着的价值又在于哪里呢?人生一共有四件大事是无法避免的,每个人都会遇到生老病死的问题,这其中只有死是大多数人都比较恐惧的一件事情,主要是死亡的未知让人觉得内心害怕,然而在面对死亡时,古代的那些思想大家,有着完全不同的看法,你知道吗?

孔子说死亡

在说到古代的圣人时,许多人会说孔子内心是惧怕死亡的,才会对子路说“未知生,焉知死”这样的话,可是仔细琢磨孔子和儒家的思想,会发现,他的内心似乎有着顺其自然的无为思想。

死是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生不如死”

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可见在孔子内心,是不惧怕死亡的,为了心中的理想和道义,宁愿死去也不违背初心,孔子还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在孔子的内心,建立一个诚信的社会,比个人的生死重要的多,人都会有死去的那一天,只要信义还在,社会就不会崩溃。

对于死的认知如此的豁达,孔子说的“未知生,焉知死”似乎另有玄机,这里面不是内心的恐惧,而是认为对于真理的探索远比对永远不可能认知的事情进行探索有意义,孔子和儒家讲究“仁义礼智信”,这些已知的事情崩坏了,自然要进行修补,社会无论如何还是要继续存在的,天下即使再乱也还是要归一的,不能丢弃这些人性最根本的善恶,而死亡是顺其自然的事情,研究死亡毫无意义。

死是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生不如死”

生不如死

相较于孔子的顺其自然,庄子对于死亡的认知,许多人觉得他有着更多逃避现实的理想主义认知,相传庄子在妻子死亡后,还在敲鼓唱歌,让惠子非常的不解,不知道他为啥这么做。

庄子说“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可见在他的内心,从来不认为生死是多大的事情,不过是从一种状态到另外的状态生活罢了,这样的思想大多数人是非常难达到的。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如白驹过隙,这样的人生,就应该是好好探索现实生活的,不论是庄子说的另外一种生活状态,还是孔子说的“焉知死”,都是认为死亡没有多想的必要,每天为永远无法知道答案的一种现象去烦恼,除了给自己增加烦恼以外,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总的来说,不论古代的那些思想家是什么样的主张,都有着大道至简,殊途同归的的认知。

死是什么?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庄子说“生不如死”

可见人们大多数人恐惧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那未知的状态,就好比许多人在黑夜中走夜路时会害怕一样,是害怕黑暗吗?大多数人是害怕遇到未知的危险,不过死亡是个永远没有答案的未知,既然生活里还有那么多苦难要面对,就别去想那个未知的状态了。

结语

似乎没有多少人在面对死亡时是不恐惧的,只是面对现实里的生活时,有更多的东西需要自己去考虑,人生短暂而宝贵,在那宝贵而有限的生命里,好好的去解决自己和家人遇到的问题,让生活能够更加的美好,这才是生命的意义,顺其自然的面对死亡就好,毕竟那是一个永远没有答案的未知,假如生活也没有答案,就努力的过好日子就行,毕竟生命很可贵,每个人只有一次而已,千万不要浪费,你觉得是这样吗?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