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性本善的名言(有关性本善的名言人性本善的论据有哪些)

时间:2022-04-03 01:04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秀干成栋 | 评论: 次 | 点击:

古代人性本善的名言(有关性本善的名言人性本善的论据有哪些)

1.有关性本善的名言 人性本善的论据有哪些

善良论据: 1、孙叔敖杀蛇 年幼的孙叔敖是一个好孩子,他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母亲,很受邻里的喜爱。

有一次,孙叔敖外出玩耍,忽然看到路上爬着一条双头蛇。他以前听别人说,谁要是看见两头蛇,谁就会死去。

孙叔敖乍一见这条蛇,心中不免一惊。他决定马上把这条双头蛇打死,不能再让别人看见。

于是他拾起路边的大石块,打死了双头蛇,并把它深深地埋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闷闷不乐,饭也不吃,一个人坐在油灯前看书发呆。

他母亲看到便问他道:“孩子,你今天是怎么啦?” 孙叔敖抬头看了看母亲,摇摇头说:“没什么。”然后低下头去,依然无精打采。

母亲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说:“是不是生病了?” 孙叔敖再也憋不住了,一下扯住母亲的衣袖伤心地哭起来。孙叔敖边哭边说:“今天我在外面看到了一条双头蛇。

听人说,看见这种蛇的人会死去的,要是我死了,我就再也见不到您了……” 母亲边安慰他边问道:“那条蛇现在在哪里呢?” 孙叔敖边擦眼泪边回答说:“我怕再有人看见它也会死去,就把它打死后,埋起来了。” 听了孙叔敖的话,母亲很感动的说:“好孩子,你做得对。

你的心眼这么好,你一定不会死的。好人总是有好报的。”

孙叔敖半信半疑地看着母亲,点了点头。 2、楚惠王吞蛭 春秋时期有个楚惠王,有一天,他吃酸菜,发现酸菜里有一只水蛭。

如果把水蛭挑出来,厨师就会因此被处死。他怜悯厨师,就不声不响连水蛭一起吞下去了。

到了晚上,楚惠王大便时,不但把水蛭排泄了出来,而且原来肚子疼的病也痊愈了。 3、屈原石缝填米 大家都知道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可是你们知道吗,屈原小时侯就是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有一天,屈原家门前的大石头缝里突然流出了雪白的大米。

老百姓把米背回家,个个脸上乐开了花。 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2.人性本善的唯美句子

人性本善的唯美句子1、行动并不一定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发现,做一件好未必就心地善良。

——蒲柏2、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张爱玲3、正如你们所看到的一样,褚乔,绝对善良有才华的人,和他能站在一起,绝对是我的荣幸。

也正如你们看到的一样,我吸取大家给我的建议,谢谢褚乔,他的人和才华会走的很远。——吴莫愁4、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爱即指不知疲倦的劳动),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5、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6、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

——列夫·托尔斯泰7、人类中绝大多数人,不论是野蛮的或是文明的,在暗地里都是心地善良和畏畏缩缩地不敢叫人受苦的人,可是当着一小撮专事侵略和残酷无情的人面前,他们就不敢固执己见。——马克·吐温8、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

——雨果9、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罗素10、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

——王小波11、也许所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过,我们听过的那些美好的童话,善良的传说,感人的故事,所有的这些都有一个如出一辙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郭敬明12、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

——王小波13、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巴尔扎克。

3.有没有关于人性本恶的名言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张人性本恶的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战国时期赵国人,比孟子小70多岁。孟子死时,荀子才10多岁,还是个儿童呢。

荀子论述“人性本恶”,相对孟子的“人性本善”,是一个进步。既有逻辑,不像孟子信口雌黄;又有论证,不像孟子胡搅蛮缠。与孟子明显不同的是,他对人性下了定义:“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就是说:性,是天赋的、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是不待后天学习而成的自然本能。与“性”相对的是“伪”。“伪”是人为、后天加工的意思。比如,仁义礼智信就是“伪”,是人为教化的结果。他认为:“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成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而把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是人的社会属性。

他认为:性是恶的,伪是善的。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人之性恶,其性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仁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化之化,礼仪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他认为:凡人都是好色好利、憎丑恨恶的,这些都是人性本恶的表现,如顺其自然发展,社会就会充满争夺、残暴、淫乱。因此,必须用师法教化、礼仪规范来使人向善,但善不是“性”,而是“伪”。

荀子对孟子的“性善论”给予了批判:“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在荀子看来,孟子的性善论和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说,是不了解性和伪的区别。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参考资料:

4.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与它相近的名句

这是三字经里的啊~~你是想问三字经的全文吗?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葵。

十二支,子至亥。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

此植物,遍水陆 有虫鱼,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丝与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治平。《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坠。

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

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

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

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

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

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

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

宇文周,与高齐。迨至隋,一土宇。

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

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

梁灭之,国乃改。梁唐晋,及汉周。

称五代,皆有由。赵宋兴,受周禅。

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

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

有宋世,一同灭。 并中国,兼戎狄。

九十年,国祚废。 明太祖,久亲师。

传建文,方四祀。 权阉肆,寇如林。

至李闯,神器焚。 迁北京,永乐嗣。

迨崇祯,煤山逝。 廿二史,全在兹。

载治乱,知兴衰。 读史书,考实录。

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

朝于斯,夕于斯。 昔仲尼,师项橐。

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

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萤,如映雪。

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

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

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若梁灏,八十二。

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莹八岁,能咏诗。

泌七岁,能赋棋。彼颖悟,人称奇。

尔幼学,当效之。蔡文姬,能辨琴。

谢道韫,能咏吟 。彼女子,且聪敏。

尔男子,当自警。唐刘晏,方七岁。

举神童,作正字。彼虽幼,身已仕。

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籝。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

5.关于“人本善良”的名言有哪些

1、行动并不一定能够体现一个人的本质;我们发现,做一件好未必就心地善良。——蒲柏

2、善良的人永远是受苦的,那忧苦的重担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因此只有忍耐。——张爱玲

3、正如你们所看到的一样,褚乔,绝对善良有才华的人,和他能站在一起,绝对是我的荣幸。也正如你们看到的一样,我吸取大家给我的建议,谢谢褚乔,他的人和才华会走的很远。——吴莫愁

4、谁的童年被爱的阳光照耀着(爱即指不知疲倦的劳动),那他就会互相创造幸福,就会对父母的言语、对他们善良的心意、对他们的劝导和赠言、对他们的温存和警告有着特殊的敏感和接受能力。——苏霍姆林斯基

5、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自己的学生传授对待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单纯、善良和真实,就没有伟大。——列夫·托尔斯泰

7、人类中绝大多数人,不论是野蛮的或是文明的,在暗地里都是心地善良和畏畏缩缩地不敢叫人受苦的人,可是当着一小撮专事侵略和残酷无情的人面前,他们就不敢固执己见。——马克·吐温

8、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便几乎优于伟大的人。——雨果

9、在一切道德品质中,善良的本性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罗素

10、我自己当然希望变得更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我变得更聪明造成的,而不是相反。——王小波

11、也许所有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过,我们听过的那些美好的童话,善良的传说,感人的故事,所有的这些都有一个如出一辙的开头:在很久很久以前。——郭敬明

12、善良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所以让我去选择道德根基,我愿选实事求是。——王小波

13、真有才能的人总是善良的,坦白的,爽直的,决不矜持。——巴尔扎克

14、即使是心地最善良的伟人,也需要有几个恶棍为他效力;总有些事情你无法请求正派人去做。——拉布吕耶尔

15、大自然是善良的母亲,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6.人之初,性本善是谁的名言

是孟子明确提出人性本善说的,出自《孟子·告子上》,大致内容是公都子询问孟子关于人性论的观点,孟子予以解答,具体提出人性善的观点.依据是:①性无善无不善也 ②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③有性善,有性不善④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也 。

5、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6、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7、或相倍蓰而无算嗜,不能尽其才者也 8、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以上出自《孟子·告子上》) 至于为什么也有说是孔子说的?我认为,孟子是发展、深化了孔子‘仁’的理念,正面明确提出‘性善论’。

7.寻找关于“善”的古今名句、诗词、警语,多多益善

上善若水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人之初,性本善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善假于物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孔子曰:“与善人处,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俱化,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未悔”。这些出自屈原的不朽之作《离骚》的名句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古代人性本善的名言

孟子VS荀子: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孟子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荀子是主张人性本恶的。我赞成人性本恶的判断。

这个问题可以首先去考察婴幼儿。他们的表现最应该能体现人性的本来面目。婴幼儿一定是自私的,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饿了就要吃,不满足就要哭闹。即便有多余的好吃的,若完全凭其自觉行为,也不会给其他小朋友。即便是母亲吃到嘴里,可能也会去扣出来。李宗吾80多年前就已经说过这个道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考察途径,就是人在不受到控制和监督的情况下,被赋予绝对权力后会做出何种行为。可以推测到的是,人会走向个人膨胀,人会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为所欲为,这同样说明了人性本恶。

孟子VS荀子: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人在后天之所以表现出一定的善,是受到教育教化的结果。客观地去考察人性的善,有纯粹无私、毫不求回报的时候。但总体上,这种纯粹的善是偶然的、非常态的、稀少的,更多的善,是因为理性告诉我们必要的利他会有益于群体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惠及每个人,甚至更惠及自己。倘若每个人都放纵自己的恶,那反而会触发矛盾和争斗,每个人的利益都将受损,个人可能反而受损更多。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最著名的论据是“孺子将入于井”,意思是看到一个小孩就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见了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因为和这个小孩的父母攀交情,不是为着在乡邻朋友间博取名誉,也不是因为厌恶小孩的哭声才这样。其实,对这个论证我是有迷惑的。看到一个小孩就要跌到井里去,任何人见了当然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但这个人难道不需要受到过教育教化吗?假如一个从未受到教育教化的婴幼儿看到了,他会有“惊骇同情”吗?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的确“都会有惊骇同情的心情”,但这应该是受到后天教育教化的结果,难以说明人性本善。

孟子VS荀子: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类社会必须要回归到教育、制度、惩处三条道上来。教育让人不想做坏事,觉得做坏事丢人,不道德,划不来,没必要;制度让人虽然想做坏事,但没空子可钻,篱笆扎得紧紧的,做不了;惩处那是杀鸡给猴看,震慑人性之恶,让人害怕,不敢去做,知道做了很危险,后果很严重。其实即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铤而走险,前腐后继,足见人性之本恶何等根深蒂固。

冯友兰先生曾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的后天的教育教化是不可或缺、极端主要的。(文章原创,图片来自网络)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