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澈明净名言警句

时间:2022-04-03 03:21 | 分类: 句子大全 | 作者:书海夜航 | 评论: 次 | 点击:

清澈明净名言警句

1. 描写月光如水的名言名句

描写“自然风景”的古代名言名句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更多古文名句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描写“自然风景”的古代名言名句

1.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唐.杜甫《羌村三首》

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乐原游》

3.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4.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宋.苏轼《水调歌头》

6.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7.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宋.张先《菩萨蛮》

8.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三国.魏.曹植《怨歌行》

9.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晋.陆机《拟明月何皎皎》

10.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唐朝.王维《鸟鸣涧》

11.月光如水水如天--唐.赵嘏《江楼感旧》

12.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唐.李白《把酒问月》

13.暮雨不来春不去,花满地月朦胧--宋.贺铸《江城子》

14.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唐朝--岑参《暮秋山行》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杜甫《春夜喜雨》

1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17.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唐朝.杜牧《秋思》更多古文名句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8.山雨欲来风满楼--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19.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唐朝.刘长卿《别严士元》

20.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宋.苏轼《元月廿七日望湖楼醉书》

2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22.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唐.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3.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内树,若个是真梅--唐.东方虬《春雪》

24.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唐朝.李白《北风行》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颂扬真 善 美的名言警句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仲虺之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论衡·实知篇》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 名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刘开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 陶行知

3. 观书有感联想到的名言警句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第二首

宋◎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

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注释

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鉴 : 镜子。

徘徊:此处指来回闪动。

渠 :此处指方塘。

出处 中华诗词-南宋-朱熹

赏析

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原诗四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象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他高兴地自问答道,因为源头总有活水补充,一直不停地流下来。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活水与读书融合了。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一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啊!

介绍:【朱熹】 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婺源(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 进士,任同字主簿。淳熙时,曾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监公事,光宗时,知漳 州,入为秘阁修撰。宁宗初,官焕章阁待制。后被人攻击为伪学,落职致仕。 所著《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今存。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 父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镜。古人以铜为境,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 ④蒙冲:战船。一毛轻: 轻如一根羽毛。 【品评】 有人以为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所以只宜于写景抒情而不宜于说理。这有 几分道理,但不能绝对化。因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使得它 与景和情同样富于吸引力。同时,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 胜的。(枚乘《七发》正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古今诗作中并不缺乏成功的 哲理诗。 朱熹是刘子翚学生,他父亲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许由于父、师的影响,他 在道学中对文学的评价是比较公正的,也写出过一些富于生活气息的好诗。如 这两首当然是说理之作,前一首以池塘要不断地有活水注入才能清澈,比喻思 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免得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 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句无束,自由自 在。这两首诗以鲜明的形象表达自已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启发性,也 并不缺乏诗味,所以陈衍评为“寓物说理而不腐”。

4. 保护环境的格言警句

1、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2、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3、清澈的河水是动物们的镜子,不要让河水再次污浊不清。

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5、人人丢纸,垃圾一片;人人拣纸,一尘不染。

6、让地球妈妈永远年轻美丽。

7、做地球妈妈的好孩子,保护她!

8、水是生命之源,树是生命之根。

9、小草正睡觉,勿入草坪来打扰。

10、请不要向天空吐烟,那是地球妈妈的笑脸。

《菜根谭》经典哲理名言集锦:安贫乐道,清白做人

《菜根谭》经典哲理名言集锦:安贫乐道,清白做人

【原文】

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意译】

一个能够坚守道德准则的人,也许会寂寞一时;一个依附权贵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心胸豁达宽广的人,重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考虑到死后的千古名誉,所以宁可坚守道德准则而忍受一时的寂寞,也绝不会因依附权贵而遭受万世的凄凉。

【解读】

一个人选择洁身自好,已不仅是践行学养的问题了。因为栖守道德在今天是修养的需要,也是一个人把握机遇、追求恬淡美满人生的需要。人的修养是一个漫长的坚持和追求的过程,一桶牛奶中倒进一杯脏水就成了一桶脏水,人一旦放弃了自己对操守的坚持,就容易自暴自弃,从而抛弃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所以,人应该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哪怕我们孤身一人,至少没有为了终究散去的身外之物迷失自我。

【原文】

能脱俗便是奇,作意尚奇者,不为奇而为异;不合污便是清,绝俗求清者,不为清而为激。

【意译】

能够超凡脱俗的人是奇人,那种刻意标新立异的人,并非奇人而是怪异的人;不同流合污高洁,可是为了表示自己清高而与世人断绝来往,那不是高洁而是偏激。

【解读】

任何好品种的花朵,都必须要经过设计布置,才能摆在客厅里,如果只会孤芳自赏或自命清高,永远是野花,摆不进客厅的。“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作家冰心这首隽永的小诗是对孤芳自赏者最好的回答。

【原文】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意译】

隐居在山林中的通达之士,物质生活虽然清苦却享受着闲逸自得的雅趣;乡间田野的农夫,学问知识虽然浅陋一些,却具有纯朴自然的本性。如果在市井中污染自己的清名,倒不如死在荒野山谷中,还能保全清白的名声。

【解读】

武器可以杀死人,却不能征服人心。真正能征服人心的,不是武器,而是道德。世间万事变幻莫测,唯有品格可立一生。品格是人生的桂冠和荣耀,它比财富更具威力,它使所有的荣誉都毫无偏见地得到保障。它伴随着时时可以奏效的影响,因为它是一个人被证实了的信誉、正直和言行一致的结果,高尚的人品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敬。

【原文】

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挠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意译】

一个有修养的正人君子要善于把握自己,待人接物绝对不可轻浮气躁,一旦轻浮气躁,就容易受到外物困扰,从而失去悠闲宁静的情趣;处理事情不可思前虑后想得太多,不然就会陷入外界的制约,从而失去活泼洒脱的生机。

【解读】

自律是一段痛苦的历程,但自律久了,就是一种积累性的修行,使人坦荡自然,心意逍遥。孔子有语:“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意思是说己正才能正人,假使自己不能端正做榜样,是不能够真正地辅正别人的。作为一个有为之人,如果不能将自己的行为端正,便谈不上约束和领导别人。

【原文】

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

【意译】

追求自然真理的正道非常宽广,稍微用心追求,就感觉心胸坦荡开阔;追求个人欲望的邪道非常狭窄,才一跻身,就发现眼前布满荆棘泥泞,寸步难行。

【解读】

对于一个有欲望且不知满足的人来说,天下没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欲望就如同一团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火烧得越旺,人就会越有添柴的冲动。于是,人便奔来奔去、忙里忙外,难有停息的时候。

【原文】

损之又损,栽花种竹,尽交还乌有先生;忘无可忘,焚香煮茗,总不问白衣童子。

【意译】

要把自己对物质的欲望减少到最低限度,从栽花种竹中培养生活的情趣,将一切烦恼和忧愁都交还给乌有先生;脑海中了无烦恼,没有什么需要忘记的东西,每天都面对着佛坛烧香提水烹茶,不问身边白衣童子是谁而进入忘我境界。

【解读】

心灵空虚、贪欲满腹之人,即使家财万贯,也未必能够快乐,因为他们不懂知足常乐;只有当他们舍弃了欲望,懂得贫富皆是福,才能摆脱痛苦的泥沼,享受生命的自在与欢乐。如果人们能够无欲无求,看淡名利,那么世上争名夺利之人自然渐少,世人争名夺利之心也自然渐淡;如果人们能够以爱己之心爱人,那么恶念自然无处遁形,恶隐善彰,天下太平。

【原文】

胸中即无半点物欲,已如雪消炉焰冰消日;眼前自有一段空明,时见月在青天影在波。

【意译】

心中没有半点对物质的欲望,心中的烦恼就会像炉火将雪消融,像太阳将冰融化一样消散了;眼前自会呈现一片空灵明净的景象,就仿佛皓月当空月光倒映在水中一样。

【解读】

每个人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一个人心中充满势利心,就会从此而衍生出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一个人若是思想里充满了困难、恐惧、怀疑、绝望、忧虑的东西,那么他的整个生活就难以走出悲愁、痛苦的境地。同样,一个人的内心没有半点物欲,他的生活里就会少了很多纠结、浮躁和鄙俗。


  • 发表评论
【已经有()位大神发现了看法】

  • 匿名发表
  •  
人参与,条评论