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保护环境名句
时间:2022-04-02 23:59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老王家的故事 | 评论: 次 | 点击: 次
庄子保护环境名句
1. 环保名人名言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人人关心环境质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珍惜资源 永续利用
保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意识 保护美好家园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环境山河美 持续发展事业兴
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
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保护蓝天碧水。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环境保护从我身边做起。
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 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
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请不要践踏您脚下的青草,因为,它和你一样,是都有这绿化环境的神圣使命
环保行为,处处体现,文明整洁,大家坚持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白居易
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萨迪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
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易卜生
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罗丹
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麽,无耻、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 别林斯基。
“一个物种进化水平越高,它的中枢神经系统就越发达,对快乐与痛苦的感觉能力就越强。因此对越是感觉能力高的动物个体,就越应该加以尊重。”(意思是少杀动物,多吃植物)----H.罗尔斯顿 《哲学走向荒野》
“人类将会杀害大地母亲,抑或将使她得到拯救?如果滥用日益增长的技术力量,人类将置大地母亲于死地;如果克服了那导致自我毁灭的放肆的贪欲,人类则能够使她重返青春,而人类的贪欲正在使伟大母亲的生命之果——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命造物付出代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如不从速利用我们的批判理性,依然极端自私地迷恋于权力而无视人类必须赖以生存的自然规律,一旦发现我们所执着追求的胜利无异于人类自杀时,恐怕为时已晚。
2. 保护环境格言
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2.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
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4.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
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5.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
6.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
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7.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
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3. 保护环境的好词佳句
1.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2、仁爱及物、慈悲为怀
3、尊崇自然、敬畏生命
4、尊天重地、敬天爱人
5、赞化天地、道法自然
6、天地为父母、父母为天地(王阳明)
7、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
8、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
9、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老子)
10、敬畏自然、崇尚自然
11、欣赏荒野、回归自然
12、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欣赏大自然、共享大自然)
13、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14、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15、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
1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17、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陶渊明)
18、山中何所有?岑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陶弘景)
19、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李清照)
20、慢慢地走、欣赏啊!
21、自然不可改良、生活可以选择选择绿色生活、健康适度消费
22、谁道群生性命微、一样骨肉一样皮(白居易)
23、钓而不网、弋不射宿(孙子)
24、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同舟共济
25、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26、地球能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满足不了人类的贪婪(甘地)
27、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细节做起
28、人类若不能与其它物种共存,便不能与这个星球共存
29、幸福生活不只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30、除了足迹,我们什么也没有留下;除了摄影,我们什么也没有带走
为了子孙后代,请留下一片净土(台湾森林公园环保广告)
31、“我们不要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
32、过犹不及,凡事勿过渡。知足常乐
33、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34、建设生态文化、塑造生态文明
35、让我们亲近绿色,一路同行!
用我们的心来关爱大自然吧!
4. 关于环保方面的名言
关于"环保"的名言
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
——达尔文
2.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
——甘哈曼
4.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
——惠特曼
5.非但不能强制自然,还要服从自然.
——埃斯库曼斯
6.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
——诺曼·卡曾斯
7.人生欲求安全,当有五要:一要清洁空气;二要澄清饮水;三要流通沟渠;四要扫洒房屋;五要日光充足.
——南丁格尔
5. 庄子名言名言名语世界有哪些名言名语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很危险的;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危险!) 庄子半身像[2]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 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
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存的泉水;这种情况固然很感人,但是还不如在江湖之中畅游,忘记对方的存在。
这是一种追求自由的思想体现。) 注:原句全部: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句读由人,残句戕人。
古文最好上下连读。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
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夏虫不可以语冰者(对于只在春夏两季活着的虫子不必讲冬天的事,意思是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 8、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对于只生活在井底的蛙不必对它讲大海的广阔,意思同第7句:对于讲不通的人就不要讲了。) 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庄子·知北游》 10、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庄子·杂篇·列御寇》 1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12、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不拘一世之利以为己私分,不以王天下为已处显。
显则明。万物一府,死生同状。”
《庄子·外篇·天地》 1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3]14,、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5、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6、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
吾葬具岂不备邪?《庄子·列御寇》 17、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庄子·列御寇》 1、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庄子·养生主》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
大宗师》 5、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庄子·养生主》 6、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庄子·人间世》 7、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 8、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 ——《人间世》 9、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 10、不以物挫志。
——《庄子·天地》 11、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庄子·骈拇》 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庄子·天地》 13、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庄子·天运》 14、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15、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 故曰:"通天下一气耳。
——《庄子·知北游》 16、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庄子·知北游》 17、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外物》 18、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让王》 19、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庄子·让王》 20、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6. 有关环保的精彩语段和名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绿色的心,绿色的未来”、
“保护地球大家园”、
“认领树木”
“人类只有一个 地球,地球上不能只有人类”
大自然是善良 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热带雨林——地球的肺
人类的最后一滴水,将是环境破坏后悔恨的泪。
保护环境,人人有则
人人为环保、环保为人人
人人关心环境质量 人人参与环境保护
珍惜资源 永续利用
保护环境光荣 污染环境可耻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环境保护
提高环境意识 保护美好家园
合理利用资源 保护生态平衡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保护环境山河美 持续发展事业兴
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
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
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顺天道知敬畏,顺人道存善念,顺法道守良知
崇道书院学习国学经典,品鉴传统文化精髓,细读哲学人生;用经典的国学力量,来感悟人生的智慧。
公众号
一位哲人说过:“人生没有偶然,一切都是注定。”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看似的偶然,实则是遵循大道的必然。
正所谓:顺道者昌,逆道者亡。做事合乎大道,便能昌盛;违背大道,便会走向灭亡。
所以说,一个人顺应大道,便能事事顺遂,便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顺天道,知敬畏
《道德经·第二十章》中讲:“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意思是: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心怀敬畏,做人要有敬畏之心。
人到中年,经历了种种浮沉,看惯了事事无常。
便也知道了,一个人心中若没有敬畏,便会肆意妄为,在无形中破坏自身的运气,给自己带来灾祸。
《唐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范县令,想在城外修一座祖宗祠堂,需要大量的木材。
于是,想从就近的山上砍伐。
木匠劝说道:“近年雨少天旱,山上树木不多,一旦砍去,鸟蛇无处可去。百姓也会怨声载道。”
范县令说:“这与我何关,况且此事只有你我知道。他人怎会知晓。”
不料,后来,天下暴雨,冲走了刚修好的祠堂。
再后来,范县令的官运也越来越差,不到两年就被发配边疆。
老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的一言一行瞒得过别人,却瞒不过上天。
所以,人要心存敬畏,敬天地,敬万物,敬众生,做人坦坦荡荡,做事问心无愧,才可去灾避祸,一生顺遂。
顺人道,存善念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中讲:“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无论他人是否带有善意,圣人都是心存善念的。
真正的善良,是顺其自然,发自本心,不求回报的,是极大的慈悲,也是最高级的涵养。
有一位道长,在上山的路上,救了一只受伤的蝎子,带回道观,每天给这只蝎子换药。
但是每次换药的时候,都会被蝎子蛰到。
小道童很不解的说:“师傅,它每次都会蛰到你,你为什么还是要救它呢?”
师傅说:“救它是我的修行,蛰我是它的业障。不能因为别人的错,而灭了自己心里的灯。”
深以为意,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炼的是自己的善心,培养的是自己的功德。
常在自己心中点一盏灯,不仅在照亮他人,也在点亮自己。
古德曾说过:“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心中有什么,就会看到什么。
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心中有爱,就会感受到爱;心存善念,也自然会被善待。
顺法道,守良知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中讲:“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有规律,社会有法度,尊重自然是道德,遵守法律是良知。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一个人做事若是昧着良心,违背法律,不仅会被道德谴责,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相传,清朝时,在京城有个药店。
老板总会在药材里掺点假,很长时间,都没有被发现,老板从中获益不少。
一次,一位老婆婆吃了他家的药,不久中毒身亡。
经查实,原来是老板在掺假药的时候,不小心放的过了量,老婆婆身体虚弱,便中了毒。
后果可想而知,老板的药店被查封,自己也被关进大牢。
百密总有一疏,做违背良知的事,也许一时能逃过一劫,但是因果轮回,早晚会惹祸上身。
王阳明在心学中提到“致良知”,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只是有的人心存侥幸,才会犯下大错。
人生百年,生于天地,归于尘土,中间不过是一场经历。
恪守本分,不忘初心,对外遵纪守法,对内合乎大道,才是一个人最高级的境界。
《道德经·第十六章》中说:“不知常,妄作凶。”
一个人不知道天地道法的运行,自然法纪的常识,就会做出违背大道,违反法律的事情,在无意中把自己推向深渊。
生活中,真正厉害的人,始终在顺应大道。
顺应天道,便懂得敬畏;顺应人道,能心存善念;顺应法道,会守好良知。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协调,以人为本,内容简而深、博而约,具有无穷的趣味;在伦理实践上,道教致力于体玄修道,韬光养晦,淡泊名利,求得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与文化的互动中长存长立,因此它在对自然生态和人的关系的认识上,表现出开发生命活力的自觉能动性、与自然对象的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系统性。用道教的话来说,就是“自然之道不可违” 1 、“顺乎自然之道”。此自然所指是事物本质之自然、人生之自然、社会之自然。参悟事物、人生和社会之本质,求得生命与本性应有的风格、态度和气象,就是道教伦理追求的目标与精神支柱。
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体现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内容和吸引世人的内涵中,蕴涵在使它延续、发展久远的生命力中。具体而言,道教生态伦理精神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道教所崇拜的最高对象是“道”。道教的宗旨是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所谓得道,就是通过修炼与大道一体化,因此,道教在中国诸多宗教中是最注重现实生命的宗教。在它看来,世间万物是一体的,自然万物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人是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当以生为乐,重生恶死,使生命不断升华。人类也要以平等意识尊重自然万物的存在与个性。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提出:“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 2 ,认为理想的太平世界是人与各个层次的自然事物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世界。在道教思想家葛洪那里,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也非常明确和丰富,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以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的理想,这个理想也就是与自然齐一或万物一体的境界。道教还有“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指出,道是宇宙的本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天地万物,物我一也。”这表明道教注重从宇宙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的意愿。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告诉人们,与自然要和谐相处,营造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的社会。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与万物一体的精神相关联,道教认为人生最高的境界和准则是产生万物而不占有万物的道德。道教认为,人的肉体修炼、精神完满的最高境界是“道”。“道”是如何产生的呢?葛洪提出:“道起于一,其贵无偶,各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也。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生,神得一以灵。” 3 并且自认为这是对老子智慧大道的发挥。老子曾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自然的要义是:“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由之,只有“道法自然”才符合道德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在于繁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宰制它们。唐代道教学者、医学家孙思邈就是这种精神的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以天人一体、生而不有说为基础,谓“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支五藏”,“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 4 孙思邈本人“学殚数术,高谈正一”,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品德高尚。道教的这种生而不有的精神具有相当的实践性和普世意义这种实践性和普世意义,提出了世间事物持续平衡发展的观念,揭示出人类要顺应自然,效法自然法则,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才能得心应手,取得成果;如果强行索取,则会适得其反,破坏和谐,不能达到很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在道教以前,《周易传》有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里指出天道与地道是相对峙而又相协调的,其协调是由人来作中介的。老子将人提到重要的地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既然“人亦大”,那么人就不是仅依附于自然,受制于自然,而要驾驭自然规律。因为人要依靠自然而生存,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交换。道教于此进而提出:人要三思而行,审时度势,求仙问道而不强作妄为;如果反其道而“妄作”,势必败坏心性,甚至危害人类自身。道教的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感应的基础在于人和万物都有灵性,人与物资讯相通。宇宙演化不停,生生不息,人作为宇宙共同体中的一员,应该以促进整个宇宙更加和谐完美为目标,而不应该以毁灭各种自然物的行为来扼杀宇宙的生机。因此,道教不仅给人以一种思想信仰,以安身立命或将注意力放在教义教规的完善和遵守上,求得祭祀、祈祷的肃穆和虔诚,而且将信仰或教义教规具体化为各种道功、道术,进而形成操作体系,引导众信徒去实践力行。可以说,道教是重视道、术、行的宗教,既重视“道”的提升,又积极提倡功法和炼养术。真正的道徒对道教真谛的切实掌握,在于不仅要懂得它的基本宗旨,或具备其虔诚的信仰,还要作道术的训练,努力积累道功,日进无疆,不断深化和纯正信仰。这样,就充分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主体能动性,以及人与自然的适应性。人作为天地的中介与协调者,既要顺应自然,又要制约自然变化,加以引导,以曲成万物。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道教合而不同的精神是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相承接的。道教《太平经》提出:“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界与人间社会各层次的事物,皆包含阴、阳、和三种基本要素,合而构成一物,故名三名同心。“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天有三名:日、月、星,北极为中也。地有三名为:山、川、平土。人有三名:父、母、子。治有三名:君、臣、民。” 5 三名同心就是理想的太平世界。阴阳之道体现天意,所以人要顺应阴阳之理,从各个方面保持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顺,才能消灾去异,致力世界太平。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道教在信仰系统、丹术符箓、仪式规范中发展了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帮助人们认识到世间万物多样性存在的意义。保护了事物的多样性,就有可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在关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自然方面,传统的中国人确立了“大”和“久”的目标,并认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要有中正的德性,效法天地,用制度节制人的无穷欲望,不造成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周易》指出了两个途径,其一是“九二贞吉,以中也。”其二是“中正以通。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也发展了类似的思想,强调对生命以及生命存在条件的确认是圣人之智、圣人之德,是圣人之业,人的理想的生活世界是一个物我同一的美好社会,认为在那样的社会里,生命可以循环连续、周流罔停、生生不息。早期道教认为古之得仙者,或身生羽翼,变化飞行,卓然特立于一般人的本性之外,甚至化身异形,有似雀之化为蛤,雉之化为蜃。后来的道教吸收了更多的人伦日用思想,从生命循环再生的角度出发,把“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 6 作为神仙之道。五代时期的道教学者谭峭以“化”的观点看待宇宙、人生和社会,提出:“虚化神,神化气,气化形,形化精,精化眄,而顾眄化揖让……” 7 整个人生和社会的兴盛就处在变化统一的过程中。道教在利用物资的观念上,主张人类要多多节制欲望,保持万物的生机与发展活力,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依时令进山伐林,夏以前禁采樵,禁捕幼兽幼鸟、禁杀鱼蟹,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等观念是相当一致的。人与生物资源相处,要进行物质交换。进行物质交换不是强行占有,而是对自然作顺应与调适。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道教思想一向把大自然看作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超巨大系统,其中的所有事物都相互有机地联系着,宇宙在其历程中运行,是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的交叉线。从老、庄之始便探其玄机,以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说:“大道泛合,其可左右。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8 也就是说,大道像广阔的河水一样滋润着万物,毫无私心,毫无偏意,像伟大的母亲一样爱护着所有的生命,所有的生命依靠道的养育而生。对自然界要善意对待,这是因为在根本上“人与天一也”。9 既然如此,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 10 也就是说,万物都来自特定的物种,但在不同物质的物种之间也存在着联系和转换,如同圆环一样,分不出始终和次序。这种自然的联系性,可以叫做“天均”。道教认为道为世界的本原,道是创造一切生命的总源泉,是融贯万物生成的总动力。唐代道士吴筠说:“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畜而成之之谓德,德固无称焉。尝试论之,天地人物,灵仙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知其终。探奥索隐,莫窥其宗,入有之末,出无之先,莫究其朕,谓之自然。自然者,道德之常,天地之纲也。” 11 这里立足于物象世界的固然之理,推理道德本体对于物象世界的意义,其中蕴涵着通生无匮、品物有方的生态伦理智慧。大道是宇宙的本原,也是观察天地万物的出发点;站在大道的角度观察人世,天地同一,万物一齐,物我无分,无此无彼;天地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人间诸事虽然各有其理,但说到根本上,则各顺其情,各尽其性,各自自然,各自皆安,这就是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体悟到差别之中的同一,相异之中的不异,也就体悟到了大道,也就融入了大道。
总而言之,上述诸方面,落实到现实中以保持生物物种、绿化美化生活环境,可以为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道教生态伦理必然并且能够进行现代性转换。而转换的契机,则在于具有高尚精神境界的现代性人格的塑造。因为根据道教的观念来看,人经过修炼而达到的崇高境界并不神秘,遥不可及,至高的神仙也是人在世的造化和修行的体现。我国宗教史专家牟钟鉴先生把道教的神仙人格特征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生命力深厚旺盛,因此能够健康长寿;二是精神境界高超,摆脱“小我”而成就“大我”,所以精神可以不死;三是智慧超群,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和光同尘;四是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功德在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善于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乐心情。能够做到这些方面,就可以称为活神仙。所谓神仙境界,除了幸福快乐的人,便是优美宜人的环境。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和平幸福地生活着,其乐融融,这就是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12 我们认为,人们只要努力建设,把中国道教的这种万物一体、生而不有、曲成万物、合而不同、循环再生、融通万有的伦理精神,融会灌注到现代人格的塑造中,用以推进我们的物质和文化建设,人间的仙境是可以在眼前出现的。
如此,便能始终走在大道之上,便能看到光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相关文章:
- 上一篇:保护环境的名言名句
- 下一篇:关于传统文化的名言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